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无疑无虑
心的诗偈 -- 信心铭讲录
放之自然绝烦恼
十一、无疑无虑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小见」就是指看得不大、不多、不高、不远,这种人由于见小识浅,所以疑问很多,对自己、对方法、对目标没有信心。这是修行时常见的现象。其实,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信心:现在不能开悟,将来必能开悟;此生不能开悟,来生必能开悟。
这些年来我见过很多人因为信心不够,所以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无法进步。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对自己没信心;或者对自己有信心,却对方法不完全相信;或者对方法相信,却对指导禅修者不一定相信;对指导禅修者相信,却对禅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不敢相信。这些人摆荡在信心与怀疑之间,始终无法得到深刻的经验。
当然,开始修行时是会有疑问的,没有疑问就不会来学习。经过努力修行后,疑问会一点点解决,当然这与个人的根器有关。善根深厚的人接触到禅师、方法或理论后,很快就能相信、接受。反之,善根浅薄的人障碍多,不容易相信自己、相信人、相信方法。因此,禅修的首要要求就是信心,三祖这首诗叫《信心铭》是有深意的。如果连基本的信心都没有,那还修行什么?所以来参加禅七的人应该相信自己是有善根的人,如果没有善根,怎么会来参加禅七呢?世上这么多人,愿意接受禅修的人少之又少,愿意接受禅修而现在又有机会参加禅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你们当然就是善根深厚的一群人,应该要相信自己是能修行的人。或许到目前为止你尚未相信自己、尚未相信我这个老师,也尚未相信我所讲的禅的方法与禅的态度,可是从现在开始,我希望你们能相信。
虽然你们现在尚未开悟,但就像重听的人可以藉助听器改善听力,视力不好的人可以藉眼镜改善视力一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也就是尚未开悟,没关系,要相信已开悟者的经验,并照着他的指导去做,纵使开始修行时有「小见」也无妨,只要不疑惑就可以从「小见」中解脱出来。
「小见」的另一涵义就是以一己的经验去判断或认识过去从为未接触过的更大范围的事物,这当然是会有问题的。其实,第一次接触从未听过、见过的事情难免会怀疑,但只要有信心便得以弥补。所以在禅七的第一天便要对自己有信心,才能遵循师父指导修行的观念和方法切实履践,也不要去怀疑我们修行的环境好还是不好。
「转急转迟」的意思是说:愈是急着要有结果,成就也就愈迟。有一次某人开车送我,为了让我早一点到达目的地,便想尽办法走捷径,结果路虽然很近但车却很多,时间反而慢了。也有人参加托福考试,他想先挑会的问题回答,不会的问题就略过,所以就先将考题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等他看完开始作答时,时间却不够了。
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成天急着要开悟,心里老是想:「为什么还不开悟?」「怎么总临不到我开悟?」那永远也开不了悟,反而烦恼愈来愈多。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就好比失眠的经验一样,大伙儿在一个房间里熟睡,你却失眠了,心里便想:「怎么他们都睡着了,我却怎么也睡不着,赶快睡!赶快睡!」结果愈想睡着,却愈睡不着。所以禅修者若愈是希望得到利益,愈是得不到,反而徒增麻烦。
所以我希望诸位开始时不要急着想吃果子,而要耐心浇水,不断努力,不要揠苗助长。俗话说:「一锹挖不了一口井,一口吃不了一张饼」。修行也是如此,要有耐心。修行又像吃卤蛋一样,如果急着要一口吃下,不但办不到,而且有危险,一定要细心、小心、和耐心。
执之失度,心入邪路。
「执」是抓的意思,抓要抓得恰到好处,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以拿香板为例,有人不会打香板,把香板抓得紧紧的,不但把人打得很痛,还差点把香板打断;但若香板拿得太松,则又无法打了。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恰到好处。不过这并不容易,须要不断练习,否则不可能恰到好处。
禅七时我们教人把身体放松、心情放松,但是有人不知道应该如何放松,有人却太放松,一打坐就歪歪倒倒,根本无法用功。所谓「修行用方法」指的是修行时要牢牢粘在方法上,可是有人听到这样提醒却又变得紧张。有人听我教数息法,就拚命抓住这个方法,想如此一来心便不乱、不打妄想,结果为了抓住数息法就抓到呼吸上去了,变得用力去数,表情紧张,愈数愈快,身体也愈数愈紧张。
我们经常讲不要离开自己使用的方法,可是不能紧张,紧张的结果,容易走错路子。有一次禅七我要一位禅众参话头,并要他看着现在这个话头不要离开。我给他的话头是:「什么是无?」结果因为紧张,原来的话头跳掉了,竟变成了「我就是无」。他想起师父说不要离开这个念头,就不停的念「我就是无」。原本要他参话头,参到最后他想:「我就是无,这还有什好参的!」这就是走错了路。
我们所说的「抓着」,并不是一直抓着不变,有时是需要调整的。参加禅七的人数很多,每个人的年龄、经验、环境、身体状况、心理态度都不同,但教的是同一个方法,所以在用方法时如果自己没有体会反省「我用这种方法是否正确?」,而一股脑儿照着师父讲的方法去做,有可能因为自己听错、误解、做错而出状况。例如打坐时呼吸不顺,大概是你的方法不对,能自己调整最好,否则就得求教于师父。常常有人打坐时尾椎骨疼痛,此时只要身体稍往前倾,挺腰,尾椎骨不被压迫,自然就不会疼痛。所以方法虽同,但各人领悟、实践有异。「执之失度」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恰到好处,而执着于它、执着于「师父如是教我」。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