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六、
宗教旨在引导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然而有一些宗教彼此互相对立,经常引发冲突,造成部分社会人士对宗教产生反感,甚至有人倡言「人类不需要宗教」。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宗教,都不是宗教自己本身想要怎样就怎样,而是各种不同的人会需要不同的宗教。
宗教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宗教的发展,也是随着民智的开展与人生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进程。例如,过去民智未开的时候,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遇到刮风,就认为有风神;下雨了,有雨神;闪电了,有电神;乃至有山神、海神……等,由于对自然界的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
随着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奉为神明来崇拜。
之后,人类的思想再开展下去,慢慢发觉到不能只是个人的崇拜,而要信仰真理,所以有了「真理的宗教」。所谓「真理」,一定要合乎宇宙人生的定律,比方要有普遍性、平等性、本来性、永恒性,也就是要普世所共同认定,而且合乎自然的法则,这才是真理,而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宗教的产生是基于人的需要,因此尽管有人说:「我什么宗教都不信!」但是当他遇到重病、苦难、挫折、失意,一时找不到救援的时候,总会脱口而出:「佛祖呀、神明呀、上帝呀,你来救我啊!」可见他还是需要宗教。可以说,人只要有生死问题,便离开不了宗教,宗教的重要,在于能领导生命的大方向,能将生命之流的过去、现在、未来衔接,所以人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有信仰生命才有规范与目标。
宗教的发展,有其合乎人性需要的必然性,但是也衍生出一些现代的社会问题,例如邪教的出现,如多年前美国的「大卫教派」,自称上帝,能在死后三天复活,造成八十多名的教徒被活活烧死;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以基督自居,要求教徒膜拜他的肖像,花数十万的日币买他的洗澡水,谓之「神水」,藉此加强功力,由于麻原的心理扭曲,最后造成五千多人死伤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
因此,信仰最怕「邪信」,若要邪信,不如「不信」。但是不信也不好,不信不如「迷信」,不信任何宗教,对于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完全不想探讨,人生犹如无根的浮萍;比起有些人虽然迷信,但他信得很虔诚,凭着一片纯真的心,对于防非止恶也能产生很大的功效。
当然,迷信也不究竟,最好、最高尚的信仰就是「正信」,能够信仰于史有据、道德高尚、戒行清净、正法圆满、智慧超然的正信宗教,才能帮助我们升华人格,解脱烦恼。
信仰除了有正邪的问题之外,有时宗教本身也会因为教派不同,而有互相内斗的问题。就如政治人物,为了实现理想,当别人与我的目标、理念不同,尤其彼此利益冲突时,自然就会有政争,这就是「我执」作祟;因为我的「执着」而互相排斥,有人说这是「宗教的排他性」。
其实,我觉得一个好的宗教只有包容性,没有排他性。因为每个宗教信仰的对象或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信仰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由于各人心中各有本尊,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认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所以大家要和平共存,你信你的耶稣,我信我的佛陀,各信各的。就如世间的学问,有人喜欢医学,有人喜欢哲学,有人喜欢数学、科学、文学等;学科很多,各有所爱,何必要互相排斥呢?
再说,宗教一向倡导世界和平,如果宗教徒彼此互相内斗、互相排斥,自己都没有和平,世界怎么能和平呢?所以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包容,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总之,人是宗教的动物,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还要有精神的、心灵的、艺术的、信仰的生活等等需求。尤其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因为有信仰,人生才有目标,心中才有主。因此,不管在家庭或学校里,父母、老师都应该灌输孩子正当的信仰观念,免得长大后因为对宗教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乱信。
七、
从历史上看,流行病对人类造成的伤亡极为惨重,例如瘟疫,乃至SARS、禽流感等,都曾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尤其现在的爱滋病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黑死病,是世纪的公敌。请问大师,佛教对各种流行病的看法如何?有什么办法可以防范吗?
答:天灾人祸,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常发生;尤其瘟疫的流行,翻开历史的长卷,更是时有记载。其中较为严重的,例如,一三四八年到一三五一年,欧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鼠疫;一八三二年,伦敦万余人感染霍乱,半数死亡;一九一八年,一种新型的流行性感冒几乎传遍全球,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受到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于炮火的人数还多。乃至二○○三年的 SARS 流行,一时举世人心惶惶,尤其现在的爱滋病之传染,更是让人「闻滋色变」。传染病的流行,可以说比起洪水猛兽更为可怕。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向有「敬天畏神」的观念,尤其要求身居高位的人,要修德、修身,自我省悟;要养廉、养众,利益群生。但是一旦遇到全民失去良知美德,那么瘟疫的流行、洪水的泛滥、蝗虫的肆虐、山石的流变等,世间种种奇异的现象就会接踵而至,不断发生。
瘟疫等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对有情世界来说,就是苦空无常的写照,同时也印证佛教所说共业与不共业的问题。人生在世,不管幸与不幸,都是自己的业力造作所成,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业」。
业,就是人的行为,包括身、口、意的造作。从古到今,由于众生杀业的造作,瘟疫就会悄悄跟进。当然,这当中也有个别的善男善女,行持修善,也会挽救灾变,使之减少。如《观音经》所说:一切贪瞋愚痴,自有定数;一切慈悲喜舍,自会功不唐捐。
所以,当二○○三年 SARS 流行时,我曾经发表一篇「为 SARS 疫情祈愿」,说明 SARS 的流行,如果仅止于某一人、某一行政机构的应变、努力,都缓不济急;只有唤起全体人民的觉醒,大家共体时艰,人人修德净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全民人心,才能转化共业。
其实,不管 SARS 或是各种瘟疫的流行,都是人类的共业,要靠全民净化身心来改善。因此,要想杜绝各种流行病的发生,重要武器就是净化身心,只要人人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内心有了善的力量,即能消除恶业,只要人人心中有佛法的慈悲智慧,自能得到好的果报,这就是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消灾、消业比祈福重要。
总说,很多天灾都是源于人祸,乃至人的贪瞋愚昧也是可怕的流行病,所以能够借助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的倡导,先从人「正常」做起最好。尤其现在被视为可能让人类灭种的爱滋病之传染,虽然患者不一定都是由于行为不检点所致,例如有的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被感染,或是因为遗传而来,但是不可讳言的,爱滋病的感染,多数是因为不正常的性行为造成。佛教的「五戒」,主要就是对治人的不正常;如果人人都能持守戒律,相信必能杜绝爱滋病、SARS,以及各种瘟疫等流行病的传染。
八、
「器官移植」是近代医学科技造福人类的一大突破,捐赠器官在欧美国家也早就蔚成风气,但在东方,尤其是中国人一向有保全全尸及死后八小时不能动的老旧观念,因此器官捐赠尚不能普遍的推行。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在这些旧有的观念下如何推动「器官捐赠」的运动?
答:「器官移植」是近代医学科技的一大成就,「器官捐赠」在佛教看来,是内财的布施,是资源的再利用,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同体共生的体现。
佛教认为身体不是「我」的,乃「四大假合」而有,人死后器官都会腐烂败坏,与其弃置无用,不如「废物利用」,在临终前捐赠给他人,遗爱人间。
佛教里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旅人,错过了住宿的旅店,于是在荒郊野外的土地庙歇脚。岂料半夜三更,忽然见一小鬼背着一具死尸进来。旅人大惊:我遇到鬼了!就在此时,又见一个大鬼走来,指着小鬼说:「你怎么把我的尸体背来?」小鬼说:「这是我的,怎么可以说是你的!」两鬼争论不休,旅人惊恐觳觫,小鬼一见:「哟,神桌底下还有一人!」当下就把旅人叫出来说:「不要怕,你来为我们做个见证,看看这个死尸究竟是谁的?」旅人心想,看来今日难逃一劫,横竖会死,不如说句真话:「这个尸体是小鬼的!」大鬼一听,大怒,即刻上前把旅人的左手折断,两口、三口吃入肚内。小鬼一看,此人助我,怎可不管?即刻从尸体上扳下左手接上。大鬼仍然生气,再把右手三口、两口吃完,小鬼又将死尸的右手接回旅人的身上。总之,大鬼吃了旅人的手,小鬼就从尸体接回手;大鬼吃了旅人的脚,小鬼就从尸体接回脚。一阵恶作剧之后,二鬼呼啸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问:「我是谁?」
这是佛经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主旨虽然是在阐述「四大本空,五蕴非我」,但是故事的情节不就是今日的器官移植吗?器官移植让许多生命垂危的人,得以延续躯体生命;也让捐赠者的慈悲精神得以传世。
根据报载,美国前总统老布希夫妇早就立下遗嘱,愿意在逝世后,将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学实验之用。在佛光山,也有不少弟子随我立下捐赠器官的遗嘱。捐赠器官,不仅能带给别人生机,也是自我生命的延续。试想,当你捐出一个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带给别人;当你捐他一个心脏,就能给他生命的动力;当你捐赠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流入他人的生命之中。所以,器官捐赠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再延续,是非常有意义的。
然而,中国人向来有「全尸」的观念,甚至认为人往生后八小时内不能触碰、移动,否则痛苦难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堕入恶道,因此「器官捐赠」的活动一直很难普遍被接受。
其实,一个人如果生前就发慈悲心,立菩提愿,希望遗爱在人间,那么愿力胜过一切,摘除器官时应该不会感到痛苦;纵有痛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正是菩萨道的实践。
至于人死要保持「全尸」的看法,其实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后一定要「全尸」呢?佛经里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就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义行,可见佛教并未标榜「全尸」的观念;相反的,能够全心喜舍,全愿助人,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真理。
所以,只要有愿心,人人都可捐赠器官。器官捐赠打破了人我的界限,破除了全尸的迷信,实践了慈悲的胸怀,体现了同体共生的生命;透过器官移植,可以让我们把慈悲、爱心,无限的延续、流传。因此,我赞成器官捐赠,因为与其让身体被虫蛀、腐烂,不如将有用的器官加以移植,让别人的生命能够再延续。
九、
现代人对婚姻的态度日趋开放,「结婚」已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选择,所以有很多「不婚族」乐于当单身贵族,也有人以「同居」来试婚,请问大师对不婚或同居有何看法?
答: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婚姻则是组织家庭的基础。一对成年男女,经过正常而公开的结婚仪式,彼此结为夫妻,从此展开家庭生活,这是人伦之始。
所以,结婚是人生的大事,过去中国人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随着民风日趋开放,以及女权日渐抬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人不但离婚率愈来愈高,甚至有些人抱持「单身主义」,有愈来愈多的「不婚族」乐于当个单身贵族。
不过,有些年轻人其实也想迈向结婚这条路,只是又怕婚姻出现问题,不知道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所以先行「试婚」、「同居」。这种作法显示自己对婚姻没有信心,由于一开始就对婚姻失去信心,接下来在两人的共同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就会选择逃避、放弃,无法真正负起责任,因此衍生很多的后遗症,这种把婚姻当儿戏的心态实在不足取。
例如,同居之后如果有了孩子,万一不适合,还要分开吗?这是不能的,一旦有了下一代,双方就要负起责任,所以结婚一开始就要想到责任问题,要对结婚有信心,要想办法建立一个健全的家庭,否则就不要轻易尝试。
在「一夫一妻」制的正常家庭里,夫妻是家庭的两大支柱,但是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双薪」家庭,夫妻分居两地,可能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大陆,或是一个在台北,一个在高雄。对于夫妻分居的情形,这是不得已的情况下,短时期还可以,如果长期如此,何必要结婚呢?既然结婚,彼此都要履行组成家庭的义务,尽家庭的责任,否则日子久了,对于维系感情真的是一大考验。
很多人在谈恋爱时,对结婚怀着很美的憧憬;结婚应该是组织幸福家庭的开始,但是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事实上,结婚后夫妻要怎么样共同生活,如何才能维持爱情不会消失?的确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有一个青年结婚后,逢人就说:结婚真好,有个家庭真是幸福,因为每天下班回家,门一打开,太太就拿拖鞋给他穿;进了屋子,小狗就围着他汪汪叫,他觉得有个家,人生真是幸福无比。
一年以后,青年逢人就说结婚很苦,结婚不好。因为现在回到家里,打开门不是太太替他拿拖鞋,而是小狗衔着拖鞋给他穿;进到屋子里,不是小狗围着他汪汪叫,而是太太围着他汪汪叫,嫌他没有升官发财,怪他每个月的薪水不够生活开支等,真是苦不堪言。
旁边有一个老师听到,他说:「青年朋友,听了你的话,我觉得你应该继续欢喜才对,因为你现在回家,虽然没有太太拿拖鞋给你穿,有小狗衔拖鞋给你,一样有拖鞋穿嘛!进了屋子里,小狗没有围着你汪汪叫,太太围着你汪汪叫,一样有汪汪叫嘛!」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求外境永远不变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不能变。回想当初结婚时,彼此互相体贴、信任、了解的心,这颗心要保持到婚后,要让他更加的散发爱的光辉,所以结婚不是走进坟墓,结婚就如同一朵花,要用心施肥、灌溉,让花朵开放得更加芬芳美丽,这不是一个人的责任,需要两个人共同来营造,因为结婚之后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不仅是两个人要磨合,还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
例如,结婚之后要侍奉的不是一对父母,而是两对父母;结婚是两个家庭的延伸,不只夫妻相处要互相尊重、体谅、包容,尤其婆媳之间,乃至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如果都能「待人好」,并且奉行「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的处世哲学,则不管一家也好,两家也好,必能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人就怕自私,如果凡事只想到自己,无视于他人的存在,如此即便是再恩爱的夫妻,日久感情也会变质,再好的人也难以相处下去,所以夫妻的感情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相敬相爱的婚姻才能维持长久;如果只顾自己耍大牌,经常坚持「我要怎么样」,完全不去体谅对方的感受,那么婚姻就可能会亮起了红灯。
十、
有人认为治乱世要用重典,但现在有许多的国家,包括台湾的部分人士都主张废除「死刑」,请问大师对这两种主张有何看法?
答:过去我主张政治犯、贪污犯等,罪不及死,可以免除死刑;但是如果杀人犯,杀了人自己却可以免于一死,似乎不合因果。不过现在我又有不一样的想法,我觉得即使是杀人犯,也不一定要判他死刑,有时候他杀了人,自己受到良心的谴责,生不如死,反而比让他死了一了百了的处罚更难堪。
基本上,这个社会需要靠法律来维持秩序,但是道德良知、因果观念,对社会的安定还是很重要。日本有一位楠正成将军,因受冤枉被判死刑,受刑后在他的衣服上留有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意思是告诉我们,无理不能胜过理,理不能胜过法,法不能胜过权,有权力的人可以改变法律,但是权却无法胜过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则。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所谓「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报,这是不对的,因此对于社会上有些人主张废除死刑,死刑一概废止,未必是好;但是如果动不动就杀杀杀,也不能解决问题。基本上,只要不是伤害到别人的生命,例如有些国家贪污罪也要判处死刑,我认为贪污有罪,但罪不及死,可以用别的方法,例如改以「终身监禁」来代替死刑等等。不过对于有些人权团体,质疑一个人没有权利去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因此主张废除死刑,也是值得商榷。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愿心,希望到监狱中与死刑犯谈话,不是短暂的会晤,而是长谈。让死刑犯对自己一生的过程有个检讨的机会,并对未来的生命抱持希望与信心,让他们能够死得很安心,同时将忏悔经过记录成书,将来对社会教化必定是很好的教材。
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不能只靠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制裁虽然能恫吓于一时,却不能杜绝犯罪于永远;唯有持守佛教的戒律,体现慈心不犯、以法摄众、以律自制、因果不爽、忏悔清净等教义,才能确实改善社会风气。因此,有人主张「乱世用重典」,但严刑重罚只能收一时治标之效,正本清源,应该宣扬因缘果报的观念,才是治本之道。
总而言之,死刑是不得已的手段,一个人犯了罪,当然可以用种种的处罚来代替死刑;但是废除死刑,在因果法则上要怎样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有关单位对判决死刑要很慎重,如果案情的真相没有办法完全厘清之前,还是应该枪下留人。
十一、
大师一向很重视教育,并且主张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应该「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呵斥」,但是有些顽劣不受教的学生,老师在无法可施的情况下,不得不施以「体罚」,不知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教育是人类传递和开展文明的方法,人要受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甚至不只是传递学问的知识教育,还有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生活教育等;受教育才能知书达礼,因此每个人都有接受国民教育的义务与权利,父母、师长也都有施以儿女、学生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教育要宽严适度,恩威并济,就如一般寺庙,才到山门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弥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弥勒佛身后,常可看到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陀天将。意思是说:佛教是用大慈悲摄受你,尽量给你欢喜,给你满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顽不化,只得用力量来度化你。这就等于一个家庭里,儿女需要父亲严格的教育,也需要母亲慈爱的照顾;严的折服,慈的摄受,同样重要。所以《禅林宝训》有一句话:「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也就是说:春风夏雨,可以使万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长万物成熟。
世间的一切,从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都需要爱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因此父母、师长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爱,但也不能让他受到伤害,尤其管教时要维持其尊严,不能动不动就施予体罚。虽然适度的体罚,有时也能收到一些教导的效果,但是严格说起来,只有不懂教学法的人,才会以体罚做为教学手段。所以理想的教育应该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批评,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积极的成长,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下一代。
过去,在佛学院,有的纠察老师罚犯错的学生去拜佛,学生正好趁此机会拜佛修行;我则罚犯错的学生不准拜佛,为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惭愧心与荣誉感。
人要有荣誉感,有了荣誉感,自然能自动自发的向上、向善。我个人一直深感,一味的打骂教育,只有使学生更畏惧、退缩。因此,对于功课不好的学生,要依根机加以辅导;性格顽劣的学童,更要施予爱的教育,没有人是用打或骂而变聪明的。尤其有的老师处理问题,在事情还没有完全明白究理时就施加处分,甚至集体处罚,这都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所以我认为处罚学生的方法要慎思,不能伤害他的自尊,要用鼓励的方式使其向上,能够「爱的摄受」与「力的折服」相辅相成,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法。
十二、
现代社会风气日益败坏,道德观念日渐薄弱,诚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尤其部分媒体缺乏专业素养,罔顾职业道德,不但报导不实、不公,而且煽情暴力,甚至只有立场、没有是非等,无形中都在引导社会向下沉沦。请问大师,如何才能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如何才能唤起大众的良知、勇气,共同伸张正义、彰显公理,使社会风气获得端正,民风重回淳朴呢?
答:平时我们讲环保,不只是环境要保护,其实心灵的环保、语言的环保、行为的环保等都很重要,尤其媒体更需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环保。
照理说,在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里,媒体应该是扮演着传播文化、提升人性,肩负着净化社会、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的角色与使命,但是诚如刚才所说,现在的媒体反而使社会向下沉沦。原因是有些媒体只为抢头条,提高收视率,不顾职业道德,无所不用其极的揭人隐私,挖人疮疤,造成当事人二度伤害。甚至未经查证的爆料新闻满天飞,不但报导的内容不实,而且立场不够超然、客观,有失公允。尤其有的媒体专门报坏不报好,甚至充斥着八卦、桃色、煽情的文字,让人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都是一些杀盗邪淫、杀人放火的消息与画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灵怎么会宁静呢?
有感于媒体报导不当,不但污染了阅听大众的思想、心灵,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甚至眼看着世风日下,社会治安日益败坏,所以我曾经在一次对媒体记者讲话时说:「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笔下有德可以救社会。」并且率先在二○○二年九月,由《人间福报》与「人间卫视」共同发起「媒体环保日、身心零污染」的活动,呼吁媒体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及「不色情、不暴力、不扭曲」的三不运动,希望唤起媒体自律,还给阅听人一个干净的社会。
乃至为了发挥佛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早在一九九二年国际佛光会成立之后,就不断举办各种大型的「净化人心」社会运动,诸如「净化人心七诫运动」,透过七诫宣言、街头签名、校园辅导,以推行「诫毒品、诫暴力、诫贪污、诫酗酒、诫色情、诫赌博、诫恶口」为目标,期能净化人心,建立祥和社会。
此外,也曾联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举办「把心找回来」的公益活动,尤其一九九七年举办的「慈悲爱心人列车心灵净化之旅」活动,平时以街头布教方式,在台湾各乡镇巡回宣导「心灵净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会」之宗旨,并于一个月后,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大会师,共有八万名慈悲爱心人及数十个友教、异教团体共襄盛举,大家以实际行动发挥慈悲爱心,并且推己及人,期能蔚成社会善良风气。
其实,要解决社会的问题,除了透过宗教导人为善的力量以外,加强社会教育,重视职业道德,伸张正义公理,提升公权力量等等,都是刻不容缓的事。当然,能够唤起每一个人的自觉、自省,更是重要。
——星云大师讲 弟子满义记录
- 上一篇:序 - 直悟生命的本源
- 下一篇:佛教对「环保问题」的看法
- 昔生未了今须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释
-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的解释
-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的解释
- 修桥铺路又斋僧,戒杀放生第一因的解释
-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的解释
-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的解释
-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的解释
- 天地销归何处去,微尘幻现奈他何的解释
-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的解释
-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解释
- 性定伏魔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的解释
-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的解释
- 梦里堆藏总是金,一场富贵喜难禁的解释
- 人来谤我我何当?且忍三分也无妨的解释
- 生死河边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释
-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的解释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释
- 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及慈悲的解释
-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的解释
-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的意思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