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8)

  《法华经》后半部开迹显本,在《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释迦世尊明确地告诉我们:“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梵网经》上释迦世尊告诉我们,这是他第八千次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了。世尊在娑婆一个世界,就示现成佛八千次,可想而知,在他方世界示现成佛的次数,则更是多得数不清了。这是佛的大慈悲心,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在十方世界应机示现成佛,说法教化众生。

  这次本师释迦来娑婆成佛,主要是为了讲这部《阿弥陀经》,指示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当生成就之妙法。对此说得最清楚明白的,就是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的开示:“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既然教众生念阿弥陀佛,他自己必然作出榜样,让众生生信效法。故佛在下面经中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此难事,即自己念阿弥陀佛,此为释迦世尊所行之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释迦世尊所证之果。这一段经文是释迦世尊金口亲证,说明他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

  这部《阿弥陀经》我们读了多少年,背得滚瓜烂熟了,但粗心大意,从未深解其中之义趣,所以看不出这一点。蒲益大师毕竟是明眼人,他发现了,并为我们点出来。这一发现前所未有,为我们信愿念佛大大增强了信心,真的太好了!

  从解释五浊一直到这里,是讲的释迦世尊于浊世成道之稀有。

  解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这一段文,说明释迦牟尼佛于浊世说法之稀有。

  “今以此果觉”,此果觉就是这句阿弥陀佛。上文说一声阿弥陀佛,是本师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即本师成佛之法,这是本师因地之行。而成佛就是彻证心性无量光寿之体,故果地之觉,亦即这句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证阿弥陀佛。因地所行,果地所得,皆是一句阿弥陀佛。

  “全体授予浊恶众生”,释迦牟尼佛出世说这部《阿弥陀经》,就是为了将其果觉,即这句阿弥陀佛,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本师释迦世尊自行成道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化他说法还是教众生念一句阿弥陀佛。由此可见,于此末法浊恶之世,非此莫度。

  所以我们得到这部《阿弥陀经》后,只念经还不行,要念佛。为什么呢?念经是明理,知道“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由此启发我们的信心,激发我们的愿心,但最重要的是教我们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这部经中心的中心,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才是抓到了这部经的要领。前面也提到过,罗什法师之所以用这句名号作经题,也就是因为他体悟到了佛的这一深意。

  “乃诸佛所行境界”,能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是诸佛在果地上所行的境界,难行能行。

  “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一句阿弥陀佛,即一念心性,唯有成了佛,彻证心性,方能究竟穷尽其中深奥微妙之事理。除了佛与佛外,九界众生靠其自力皆不能相信和理解。九界众生,则不但六凡、二乘之自力所不及,即使菩萨之自力亦不能及,以至智慧能力最高的等觉菩萨,对此亦如隔罗望月。罗是一种很薄的纱,近乎透明。隔着一层纱看月亮,已看得很清楚,但当中有一层纱,还是不能究竟圆满。九界众生一定要靠佛力加被,方能信解。

  所以,我们今天能信能愿,肯念这句阿弥陀佛,一定仗释迦、弥陀以及十方恒沙诸佛佛力的加被。佛心慈悲,不简怨亲,平等普度。我们自己要有善根福德,佛力方能加持得上。自己的善根福德是亲因,佛力是增上缘,因缘会合,即能成功。有些人不能相信,定是业障太深,如同阳光普照,有人非要打着伞将阳光遮住,那佛的本领再大也无能为力。这个事情只有靠他自己去解决,一定要忏悔消除业障,方能得佛力之加被,接受佛的教诲,如理如法地修学佛法。忏除业障最好的方法,亦是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能常常念这句佛号,心里就不生其他妄想,心就会充满光明,恶业如同黑暗无处藏身,业障自然就可消除。本师释迦世尊将自己修行证果的这个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我们要当仁不让,全盘接受,依教奉行。

  解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这一段文,别释诸众生及释一切世界。

  经云:“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一段文就是解释经文中讲的诸众生和一切世间。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众生之含义前面已解释过,这里的诸众生是别指五浊恶人。可见这个众生的范围相当狭小,仅限于人,而且特别是指五浊恶世时期的人。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就是五浊恶世的人。所以,这个法门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浊恶凡人讲的。

  “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世间二字,世是迁流,间是间隔。世之事物,迁流无常,个个间隔而为界畔,称为世间,与世界之意相同。世间通常分为有情和器两种世间。若严格讲,有三种世间:一正觉世间,即佛法界;二有情世间,即九法界众生,这是正报,因有情识,故称有情;三器世间,即国土,这是依报,因无情,故如器物。这里的“一切世间”,即除正觉世间以外,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通通包括在内,故曰通指。器世间是依报国土,有四土。九界有情世间是正报有情,即九法界的众生。

丁二  教主结叹

  解  前劝信流通,是诸佛咐嘱。此本师咐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这一段文,说明科意。

  本科经文是释迦牟尼佛总结赞叹,净土法门难信难说,故名教主结叹,亦可名咐嘱流通。

  “前劝信流通,是诸佛咐嘱。此本师咐嘱。”流通分第一科劝信流通,是诸佛咐嘱各自国内的一切世间。这一科是本师咐嘱娑婆世界的一切世间。

  “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上科经文有别指、通指二义,如诸众生是别指,一切世间是通指。本科经文只说“为一切世间”,而不说“为诸众生”,这是略其别义,从其通义,因通可摄别,如前劝信流通中诸佛讲“汝等众生”,汝等二字通指彼国九界众生,今本师讲一切世间,亦是如此。

  “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既然说一切世间,则文殊属菩萨法界,迦叶属二乘法界,此等大众皆在所嘱范围之内。

  经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这一段经文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之结叹。

  世尊对着当机者舍利弗说:“舍利弗啊,你们应当知道,我在这个娑婆浊恶的世界,修行持名一法,而得成就佛道,为一切世间的众生说这个难以相信的行法,确实是相当困难的。”本师释迦世尊亲自为我们做榜样,修难行之行:在难成道处成道(自行),更能为浊恶众生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持名念佛法门(化他)。此二事非一般之难,而是难中之难,故说“甚难”。这段经文即劝行流通。本师释迦世尊已经以身作则行此,作为佛的弟子,理当效法,以此持名一法,自行化他,辗转流通。

  不知同修们有否注意到,在这短短的一段经文中,本师释迦世尊一连说了三个“难”宇以表强调,那究竟难到什么程度呢?请看《要解》的解释。

  解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人,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人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这一段文,说明法门难遇。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是诸修行方法中的第一妙行,但念一句阿弥陀佛,即能圆转五浊。此行不必设坛具仪,破障除惑,也不必参究,不劳观想等,故说不涉施为。

  “唯信乃人”。唯有于此名号之功力深信不疑者,方能人此净土之门。当知小乘人断了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方人小乘之门。人了小乘门,尚须天上人间往返七次,方能证阿罗汉果,得以了生死三界。大乘菩萨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至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位,方人大乘之门。人了大乘门,虽然已是法身大士,向上还有四十一个阶位,还得破四十一品无明,长劫修行,方能圆满成佛,真不容易!

  我们从无始以来修到现在,已修了无量劫了,连个小乘门都没能进去,更不用说大乘门了。今天我们人了净土之门,此是大乘中之大乘,至圆至顿,成就之快速不可思议。极乐世界这许多声闻菩萨,这许多诸上善人,人数多得不可算知,全都是十劫中成就的。这就是为什么华藏世界已人大乘门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至文殊普贤这样的圆教等觉菩萨,都要求生净土。所以,我们能相信净土,人这个门真不简单啊,一下就能从凡夫地直超佛地,一生圆满菩提,和那些法身大士的最后果报相等。这是怎么回事呢?

  “非思议所行境界”。净土法门之深妙,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众生心思口议之所能及,这个境界不可思议啊!

  “设非本师来人恶世,示得菩提。”假设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来此五浊恶世示现成佛,他所用的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大智大悲”,这句说的是本师释迦世尊悲智双运。本师释迦世尊成佛之后,他用的是佛果地上之大智,即一切种智,亦即大圆镜智;大悲,即同体大悲,视众生之苦犹如自身亲受一般。

  “见此行此说此,”这两句中的四个此字,指本段文初三句说的信愿持名不涉施为圆转五浊之事。“见此”,是本师佛眼亲见念佛圆超五浊的利益,前面经文讲“我见是利”。“行此”,是本师亲躬行之,就用一句阿弥陀佛,圆转五浊,在娑婆五浊恶世成佛。前面《要解》文讲:“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蒲益大师之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其根据就是这段经文中的“行此”二字,这里本师亲口道破自己成佛的秘诀,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说此”,是本师说此念佛法门,欲令众生信愿持名,同出五浊,前面经文讲“故说此言”。

  “众生何由禀此也哉?”禀即承受。要不是本师这样做,众生哪里知道有这样一个胜异超绝的法门,而能承受妙法得大利呢?像我们这等末法浊恶众生,长劫沉沦生死苦海,居然能靠念佛而横超五浊,往生净土,一生圆成佛道,这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啊!所以,这个法门得来不容易,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应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深深感恩之心。

  佛之恩德非世间父母师长之恩可比,父母只生养我们的身体,世间师长只传授我们谋生的知识技能,他们都不能解决人生最根本的生死问题。佛悲悯众生,才来此五浊恶世示现成佛,为我们说此持名念佛难信之法,作末法众生苦海舟航,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帮助我们了生脱死,永远离苦得乐,一生圆成佛道。所以佛恩最为深重!佛之大恩大德何以为报?唯有依教奉行,坚定信愿,一心念佛,今生得生净土,就是真正的报佛深思!

  解  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

  由此往下的五段文,说明五浊难超。其中讲的五种决定,应和前五个必不能度合看,则理解更为深刻完整。

  “然吾人处劫浊中,”劫浊讲的是时间,时间本来没有浊,由于浊法聚会,这一段时间就变成浊恶不清净了。

  “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既然处于劫浊之中,哪一个人不为时间所左右呢?囿是局限,即被限制的意思。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科技经济突飞猛进,时间就是金钱。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为生存拼搏,像机器一样白天黑夜连轴转,被工作和生活之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更挤不出时间来修学佛法。我们时常听人怨叹:“活得太累了!”这就是众生为时所囿,决定难逃以下四浊之苦的逼迫。

  劫浊难超啊!记住前面讲的,若非念佛求生净土,带业横出三界之行,必定不能度脱。

  解  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处见浊中,”见浊即知见不正,邪见增盛。

  “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邪智就是邪知邪见,即见惑五利使。邪师是知见不正之人,又好为人师给人说法。世尊在《楞严经》中早就预言过: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关于邪智邪师,前面解释见浊之文已讲得很多。我们现正处于邪智邪师充斥之末世,自己正眼未开,没有智慧辨别邪正是非,则决定被邪智所缠缚,被邪师所迷惑。

  很多学佛的人都想依止一位善知识,亲承其教,受到具体的指点,以免学佛走错了路。可是今天你到哪里去找真正具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呢?佛教内部五花八门,鱼龙混杂。你常常会不期而遇一些自称是某某菩萨化身的再来人,神秘兮兮地私下给你传授一套妙法,声称有其加持,很快即能修成。你若无择法眼,又有投机取巧之心,便很容易被他们迷惑,而误人歧途。

  见浊难超啊!若非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不假方便之行,必定不能度脱。

  解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音sh))。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烦恼浊即前面讲的五钝使,烦惑增盛。五钝使可归纳为贪嗔痴三毒,三毒再归纳就是一个贪。这里只提出“贪欲”二字。因为贪是烦恼根本的根本,贪一展开就是三毒、五钝使,以至八万四千、无量烦恼,各种各样的烦恼皆从贪出生,所以用一个贪字,便把所有一切的烦恼全包括了。贪是能贪之心,即贪心。欲是所贪之境,即五欲六尘。众生于欲境,决定起贪心,故为所陷。

  “恶业所螫。”现在这个世间,五欲六尘的诱惑力很大。人们的物质生活可谓日新月异,新产品、新花样层出不穷。你到街上走一圈,琳琅满目的商品使你眼花缭乱,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大肆宣导,有几个人能不动心呢?一生贪心,就麻烦了,贪欲如同陷阱,被它所陷就难以自拔。贪心重的人,若不信因果,则胆大包天,无恶不作,没有力量能阻止他,结果决定为“恶业所螫”。这个螫字说得非常形象,你被大毒蜂一螫,身上痛得不得了。恶业犹如毒蜂螫人,你被它害了,就得受苦。所以在烦恼浊中,贪欲是根本,谁能断得了贪欲呢?你贪欲一起即造恶业,造了恶业便要受苦报。

  烦恼浊难超啊!若非念佛求生净土,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定不能度脱。

  解  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众生浊即色心陋劣。前面讲了,我们这个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没有一样东西是干净的。而众生迷惑颠倒,不净计净,以为这个身体干净得不得了,安心于这个盛满污秽的臭皮囊,“而不能洞觉”。洞是透彻,觉即觉悟

  “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众生被外面这层皮蒙住了眼睛,不能洞彻觉悟此身不净苦空,深生厌离。而于此见思烦恼所感粗弊五阴,自甘陋劣卑弱,不敢承当自性本来是佛,不能奋发向上,求出轮回,换取清净庄严之身心。如同一只掉人粪坑的小鸟,羽毛上浸染了粪尿,身上又脏又臭,它自己不在乎,忙着贪吃粪坑里的蛆虫,以此为乐,安于臭秽,甘于劣弱,不想飞离。

  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如此,苟且偷安,处此烦恼逼迫身心之众苦中,堪能忍受,不肯发出离之心,日子得过且过,无远大志向。偶尔发心想修行,又怕苦怕累,转眼道心即退,所以无始以来长劫沉沦。

  众生浊难超啊!若非念佛求生净土,欣净厌秽之行,必定不能度脱。

  解  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命浊即寿命短促。无常即我们的身心刹那生灭,这就是无常大鬼。大家要搞清楚,无常大鬼并非身外之鬼,实为自身之生灭。从我们出生之日起,无常大鬼从未离开过,从未休息过,我们的生命被它一口一口地吞掉。

  “石火电光,措手不及。”如同打火石所进出之火星,空中闪电之光,转瞬即逝,不能久留。此皆形容我们寿命之短促。

  世尊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问他的弟子:“人命在几间。”几间即多长的时间。一弟子答:“数日间。”有几天的时间。佛言:“子未知道。”又问一弟子,答:“饭食间。”吃一顿饭的时间。佛言:“子未知道。”问到第三个弟子,答:“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佛夸奖第三个弟子,知人命在呼吸间之道。确实,一个人如果一口气呼出去,没有气再进来,这个人的生命便结束了。谁也不知道自己这口气吐出去了,下口气还能不能进来,人命无常啊!我们修行人每天晚课都要念普贤菩萨的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就是天天提醒自己,否则无常大鬼一到,决定“措手不及”。

  我们念佛的人想求生西方,修行不能舒舒服服的,睡个午觉,散散步,慢慢地再来念佛诵经,做晚课,以为自己的寿命还长着呢,可以活到八九十岁,今天做不了,还有明天,心里根本没有“措手不及”四个字。这四个字现在我们大家都很有体会,打开电视广播,翻开报纸,每天都有天灾人祸各种事故的报道,死伤人数以及损失之惨重,触目惊心!你能保证自己这一生遇不到任何意外的灾难吗?我想谁也不敢说这个大话。你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怎么个死法吗?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晚上床脱了袜和鞋,还不知明朝穿不穿”。地藏菩萨警告我们:“无常大鬼,不期而到。”不期就是意料之外,叫你措手不及。

  命浊难超啊!若非念佛求生净土,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七日十念功成即得往生,必定不能度脱。

  以上讲了五种决定,说明娑婆五浊难超。那处五浊中有没有办法度脱呢?

  有,前面讲了,唯念佛求生净土之行,方能得度。下面蒲益大师又进一步指出,知难与不知难之是非得失,使同修们更能明了其利害关系,更加坚定我们修学念佛法门的信心和决心。

  解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孛焯宅里,戏论纷然。

  这一段文,说明不知难之非与失。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如果不深深了知五浊甚难出,非念佛必不能度,对念佛能度又甚难相信,“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而自说我另有别传玄妙之法,比念佛法门更好,可以超出五浊。这样的人必定是见浊所致,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想投机取巧,不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灯焯宅里,戏论纷然。”烃焯宅是说这房子着火了,浓烟四起,这实际上就是指的三界。《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迷而不觉,在火宅里不但不惊惶,不赶快找出路逃命,还贪着嬉戏,在那里研究讨论,各抒己见。奇谈怪论,不一而足,皆属戏论,虽多而无真实利益,不能出离五浊火宅。

  解  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这一段文,说明知难之是与得。

  “唯深知其甚难”,唯有深深了知五浊甚难出,非念佛必不能度,此法难闻难信。

  “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偷心即投机取巧之心,想更有别法可出五浊。要知道修其他任何法门,要想出离五浊,即出三界,一定要断尽见思烦恼。这多难啊,我们末法众生,除了念佛求生净土,更无别法可出五浊,前面蒲益大师已经说得很明确了。我们只有死心塌地念一句阿弥陀佛,决志求生西方,于一生中即能横超五浊,永脱生死,更能圆成佛道,此实是不可思议的无价之宝,绝对不能再改换题目!

  “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这就是为什么本师不惮其烦,极尽其力宣说五浊甚难出,念佛甚难信,接二连三地说难,深切地嘱咐我们,应当了解这甚难的道理。我等包括文殊等深位菩萨,舍利弗等大阿罗汉,以及当时与会的大众,以至我们现在在座的同修,及看到本浅讲的各位,凡是闻到此经的,皆在所嘱之内。

  我们一定要牢记本师释迦所嘱,以“甚难”二字警策自己和大众,要深深庆幸自己有缘得闻念佛求生净土这一难信之法,此是唯一的末法众生度越生死苦海,出离五浊之宝舟。是佛的真弟子,自应遵佛教诲,择定此法,登上宝舟,鼓棹扬帆,径驶极乐彼岸。切莫再左右徘徊,甚至改途易辙,错失此一生得度之良机。人身难得今已得,净土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经文中讲的“难信之法”,为什么难信,可能有些同修还不很理解,其难信之处,莲池大师略举了十种:

  一娑婆世界的浊恶众生,于秽土居住,习惯已久,见闻有限,忽闻佛讲西方有个这么清净庄严的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敢相信。

  二纵然相信真有极乐世界,但怀疑十方世界无尽,任一国土皆可往生,何必定生西方呢?

  三纵然相信应该求生西方,但娑婆极乐相距十万亿佛土之远,如何得生?

  四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上善聚会,自己乃业障深重之凡夫,何能生彼?

  五如是庄严净土,须修奇特法门、多种功行,方能得生。怎能但持名号即得往生?

  六纵然相信持名得生,总需经年历劫方能成功。怎能一日至七日便得生彼?

  七一般受生,不离胎卵湿化四生,为什么彼国皆是莲华化生,甚至三恶道去的众生亦是莲华化生?

  八此土修道,进进退退,退缘很多,为什么一生彼国,即能圆证三不退?

  九此法门乃佛接引钝根人之方便,我等上根利智不需学。

  十余经或说有佛有净土,或说无佛无净土,万法皆空。究竟有无佛和净土呢?有的人读经多,反而狐疑不决了。

  我们看了莲池大师所说的这十种难信之处,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些怀疑?有几种?便可体会本师释迦于娑婆秽土,为我们浊恶众生说此持名之法,是真难啊!我们世间凡夫怀疑是很正常的,可是连出世圣人声闻缘觉及菩萨也有疑问,无怪诸佛皆说此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实际上我们只要学好《弥陀要解》,这些问题大师早给我们解决了。

  “初普劝竟。”劝行流通就讲到这里,加上前面的劝信流通和劝愿流通,流通分的第一科普劝已全部讲完,佛说的话到此为止。

乙二  结劝

  经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一段经文是法会结束时的总劝。这一些话和经首的“如是我闻”那一段通序一样,非佛所说,是结集家阿难尊者之语,说明法会圆满,大众得益。佛说完这部《阿弥陀经》后,“舍利弗”是当机众;“诸比丘”即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切世间”包括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天”即六欲四禅四空诸天;“人”即人类;“阿修罗”指天阿修罗,包括天龙八部;“等”即未提及的与会大众,听了佛说的这一持名念佛难信之法后,皆身心欢喜,信解受持礼佛谢法,各回自己本处一心念佛去了。

  解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这一段文,解释最后两句经文,说明法众得益。先总标,后别措。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净土法门至直捷、至圆顿、至简易、至稳当,只念一句佛号,不假其他任何方便,但能信愿具足,即得圆超五浊,横截生死,带业往生,一生成佛。法门深妙,事理圆融,绝诸对待,非心思言议之所能及。

  “无一人能发问者”,此经所诠,唯佛境界,九界众生凭自力难信难知。故与会大众,以至文殊、舍利弗这样的大智慧者,皆莫能问。

  “佛智鉴机”,佛以妙观察智,审察众生机宜。

  “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佛了知众生成佛之机缘已熟,念佛成佛一法,正契时机。故为不请之师,不待人问,而自动宣说,亲授此法,作增上缘。此句呼应玄义释名中“说”字之释文,即“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令得四益”,令众生闻此不思议法,得悉檀四益。

  “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这一句是譬喻,如久旱之禾苗,喜得及时雨。我们众生长劫于生死轮回中煎熬,久盼救度出苦。世尊彻底悲心,无问自说持名一法,犹如在众生久渴之心田,降洒甘霖,适时契机,众生终于有了解脱的希望,闻佛说者,莫不受化。所以欢喜无量,顶戴信受。

  以上总标四益,下面别指四益。

  “身心怡悦名欢喜。”若身若心,怡然自得,欢悦无比,无始以来都没有找到,这一条了生死成佛道的路径,今生有幸遇到,怎不欢欣鼓舞呢?这就是世界悉檀欢喜益。

  “毫无疑惑名信。”本师释迦世尊所说的《阿弥陀经》,字字理圆,句句事实。更有六方恒沙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异口同音,赞叹劝信,为作证明。自当深信佛语,无丝毫疑惑。

  “领纳不忘名受。”既然深信佛说,必定将其全盘接受,纳入藏识,不忘不失。信受佛语,便能信愿持名。这就是为.人悉檀生善益。

  “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本师释迦彻底悲心,来此五浊恶世,示现成佛,为诸众生说此净土难信之法,令多障有情信愿持名,得以现生横超五浊,往生西方,永脱生死,一生成佛。对此大恩大德,大众内心之感激无以言表,唯有投身,即顶礼,是身业之礼拜;归命,即以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敬奉无上至尊,随顺佛的教诲,此为意业之礼拜,身心俱礼敬,名为作礼。归命佛,遵循佛的教诲,白能破除烦恼五浊之恶。这就是对治悉檀破恶益。

  “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法会结束了,大众顶礼世尊表示感恩后,各自回去了。而去,不是听了就走没有事了,而是听了之后回去照办,依教奉行,修持念佛法门,深信切愿,一心持名,向着极乐净土,一往直前,径登不退,圆满菩提。这就是第一义悉檀人理益。

  流通分讲完了,经文解释圆满,《要解》正文的讲解到此结束。

  下面还有一篇藩益大师写的跋,也很重要,希望同修们和《要解》正文一样,认真学习,细心体会大师的深意。

七略释跋语

  跋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

  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着。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

  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

  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西有道人蒲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现在我们简略地解释一下《要解》的跋语:

  跋是写在文章及书后之短文,亦名后序。序在文前如首,有首可瞻视。跋在文后如足,有足可行动,即流通之义。

  这一篇跋是蒲益大师自述写《要解》的因缘,并现身说法,劝勉大众。今将跋语分成四段来讲解。

  第一段从“经云”至“其何能淑”,说明法门当令。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是引《大集经》中释迦牟尼佛讲的话。这一段话常常为人引用,我们在印光大师的《文钞》中也读到过,大家对此皆很熟悉。我们在玄义教相中介绍过,末法是佛法住世的最后一个时期,其时人根陋钝,障缘转强。末法众生,藩益大师称之为多障有情,若但仗自力修行,极少人能得道证果。少到什么程度?亿亿人中难觅一个。亿亿人,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我们地球上的总人口也不过六十亿。世尊讲的绝对不是一个小世界,而是娑婆这个大世界。亿亿之多的人修行,鲜(xian)有一个能了生死。这就说明仗自力修行,成就极难。只有依照念佛法门修行方能得度。这一句说明末法修行,唯有仗他力,即弥陀愿力,加上自己的信愿行三资粮,方能成功。这是本师释迦世尊为末法众生指示的唯一出路,同修们一定要牢记佛的这一金口真言

  接着是蒲益大师根据这段经文而抒发的感想。

  “呜呼”是大师感叹之词。

  “今正是其时矣。”现在正是佛说的末法依念佛得度的时候了。

  “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舍弃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不修,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脱离浊恶而达净善呢?淑是善、清净的意思。

  第二段从“旭出家时”至“理不可却”,述《要解》缘起。

  “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这是大师亲自向大家发露忏悔。智旭是大师的法名,落益是大师之号。宗乘即禅宗,大师刚出家时修禅宗,以为自己参禅是高明。因为禅宗称教外别传,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参禅的人不像学教的人从看经研教下手。这样大师就轻勿经教,妄说念佛是释迦牟尼佛转弯抹角,为中下根人说的方便法。言下之意,那些愚夫愚妇才念佛,像我这样的上根利智,应修高深法门才是。

  “后因大病,发意西归。”这一句,说大师自己后来怎么会修净土的起因。后来他生了一场大病,病中想用参禅的功夫来对付。无奈力下从心,参究竟然丝毫不得受用。所以他在《要解》中讲:“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这些话都是他自己的亲身体悟,吐肝露胆劝诫大众的话。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是说不出来的。于是他痛改前非,改途易辙,发心念佛,一意生西。念头一转,精进念佛,大师的病就好了。

  “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大师曾于病中启建净社,与同志法侣一起念佛研教。其中的“妙宗”即宋四明尊者所著《观经疏妙宗钞》,“圆中”即传灯大师所著《弥陀略解圆中钞》,云栖“疏钞”即莲池大师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又研读了以上三部著作,以及诸阐扬净土之论著i

  “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这才知道持名一法确为末世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之舟航,念佛三昧实是一切三昧之王,无有高过其上者。于是才肯放下万缘,死心塌地执持名号。其信愿之坚固,决心之大,即使有一万头牛也无法拉动他了。

  蒲益大师于一次大病之后,就有这样的觉悟。想想我们自己怎么样呢?能否痛念生死无常,发意西归呢?这一段我们必须好好地体会。

  下面便叙述大师写《要解》之缘起。

  “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着。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要解》的发起人是蒲益大师的道友去病,去病乃号,其法名为正知,苏州人。他修学净宗日久功深,读书颇多,尤其是《阿弥陀经》的注解,但皆不甚满意。他知藩益大师深悟心性,为使此经宗旨能言简意赅地阐发至尽,俾大众咸能领其要旨而获益,故特请蒲益大师述为要解。大师自己亦发利他之心,普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义不容辞,故应其请而述此解。

  第三段从“举笔”至“凡九日告成”,述写作时间。

  “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蒲益大师写此《要解》,只用九天时间便完成了,这是开大悟人的境界,字字皆是自性之流露。一般凡夫哪里做得到?他用九天写成的《要解》,我们即使用九年的时间,也难学透啊!

  第四段从“所愿”至结尾,是发愿回向

  “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所愿的是《要解》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讲的信愿行,皆可作往生净土之资粮。此即世界悉檀令欢喜。凡是看到听到此解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径登不退位。此即对治悉檀令破恶。凡看到听闻到要解的,不论相信或怀疑,只要一历眼根耳根,都在八识田里下了成佛的种子。此即为人悉檀令生善。不论是赞叹,或者诽谤,皆知有个净土法门,或迟或早机缘到了,以此道种,皆会念佛求生净土,而得平等解脱。此即第一义悉檀令人理。

  “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仰求唯有诸佛菩萨能接受证明我写的这部《要解》。

  “同学友人随喜加被。”希望同参道友能够随喜加持,这是蒲益大师谦虚。

  “西有道人蒲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西有道人是蒲益大师的别号,我们在第三部分解经大师中提到过。大师写此《要解》之时为四十九岁。

  蒲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全部讲完了。八万四千法门中,我们能遇到这一当生成就之无上妙法;古来众多《阿弥陀经》注解中,我们能看到这一最为殊妙精要之《要解》,实因自己多生多劫累积之善根福德,及释迦弥陀等诸佛祖师之慈悲加持。印光大师说:“吾人从无始来,至今尚在生死轮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净土法门,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错过。”希望同修们都能牢记印光老法师的教诫,回去以后,各自认真念佛修行,坚固信愿,一句弥陀死心念去,象漓益大师那样,立志西归,万牛莫挽,不生西方,誓不罢休;切莫辜负自己无量劫之善根福德与今生之殊胜机缘,莫辜负本师释迦世尊无问自说《阿弥陀经》之出世本怀,莫辜负阿弥陀佛大愿王庄严极乐常垂金臂之度生悲心,亦莫辜负蒲益大师剖心沥血述此《要解》劝勉大众之苦口婆心。此次讲《弥陀要解》到此圆满。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