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非有非空
心的诗偈 -- 信心铭讲录
四、非有非空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这四句是针对分别心来说的,有分别心就有对立,所谓「对立」一定要有两样以上的事才能产生;换言之,「对立」就是「不统一」,也就是「两边」。不能统一的话,那对于对立的事务所知也就不真。换言之,不能统一时,就不能认清楚所认识的事物。
对修行人来说,他在追求悟境或最高的佛道。此时佛道是一物,追求的人是另一物,或者佛道是一物,追求之心是另一物。追求佛道时,已把自己和佛道对立了。等他进一步知道自己从未与佛道分离,但由于没有亲身体证过,于是希望开发自己的佛道。然而,即使是自我开发,也还是在寻伺之心(开发)和佛性(被开发)之间制造对立,这样依然是二分,既有「两边」就不能统一。
既然如此,那么不追求任何事物是否就正确?每天早晚课时我们都发四弘誓愿,第四愿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表示我们希望成佛。如果希望成佛会造成对立,那么发这个誓愿用意何在?反之,如果我们不定下成佛的目标,便永远不得成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实,禅的修行第一要有大信心,第二要有大愿心,第三要有大愤心,第四要有大疑情。所以先有信心是对的,相信本来就统一的,也就是相信「一种」,然后再依法修行。
凡夫滞于两边。西方的宗教、哲学也是沦于二元对立的状态,他们虽然也讲「一种」,所谓「唯一的神」,但是知道神的是人,神是对人而有的。禅在未修行之前就要相信只有「一种」;其实「一种」的「一」并不是禅的根本,而是道家的道的根本。「一」不是禅,禅不是「一」。此处讲的「一」是要我们想到公案中所说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果一切法、一切事物都属于「神」,那么「神」又归于那里?
《信心铭》教人修行的方法,平等、不二就是修行用功的起点。我们有许多人用数息法,我们希望育用到达成统一心为止──数呼吸数到无数字可数,无呼吸可数,连要数的念头也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我」存在。
参公案、话头在开始阶段也可能如此,参、参、参,参到话头不见了,不是爆炸而是没有了。但话头不见了并不就是变成了一心──因为虽然话头不见了,你可能还是有参话头的念头。如果话头没有了,想参的念头也不见了,这表示在一种非常平静稳定的情况下失去了我的感觉、失去了方法、失去了要用方法的念头、也失去了自己在修行的念头,这时才是统一心。体验过统一心的人多少和普通人不一样了,他的信心或特别坚定,因为他已亲身体验到没有分别心时是何等的情境,而一般人顶多只能在知识上认知无分别心。
「一」借自道家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三祖借用道家的说法来说明,如果想要达到「至道」--至高的佛道,就得先达到「一」。换句话说,必须先达到「一」,才能进入「至道」,也就是禅。
我常说禅的修行应依照以下的次第:散心,集中,统一心,无心。先把散乱的念头集中起来,再从集中心到统一心,最后一举从统一心进入无心。从统一心进入无心的过程中,运用公案或话头比较容易奏效,也就是说,运用公案或话头把「一」粉碎、爆炸。失去了一,是不是意味全部都失去呢?失去了一是从一」中得到解放,再度回到自然。否则停留在「一」的状态就会成为宗教上「唯神」的一,或是处于外道的定境。因此,必须超脱「一」,而恢复自然,也就是无心,因为「无」就是「至道」是「禅」。因此,三祖是借用道家的思想,却又超脱了道家的思想。
修行时不能抱着追求「一」或「无」的意念,不要存有「我要把心统一」、「我要把心粉碎」的念头,因为有取有舍便离开了修行之道。应该只是单纯地用方法、抱着方法「从一而终」,用方法的当下就接近了「一」,不断地只管用方法,渐渐方法不见了,就得到了「一」。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人没参过禅,他对我说:「师父,我年纪这么大了,盼望能赶快开悟,再不开悟就没希望了。」我说:「正是因为你年纪这么大了,更不该只想开悟,而该专心修行。」那人问道:「师父,你怎能光叫我修行,而不教我开悟?」我回答说:「我不能只教你开悟,否则这辈子根本没希望开悟。如果只教你修行,而你也能精进修持,至少会接近开悟。修行是功不唐捐的。」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这两据句的意思是说:极力想丢弃「有」,反而会陷进「有」的泥淖;一心想追求「空」,反而更背离了「空」。
宋朝的名相张商英起初不信佛,而且很崇拜反对佛教的韩愈,因此想写一篇〈无佛论〉来劝世人不要信佛。他利用公余的夜间构思文章,他的妻子看他到了半夜还不睡觉,就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佛真讨厌,我想写一篇〈无佛论〉来反对他。」这句话点醒了他,妻子觉得很奇怪:「既然没有佛,还写什么〈无佛论〉?这不就像拳打虚空吗?」他想想可能佛还有些道理,就开始研习佛法,后来开误悟,成为禅宗史上的大居士,与大慧宗杲(注) 同属圜悟克勤(一0六三~一一三五)的门下。
我说这个故事主要是说明:你想要否定一样既有事物的存在,事实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所以,想遣去有,结果是陷于有中。
又如,一般人认把一样东西一丢就丢掉了,但是不是就真的丢掉了呢?就局部来看,确实如此;但从整体来看则并非如此,就像我们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无论怎么将东西丢来丢去,它总还是在地球上。
《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本领很大,可以一个斤斗翻出十万八千里。他跟如来佛打赌可以轻易地翻出如来佛的掌上,说一声「我去了!」就一个斤斗翻出去,落地之后,看见前面有五根肉红色的柱子,以为到了天边,心想已经赢了,为了留下证据,于是就在中间的柱子上写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顺便又在第一根柱子下撒了一泡尿,然后一个斤斗翻回如来的跟前,如来佛伸掌给孙悟空一瞧,才发觉如来佛的中指上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姆指还隐隐传来猴尿的臊味,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众生再怎么翻也无法跳脱五蕴,在五蕴中做的任何事最后还是要由自己承担。如果你拋下什么东西,最后依旧必须自己收拾。例如大家围坐,我把一团脏东西扔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赶紧扔给第三个人,一个扔给一个,最后又扔还给我,到头来不但还是得自己处理,也困扰了别人。
因此,我们有了烦恼根本不需要丢,只要坦然面对;小心处理就行了。有人说:「师父,我的业障很重,烦恼很多,请您帮我念念咒,我的业障、烦恼就没有了。」我说:「自己的业障要自己承担。如果我念念咒就消了你的业障,不就把业障变成我的了吗?」所以,有了问题、困难,不要把它当成问题、困难,就会没事的。如果一定把它们当成问题或困难排斥,反而使自己更困扰。
此处的「遣有没有」指的是刚开始修行的人,身、心上都遭遇很多的问题,因此老是跟自己的身、心斗争。我常听一些修行人说:「我现在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克服,要消灭它。」这反而表示与自己的身、心斗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从空背空」则更进一步,已经修行「空」的程度,自己能感觉到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可以放下的,已到达一切都是空的状态。「我没有烦恼、执着、愚痴,我什么也没有了」,这已是相当有程度的修行人,到达了一切皆空的状态。但是如果仅止于此,只是外道的修行,顶多是在「空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我看过很多修行人,开始的时候很勇猛很努力,可是维持不了多久,就兵败如山倒,放弃了修行。为什么?因为他们想克服的问题没法子克服,认为自己那么精勤努力地修行,结果愈修身体的病愈重、心里的烦恼愈多,修行简直不是人做的事,最后就从修行的路上退回。另外还有好些人,努力修行的结果却被看成是魔鬼,魔王。为什么呢?因为被认为是着了魔,相对之下,不修行的人反而没有事,是行为正常的好人。这两种修行当然都是有问题的。修行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帮助与指导,或自以为会修行、能修行而不接受老师的帮助与指导,结果不是因为身、心出了状况而失去对修行的信心,就是可能着魔。
记得我三十多岁在台湾南部山中闭关的时候,平日研经打坐之外,也常写文章对外发表,于是有几个人特地来看我,好意告诉我说:「你应该好好的修行啊!怎么可以如此懈怠!我们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而且是坐着睡的,每天只吃一顿饭,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来打坐参禅,生死要紧啊!怎么还有时间看经和写文章呢?」这些人当时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可是后来没有多久都死掉了,没有一个活的。因此,要请各位注意的,精进当然是必要的,但修行时的心态也很要紧,老是想一定要丢掉什么,或一定要求到什么,这都会带来麻烦。
这里再次提示修行的态度和基本原则:不要企望追求什么、抓住什么或丢掉什么,只是继续不断用方法;不要管自己有没有达到统一心,能达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如果对方法不清楚或不会用方法,或者自己没有把握所用的方法有没有问题,可以问我。
注 大慧宗杲(一0八九~一一六三)是公案禅最伟大的倡导者,经常与同时代提倡默照禅的大师宏智正觉相提并论。在大慧门下开悟的人比任何门下都多,并以在居士间传扬禅法而著名。他的著作和开示录已以英文结集出版。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