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光辉
星云大师宽心:道德的光辉
宋朝道楷大师得法后,大扬禅门宗风。一日,皇上遣使颁赠紫衣,赐号定照禅师。大师表辞不受。皇上复令开封府尹李孝寿亲至大师处,表达朝廷褒奖之意,大师亦不领受。因此触怒皇上,交州官收押。
州官知道大师仁厚忠诚,悄声问道:“大师身体虚弱,容貌憔悴,是否生病呢?”“没有!”大师回答。
“如果说是生病,则可免于法律惩罚。”州官诚恳地想为他开脱。大师厉声答道:“没病就没病,怎可为求免于惩罚而诈病呢?”
州官无奈,遂将大师贬送淄州,闻者皆流涕不已。
道楷大师德行崇高,操守严谨,虽受朝廷至荣,却辞而不受,虽遭州官惩罚,却忍辱不欺,这种由于信仰而生出的忍耐功夫堪为后人楷模。在佛教中,我们崇尚怎样的道德生活呢?
一、随喜的道德生活
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为“随喜功德”,佛教不仅讲求布施,更注重随喜。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钱人捐献财宝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大不可限量的。随喜就是把快乐随时随地布施给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说一声“你早”或“你好”,这就是随喜布施;见到人给其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种随喜布施。
随喜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去实践。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当你吃到珍馐美味时,请你的朋友和你共尝,你会觉得食物的味道更芬芳。当你听到金玉良言时,转告你的朋友与你共守,你会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宽广。而你若能将佛法的珠玑布施给你的朋友甚至一切众生,你的生命就更美化,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了。请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亲切的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人你的生活。
二、慈悲的道德生活
唐朝的智舜禅师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走到一片山林,禅师坐在树下养息。一只野鸡被猎人打中,受了重伤,逃到禅师的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个小生命。猎人跑来向禅师讨回野鸡:“我的野鸡昵?还给我!”“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禅师开导着猎人。“你不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下酒菜吗?”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拿起随身携带的刀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猎人,说道:“这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的重量?你拿去做下酒菜好了。”智舜禅师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合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体表现。
佛法的根本精神在于慈悲,一切菩萨的发心也由大悲而起——悲一切众生的苦难,而愿意去代为承受。古人所说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慈悲,大家应该把慈悲的道德带人生活,并且努力去实践!
三、惭愧的道德生活
惭愧就是对于自己不好的行为和心念,应感觉羞耻,知道忏悔并改正。《佛遗教经》上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虽然犯了过错,如果知道羞耻,穿上惭愧的衣服,过去的瑕疵可以去除,显得无比的庄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强调改过的可贵。
对一个有过错的人,不要轻视他,只要他发惭愧心,知道忏悔,白布上的一点污秽可以用水把它洗干净。大家不要看到白布上的小斑点就痛加指责,比起家里所用肮脏不洁的抹布,这小小的污点又算得了什么?就因为白布很洁白,稍有不净,人人见之;比起脏得找不到一点点洁净的抹布,更有机会还给它本来清净的面目。“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四、因果的道德生活
胡适先生有一句话说:“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的得失成败,冥冥中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是,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你自己造作出来的。幸福、悲惨的选择,主权不在神而是在自己,一切的结果是自己行为决定的。
有一个小孩和朋友发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发泄内心的忿闷。他对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话声刚落,幽谷里传来“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响,久久不绝。这个小孩沮丧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向母亲哭诉:“世间上所有的人都恨我。”母亲问明原委,于是牵着孩子的手,回到山谷。“孩子,现在你对山谷说:‘我爱你!一小孩子照着母亲的话做了,立刻从四面八方传来“我爱你”的声音。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用爱才能赢得爱,以恨对待恨,恨意只会加深。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
戒律是佛陀为了调伏弟子们的身心所制定的种种规矩。有人或许会认为戒律是束缚行动自由的枷锁,何必自找麻烦,受戒律的拘束。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遵守戒律,确实不违,反而能够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脱。
戒律是人与人相处之间的润滑剂。“戒”有种种的条文与差别,它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我们不侵犯他人,他人自然不会伤害我们。因为树敌渐少,善友日多,办起事来自然能够左右逢源,所到亨通。因此,守戒律并不是自缚手脚,而是开拓更宽广的道路。尤其一切行止中规中矩、合乎戒律,那份不耻屋漏的心安理得是最为珍贵难得的。
恶口是最犀利的刀剑,贪欲是最激烈的毒药,嗔恨是最可怕的火焰,愚痴是最漫长的黑夜,烦恼是最无底的深坑。对于这些无明烦恼、种种罪障,我们要持着戒律的铠盾,披着惭愧的盔甲去对治,才能得到世间上最光亮的明灯——智能。
六、信忍的道德生活
有一位比丘某天乞食到一家珠宝商的门口。珠宝商正为国王穿珠,见到比丘前来乞食,立刻人内取食。不料,珠子从桌上滚到地下,被一只白鹅吞了下去。珠宝商出来后,不见了珠子,误以为比丘窃取,就以竹杖鞭打比丘。比丘默默挨杖鞭,直至身上血流溅地,白鹅引颈舐血。珠宝商盛怒,一棒将鹅打死,比丘这才说出珠子被鹅吞食。珠宝商遂杀鹅取珠,并向比丘忏悔。当问明为何不事先说明原委时,比丘说:“我若说出鹅吞去珠子,则鹅命将难保;现在鹅已被打死,我才说出真相。”
为了护住畜生的一条命,甘愿忍受皮肉的鞭打,这都是信仰的力量所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信心坚定,自然忍耐的力量增强,如此人格才能升华,生命才有光辉!
牺牲自己,委曲求全,不伤害别人,这是戒的力量;
去除猜忌,合弃骄慢,不侵犯别人,这是定的功夫;
观照自我,了知因果,不错怪别人,这是慧的般若。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