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民国四大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人生

阶段二:皈依初期,碑帖之变

  1918年正月十五日,法师皈依,到了五月下旬,到虎跑寺入山了。七月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剃度出家。

  出家后,弘一法师的用笔与结体都有很大转变,在原来强烈的魏碑风格中融入帖学风格。不再刻意追求点画精到,劲挺的和转折的圭角都变得更圆润含蓄。横画一改原来的极力向右上方倾斜的状态,而变为尽量的水平。结字原则开始转变碑体的风格,字内空间更加开放,笔画之间一缕空隙也让字体显得更加自然。

民国四大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人生

佛号与莲池大師偈语(1922)

阶段三:晚年,碑帖圆融

  陈祥耀《弘一法师在闽南》云:其初由碑脱化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变成较方较楷的一派。数年后乃由方楷而变为修长,骨肉由饱满而变为瘦硬,气韵由沉雄变为清拔,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锋藏、神敛。

  晚年弘一法师的用笔既非魏碑体,亦帖体,已经碑帖两忘,简到极致。

  字形出乎想象的修长,横画短促,竖画绵长含弧形,字形中部内擫,犹如魏碑体结字,但是笔画之间又犹如帖体那样开放。笔画之间成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形成强烈对比。

  晚年的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表现得更明显。字形修长,字形的中轴线微妙地摆动,伸展的长笔画多了,短笔画也多了。这种长短笔画的对比,完全打破了我们习惯的横竖撇捺的节奏。

  弘一法师的笔画看起来柔弱,但是细心体会他的中段由于笔锋变换显示的痕迹,会发觉这非常具有力量。而且书写一丝不苟,精神非常饱满。

  我们欣赏弘一法师书法,就要抓住这种关系,笔尖落纸,有一种不管什么状态只顾往目的地奔去的书写感觉,而且笔尖的运行过程中手又一直很好的控制着毛笔,并不是放任自流。找到这种自然、平和又自律的感觉就能找到欣赏弘一法师书法的窍门。

民国四大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人生

佛号与慈照宗主法语

印祖点拨

  弘一法师风格的演变除了早年奠定的书法功底后精进修行,持戒念佛的成就,还有一个直接原因便是印光法师的指导。

  弘一法师十分佩服印光法师,曾赞叹印光法师之文,如日月历天,普烛群品,认为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他曾多次向印祖写信请教,印祖都给予悉心指导。

  “古往今来,不少人用行书草体写经,我对此绝不赞成。想要断烦惑、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岂可将抄经视为儿戏,由着性子写得游龙舞凤的?”印光法师在给弘一法师的回信中说道,“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光绝不赞成。”

  印祖的点拨对弘一法师的触动很大,他按照印祖的要求调整了字体,并寄给印祖鉴定。而弘一法师日后的书写也更加一丝不苟。他重新开始写工楷,但又不限于工楷呆板的一笔一划。字体工整正方,点画厚实稳健,用笔渐趋沉稳厚重。

  法师把书法和佛法融为一体,字字清正,不落一尘,澹泊宁静,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弘体”字。弘体庄严、工整,却又不失变化和灵性,于平淡、恬静中蕴含着博大生命力和情怀。

  弘一法师因此被誉为写经第一人,他的书法也被人誉为“佛书”。1937年3月,法师在厦门南普陀佛教养正院讲演时称,“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的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