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破从他体而生的自证分与依他起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七讲之:破从他体而生的自证分与依他起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

  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破从他体而生的自证分与依他起

  因和果的之间关系,首先自生就已不合理了。那么,因和果之间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去承认呢?有人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您说‘自生\’不合理,那是不是说,您认为佛教中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互为他体?只有互为他体才能成为因果的正理?”

  月称论师马上又单独对以“他体生”作为执著的人说:“互为他体的因果,你们找一找,到底能不能找到?”

  就有很多人说:“我们能找到,包括佛自己说的法,也能找到。佛说你造了一个福田,最后得到一个福报,这个因和果之间就是一个互为他体的关系。”

  而月称论师又举了一些相关的例子,对这个互为他体的因果进行说明。

  破他生的这些部分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自生的破除就在前面这几句话。月称论师用很短的篇幅就把自生的问题解决了,他生的破除过程比较漫长。为什么呢?依靠他生这个理论来建立修行体系的宗派实在是太多了,经部派的小乘、随理派的小乘,包括随经部派的唯识、随理唯识等等,从小乘到大乘的唯识,乃至一些外中观的派别,他们的思想体系几乎都依于他生来建立。

  依于他生建立思想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清净的佛果和我们凡夫心根源之间的一个结合点。比如,在唯识宗,有一个持“随染缘起”论的唯识宗,就说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是真实存在的,如来藏中最底层的是清净的佛果,也是佛说的,众生心目中本来具有的佛。

  因为有这个佛你就可以修行,你具备了修行的潜在素质。你可以修行了,也可以开始来进行修行了,这个修行为什么能产生走向佛果的作用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心里面,有一个心的最初的来源、第一因的来源,而这个第一因的来源是把我们浊乱的贪、嗔、痴嫁接在佛果上的一个交合点、结合点。所以,当我们修行逐渐回转到了我们浊乱心产生的第一因的这个地方,向前再进一步就回到清净的佛果上去了。所以,这个结合点十分重要,这个结合点使我们虽然是个凡夫,后来又回到清净的佛果上去了。

  唯识宗认为,在随染的缘起中,这个结合点应该是一个叫做“自己来证实自己存在”的念头。这个第一念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自性产生三德的波动一样,我们从清净的心进入不清净的层面。这个第一念,在没有产生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产生,等到产生以后可以回忆:原来我就是那样从清净的地方来到这样不清净的地方,我从一颗清净的心变成不清净的心。

  这叫“随染缘起”,认为自己清净的和不清净的都在如来藏里装着,都是如来藏里有的。其实这个观念跟自性产生二十三谛有些类似。

  在这个问题上,月称论师始终不放过他们,一直追着第一因去寻找:“这个第一因和清净的如来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本来一体的关系,还是互为他体的关系?它们若本然是一体的关系,就是自生,以前已破过,不用再详细地破了;若是互为他体的关系,凡是互为他体的关系就没有生的作用。”

  这个接触点就成为一个关键。这个接触点和如来藏到底是一体的关系,还是异体的关系呢?若是异体的关系,后面的依他起性跟如来藏就没有关系了,这个自证分产生不了依他起,不能成为依他起的来源,它们就这样划分开了,这个“自证分”就在这里(指黑板)。

  若说自证分跟如来藏没有关系,自证分跟“依他起”有关系,那么依他起就要把自证分包括进去,但依他起还是跟如来藏没有关系,它们还是两个东西。所以,清净的就是清净的,不清净的就是不清净的,你无法把它们撮合到一起。

  这是中观和唯识自古以来争辩的焦点所在,我们也知道,这个焦点到底对于唯识宗有多重要。唯识宗就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凡情(一个凡夫的心理)直接修行,直接获得善取空性,回到如来藏中。回到如来藏中,自证分的问题属于咽喉通道,这个咽喉通道让你过人还是不让你过人,这是个关键。

  若自生能成立,自性能产生二十三谛,然后自性又能回去,那这个通道一定要被承认,但自生也被破了。他生是互为他体,没有生的关系。像母亲和儿子一样的,母亲虽然生了儿子,即使说母子间有生的关系,但实际是缘起的,我们不能追究得那么清楚。你一说清楚、说具体了,就没法理解下去。若说母亲和儿子是纯粹互为他体的,那为什么会有出生的问题呢?若说母亲和儿子纯粹是自体的,那么怎么现在又变成两个人,不是一条心呢?所以依世间说法,所谓由母生子、由种到芽的这个过程,依世间的观察来说,都没有确定两个实体同为自体的生,也不是两个实体互为他体的生,都不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