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心不生

  心的诗偈 -- 信心铭讲录

  圣严法师

  七、一心不生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照基督教「圣经」上的说法,最开始是一,这个一就是上帝;上帝造了一个人,即亚当,后来觉得不够,又再造了一个人,即夏娃。于是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了三个。当一男一女结合,又成为另一个一,那就是「一」对夫妻、「一」个家庭,夫妻生儿育女,儿女长大之后,又另结夫妻,另组家庭,于是夫妻、家庭也由一而二,二而三地增加。当人老了,终是要死的,死后到那里去了呢?上帝造的亚当和夏娃,听说又回到上帝那边去了。可是很奇怪,当他们回到上帝那里,并没有与上帝复合为一,而是作了上帝的随从。那也就是说,从一变二,从二变三,变四......变过以后,就无法再还原为一了。所以,上帝造人,人又生人,人越来越多,死后到天国去的人也越来越多,还有那些不听上帝话的人,死后到地狱里去,在地狱里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人被分成三类,一在地上,一在天国,一在地狱,地上的人好多好多,天国的人好多好多,地狱里的人也好多好多,这样下去,到最后可能上帝会很麻烦,因为他要管地上、天国和地狱无数的人,或许上帝反正没有事情做吧!也或许是上帝自己喜欢如此吧!但是修学佛法可不是这样的,修学佛法,晓得一切是从一来的,要回到一去,而且不但回到一,连一连零也没有这样的东西啊!那才是最究竟。因此,西方哲学也好、宗教也好,终是无法完全统一,更无法超越。从禅的或是佛法的修行,不仅是要统一,而且把这个统一也不执着,这才是真正修行成功。

  昨天我提示诸位不能有二见,但要有方法,因为方法是达到统一心的手段段。我们的心,经常是在妄想中,必须以方法代替妄想,用方法使心集中,再进一步方法不见了,那时就达到了统一心。今天在小参时有位禅众告诉我说:

  「我已经修行好些年了,可是把方法丢掉,连身体也丢掉的经验至今还没有得到。」

  我说:「你不要期望,要慢慢来。虽然我常说修行上路时会把方法丢掉,但那是自然而然丢掉,你不要去丢掉方法,而是方法自然丢掉了你,那才对了。而不是故意将方法丢掉,认为我没有方法了,我得到统一了,那就错了。」

  所以,不见「二」是指的统一,但统一是自然而然方法丢掉了你,心也自然而然统一了。今天所谈,则更进一步连一也要丢掉。

  经典上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是一,指的是从一产生一切,而一切又归于一。这也是东西方哲学都谈到的观念,但佛法认为这样还不够。因为执着于「一」在哲学上不是唯心,就是唯物,而在宗教上,则为唯神论,这种唯神论,有时会像前面基督教所谈上帝造人的说法,从一变多之后,就无法回到「一」了,但是从修行佛法而言,统于「一」是必然的过程,到达「一」时才知「一」非真实究竟。因而进一步突破且超越「一」,否则还只算是世间法,而非佛法。

  修行的过程,是先从散乱心变成集中意念,但集中意念并不是「一」,而是朝着「一」的方向努力前进,此时意识中尚有主观与客观、我与方法之分别。当心集中到最佳的状况,就如方纔所讲的方法丢掉了你,只有一个实在的「我」存在,此时才称为「一」,但只是初步的「一」,而不是深的「一」,这个「一」,也是「定」。但「定」又有许多层次,初步的「一」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方法没有了,念头没有了,清清楚楚。参禅的人到了这个程度就不再深入了。下一步的努力就是把这个「一」融化掉。

  今天有人告诉我说,他常常感觉自己坐得很舒服。我告诉他:「不要贪着于这种愉快的感觉,其实这种从身体而来的感觉属于欲乐的范围。欲包括了食欲、触欲、性欲等。如果修行人舍不得离弃此种欲乐,根本无法得到一心,也进入不了定境。因此必须设法去除,否则至少有三个念头:我、舒服、身体在舒服。因为打坐有这种比食欲、触欲、性欲更舒服的感觉,所以人们会继续不断打坐、修行,但也必须舍弃、超越这种经验,才能更上一层。

  由集中意念而得到统一心时谓之「一心」或「大我」,但这只是将「我」无限扩大,依然有个「我」存在。既然有「我」,就未得解脱。必须从「一心」或「大我」再超越,才得解脱。换言之,不能住于「定」或「完美」的境界中。有人说:「他是位完美大师。」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从禅的立场而言,必须打破「大我」方能超越。「二」是由「一」而有,既然如此,必须连「一」都不接受、不执着,才能到达禅的境界。

  因此,「一亦莫守」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不守于「一心」的状态,第二是不守于「大我」的境界。「一心」和「大我」是世间法修行的最高境界,但就禅法而言,此两者皆未出离生死,未得解脱。所以三祖接着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也就是说,达到一心境界的人,依然在问题中,反之,若能「一心不生」,任何一法生起时都不会造成问题,即使是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心之所以发生问题、制造烦恼,是在有「二」、有「三」的情况下;心处于「一」的状态下则烦恼不起。但是「一」只能保持一段时间,不可能永远,因为有「一」必定会变「二」,若没有「二」与之对立,「一」又如何存在呢?如果是真正、完整、绝对的「一」,则不能称为「一」,因为它是无在无不在的,无以名之的。有「一」必然有「二」,只是自己还不知道。因此,当心处于「一」的境界时,没有烦恼也没有问题,可是隐藏在「一」底下的问题迟早会显现。换言之,在「一心」的状态时,不受万法中的任何一法所诱惑、刺激、影响,可是总有受它诱惑、刺激、影响的时候,以致问题、烦恼纷至沓来。所以,不可将「一心」误认为最高的境界。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一心」粉碎后便进入「无心」,也就是禅的悟境。此时毫无起伏的念头;不但没有生灭的念头,连「不动的心」也没有。既然任何一法都不存在,当然没有事物来烦扰你。

  我们的身心都需要食物,否则营养不继,难以存在。身体除了需要段食(日常的饮食)之外,还需要触食(如接触其他人的感觉、淋浴更衣后舒适感)。我们的心更需要识食。若能断除前两种食物,就可出离欲界;若能断除第三种食物,则可出离三界。因此,二心或三心在欲界中是有对象的,而「一心」尚有「识」的念头,也就是依然存有一己的感受。以上三种食物只要有一种不能舍离,就难以出生死。

  无论一心、二心、三心、杂乱心都不是好心,而是妄想心。但是,我们修行时还是得从集中心开始,要集中得先将身外事全部放下,放下禅堂外的事,放下打七前后的事,放下过去事、未来事,分分秒秒把心集中在方法上。也就是把心从很大的范围、很久远的时间(过去与未来)收摄到方法,经由集中心、统一心,终抵于无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