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论义
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佛灭后,弘法菩萨解释教义,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识立相宗,各竖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唯马鸣大师作起信论,会相归性,以显一心迷悟差别,依一心法立二种门,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良以寂灭一心,不属迷悟体绝圣凡,今有圣凡二路者,是由一心真妄迷悟之分,故以二门为圣凡之本。故立真如门,显不迷之体,立生灭门,显一心有随缘染净之用。如知一切圣凡修证迷悟因果,皆生灭门收。其末后拈华为教外别传之旨,乃直指一心本非迷悟,不属圣凡,今达磨所传禅宗是也。其教中修行,原依一心开示,其所证入,依生灭门悟至真如门以为极则,其唯识所说十种真如,正是对生灭所立之真如耳。是知相宗唯识,定要会归一心为极,此唯楞严所说一路涅槃门,乃二宗之究竟也。学人不知其源至谈唯识一宗,专在名相上作活计,不知圣人密意要人识破妄相以会归一心耳。故今依生灭门中,以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变起根身器界,以示迷悟之源,了此归源无二,则妙悟一心,如指诸掌矣。
相宗百法者,正的示万法唯识之旨也。以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以此识有觉不觉义。其觉义者乃一心真如,为一切众生正因佛性。其不觉义者,乃根本无明。迷此一心而成识体,故此识有三分,谓自证分,见分,相分。又一师立四分,增证自证分,其证自证分即不迷之真如,其自证分,乃真如一分迷中之佛性,是为本觉。以众生虽迷而本有佛性不失不坏,以有真如自体可证。故云自证,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今迷而为识,以湛寂之体,忽生一念,迷本圆明,则将本有无相之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名为相分。将本有之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见分。是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依八识见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万法唯识,此实相宗之本源也。今唯识宗,但言百法者,始因弥勒菩萨修唯识观,见得万法广博,钝根众生难以修习,故就万法中最切要者,特出六百六十法,造瑜伽师地论以发明之,可谓简矣。及至天亲菩萨,从兜串禀受弥勒相宗法门,又见其繁,乃就六百六十法中,提出纲要,总成百法,已尽大乘奥义,故造论曰百法明门。谓明此百法,可入大乘之门矣。故欲知唯识,要先明此百法,以此百法乃八识所变耳。以一切众生皆依此识而有生死,三乘圣人皆依此识而有修证,通名世出世法,即此百法收尽。然一切圣凡皆执为我,故论首标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即显此一无字,便见世尊出世说法四十九年,单单只说破圣凡之我见耳。我见既离,则八识无名,而一心之义显矣。由是观之,何相而不归性耶?今言百法,通名有为无为世出世法,其世间名有为法,有九十四。出世间名无为法,有六种。故一切两字,包括殆尽。虽云出世,犹未离我,故总无之。所以论主标一切法无我一句,为性相之宗本,则了无剩法矣。其有为法九十四者,谓一心法有八,心所法有五十一,色法有十一,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然心法八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亦名意,亦名染净依,俗呼传送识,第八阿赖耶识,亦名无没识,又名含藏识。此八识通名心王,以第八识乃自证分为生死主,其前七识乃属见分,以为心用。故楞严云: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八识心王无善无恶,不会造业,其作善作恶者,乃心所也。故五十一心所,又名心使,如世人家之奴仆,主人固善而奴仆作恶,累及主耳。起信论中不分王所,但竖说三细六粗生起之相,通名五意,六种染心,但云心念法异一语而已。然心即八识心王,念即心所,法即善恶境界,此唯识相宗,乃横说八识王所业用,故不同耳。其五十一心所,分为六位。
一、遍行五法,谓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五法,谓欲解念定慧。
三、善心所有十一,谓信进与惭愧,无贪等三根,轻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五、随烦恼二十,分小中大。小随有十者,谓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中随二者,谓无惭并无愧。大随八者,谓不信并懈怠,放逸及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所言随者,乃随其根本烦恼分位差别,分小中大者以有三义,一自类俱起,二遍染二性,谓不善有覆,三遍诸染心,三义皆具名大,具一名中,俱无名小。
六、不定法四者,谓悔眠寻伺。以此四法不定属善属恶故,此五十一心所皆作善作恶之具也,而有粗细之不同。
遍行五者,乃善恶最初之动念也。虽有五法,其实总成一念,以第八识元一精明之体,本无善恶二路,其前五识,乃八识精明应五根照境之用,同一现量,亦无善恶。其六七二识,正属八识之见分。其七乃虚假。故楞伽云:七识不流转,非生死因。其六识元属智照,今在迷中,虽善分别,况是待缘,亦本无善恶。若无遍行五法,则一念不生,智光圆满,现量昭然,即此名为大定,六根任运无为矣。无奈八识田中,含藏无量劫来善恶业习种子,内熏鼓发不觉动念,譬如潜渊鱼,鼓波而自踊,是为作意。警心令起,不论善恶,但只熏动起念处便是作意,此生心动念之始也。由众生无始以来,未尝离念,故今参禅看话头,堵截意识不行,便是不容作意耳。触则引心趣境,盖境有二,其习气内熏者乃无明因缘所变为境,发出现行,则以比似量所缘前尘影子为境,二境返触自心,故名为触。此妄境一现,则违顺俱非境相,含受不舍,是名为受,境风飘鼓,安立自境,施设名言,故名为想。微细不断,驱役自心,令造善恶故名为思,其实五法圆满,方成微细善恶总为一念,此最极微细,故云流注生灭。言遍行者,谓遍四一切心得行故,谓遍三性,八识,九地一切时也。是为恒行心所,参禅只要断此一念,若离此一念,即是真心。故起信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别境五者,正是作善作恶之心也。前遍行五,虽起一念善恶,但念而未作,若肯当下止息,则业行自消,及至别境,则不能止矣。言别境者,谓别别缘境,不同遍行,此乃作业之心耳。因前遍行,作后善恶,体通粗细。欲者,乐欲,谓于所乐境,希望欲作,此正必作之心也。解者,胜解,谓于境决定,知其可作,不能已也。念者,明记,谓于可作境,令心分明记取不忘也。定,专一,谓于所观境专注一心也。慧黠慧,谓于所作境,了然不疑也。此五别别缘境而生,若无此五,纵有善恶之念,亦不能作成事业,而此五法不唯善恶,即出世修行亦须此五乃能成辨也。上乃起业之心,下乃造作之业,其业不过善恶二途,其善业止有十一,其恶业则有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故世间众生作善者少,而作恶者多也。
善十一者,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此十一法,收尽一切善业,世出世业以信为本。故首列之,渐者谓自惭,云我如此丈夫之形。又解教法,敢作恶耶?有此惭心则恶行自止。愧者愧他,谓恐人讥呵,故不亲恶人,不作恶事。经云:有惭愧者可名为人,既具信心,加增惭愧,则善法自成矣。贪嗔痴三者,乃根本烦恼,亦名三毒。作善之人此三不断,何以为善,故皆无之。若无此三毒,是为三善根,勤者,精进也。既断三毒,纯一善心,必加精进勇猛善行方增,此治懈怠之病,世有淳善之人,无精进力,软暖因循,故终身无成。轻安者,谓离三毒麤重昏懵,如释重负,则身心轻快安隐,堪任善行也。不放逸者,以纵贪嗔痴,无精进心,是为放逸。此不放逸,乃三根精进四法上防修之功能也。行舍者,由精进力,舍贪嗔痴,则令心平等正直,任运入道,以念念舍处,即念念入处如人行路,不舍前步,则后步不进,故名行舍以有此舍,令心不沉掉,故平等耳。言行蕴中舍者,以行阴念念迁流者,乃三毒习气熏发妄想,不觉令心昏沉掉举,若无此舍,不但昏掉,将发现行。若能念念舍之,则昏掉两舍,自然令心平等正直矣。初用力舍,名有功用,若舍至一念不生,则任运无功,自然合道矣。故予教人参禅做工夫,但妄想起时,莫与作对,亦不要断,亦不可随,俱撇去不顾,自然心安,盖撇即舍耳。不害者,谓慈愍众生,不为损恼,此专治嗔不嗔则外不伤生,内全慧命,故为至善,如儒之仁,而善法系之终焉。
根本烦恼六者,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此六烦恼,乃二种我法之根本,为二种生死之根本,一切枝末从此而生。然贪嗔痴,名为三毒,伤害法身,断慧命者,唯此为甚,故首标之。慢乃我慢,疑乃不信不正见,即邪见,此三法障道之本,慢障无我,疑障正信,不正见障正知见。三乘能断三毒而不能断此三法。外道之执,邪见更甚。所以修行难入正行者,此三烦恼之过也。法华名为十使烦恼,谓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不正见分五,谓身见,边见邪见戒取,戒禁取,为五利使。由此烦恼能使众生漂流苦海,故名为使。
随烦恼二十者,谓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此十为小随。无惭无愧,此二为中随。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此八为大随。所言随者以随他根本烦恼而生故。言小中大者,以随有三义,谓自类俱起,遍染二性,谓不善有覆,遍诸染心,具三名大,具一名中,大小俱起故。行相粗猛,各自为主。故名小随以忿等十法,各别而起故。其无惭无愧,则一切不善心俱,大小俱起,名中。由无惭愧则昏掉不信等,一齐俱起,故名为大。盖无惭愧及不信等,与上善法相返义相对照可知,不必繁解要知请详唯识。
不定四者,谓悔眠寻伺。论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谓此二二,各具善恶二法,故不定于一。以不同前五位心所定遍八识三性一切时一切地,此心所之差别也。悔不定者,如作恶之人,改悔为善,悔前恶行,如作恶之人悔前恶事不作故不定耳。眠谓睡眠,则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此非善恶,故名不定。即眠中作梦,亦不定善恶。论说眠能障观,以眠为心所者,能令身心昏重之用,但非一定善恶耳。言寻伺者乃作善作恶之心,将作之时,必返求于心,意言筹量粗转为寻,入细为伺。所谓粗细发言,言不定者,如赞佛菩萨,初寻后伺,方得妙辞,如刁讼之人,亦由寻入伺,方得成筭,故此二法为不定耳。如上五十一法名心所者,乃心家所有之法也。然八识心王不会造业,其造业者乃心所为之以此与心相应故同时起耳。此心所法,又名心数,亦名心述,亦名心路,谓心行处总名妄想,又名客尘,又名染心,又名烦恼。烦者扰也,恼者乱也。有此心所,扰乱自心,然清净心中本无此事,如清冷水投以沙土,则土失留碍,水亡清洁,自然浑浊,名烦恼浊。今修行人专要断此烦恼,方为真修。楞严经云:如澄浊水,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故修行人,纵得禅定,未断烦恼但名清水现前,而沙土沉底,搅之又浊,况未得禅定,而便自为悟道乎。如阿难蒙佛开示如来藏性,彻底分明,而自述所悟,但曰心迹圆明,以向来都是妄想用事,全不知不见,今日乃见此是烦恼,方得圆明了了耳。今人以妄想为悟心,岂非自颟耶。然此心所,名虽相宗,要人识破此妄想相,则容易妙悟本有真心矣。岂直专数名相而已哉。
已上虽分王所,总属八识之见分。
十一色法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此五根乃八识揽地水火风四大所成内身,为识所依之根,五尘亦是四大能所八法所造,为所受用境,其法尘乃外五尘落谢影子,属六识所变。一半属心,一半属境,此十一法,通属八识相,分境,以唯识所现故。
问曰:此五根身,乃众生之内身,言揽四大所成此义云何?
答曰:楞严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言因迷一心,转成阿赖耶识则灵明真空,变为顽空,于顽空中,无明凝结,成四大妄色。故云依空立世界,乃妄想澄凝所成之国土耳。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久,则搏取四大少分为我,而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故,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故云知觉乃众生,是为五蕴之众生耳。故内五根,外六尘,通属八识之相分。故参禅必先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者,正要泯此相见二分,单究八识无明本体,故身心世界不消,总是生死之障碍耳。所言分别我法二执者,以执身为我执,根尘为法执,二乘修行,但破身见,则出分段生死。其分别法执,从初信心,历三贤位,直至初地,方破此执岂易易哉。
二十四种不相应者,此乃色心分位。盖依前三法上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拣非心心所色等,故名不相应。以不与心王相应,以不能作善作恶,故非心所,但系唯识所计分位差别,以是我所执之法,故亦列在有为法数,义有多解,非所急务,故不必一一,恐妨正行耳。
此上九十四种名有为法,以是众生生死之法,乃妄识所计,有造作故,故名有为,名世间法,下六无为,乃出世法。
无为法有六种者,谓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此六种法拣异有为,故立无为名。虽云出世法,实通小乘,以不动乃三果那含,受想灭乃灭尽定耳。虚空无为者,从喻得名,谓无为法体若虚空,无所造作,下五无为通以此喻,然此虚空喻有大小不同。如华严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又云清净法身,犹若虚空此则直指法界性空,即起信所云:如实空镜,以体绝妄染故如虚空,此乃大乘法性真空,实一心之别称也。此中虚空义通大小,正取虚豁无有造作,以作下五无为真谛之喻耳。择灭无为者,择谓拣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故立斯名。此在权教菩萨,分断,分证,及二乘所证涅槃空法,正属择灭,故曰证灭高证无为实在二乘。非择灭者,谓不由择力,缘缺所显,即实教菩萨,以如实观,观诸法性本自寂灭,以立此名。不动无为者,谓第四禅,离前三定,三灾不至,无喜乐等动摇身心,得不动名,即五那含定。受想灭无为者,无所有处,想受不行名受想灭无为,通灭尽定,此与不动皆属二乘。真如无为者,理非倒妄,不妄不变名为真如,以远离依他遍计,此正唯识所证十种真如。若依起信正是八识体中本觉,及真如门乃对生灭之真如,未尽一心故是相宗之极则此上百法,乃总答云何一切法也。下答云何为无我。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此二无我直显一心之源也。盖我法二执,有粗有细,粗者名分别我法二执,细者名俱生我法二执。此二种执,始从凡夫外道二乘,历三贤十圣,直至等觉方才破尽。破此二执,即证一心,是名为佛。今此二无我,则粗细二执,皆在此中。言补特伽罗,云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名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为所取。此盖就凡夫所执分别五蕴假我,及外道所执之神我,以取分段生死之苦者而言也。其实二乘所执蕴即离我,及涅槃我,与地上菩萨未破藏识,七地已前俱未离俱生我执,以取变易生死之微苦者。今论中但说凡夫分别之我,未及圣人,盖就相宗一往所谈耳。其实佛意以圣教量尽皆破之,方极大乘之义也。法无我者,谓我所执之法也。凡夫法执,即身心世界六尘依报,外道所执妄想涅槃,二乘所执偏空涅槃,菩萨所执取证真如。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以有证得,是为微细法执,所谓存我觉我俱名障碍。故八地菩萨已证平等真如,尚起贪著,是谓微细法执,此执未空,故未尽异熟。尚属因果,直至金刚道后异熟空时,即入果海。即起信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名究竟觉。是则按此百法,前九十四乃凡夫所执人法二我,六种无为,乃二乘菩萨所执人法二我。以虽证真如,犹属迷悟对待,总属生灭边收。故今生灭情忘,圣凡不立,方极一心之源,故皆无之,此实即相归性之极则也。嗟今学者,但只分别名相,不达即相即性归源之旨,致使圣教不明,而有志参禅者,欲得正修行路,可不敬哉。
- 星云大师: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的解释
-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的解释
- 星云大师: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的解释
-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的解释
-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的解释
-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的意思
- 星云大师: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的意思
- 星云大师:不争人我
- 星云大师:识得面目
- 星云大师:憨山大师在天台山华顶峰写下的诗偈解释
- 憨山大师: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
- 憨山大师:佛设五戒以不杀戒为第一
- 憨山大师:妄想断则恶业消,恶业消则百福集
- 憨山大师:百千方便,惟有放下一着最省力
- 静波法师:憨山大师对在家弟子的开示
- 憨山大师:解悟与证悟的不同
- 憨山大师:在家居士,如何持咒?
- 憨山大师 :天堂与地狱皆不外于心
- 憨山大师:自称禅净双修者,实则是无禅无净土
- 憨山大师:念佛法门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慈庄法师:人有三事胜过诸天
- 慈庄法师: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回向的意义
- 慈庄法师:阿难问佛陀的四个问题
- 白云禅师:无明的突破是否牵涉所知障?
- 白云禅师:福德与功德有何差别?
- 白云禅师:“法相假立”的法义是什么?
- 证严法师:善是什么?
- 一诚法师:为什么嗔心“第一难治”,如何治嗔恨心?
- 本源法师:善的标准是什么?
- 弘一法师/庆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 如瑞法师: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星云大师]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的解释
- [红茶]红茶和绿茶的功效一样吗?
- [禅宗文化]石头希迁的禅风对后世有何影响?
- [哲理故事]与其埋怨,不如踏实做好每件事
- [人物故事]佛陀十大弟子之解空第一的须菩提
- [佛与人生]快乐就是好运
- [佛学常识]水陆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法会?水陆法会的由来与介绍
- [星云大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的意思
- [红茶]红茶的英文名称是什么?
- [禅宗文化]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
- [哲理故事]学会放下,才能得到更多
- [佛经故事]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 [佛与人生]幸运不一定就幸福
- [生活故事]被嫉妒打断的双腿
- [慈庄法师]人有三事胜过诸天
- [绿茶]文君嫩绿属于什么茶?四川邛崃绿茶文君嫩绿
- [禅宗文化]怀海《沩山水牯牛》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