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8)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圣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名,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四慧胜成劣
失于猛利,谓慧多定少,观智过于猛利,于色尽受现定中所见,心佛一如之胜境,常怀于心,以为自己已成报身,卢舍那佛。五阴区宇,仅破色阴,便于色销受现之际,以为成佛,未免过于得少为足。其过在于用心过猛,定力微弱,不善观察,忘失恒常审察,溺于己已成佛知见,而成狂慧。若能省悟,佛性虽现,未得受用,仅属定境,暂现而已,非为圣人所证,然仍进修,力求定慧均等,则无过咎。否则,设若作为圣人所谓之境,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知足魔,是见取外道,迷有漏天,作无为解,非果计果者。今得其便,入行者心,摄其神识,见人便言,我已证得,无上菩提,第一义谛理。因而失于正受,心随魔转,为魔眷属,福尽堕落。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五失守生忧
新证未获,谓色阴销,受阴现,虽见佛心,未得受用,故心所居之色阴已亡,因堕于色受二阴之间,历览二际,即前后观察,自心生起艰险恐惧。以其进不可曰险,退无所居曰艰。恒处于艰险忧虑之中,忽然心生无尽忧恼,如坐铁床之苦,如饮毒药之悲,常为忧悲苦恼所困,心不欲活,但求速死。故常求于人,害其性命,以便早得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是出其过;此人过在无方便慧,恐惧过度,若能觉悟,此乃定多慧少之过,从此改过忘忧,定慧双修,则无咎过,而可归复本修。否则,若作圣人所证之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常忧愁魔,是生前不得志,忧屈枉死,冤魂不散而成。今乘其便,入其心腑,益增其忧,故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欲求舍寿速死;或常怀忧愁厌世之念,走入山林,不愿见人。因妄起邪念,失于正受,沦为魔眷,福尽堕落无间。
又彼定中诸善男予,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六慧劣成喜
处清净中,谓色阴既破,烦恼降伏,二执不起,受阴现前,心得虚明,能见佛心。于清净境中,心得轻安之后,忽然自己产生,无限欢喜之心;心中之喜悦,无法抑止。其过在轻安,无意自禁,因于定中,定多慧少,缺乏智慧观察禁止所致。若及早觉悟,舍喜不受,力求定慧均等,继续观照,止观不二,则无过咎并非圣人所证之境界。若误作圣解,则有一分好音乐魔,入其心腑。此魔亦外道修行,得小轻安,生极乐想;守此不忘,名喜乐魔。今乘机渗入行者心腑,摄其神魄,见人则笑,纵情五欲,恣意享受;或于通衢大道,载歌载舞,以娱自己。若问其故,则谓已得自在无碍解脱;由是邪念,失于正受,沦为魔眷,福尽堕落。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七见胜成慢
慢有七种:一于劣计胜,恃己凌他,谓之我慢;二同德相傲:谓之傲慢;三于同争胜,名过慢;四于胜争胜,名慢过慢;五未得谓得,名增上慢;六以卑自矜,名卑劣慢;七不敬佛僧,不礼塔庙,谓之邪慢。此修定人,见色阴销,得大光耀,见诸佛心,以为妄尽真现,引为满足。无端忽生大我慢心,恃己陵他,甚至七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正是邪慢。此人过在无慧自救;若能觉悟,法性平等,生佛一如,尚不可轻慢众生,况敢慢诸佛圣贤,以此觉慧,挽救狂心,继续止观双修,则无过咎。此非圣人境界,若作圣人所证之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外道修行,得少为足,而起我慢,死后为魔王摄,名大我慢魔。今乘机渗入行者心腑,慢上加慢,何止不礼佛塔,且摧毁经像;或对人言,佛像不过是金是铜,是土是木所造,经典亦不过是树叶毡华。肉身才是真正活佛,不知恭敬,反崇土木,实为颠倒。人或信之,随其毁碎经像,埋于地中;纵或不信,亦因疑致误,贻害众生,罪当堕入无间地狱。自此失于正受,沦为魔眷,魔业既尽,当堕阿鼻地狱,无救无归。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八轻安自足
定中行者,色销受现,于自心识精圆明之中,圆悟精明之理,即亲见佛心,随顺于生佛一如之境,得大自在。忽然生起无量轻安,而言自己,已成圣人,得大自在。此但名于定中慧胜,圆悟精理,而获轻安清净所致。非是圣人所证境界,及早觉悟,继续观照,则无过咎。否则,作为证圣之解,即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此魔亦外道修禅,降烦恼,得轻安,以为证圣,死后为魔所摄,名轻清魔。今乘机渗入其心腑,摄其神识,使行者自谓,功行已满,福慧具足,更不再求上进。凡为魔惑者,皆因缺乏闻慧,非果计果,故曰此等多作无闻比丘。此等比丘,往往未得谓得,令人生疑。及定散命终,受生相现,又谤佛妄语,使人从之受误;甚至谤佛,断菩提种,堕阿鼻狱。因起邪见,故失于正受,沦为魔侣,命终堕落阿鼻。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九空解成断
色阴销,受阴现,便于受阴虚明之中,获得虚明之性。受阴无质曰虚,能分别前境曰明。此人处于虚质无碍,明净无物之中,忽然生起断灭之见。谓人死断灭,既无因果,亦无轮回,是以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一向入于断灭空境。空解成就,断空之心现前,乃至心中生起,永远断灭之邪知谬解。海公认为前后诸科,皆出其过之由,此中亦应有‘此名定心,沉空滞寂’两句。由于定心,失却慧照观察,而沉空滞寂,故有断灭之想。若能觉悟断空,非圣人所证之第一义空,速提观智,继续修证,则无过咎。不然,则有空魔,入其心腑。空魔即拨无因果之断见外道,今乘机渗入,行者心腑,摄其神识,使其断见更盛。故而谤持戒名为小乘,且以大乘菩萨自居。谓大乘度生,不拘小节,菩萨既悟空理,本无持犯可得,何须持戒。因而常于信心檀越之前,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其魔力附体,能摄伏在彼之前等人,对其淫秽之行,不生疑端,更不毁谤。如是魔鬼入心既久,或有人谓其曰:菩萨悟空,无有持犯,而饮酒食肉,何不见其饮尿食屎。此魔鬼入心之人,竟于檀越之前,或食屎饮尿,与酒肉等,现出一种净秽俱空之相。此人破佛所制戒律威仪,以言误人,使误信者,堕入罪恶。因此失于正受,死当沦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