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风雨 7.修定与发慧

  修定与发慧

  修定的原则

  修定基本上不出两个大原则,第一:「收摄六根,置心一处」,在打坐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都不和外境发生接触,不随外境产生分别作用,只一心一意的用方法。第二:「前后际断,安于当下」,修定就是不想过去,不想未来,要安于当下所用的方法。方法如果是数息法,你就专心数息;如果是念佛,你就一心一意的念佛。方法用到最后,把外境、身体、过去、未来及其他种种妄念放下了,心中只有当下的方法,甚至也不觉得在用方法。这便是修定的大原则。

  由定发慧

  很多人都曾听佛法上说「由定发慧」,这样一直坐、一直数息,就能发慧吗?这样修定,根本不和外界接触,可能产生智慧吗?

  于是我们更要来探讨智慧是什么?智慧有两种定义,第一、消极来说,智慧是没有烦恼、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意思。第二、积极来说,智慧是能对外界的状态,观照得非常清楚,甚至能有更大的能力去处理。因此,真正的智慧和我们的知识、能力有关系,它是从无限的统一、圆满而产生更高明的力用。

  修定,如修得好,当下是可以没有烦恼的。因为烦恼大部分都是因心与外境产生冲突才有的;或者因为我们想到过去、未来,所以内心里才产生忧悔、疑惑等情绪。如在打坐时,一心一意用方法,则在当下是不应该有烦恼的!因此,修定能产生智慧,这是从消极的不产生烦恼而言的。但修定并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从和外界接触才有的。很多人都迷信着,以为打坐入定,或参禅开悟后,本来不知道的事情便都知道了,原来不会开飞机的,开悟后就会开飞机吗?本来不是医生,参禅打坐后,就会医术吗?这十有八九是着魔了!

  沉淀作用

  修定虽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但对我们原有的知识却有沉淀作用。一个人从小到大不断地接受外界的讯息,不断地接受人云亦云的知识观念,那里面有很多是互相矛盾、冲突的。有的自己知道,有的自己还不知道;人从来就是在很多的矛盾里打转的。

  但打坐时,因为一心一意用方法,根本不去想过去的知识、经验,所以这些杂错混乱的知识片断,就会慢慢沉淀下来。我们可用一盆混浊的水作譬喻:水被风吹动,于是砂石淤泥就不断地在里面翻滚。但这水如与外界隔绝,不再受风吹雨打;则那些砂石淤泥就慢慢沉淀了。所以经过打坐之后,即使不能增加新的知识,但对于旧有的知识仍有沉淀作用。

  过滤作用

  若经沉淀之后,本来一些错误、矛盾的观念,就会被分离出来。很多人经打坐之后,他的理念自然变得更清楚;能把错误的部分分离出来,剩下的当然就更清楚了。

  统合作用

  一般人的观念,大部分是零零散散的,没有一个系统、架构。但打坐对旧有的知识具有统合的作用;经统合后,便能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架构。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本来没有知识,没有能力,则不管他再怎么坐,都不可能增加新的知识,新的能力。但若他本来便有一些知识,则因打坐具沉淀、过滤、统合的作用,他便可以理出比较积极的智慧来。

  旧知的极限

  但是如果他就这么一直坐下去,不再闻法或观照;则这种过滤、统合的作用,也会慢慢到达它的极限,他没办法再突破了。甚至一个人从小到大,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成见,有很多刻骨铭心的情结。这些成见、情结,甚至连自己都没办法察觉,它已深入最内在的心里,故即使用修定的方法也不能把情结、成见改变过来。且这些情结、成见都会影响到打坐,而使你没办法进入更深的定境里。因此,一个人如只是打坐,而不听经,则即使在坐的当下是没有烦恼的,但离开方法回到人间,一定还会有很多烦恼的!

  心无自性

  人,从生下来到现在,早已接受太多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的观念有些因为打坐的关系而得以纠正,有些则不可能。在某些佛法里有一种讲法:「我们心中具足一切的智慧、功德,只要你心不向外攀缘,这些功德、智慧就会慢慢显现出来。」这种讲法我认为有很大的问题。自性中具足无限的功德,问题不在于「什么叫无限的功德」,而是一般人对「自性」是怎么定义的?如果是没有学佛,不明空义的人,他便由此认定我有一个心,你有一个心,我的心具足无量的功德,你的心也具足无量的功德。若把心已先用一种错误的观念来界限的话,则心的能力必是有限的。心乃为无自性、无界限故,才能修成无量的智慧、功德。

  佛法与世间

  因此,一个修行者,一方面要打坐、修定,二方面又要听经闻法。闻法又可从两方面来讲:一是世间法,一是佛法。在某些学佛人的观念里,常把闻法限定在比较狭隘的听闻佛法;其实闻法还应包括世间的知识、学问、技术等。这其中又牵涉到另一个观念──世间法和佛法的关系为何?很多人常把佛法和世间法用二分法来分,认为佛法是佛法,世间法是世间法,那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两个不同的系统。

  但目前就我所了解的,我可以说:佛法是纲领、架构,而世间法是架构下所需要的材料,是纲领中所分布的细目。架构和细目我们可用一种譬喻:如资本主义是一个架构,而细目中包括它所处理的生活伦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很多很多的运作都统摄在资本主义的理念下。如共产主义也是一样,它所牵涉的面非常的广,但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共产主义。

  以佛法本是纲领性的思想,故它必牵涉到世间种种的知识、学问。因此只有佛法的见地,而没有世间法的知识,是不可能产生大用的!这情况又像建筑房屋一般,只有好的架构而没有适宜的材料去完成它,那还是不能住人的。要有好的架构,好的材料,才能完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一般人在思想上都容易走偏,一种是偏于向外──就是要去听闻很多很多的法。另一种是偏向内,认为不需要往外找,只要认真打坐、修定,就已具足一切了!这都是偏!故闻法是必需的,修定也是必需的;闻法是向外去搜集资料,修定是向内去沉淀、整合。必两个加起来才会比较圆满的智慧。

  炼矿的譬喻

  单纯的修定,不能有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尤其对旧的成见未必有办法突破;故要从听经、闻法中去接受新的观念,去突破旧的成见与情结。我们可以把修定和闻法的关系再做个譬喻,很多人都说修行在于「炼心」,这「炼」是用火去炼的。在座大部分人都已知道矿砂是怎么炼的:矿砂最初从山上、从地中挖掘出来时,是些零散的石粒,它含藏很多杂质。矿砂就像我们所习得的种种知识、学问,甚至是佛法的片断。矿砂要怎么炼呢?当然是用火去炼!火不断地加热到某种温度后,就能把矿砂熔化。此时矿砂中的杂质,因为比重等种种因素,或者上浮,或者下沉,于是就被分离出来了。再把杂质去掉后,里面的纯金属便能由冷却而凝结成一个坚固有用的质体。

  修定就像炼矿的火一样,既能把过去片断的知识熔化,也能把一些错误、偏差的观念分离出来;而最后能得到一个较完整、较有系统的知识、见地或智慧来。从这譬喻中可了解,如果本身没有矿砂,则不论怎么用火去炼,都不能得到智慧的结晶。故要不断的加入新的材料,又要不断的去炼,能力、智慧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

  作意与否

  从修定而成就智慧,其又有两种方式:一是作意,一是不作意。不作意的方式就是:虽坐之前已听经、闻法,但是在打坐的当下,还只是一心一意的数息修定。这样坐久了,便可以达成沉淀、过滤和统合的作用;但先决条件就是已有闻法的基础。故在《阿含经》中有不少只用数息法、随息法而证得阿罗汉果者。

  修定消业障

  这也是说,修定其最大的作用在于消业障。一般人的业是怎么造的?就是从「心有所求」才去造业。而打坐因一心一意的用方法,心不外求,才能消业障。待业障消除之后,才能以正知见调整身心行为,而成就真正的解脱

  不作意的修慧,就某种程度来讲是很稳当的!只要你的知见正确即可。但如此的修法,虽稳但慢,好象用文火慢慢去烘、慢慢去烧。故很多人打坐,坐了一辈子也消不了多少业障,所以进一步我们要说明,用作意的方法来成就智慧。

  思惟修

  作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思惟修,用思惟方法去过滤错误的观念,用思惟方法去整合成新的系统。所以禅的定义,有曰「思惟修」。思惟修原则上要先修定,先用专一的方法,使心中的妄念慢慢平息后才能用;否则就和一般人打妄想差不多。思惟修于世间的知识、学问也可以用。文学家、艺术家亦可用静坐的方法,坐到心比较静的时候,再来作艺术创作;则此时创作的能力、境界,一定会比以前高明很多。因为静坐具有沉淀、过滤、统合的效用。

  第二是修观,所谓佛法的修观,有个大原则:就是要能产生出离的体验。故和刚才所讲「有相的思惟修」是不一样的。修观并不是刻意去观一个境界,譬如观佛相、观明月等。真正的修观不在于观一个相,反而是「于相离相」:既离外境的相,也离内心的相。那怎么观呢?佛法平常所讲的无常观、苦观、无我观,即是也。

  人习惯从外境去抓一样东西,但如能确切知道诸法无常;则这种想要向外去抓东西的习性,就会被冷却、被制止,这是从观无常而得出离。其次「无我观」,人都希望去肯定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所以皆为这个我而打妄想、而造业。而无我观就是告诉我们,根本不要为这个「我」去操心、去打妄想;使从「有我」的妄想里跳跃出来。至于空观也是一样,从内空、外空、毕竟空而得出离。所以修观才能从内外的境界里跳出来;放下、出离,超越、圆满。因此修观既能够成就智慧,也能够成就定力

  刚才讲到智慧:消极的是没有烦恼;积极的是观照明了、应对圆满。如能从境界里跳出来,当然就没有矛盾、烦恼。又因能从境界里跳出来,故对外境反而看得更清楚;因此在需要处理时,便能够处理得更公正、更圆满。这皆是从出离后而有的圆满。

  参话头

  就作意与不作意而言,不作意只是单纯的消业障,虽穏而慢;而作意虽用积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虽急而容易偏空、偏无为。而介于作意与不作意间,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中国禅宗一向所强调「参话头」的方法。什么叫做参话头呢?主要就是虽有一个问题存在,但不用思考的方法去解决它──尤其这是个重大根本的问题。因为根本问题,所牵涉到的面非常广,所以没有办法用思惟的方法去整理。因为思惟的方法在唯识学上讲:是以第六识去作思辨,而第六识是比较狭碍肤浅的。我们要使这个问题,深入到第八识中;所以不要用思惟的方法去处理,却要把问题紧紧悬着,让它慢慢渗入深识中。

  每个人从生下来就有很多的问题,小问题用思考的方法就很容易解决,小问题去请教别人,也可以得到相当满意的答案。但是真正的大问题却不能靠别人,也不能用思考的方法去处理。而是要用「参」的方法,把问题不断地悬在心中,到最后这个问题自然能联结蕴藏在第八识中的佛法种子,而得到圆满的解决,这便叫参话头的方法。但是参话头,还是要有正知见做基础。

  综上所述,参话头有三个条件:

  疑情,并有解决问题的信心与誓愿。

  定力,能持续将问题悬在心中,而不让妄想杂念打散。

  正知见,先于八识中已熏习佛法的清净种子。

  如具足以上条件,那么开悟便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