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胎六年神奇诞生 目不识丁终成祖师
唐朝时候,在岭南新州地方(今广东省新兴县),有一位原籍范阳(今河北省宛平县)的卢行瑫先生,本是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的官吏,因贬官削职流放到新州作老百姓。夫人李氏有一天梦见庭前白花竞放,白鹤双飞,异香满室,即觉有娠,遂竭诚斋戒,怀妊六年,于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岁次戊戌年二月初八日子时生一男婴。这时只见合府毫光腾空,满室香气芬馥。到了拂晓,有两位异僧来访,对瑫公说:“恭喜夫人生子,我等特来祝贺,并为令郎命名。”瑫公问何名,僧说:“惠能。”公又问其意,僧答:“惠是将以大法惠济众生,能是能随众缘而作佛事。”两僧说罢,就忽然不见。瑫公夫妇惊异不己,因此即名此儿为惠能。——这就是我国禅宗第六代祖惠能大师诞生的经过。
六祖诞生后,不肯饮母乳,夜遇神人,灌饮甘露,才维持了幼小的生命。但不幸的是,在他三岁的时候,父王瑫公去世,葬在宅畔。寡母守志鞠养,母子俩就迁往南海(今广东南海)居住。
惠能长大后就上山打柴,每天运柴去街市出售,用来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
有一天,惠能打柴回来,便挑着进城,很快地就卖给一家客店。他收了柴钱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偶然听到一位客人在那里高声朗读着《金刚经》。惠能因为年幼失父,未受教育,虽然听不懂那位客人念的是什么经,但听来好像有所启悟似的,便很恭敬地上前向这位客人请教:“先生!您念的是什么书?”这位客人告诉他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惠能又问:“您这部经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告诉惠能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省境内)的东禅寺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住持教化,我也曾到那里顶礼膜拜,去听受这部经典,忍大师的弟子有一千多人,五祖常劝四众弟子,只要诵持这部《金刚经》,便能破除我执的障碍,显出自己的本性来,直截了当地成佛。”
惠能听了非常欢喜,就想要去黄梅东禅寺依五祖出家。可是老母在堂,今后的生活又将如何呢?因此,他不免踌躇不决。也许是宿世的因缘吧,这时另一位客人听说他有出世之意,非常高兴,当即慷慨解囊,送给惠能十两白银,要他拿去安顿老母、备置衣粮,并且指示他速去黄梅参拜五祖。惠能拿了银子回家,禀明母亲要去黄梅出家的事。母亲知子非凡,便允许他去出家。惠能非常高兴,把母亲安置好后,就拜辞堂上,束装启程。一路上走了三十多天,便来到黄梅。
惠能到了黄梅,便找到东禅寺,即拜谒五祖弘忍大师。大礼已毕,五祖问他:“你是哪里人?想要求什么呢?”
“弟子是岭南新州的百姓,此次远道专程而来礼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他物!”惠能答道。
“哦!你是岭南人,那里多獦獠蛮族,蛮子也能作佛?”五祖故意试探他道。
“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分?獠蛮身与和尚身虽不同,但其佛性又有什么差别?”惠能应答如流,言词锋利。
五祖听了惠能应答的话,知道这是堪作法器的人才。本想再试问几句,但见徒众左右围绕,恐他锋芒露得太明显了会招人妒忌,便对惠能说:“好吧!你且随着大众去工作服务吧!”
“启禀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若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不知和尚叫我去作什么务?”惠能的悟性很高,这几句话问得很透彻,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心性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只要不离自性便是功德圆满的福田。五祖听了心中很是赞叹,暗喜这蛮子的根性太利了,怕他遭嫉,便对他挥着手说:“你不要啰嗦了!赶快到槽坊去吧!”
惠能退到后院,这时有一行者给他派了砍柴舂米的工作。
惠能在后院槽厂,每日劈柴舂米,这样无声无息地工作了八个多月。他工作勤奋,虽苦无怨。
有一天,五祖大师来到后院,对惠能说:“我在初次接见你时,就看出你的见地与众不同,堪作法器,但恐有恶人嫉妒害汝,所以我不和你多说什么,不知你可晓得否?”
惠能答道:“是的,弟子也知道和尚的慈悲和苦衷,所以也不敢到前院去,只有在这里埋头苦干,免得抛头露面、多出是非。”
次日,五祖忽然召集众弟子,于是诸门人纷集祖堂。五祖对众宣布说:“世间众生,惟生死事大!你们终日只知修福,妄求有漏福田,不知此有漏之福终非究竟,对于生死苦海反不求出离。要知自性若迷,福田又焉能相救哉?今命汝等各自回寮,收摄六根,观察你们的智慧,取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前来见我。若能悟得大意,我将衣法传汝,为第六代祖。火速去作,不得迟滞!若用思量,即不中用。凡是见到自己本性的人,言下即见。若能作到这样的,即使抡刀上阵,亦得见性。”
诸门弟子听了五祖的宣布,退出祖堂,大家都窃窃私议:“我等何必多此一举,即使思量作偈,亦非见性之作,枉费心力,又有何益?神秀上座是本寺教授师,除了他以外,还有谁能传得衣法呢!”大家听了这些话也就死心,索性就不去作偈,心想:“反正我等以后依止神秀大师就是了。”
神秀本人不见大家动静,心中想道:“他们不作偈的意思,必以我为他们的教授师,但我必须作偈呈和尚,否则和尚又焉知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然而我呈偈的用意,为求和尚印可即善,若为希图祖位则恶,这与凡夫一般欲谋祖位的名利之心又有什么分别!但若不呈偈印证,又终不得法,真是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在五祖堂前有走廊三间,原拟请官居供奉之职的卢珍居士绘画《楞伽经》说法图及历代祖师代代相承之血脉图,俾流传后世供养。是夜神秀作好了偈,曾几度行至祖堂前,总因自己见地不真,心中恍惚,遍体汗流,欲进又退,前后经四日,去了十三次,终未呈偈。
神秀想道:“不如在祖堂前走廊下,把它写在墙壁上,任和尚自己去发现,得赞许,便出而礼拜,承认是自己作的。若此偈不堪见性,就让它去,也只好怨我自己修学不足,枉住山中数年,受人崇敬礼拜,我更修何道呢!”于是,神秀在是夜三更,不使别人知道,左手执灯,右手执笔,书偈壁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了偈就归寮房,谁也不知何人所作。神秀想:“明天五祖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说我不堪见性,则怪我自己迷惑,宿业障重,不能受法。总之,圣法难以测度耳。”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难安。
直至五更,五祖已知神秀未曾入门,不见自性。天明即着侍者去请了卢供奉来,走向南廊壁间,准备照前拟绘画图相,但见壁上书偈,便对卢居士说:“劳你远来,却不用画了。盖《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不用画了。”
五祖为保留此偈,与人诵持,以慰众望,故引经作证,取消了画相的计划。于是令众弟子:“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得大利益!”又令门人,焚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可见性。
众门人诵偈,多赞叹称善!
五祖到了夜间三更人静时,唤神秀入堂,问偈是否他作。神秀只得实告,但说明自己不敢妄求祖位,只希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小智慧。
五祖告诉神秀:“这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尚未入门,这般见解,要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你且回去,重作一偈送来吾看,若得入门,便传衣法。”
神秀回寮房后,虽又经过多曰,偈仍作不出来。
这时,有一沙弥从磨坊经过,口里却唱着神秀作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恰巧被惠能听见,惠能心里有数,这首偈子并未见到本性,但不知是谁作的,于是将童子唤住问他:“上人!您口诵的是什么人作的偈子?”
“你这蛮子!啥事都不知,这是我们寺里鼎鼎大名的神秀上座所作的偈子!写在南廊壁间,五祖大师令人皆诵,还要我们向它礼拜,依偈去修,便不堕恶道,更得大利益!看来五祖要把这衣钵传给他了……”
惠能听了,就对小沙弥说:“上人!我在这里踏碓已经八个多月,还没有到堂前去过,敢烦您引我到南廊去拜拜偈子好吗?”
童子立刻答应,遂引惠能到偈前礼拜。礼毕,惠能因不识字,又拜托沙弥再朗读一遍给他听。
这时有一位江州(今江西九江等县)刺史的佐吏官姓张名日用,也正在读偈,惠能听了对张说:“我也有一偈,请先生为我写上。”
这位佐吏官听了,颇感惊奇,带着怀疑的口吻说:“你!你也有一偈?”
惠能知其有轻视的意思,便对他说:“众生本来即佛,欲求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因为菩提之性非因缘而生,是超脱言语文字的,所以下下人也能有上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这位官吏听了他这番高论,心中便不敢再存傲慢之意,不但答应为他写偈,还要求惠能:如若得法,须先度他。
于是惠能口唱,张日用就替他写在壁上,只见写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时五祖门下弟子莫不投以惊讶的眼光,异口同声连连啧啧称奇:真是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才多久,竟已成了肉身菩萨。于是立刻传到五祖丈室,五祖出来一看众人惊奇的眼色,立刻拿起僧鞋,把惠能作的那首墨迹未干的偈子给抹擦了,还连说:“这偈也没有见性啊!”一时,门徒们惊奇的心情才见平静下来。
次日,五祖偷偷来到磨坊,见惠能腰间缠着一块石头,正在舂米,心中暗叹:“求道的人,应当这样么?”又问惠能:“米熟了没有?”
惠能立刻应道:“早就熟了,只还未筛(师)过!”
他俩一问一答,言下之意,聪明的读者当能了然。五祖见他应答恰当,就用锡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会得祖意,等到三更鼓响,暗暗来到丈室,五祖怕被别人看见,还把门窗的孔隙用袈裟遮住了,即为惠能一人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惠能豁然大悟,明了一切万法是不离自性的。惠能悟后,对五祖说:“真想不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并无生灭的,本来自己具足的,本来没有动摇的,本来能生万法的啊!”
五祖听了他的话,知惠能已经彻悟本性,就对他说:“不识本性的人,学法亦徒然无益,若识得自己的本心,见了自己的本性,那就是大丈夫、天上人间的师表,与佛一般无二。”
于是,五祖就在是夜三更人静、大家都不知不觉的时候,传给惠能顿悟的教法,并授给衣钵,还对他说:“你已是禅宗第六代祖,你要好好地护念住,普遍地去度化有情的众生,使它流布将来,不要使它断绝了啊!”
五祖说罢就把衣钵授给了惠能,还叮咛了一番,又说了一首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又对惠能说:“从前初祖达摩大师刚来此地,恐人不信,所以传授此衣以为信证,代代相承;其实以心传心,都是要自悟自证。自古以来,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是争的开端,到你为止,勿再相传。若再传此衣,则生祸害,吾宗命脉,反保不了。你现在快去吧!久了恐怕有人会害你!”
惠能听了,不免犹豫,便启问五祖,要向何处去?
五祖告诉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是夜三更,惠能领了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五祖与惠能上船,惠能撑杆开船,五祖又试着问他说:“应该是我渡你啊!”
“迷的时候师度,悟了以后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长于边疆,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惠能不假思索,应答得很恰当。
五祖听了,也立刻为他印证说: “如是如是!以后诸佛心法,由你来大行于世!汝今此去向南,时机未熟,不宜速说,否则佛法难以兴起。”
于是惠能辞别五祖,舍舟登陆,向南而去。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