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一、大乘佛教的教理行果

  二一、大乘佛教的教理行果

  在未讲这个题目以前,先列一个表如下,然后依表说明。

  (图缺)

  我们把上面这个表看过了之后,就可以知道佛教的内容,虽然是无量无边,然而综括起来,不出“教、理、行、果”四个条件。“教”是文教,“理”是道理,“行”是行门,“果”是果报。教要去“研”,理要去“明”,行要去“修”,果要去“证”。要想证果,必先修行;要想修行,必先明理;要想明理,必先研教。所以研教、明理、修行、证果,这是学佛的人不可躐等的四个阶段。

  “教”如何去“研”呢?教分四系:(1)锡缅文系——锡是锡兰,缅是缅甸;暹罗的佛教,也是属于这一系的,平常所说的叫做巴厘文系。又叫做小乘佛教,其实就是原始佛教,因为他们所用的佛经,都是用的印度一种语体文,他们的教义,都是建立在声闻戒律上,所以世称此系是小乘佛教。(2)蒙藏文系——蒙是蒙古,藏是西藏,尼泊尔和西康的佛教,都是属于这一系的。他们的经典,大小乘虽然都有,然而注重在大乘的密宗,持咒修观为最多。(3)华日文系——华是中华,日是日本,安南和高丽的佛教,可以摄在这一系。这一系的文教“大小显密”无不具备,并且他们对于发菩萨心净化人间大乘佛果的希望,兴趣特别浓厚,所以世称此系是大乘佛教。(4)欧美文系——欧是欧洲,美是美洲,可以说除了上面亚洲的佛教外,连非和澳的佛教都可以总摄在这一系。范围很广,不但是新兴的佛教“英法德美”各国都有,连最反对宗教的苏联,研究佛学的也有一二十万人,所以一讲到佛教的文献,整个的世界都有了,所以说佛教是普遍于世界的。然而欧美人士研究佛学,他们是利用科学方法,把佛学当做一种学理来研究的。

  “理”如何去“明”呢?佛教的道理,虽然是无量无边,如果把他总摄起来,不出此四句偈:“五法三自性,八识无我,诸法毕竟空,法界无障碍。”云何为“五法”?五法者:(1)名,(2)相,(3)分别,(4)正智,(5)如如。云何为“名”?就是一切法的名字。云何为“相”?就是一切法的义相,把上面名相两种合起来,就是所见所闻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云何为“分别”?就是分析辨别,也就是能够各别的分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为一切境界的名相,它自己不知道它是什么意义,必定要有一个能分别的心,分别它是什么名相,这分别我们平常就把它叫做心。把上面三种合起来,就叫做凡夫的心境。云何为“正智”?正是不邪,智是智慧,合起来叫做正当的智慧,在佛学上叫做无分别智,复分为“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的三种。加行无分别智者,是在初地菩萨见道以前,要证得这无分别智去加功用行,故名加行。根本无分别智者,就是初地菩萨破了一分无明,初见真如之理,亲证真如之境,故名根本。后得无分别智者,就是在证了根本无分别智之后,所得到的智慧,它是能照见一切法相,“缘起性空”,一切差别的境界,本来是如幻如化不是实在的东西,这同凡夫的分别心就大大不同了,故名后得智。云何为“如如”?就是真如,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佛性,有成佛的可能性;因为它是亘古亘今,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所以叫做如如。如如是理,前面是智,就是用如如的智,契如如的理,理智是不二的,没有智外的如,也没有如外的智,好像宝石的体和宝石的光是分不开来的,这就是佛菩萨的智境。上面“五法”合起来不出凡圣,前三种是凡夫,后二种是圣人,也就是能所、染净的分别。

  云何为“三自性”?三自性者:(1)遍计所执性,(2)依他起性,(3)圆成实性。依他起性的这个“他”字,就是指一切有为法的“众缘”,意思就是说:凡是有为法的生起,都是依托其他的众缘帮助而生,这是事实,缺了一缘,也就不能生起,既是众缘所生,当然是本无自性,所谓“缘生性空”;而凡夫迷昧,处处执着,时时执着,事事执着,人人执着,物物执着,可以说无时无处不执着,所以叫做普遍计较执着他是实在的;因此就叫做迷昧的凡夫。设若能够处处觉悟,时时觉悟,事事觉悟,人人觉悟,物物觉悟,觉悟了一切,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中间的心识,不过是众缘的假和合,设若离开了众缘,那里还有什么实在的“根尘识”呢?能够有这样的觉悟,就叫做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故称之为佛。“遍计所执”完全是染污的,“圆成实性”完全是清净的。而“依他起性”如系染污的依他,就是凡夫;若是清净的依他,即是圣人。

  云何为“八识”?列表以明之:

  (1)眼识——眼根对色尘中间发生认识。

  (2)耳识——耳根对声尘中间发生认识。

  (3)鼻识——鼻根对香尘中间发生认识。

  (4)舌识——舌根对味尘中间发生认识。

  (5)身识——身根对触尘中间发生认识。

  (6)意识——意根对法尘中间发生认识。

  (7)末那识,译云意——恒审思量。

  (8)阿赖耶识,译云藏——能所执藏。

  云何为“二无我”?

  (1)人无我——破我执,证我空。

  (2)法无我——破法执,证法空。

  人能“转识成智”、“破执证空”,即是离成佛之境不远矣。

  云何为“诸法毕竟空”?诸法,就是一切法,有为法如幻如化,固然是空;无为法不生不灭,何尝有实。吾人果能了达一切法皆空,则无所执着,正好建设人间净土

  云何为“法界无障碍”?法界,就是十法界一切事事物物,所谓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总不出一真法界,也就是一心;既是一心,当然彼此无碍,如空即空,如镜含像,一滴水其湿性与大海无二。一微尘其坚性与须弥山无别,果能悟得此理,则一切事皆能圆融无碍,正是华严境界了。

  “行”如何去“修”呢?修行之方法有四:

  (1)律行——五戒、八戒、十戒等。

  (2)禅行——参禅、修观、诵念等。

  (3)净行——极乐、兜率、他方等。

  (4)密行——持咒、结印、观想等。

  佛教法门虽多,统摄不出此四种。

  “果”如何去“证”呢?言其境界,亦可分为四种:

  (1)信果——皈依三宝,已生正信者。

  (2)闻果——听闻正法,深明佛理者。

  (3)思果——研究思惟,通达三藏者。

  (4)修果——依教修行,得证圣果者。

  大乘的“教”、“理”、“行”、“果”,是修学大乘者一定的次第,因为研教方可明理,明理方可起行,起行方可证果啊!

  大乘的“教”如何去研呢?就是佛说的大乘经律论,大乘的经,犹如《华严经》、《楞严经》、《维摩经》、《般若经》、《法华经》、《涅槃经》等;大乘律如《梵网经》、《菩萨本业璎珞经》、《瑜伽菩萨戒本》等;大乘论如《发菩提心论》、《成唯识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这些经律论里面,在“因”是讲的行菩萨道的事,在“果”是讲的无上菩提的佛果,所以要知道怎样叫做大乘,非先要研究大乘的经律论不可。

  大乘“理”如何去明呢?概说有二:(1)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人人都有佛的体性,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2)大乘里面所说的道理,有一大部分,都是说的真空。怎样叫做“真空”呢?大概是:在一切法的体性方面来讲,是不可得,不可说。因为离言法性,要佛菩萨破了“我”“法”二执,确能证到“我”“法”二空真如的理。在我们凡夫位中,无明愚痴执着完全存在,所以不能亲证真如法性。至于一切法相,那完全由众缘所生,离开了众缘,那是一法也不可得的。佛经上常常说:“缘生故如幻。”因为一切法既是由众缘所生,所以缘生之法,如幻如化而无有真实,无有主宰,毕竟不可得,毕竟无所有。一切法既是不可得无所有的话,则一切法相皆是妄。相既是妄,其性即真,这也是大乘教理中的一种。

  大乘教理中还有一种阿赖耶识为万法的缘起,大概它的中心点,是说宇宙万有的法相,都是现象界,他的种子都是藏在这阿赖耶识之中,由现行去熏种子,又由种子再去生现行。由此种现相生的道理,所以万法不灭。宗教家不知,以为是神创造的;科学家不知,以为是物变化的;说神说物,都是没有明白此中的真理,佛法的重要点,就是要转识成智。所以说凡夫是依识不依智,佛菩萨是依智不依识。因为识是有分别,智是无分别。在佛经上说:若能证到无分别的智,这才算是无漏智的圣人。大乘的道理,虽然是有很多种的说法,其实上面几种也可以代表了。

  大乘的“行”,如何去起呢?总括来说,不出十波罗密。如果能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大愿、大力,和无分别的智;再加上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那度生的能事就能够如意了。

  大乘的“果”如何去证呢?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三觉圆,万德具,即是成佛之境地。也就是劝人应向四大宏愿去力行,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学佛遍无上誓愿成。”愿断,法门无量誓以研大教,明大理,起大行,证大果,乃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次第。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