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风雨 8.真宝与假宝
真宝与假宝
大家都喜欢宝,《红楼梦》里有一位贾宝玉,也有一位甄宝玉。那什么是假宝?什么是真宝呢?
开示与献宝
在佛教里常说「开示」,很多人已忘掉开示的原意是什么。开示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献宝」,为什么说是「献」宝呢?开示最初是源自《法华经》所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所谓要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见,悟入佛之知见。」开如把盒子打开;示就是告诉你宝贝在这里!而悟入呢?就是希望你也能得到这种宝贝。所以开示就是献宝,以下我们便开始献宝吧!
世间的假宝
讲到宝贝,我们先将它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世间的宝;另一类是出世间的宝。现先讲世间的宝,世间人把什么当做宝呢?以我的理解,约可归为三大类:
第一、以稀奇者为宝:有些东西如金、银、珍珠、玛脑等,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也有些骨董,不管是字画或器具,在古时还未必是宝;可是经几百年之后,因流传下来者,愈来愈少,所以便被当做宝。我们也看到一些所谓的神木。神木,小的时候人家不觉得它是宝,可是能历经几百甚至几千年,仍健在者,就太稀奇了;所以,它也慢慢被当做宝了。这些皆是以稀奇者为宝的例子。
第二、以珍爱者为宝:我们最珍惜的东西就是宝,如宝贝儿子!宝贝女儿等!即使对别人而言,平庸无奇,可是对你来讲那才是宝。同样地,很多人把传家之物当做宝;把爱人所购送的物品,当做宝。这皆以珍爱者为宝也。
第三、大用者为宝:中国人常说有「上方宝剑」,能够削铁如泥,因此跟敌人作战便有较大的胜算。在印度亦有「摩尼宝珠」,你希望得到的东西,它都能为你变现出来,要金有金、要银有银;就是生病了,拿此摩尼珠去,也可以珠到病除,因为摩尼珠具足大用缘故,所以被称为宝。又在中国武侠小说里也常讲到一种仙药曰灵芝,在印度亦有药称阿伽陀,这两种药都不只能治一切病,更能延年益寿。因为有这样大用途,所以皆是传说中的宝。
以上是世间人,或从稀奇者、或从珍爱者、或从大用者,而称彼为宝。各位也许能再说出第四或第五个原则,去认定这世间上还有很多的宝,但这些都是假宝,而不是真宝。因为就以世间法来看,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可称为宝,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啊!命才是宝。
世间的真宝
如以前面所说稀奇者为宝,其实就人而言,最稀奇者乃是我们生命的存在;这尤其在此讲究民主的时代,我们对自己的命,乃更觉得稀奇。很多人皆努力于凸显自己的形象,要知道我跟别人是不一样的,看我是这样的长相,是这样的感觉,是这样的个性,每个人都认定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所以,最稀奇的就是我的身心的存在。很多人似乎未认知到这一点;可是于做人处世时,还是用这样的态度去应对,所以最稀奇的就是我的存在。
其次,所谓珍爱者为宝。我们真的爱名、爱利,爱金、银、财宝吗?其实那些都只是工具而已!而工具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要完成我的存在、实现我的幸福,所以人最珍爱的还是自己。
再说到具大用者为宝,一切宝要完成怎样的用呢?要能有助于维持生命者才称为宝。譬如摩尼珠是因为它能变现出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才谓为宝,阿伽陀、灵芝或宝剑,也都因为有助于维持生命的存在,才成为宝的。这也就说,最初我们以为世间上有很多宝,其实那都是假宝,真宝只有一个,那就是我。
因此在世间,有一种愚痴的人,错把假宝当真宝;甚至牺牲真宝,去换取假宝。如有人问你:「要钱?还是要命?」你会说要钱就好,命不要没关系吗?我想不会的,因为人终究会知道钱只是假宝,命才是真宝。说到这里,大家已很清楚:那就是身外的东西都是假宝,只有我们的生命,只有身心的存在,才是真宝。
出世间的宝
其次,我们再讲出世间的宝,我想很多人会说,佛、法、僧三宝是宝;然其又何以称为宝呢?就我个人所理解的佛法,主要有三个重点:第一、有限的身心不是宝;第二、无限的身心才是宝;第三、怎样从有限而到达无限。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所讲的是很多,但归纳之后,却不出此三个重点。
有限的身心不是宝
首先讲有限的身心不是宝。刚才讲到世间人皆以自己的生命为宝,但这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存在!我们的身体不过这么大,我们的生命顶多一百年。因为这生命太有限了,所以才有生死、才有烦恼。我们的烦恼皆起源于跟外界的冲突、矛盾;然而也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才会产生冲突、矛盾。如果生命是无限的,那当然就没有跟它冲突、矛盾的对象。所以说:「正因为有限,所以才有生死、才有烦恼。」
我们都知道,佛法的目的是叫我们了生死、断烦恼。所谓四圣谛:「苦」是讲到众生有生、老、病、死之苦。而「集」,追究它的原因,却只为它是有限的身心而已!所谓四念处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实重点也在告诉我们「身、受、心、我」都是有限的呀!就因为有限,所以才成为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
因此佛法,尤其是小乘佛法,便一再告诉我们:有限的身心不是宝。而世间人,最笨的是把金、银、骨董当做宝。而稍微聪明一点的,才知道把自己的生命当做宝。但是如果你所认定的生命,只是有限的存在,那还不是宝。然众生却把有限的身心当做宝,所以才成烦恼与痛苦的根源。
无限的身心才是宝
佛法常讲,要证涅槃,涅槃是什么呢?涅槃就是圆满、寂静的意思。有限的东西不可能寂静,除非变成无限才可能寂静。或者说所谓大智慧、大神通、大福报,都是要从无限的身心才能得到的。因此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特别强调:无限的身心才是宝。
以上从了解世间有限的身心不是宝,到领悟无限的身心才是宝,这还不是佛法的特质。因为,世间上的宗教家、哲学家,甚至艺术家,也可了解到自己身心的有限,而努力追求于无限的身心、圆满的身心。
自我扩张反成局限
但是很多人都习于用自我膨胀的方式,去追求无限。不错,我的世界就是这么小,所以我要不断地把自己扩张出去,扩张得愈大,就愈趋近于无限。但是以自我膨胀、自我扩张的方式,去追求无限,往往会形成另一个问题:就是你希望扩张,我也希望扩张,大家都希望扩张,于是就不免引起彼此的矛盾、冲突和烦恼。这情形就像一个大家庭,于父亲在时,本还团结和乐;后来因儿子不肖,于是分家的结果是所得愈少。同样,以自我膨胀的方式去扩张生命的范围,到最后只好划地为限;于是因执意扩张,反而造成更大的局限。
所以,要从有限去追求无限,这还不是佛法的特质;佛法的特质,乃在于告诉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完成无限。
缘起的无限
佛法又如何能完成无限呢?首先看形上学,也就是佛法的空义。佛法常讲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彼此相关;你是我的因缘,我也是你的因缘。外境的存在,既是众生生化的摇篮;而众生的存在,又是一切境界生化之主轴。所以,在因缘相关互动中,一切法本就是无限的。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摄相入,绵绵不断。这也是说就缘起观而言,这世界及我们的身心本来就是无限的,因此,我们不必辛苦的要把有限的身心扩充成无限,因为它本来就是无限的呀!
那众生为什么只领受到有限的身心世界呢?此为众生早已被自己的观念所束缚住了。众生又以什么观念来造成界限呢?以我见、自性见!我见就是认为有这个我,与那个非我。我们都习于与别人划分界限,这是我家,那是你家,这是我的身体,那是你的身体。所以世界本是无限的,但因众生的无明、邪见,所以便成为有限的世界。因此佛法的修行,便是叫我们从有限的世界,回到无限的世界里去。
还灭的道理
故修行,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透过缘起,了解到这世界本来是无限的,是相摄相入、互动幻化的。其次,修行就是还灭。要把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行为,慢慢从偏差中导正过来,这称为还灭。还是还原,将它恢复到没有界限的原始状态;灭是息灭,主要是灭界限。还灭,必先灭而后能还。因此,修行并不是要得到什么,反而是要去丢掉我们原有的邪见、妄念、执着及贪瞋的行为。
内摄外延的模式
因此,这便确认为一种修行模式,我且将之称为「内摄外延」:向内收摄,然后向外增长、广延。现象的界限,既是由我们心中所造就出来的;因此要用内摄的方法,来除掉对界限的执着。所以经典上常说,修行的过程就像剥芭蕉一样:最初众生的习气、业障都像芭蕉,一层层向外扩展。而修行反要一层一层地向里面剥,剥到最后一点也不剩,这反能完成于无限。所以在《阿含经》里再三提到,修行的大原则,曰:离、断、还、灭。
我们常听到,修行要以无所求的心来修;但只说无所求,这还只是片面之词。无所求是指对身外的世界当无所求,像对刚才所说的假宝,应无所求。然对内呢?对内要有所灭、有所离,要把我们的妄想、业障、习气息灭殆尽。如果只是无所求,那我们就不用学佛修行了。这内有所灭、内有所离,即是所称「内摄」的方法。
如果于内摄中把妄想习气慢慢降伏了,则这时的身心,反而能与本来无限的世界相应。于是以内摄的方法,而得到外延的结果,这方为佛法比世间法高明的地方。以下列举三例,以说明内摄、外延的关系:
空有之间
首先,说明空有的关系。空,一、曰「分析空」,生命是五蕴和合的假体;于是因和合才有,便总会有分散的时候。而分散之后,万物就空了;这是从分析的角度讲它是空,因此,这样的空并不究竟。其次,讲到「观待空」,有心才有境,有境才有心,两者互为依托。所以只是相对存在的假象而巳!第三,是从因缘所生法,而讲到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因为缘生,所以没有自性,没有它不变的本体或属性。一般人皆认定万物有它的个体、有它的形象、有它的作用、有它的特质。如今却从缘起,慢慢去了解到,它其实是没有独立的个体、没有本来的形相、没有必然的作用、没有不变的特质,这样把万物皆有固定形式的观念慢慢否定,而得到毕竟空的结论,这称为内摄的过程。但如只能理会到毕竟空的结论,那在慧解上还未圆满;因为它还要从毕竟空外延到整个法界。我们常说因缘法,像一个网,无量无边,彼此牵连不断。又像大海一样相摄相入,绵绵不尽。内摄到毕竟空,才能外延到整个法界。因此「空」,讲到最内曰毕竟空。而「有」,必究于整个法界的圆满。空与有之间,如能从此内摄外延的模式去理解,在知见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偏差,这是讲慧解的部分。
脉之变化
其次讲到我们的身体,一般人从粗相上看,身体有头、有手、有脚、有种种器官,但就修行者比较细致的观点而言,他会感受到气脉的变化。气脉中,最粗者是浮现在我们皮肤与表皮之间,所以脉比较浮,气比较燥,心浮气燥即指气脉只内摄于表皮的层次。但经过打坐修行之后,这气会慢慢向肌肉里内摄,从肌肉到筋腱,从筋腱到骨髓,这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向内摄,摄到最后曰精神。这气脉的变化,虽在禅宗讲得比较少,但在密宗却讲得很多:内摄到最后能打通中脉,中脉是指在我们的躯体中,甚至在我们手脚中,有一条最中间或者最内在的脉。必中脉打通之后,全身七万二千个细脉才能畅通。如中脉不通,则周身的大、小脉就不可能全通。于是从皮肉到筋腱到骨髓而打通中脉,称为内摄的过程;而中脉打通后,顺通全身大小一切脉,即为外延的结果。周身大小脉全畅通后,身体障碍全不存在,便可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穿墙走壁,具足种种神通。
定的修为
再其次,我们讲打坐修定。定是从摄伏一切妄想杂念而修的,故首先要调伏的就是比较粗重,如贪、瞋等杂念;甚至是更粗重的杀、盗、淫等妄念。其次,要调伏我们对善恶的分别心。有时侯,我们虽不起杀、盗、淫之念,但却在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要如何行善、正恶?如对善恶的分别心还在,这心还不能安定;要不思善、不思恶,使妄想杂念进一步沉淀,这是第二层次的内摄。更其次,要使我们心对境时,不产生你、我,心、物的差别。既不觉得有一个能看的我,能看的心;也不觉得有一个被看的境界。主观跟客观的界限完全消除了,这叫做能所双泯。又一般人在对人对事,或念起念落时,都意识到有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前有前念,后有后念。这样因有时间的前后相,故称为前后际。如修定修到最后,前后的念头能完全统一;于是前后际断,能所双泯,这心就完全平静了,已到达定境或三昧中,这称为内摄的过程。
而外延是自然表现出神通境界,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等三明六通,甚至大乘所讲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等,这些都属于外延的果。内摄到最内,甚至连此最内点都不存的话,反而能趋向于无限。所以能从慧解,理会到一切法毕竟空;能修脉到打通中脉;能修定至能所双泯、前后际断,为内摄的极致。而通过这极致,就能迈向无限统一的世界。
这也是说,没有错,一切人都希望能从有限,而达到无限。但是一般人不明了这内摄外延的修法;皆以为向外攀缘、向外求取占有,就能膨胀成无限。而事实上,只将造成更多的矛盾与冲突,更多的局限与障碍。佛法之称为究竟,就是能理会到这以内摄为因,而成就外延的果也。
大小通贯
如果我们进一步用这内摄外延的修行模式来看,佛法中所谓「大、小乘」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在修行的过程里,既要以内摄的因做起点,才能得到外延的果。因此,内摄的过程便属首要,于是在内摄中使自己愈缩愈小,小到最后,连一点也没有;这过程我们且说它是小乘。因它绝不向外扩延,好象心量很小,全不理会外面的事。然于内摄之后,自然会有外延的果,自然会形成大乘的器度风范。既内摄为因,外延为果;那我们也可以说:小乘是大乘的基因,而大乘是小乘的成果。大、小只是过程的差别,尤其要有小乘内摄的因,才成大乘圆满的果。
在佛法里常说,凡夫重果,菩萨重因。很多自以为修习大乘法门者,每每忽略掉以内摄为因,于是这样的大乘终究不可能真正圆满的。甚至只盲目地向外扩张,向外膨胀,那倒跟神教相差不远了。我们且看当今的台湾佛教,表面上佛教徒好象增加了很多,到处有法会,到处在讲法,到处有打七、朝山、拜忏等活动。但如果不了解内摄外延的大原则,还是以众生向外攀缘、向外求取占有的心态来修学佛法,这终究只是附佛法外道而已。或如今天很多人讲慈悲,若慈悲只是同情的延伸,那只在人天乘里不可能出三界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何能「无」能「同」呢?那还是要经内摄的修为才行。同样发愿等亦然,如只是从外延扩大去发愿,这愿终究跟佛法不相应。
三宝中的宝
因此什么才是宝?无限的身心才是宝。所谓法身慧命,即指这无限圆满的身心世界,但这个宝一般人不知道,或没办法悟入。所以必须由佛法僧来开示,他才能悟入;因此现世的佛、法、僧便成为住持三宝了──因为它能帮助众生得到真正的宝,故成为宝也。然在住持三宝所开示佛法的要义中,我认为唯有这「内摄外延」的大原则,才是宝中之宝。如能掌握此大原则,就很容易分辨出什么是佛法?什么是外道?
所以,如说世间有宝剑,能削铁如泥;此理则才是真宝剑,能用以降伏一切外道邪魔。如曰世间有宝药,能治众生一切病;此理则才是真宝药,能用之治一切众生无明业障的病。如说世间有摩尼珠,能变现出一切众生所希求的境界;此理则才是真摩尼珠,用以变现出一切佛法的智慧、辩才、神通及功德固满。
总之,什么才是真宝,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的部分就讲到此为止;至于悟入的部分,各位再慢慢去思考理解,慢慢去修行体验吧!
- 上一篇:禅林风雨 7.修定与发慧
- 下一篇:禅林风雨 9.住与无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