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曹劲松(能证)函
致曹劲松(能证)函
明真法师
(一)
劲松同志:
“四人帮”的十年浩劫,实中国土地亘古未有的奇祸。我们今天还能鱼雁往还,倾诉衷曲,真应该放声大笑,翩翩起舞。
我今年虚岁七十七了,眠食俱佳,平安无事,望无垂注。死后变牛变马,一任业缘。只是眼前光阴虚度,于己于世,无所饶益,不能不感到惭愧。
你能当个医生,为病人解除苦难,这实际就是佛事,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悲愿和技术,千万不要把这个事看错了,看小了。讥讽和尚、仇恨和尚,这都是过去极左路线的流毒。因为在旧社会在新社会,和尚都有好人、有坏人嘛。一个本分和尚,一个真心做和尚的人,是决不会搞打砸抢,不会贪污盗窃,不会谋财害命——甚至决不会损人利己的。每个人都不损人利己,天下也就会太平了。当然,和尚是佛的弟子,是应该继承如来事业,多作佛事的。我们没有积极的这样做,当然会引起一些误会,还有,在旧社会,佛教寺院几乎变成了难民收容所,出家当和尚的,本来是些穷苦人,好人,因为社会是那么一个腐烂的社会,很容易堕落,做些使人轻贱、痛恨的事。你是一个好人,是不应该脸红的。因为名心太重,我执太重,遂不觉脸就红起来的。尽管这是小事,却是腐蚀法身慧命的烦恼贼,必须下狠心对治。
去灵岩山,对你比较适宜,但这只是事物的一面;对家里的人,不仅要顾及他们的生活,还应考虑其他的影响。如生活有着落,影响也不大,还是以回灵岩为好。不知你自己觉得如何?
涛师父住在桂阳鹿峰(?)时,那里还有一个塔,我去过一次,桂阳山清水绿,好逗人爱,鹿峰那位当家师,祝圣寺戒,我连名字都忘记了。涛师父应该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圆彻法师,你住灵岩时的同参,他很念你,现回福建去了,寄漫汶同志一信,请转交。因有些情况,也许你是想知道的。
明真合十
一九八零年三月一日
(二)
劲松:
你的心地比我良善、纯洁,说老实话,我内心是尊重你的。你信中说:“还俗十年,把佛法忘得一千二净。”我认为你过去对佛法只有信心,只有知解,并不真正懂得佛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法因缘生,等等,都是讲的我们自己,讲的我们自己的生活,离开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再找不到什么佛法的。生活里就有佛法,我们想丢也是丢不了的。这是佛法的根本。我们过去只把寺庙、佛像、经书、僧尼看成佛法,忘记了这个根本,吃亏实在不小。我并不是说寺庙僧尼等不是佛法,离开了根本,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甚至会损坏佛法。这,你很可能也是会同意的。
念佛、上殿、读经、讲经,都是需要的,佛弟子应该做的。做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只知道这样做是功德,是会有好处的。实际这是很不够的。今天又有人到灵岩山做佛事,实际是把念经拜忏当作了商品,佛法就是替这些施主服务的。这样下去,佛法是不会兴旺的(佛法也不需要这样兴旺)。从你今天的情况看,暂时还不能回灵岩。这也没有什么。经中不是说“心即是佛”吗?你现在的环境,也是能助成你的道业的。只要你有心,能善用你自己的心。
心,奇特得很。我只讲点小事。你好名,我也好名。记得我未拜师父前,“明真”两个字,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根本不会注意这两个字。师父一替我取了这么个名字,明真居然就变成“我”了,雷都打不掉了,只要有人一提“明真”,心就要动一下,认为这是在说“我”呀!现在五十几年了,还摆不脱这种执着,也明白不了这里面的道理。你说玄不玄?心不动一下,口是不会讲话的;心不动一下,脚也是不会走路的。你一提笔,就能给我写几张纸的信。这里面的奥妙,恐怕今天的科学家也还不能明明白白的讲出来。读“我”比读经更重要。你信不信?
除忘我的工作外,想想这些问题,这大概就是参禅吧?你有不有这样的兴趣?
涛师父是菩萨。菩萨是不一定要装金的。我们心里时常有个涛师父,是绝对不会做危害人民坏事的。我更对涛师父不住。涛师父圆寂那一年有多大岁数了?你如果记得,知道,请来信告诉我。
祝
身心康泰
明真
一九八零年三月廿五日
(三)
能证同学:
园彻法师还未回京。惜贤行愿品》,北京居士林近有油印本,我已向他们说了,答应送几本给我,送来后,当即寄来。绗愿品》说得十分明彻,菩萨是大树上的花果,众生才是树根。离开了世界,离开了人民,要想行菩萨道,成菩萨成佛,那实际是活见鬼。我们既高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虽然佛法就是佛法,不一定是唯什么,唯什么,但应该不怕扣唯心主义的帽子,就应该一口能吸尽太平洋水。如果不能同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还见自心外有人有世界,这实际是自我嘲弄。
根据我对佛法的探索:佛法似乎特别重视自我改造,尤其认识上的改造,所谓“转识成智”,实际也就是转染成净、转凡成圣的核心。不能转识成智,在佛法内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佛法认为自我改造得力,就能对国家对社会作贡献,似乎很少谈改造社会的。这是佛法的弱点。或许也就是佛法的优点。佛法认为真要庄严世界,利乐有情,首先就要在世界有情中不断地改造自己,彻底地改造自己。
拿识来说,每一个人的识,都能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也能认识主观世界,这似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尽管有时认识是错误的,但认识内容的广阔,恐怕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你见天,知为天;见太阳,知为太阳。你能说能证没有这类知见吗?你能说明真没有这类知见吗?从“身”说,人是渺小的,从知见,或识、或精神说,人并不是那么渺小的。你觉得如何?
认识,只是“我”御用的工具,依附于“我”的。见天知天,是我在见,我在知嘛。没有我,知见就会是飘浮的,无所隶属的,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渺然的“身”,纷然的“物”,却看不到“识”,不重视“识”。你仔细想想,人有不有“识”?有不有控制、运用认识的“我”?日常生活可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我在前信中说,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读“我”。佛教所说的“第七识”,主要是在说明这个“我”的。“我”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主观世界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我”的本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征?似乎人们都忙得很,没有工夫研究,没有兴趣研究。对“我”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认识,还是浮露在表面的生活。还是生活海洋里激起的几点浪花。第八阿赖耶识,名藏识。是说在认识的表面下,还隐藏有无限生命力。隐藏的无限生命力同表面上的生活,是互相依靠,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比如一个小说家拟好了计划,要写一部三十万字的小说,却还没有动手写,请问:他积蓄的那些素材——小说内的众多的人物,场景、故事情节,假设是物质的话,可能几间大屋还堆积不了,但这些素材却潜藏在我们的精神仓库里。这里面还有写作小说的文字和技巧,有作者的目的,或对人物的爱和憎。这些创作小说的素材,不是浮露在表面的,而且隐藏在表面生活的下面。没有,就无法写出小说。我们不拿报纸阅读,心情是比较平静的。在阅读报纸时,就不能不触动心绪,使自己同国内国际的形势联系起来,在思想感情上还有什么反应。这都是从内心激起的波浪。有不有第八藏识?你想想。
拉杂写了一些,不一定正确,真正想读“我”,是能提供你作些参考的。因为我们固执与以“身”为我。才觉得周围有人。如果识破了我,人也许会变成我的。这为你认真地对待患者。对待爱人和子女,也许有丝丝帮助。
顺颂
春祺!
明真合十
一九八零年四月十三日
(四)
证上座:
去年十月十四日来书,是藏识中般若习气偶然触发,此人生中最可宝贵者。应在日常繁忙生活中,偷出些余暇,向自己深究下去。了生死不一定就是佛法,不能了生死,那样的佛法是没有什么用的。我在这里只有惭惶。佛法在心,不在形。你应将错就错,不应为形所拘。佛学院现在青年比丘四十人,如有大将琢磨,大多数是能为法门成为龙象的。可惜我不行了。苏州办有分院,亦有学生卅名,闻亦多楠梓,此十分可喜之事。或亦佛法复兴之兆。去年十二月,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曾与明学法师一面,未多谈。……我忙且懒,未能即时回信。
即颂
春棋。
明真
腊八后一日
(一九八一年一月廿三日)
(五)
劲松:
我成天浑浑噩噩,忙忙碌碌,很少想到涛师父。真能想到涛师父,我们是能有智慧有力量的。你的根机比我深厚,身虽住在俗家,心能超脱俗家,这点就很难得。人生的精华,即是心。做好事是心,做坏事的也是心。无心即不能成佛,无心亦不能堕地狱,念佛的是心不是口,生西方的是心不是身,你发大愿求生西方这是对的。因为我心佛心,俱遍法界,本自圆融无碍,佛才能视我为中心众生,接引我往生西方;我才能视佛为心中诸佛,往生自己的极乐世界。只因为心无形无相,不可以眼见,不可以耳闻,不可以手触的。人很难相信自家有心,只相信自己有形有相的躯壳,并固执为我。不知固执躯壳为我的,即是心,固执躯壳为我,成天为我忙,实际是为躯壳忙,因执躯壳为我,我就丧失了,心亦丧失了。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能使我从躯壳中解放出来,则尽大地将没有不是我的。随缘随分,热爱祖国,热爱世界人民,就不是自己分外事了。佛教徒不能老老实实从这里做工夫,佛教就将丧失自己的生命力。世界,人民,也就不需要这样的佛教了。佛菩萨是众生成的。无众生,即无佛菩萨。使众生无知,即将无大智大慧;无情,即将无大慈大悲;无欲,即将无大愿大行;无意,即将无大雄大力。成佛的原料,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只看我们是不是真正想成佛。建立般若精舍,是所急,尤非所急。要使你庙内的菩萨,经常保持清醒,清醒更清醒;要使你庙内的菩萨,经常保持干净,干净更干净。你要尊重你的爱人和儿女,你要爱护自己的爱人和儿女。感情感情,是能相感相应的。只要你能从内心尊重爱护他们,他们是会做你的俘虏的。你不要成天讲大道理,身教胜于言教,先使他们成一个现代的人,不专门为自己打算的人。做一个农村的好人,祖国的好人,世界的好人。只有在人的基础上学佛,佛教才能在人类放光彩。只要你能咬紧牙关,苦苦做下去,是能做出名堂来的。你请有《金刚经》《净土四经》,很好。十方三世诸佛,皆从《金刚经》流出,愿长期诵持,并常回光返照,观照自心,禅宗喻观心如牧牛,牛成天在我们心头东跳西跳。牧牛人在哪里!?《净土四经》,皆佛境界,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从因中识果,至要至要。
绍贤、慧旦法师己作古。贤公去时安祥,旦公在家撒手,情虽不祥,但晚年专心念佛,谅亦不恶,梵舟法师,犹居南岳。十年动乱初期,被整得极惨。南岳祝圣、福严、南台,己被列入国家保护寺庙。祝圣大殿,己修葺一新。长沙麓山寺,正在修复。开福寺,近劳政府拨款八十万元整修。不乏信心诚笃、勤苦修习的比丘尼。欲担荷佛法,饶益世间,一时还没有希望。不能用佛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即不能为人解粘去缚。福建江浙佛教寺庙的旅游多,香火旺,经忏盛,今盛于昔。你趁目前腰脚还健,深蓄厚养,十年廿年后,是还能为佛法挑担子的。如何?顺颂
身心安泰
明真合十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
(六)
能证同学:
死掉一头价值千多元的耕牛,这是农民的命。你能忍得住心头的痛,这就是智慧,就是力量,我们应该向你学习。环顾国际形势,还是我们国家好一点。提倡心灵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心?什么是精神?人类还在探索,佛教徒在这方面是应该有发言权的。根据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写出来的,这也是自己的一种娱乐。应该老老实实的念佛,诸佛光明,皆遍照十方微尘国土,我们皆在诸佛光明中生活。因缘力故,念念生灭,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这是一切诸法的总相,依此建立善恶染净因果;善恶染净因果,无不可以改变,当体即无自体可得。即有恒空,非离有为别有无为。念即无念,无念而念;生即无生,无生而生。因缘力故,念念生灭,身亦莫能外。有我无我,俱是剩语。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愿般若村主人,常要般若大光明藏中生活。
明真合十
一九八三年十月廿八日
- 上一篇:除习务尽勿再发生说
- 下一篇:出家僧尼的生产和持戒问题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