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三、佛法的纲要

  二三、佛法的纲要

  诸位善士!我这次跟随太虚大师到武汉来,贵会请我讲《心经》,因此得有机会来与各位讲讲佛法。凡学佛者,对于修持佛法,必须有一种仪式,我现在在未开讲之先,将“礼念须知”说给各位听听,希望各位能每日如实修持,所获的功德必定匪浅。

  佛法深妙教理,本来不是以言语可以说得出的。所谓不可思议理趣,放之则能尽虚空遍法界,无一法不是佛法;收之则一微尘、一毫端之内,皆摄佛法理致。如《维摩经》中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之如何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显示不二法门之际,唯文殊独自领悟,其他在佛弟子中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尚不能知;由此我们学佛的人,修学佛法,切不可自逞一知半解,即认为究竟而起我慢之心。况《法华经》中所谓:“佛法深妙理趣,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必先降伏贡高我慢之心,而求佛菩萨所具之智慧,深悟佛法教理,修持佛法行果。佛理虽然深广,必须先知大纲,方乃不致望洋兴叹,我今来讲讲佛法的纲要:其一为辨明“业果”,其二为了解“唯心”,其三为通达“二谛”。

  云何为“业果”?“业”即作业,“果”即果报。由作何种业因,而感何种报果;是故十法界之缘起,即是建立在正因果上面。佛法之说,其重在业果方面,佛法以业果为标准,所以佛法又称为正法、正教或内教者,就是佛法为建立正因果故。佛学是求究竟离苦得乐之学,我们研究佛法,决不宜将佛法当为普通的哲学文学或宗教等一样的研究;因为佛法是究竟离苦得乐的学问,其特点即在建立正因果;所谓离苦得乐,非如世法只能离暂时贫穷等苦,得暂时五欲之乐者可比。此所谓离苦,最低限度,必使能离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的四恶趣苦,得人天福报之乐。如何方能离四恶趣苦,得人天乐呢?修人业因,须持五戒,得人福乐;修天业因,要行十善,得天福乐。欲得美满人天福报,又须勤修布施。行忍辱因,得相好果。如斯人天法因,即在于戒。所谓声、缘觉、菩萨之三乘圣果,皆以人乘,天乘为基础。若离开人天乘法,则无三乘圣果。此三乘圣果,与上人天二者,合名五乘,五乘修法皆共,故名五乘共法。若离五乘共法,则无大乘不共法可言。由此当知,一切佛法,皆以人乘为基,还要有人乘,乃得建立一切佛菩萨所修的大乘佛法。人因有苦,所以需要离苦得乐的解脱法门;天福有尽,所以终非究竟;因为人有八苦,天有五衰,虽得人天福报,还须进修无漏四圣谛法,方能达到究竟离苦得乐。此四谛法,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审虑真实不虚之义,因为是圣者所修的缘故,所以名为四圣谛法。人既明了人有三苦八苦,而修五戒十善为基,进而为“知苦须断集,慕灭乃修道”;苦果是由贪等烦恼惑业集聚而成的。所以欲断苦果,须断集因,由斯乃断烦恼,使心不起贪瞋痴,不作十恶业,即能永离人生苦恼。当知佛果得大涅槃,圣者寂静无为,他们所具福智,皆由修道而成,由斯乃修三十七道品为基,进而发菩提心,利益有情。于三十七道品中,于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所作事业,皆依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之八正道而作,因此破除邪知、邪见、邪思惟,而不起烦恼,不作恶业,了知五蕴是空,四大是假,遂不致随烦恼流转十二因缘,而迷心迷色,起诸妄想。回观还灭十二因缘,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一切皆灭。十二因缘灭,则贪等烦恼不生,杀等恶业不作,断分段生死,悟我空理,证二乘果。辟支佛所修,乃先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反观无明灭即成明,明即觉故,如明来暗灭,无明者即不觉义。由不觉故,遂起惑造业,感果受报,无明灭故,不造惑业。如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老死灭则断生死苦,证涅槃乐。所以辟支佛是“先因后果”而修的。至阿罗汉则先观苦谛果,后察集谛因,先观涅槃果,后修三十七道品。由斯断生死苦,证涅槃乐,所以阿罗汉是“先果后因”而修的,这就是辟支佛、与阿罗汉的修证方面的两种根本不同点。其实果位略同,故名为二乘,彼二乘果唯断烦恼障,唯证我空理,由此再破微细无明,进断障般若智的所知障,即能得大菩提,得大涅槃;修菩萨六度万行因,即证福德智慧两足尊的圆满佛果。以上是明善业因果,反之若造上品十恶因,即受堕地狱之果,中品十恶堕饿鬼,下品十恶堕畜生,善恶兼杂不断瞋心,即堕阿修罗道,十恶者即身所作的杀、盗、淫;口所作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所作的贪、瞋、痴。反此不作,即成十善,“善恶因果”,实为人生求离苦得乐而作事业的明镜。所以佛学之与哲学文学宗教不同者,即在建立业果缘起,以作人生行为上之标准。

  云何为“唯心”?前面所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六凡,与声闻(即四果罗汉),缘觉(即辟支佛),菩萨,佛之四圣,合名十法界。此十法界,皆由吾人“起心动念”,造何业因,感何业果,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心为主,外境为缘,众缘和合,造重恶业,及有漏善,与无漏善等,各别作业。由此心造业故,而感十法界之各别果报,故云:“唯心变现。”

  云何为“二谛”?佛说三藏十二分教,总之不出真俗二谛义理,诸法千差万别,亦皆摄在其中。谛者,真实义。“真谛”表诸法之性,“俗谛”明诸法之相,真谛又名胜义谛,或第一义谛。此唯诸佛方能究竟证知,证真谛理,亦必须由通达世俗谛义,方能得证真谛实义。真谛实义,即“诸法空性”。大觉世尊,具足一切智智,了知诸众缘生,现前诸法,“当体即空”,然非顽空,所谓“法性本空”,自体如是,不增不减,还他如是。由是不起贪等烦恼,不作杀盗等业,所以证真谛者,即能不被生死系缚,得到解脱,为利有情,随机兴教。俗谛虽假,随有情心,为说世俗谛义。但凡夫迷执,见有即执实有,而起法执,故障大菩提。贪着己身,执为有我,起烦恼障,故亦障大涅槃。因此我佛说教,立二谛义,一方面可以不违有情心,一方面可以得显诸法实义。立俗谛义,一有一切有,而破外道所执断见。立真谛义,一空一切空,而破外道所执常见。立此二谛,即乃包括一切佛法。但必须知道,离真谛外无俗谛,离俗谛外无真谛,如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体用分显,不过二方面言之而已。(慧敏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