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3)
戊二 结示
这句话前面已说过三次,字虽相同含义却不一样。前三次是结示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现在是第四次,是结示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正报又分主与伴,主即阿弥陀佛,以光寿无量为庄严;伴即声闻弟子与诸菩萨众,声闻皆是回心大阿罗汉,菩萨则具诸功德,这两类人以数量多至无法计算为庄严。同修们都知道,一个法会人数众多,说明受教化的面广,影响大,自然便显得殊胜庄严。
除声闻和菩萨之外,伴里还有一类天人众,即凡圣同居土中尚未断烦恼的人民,经文略而未说,但肯定是有的。这些天人众跟我们娑婆世界的天人大不一样。娑婆天人还是生死凡夫,仍在六道轮回之内。极乐天人已了生死,脱离六道轮回,且皆已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决定一生成佛,故与娑婆及他方世界之凡夫相比,实在是相差太悬殊了。
极乐世界主伴如是之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大愿、修大行之功德所成就。
解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文,讲的已成,指极乐世界的佛及圣众。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大愿修大行是因,为能成就。化主光寿无量,化伴无数是果,为所成就。从因上说,主伴庄严都是弥陀愿行所成就的。
“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阿弥陀佛一成佛,即彻证心性无量之体,便从体起无量妙用,自性理具之极乐依正全体彰现,故化主及声闻菩萨等化伴之事相庄严,一切皆成就。从果讲,主伴庄严皆是弥陀种智所现,故说一成一切成。
“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各各即指每一个人,佛、菩萨、声闻,以及极乐世界的人民。每个人都具足佛性,佛性即心性。在佛说已彻证心性,故极乐依正主伴皆是唯心,即种智所现。在众生讲,尚未证得心性,依然是识起作用,故极乐依正主伴皆是唯识,即阿赖耶识所变。无论心现还是识变,皆是自心变现之物,从理性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一体性,故非他。而从事相看,佛是佛,菩萨是菩萨,声闻是声闻,人天是人天,宛然分明,菩萨不是佛,声闻不是人天,故非自。性相合之,各各非自非他,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又,自他本是相对而言,自是他心中之自,他是自心中之他。自心中之他,他则非他。他心中之自,自亦非自。故说各各非自非他。
“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里的自他不二,亦即生佛不二。声闻菩萨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全生即佛。弥陀是声闻菩萨心内之佛,全佛即生。若佛若生,皆是一念心性所具所现,生佛一体,自他不二。所以说,唯是现前一念心性理具事造,故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 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这一段文,讲的今成和当成,指信愿念佛的众生。
“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和声闻菩萨,其种种功德庄严,皆已成就。现由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向我们介绍,能令现在和未来的众生,闻后生信发愿,持名念佛,以此已成之极乐主伴庄严为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本具之种种庄严,将名号所含弥陀万德,变为自己的功德,则念念亦能如是成就。若今成、若当成,皆同已成者的功德庄严。我们现在因地发一念心,深信切愿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虽尚未往生,也是一念相应一念成就,念念相应念念成就。
“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正宗分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已讲完。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广泛地介绍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其目的在启发众生的信心。
同修们都知道,往生西方的信愿行三资粮,其中信是关键,没有信,愿行全都落空。佛法大海,信为能人,智为能度。不论你修什么法门,信是第一条,不信是无法进人佛门的。尤其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信则更为重要。
《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世尊在本经中所介绍的极乐世界依正种种庄严,不可思议,但全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一定要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努力具足玄义明宗中讲的六种信,扎稳信根,培养信力,方可由此信而发起求生之大愿。
接下去我们介绍正宗分的第二科,在这一科中,释迦世尊特劝我们发求生之愿。
乙二 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解 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这一段文简单说明净土法门之殊胜,阐发本经之大力用。
我们将对大师所提出的,念佛往生净土的“六种利益”,作扼要地介绍,同修们应深刻领会。
一“带业往生”,我们众生在学佛以前,皆是迷惑颠倒,由尘缘业力之牵缠,造作了许许多多极重的罪业,理应死堕恶道受各种苦报。今由宿世善根,得闻净土法门,决心痛改前非,信愿持名,一心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驾着四十八愿大愿船,在生死苦海中救度念佛众生。众生之业,犹如石头。石头再小,入水便沉。若置船上,则千吨万吨也不会沉没。这就是说,如果修其他法门,须凭自力断尽见思烦恼,方能度越生死苦海。倘有分毫习气未尽,便修不成功。但修净土法门,仰仗佛力,只要我们愿意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再多再重的罪业,皆可带着安度生死苦海,往生极乐净土。
关于带业往生一事,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现在再强调一下:阿弥陀佛很慈悲,我们以前没有闻到佛法,业障深重,没有智慧,造了许多恶业,情有可原。但闻到佛法之后,就不能再造恶业了。若再造恶业,则是明知故犯。即使阿弥陀佛可宽恕,那些冤家债主不会放过,要你还清了债务再走,这就增加了往生的难度。如有的念佛人平时很用功,但往往到临终时失去往生信愿,这就是便被冤家债主拖住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牢牢地记住,千万别造新殃。
二“横出三界”,三界在前面介绍过,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内有见思二惑。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一时全断的。断尽八十八使见惑,证得初果。三界分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共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证得二果。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证得三果,方能超出欲界而到色界,居五不还天。再断尽色界五色界七十二品思惑,证得阿罗汉果,方出三界。你若修其他法门,皆须如此自下而上次第修,次第断,从人道到天道,从欲界天到色界天,一级级上去。就如前之譬喻,在一根九节长的竹竿底部,有只小虫想出来,必须向上一节一节地咬穿九个节,方能从竹梢出来。这是竖出三界,所需时间非常之长。现在的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无此能力,亦无此福报,有几人能常坐那里用功修定?
所以,修念佛法门是唯一的出路,因念佛不论老少、闲忙、智愚,一切时,一切处,皆可念。只要你信得坚,愿得切,不必断见思,便能往生西方,横出三界,永脱生死轮回。如同竹竿底部之小虫,横向咬穿一洞,即可得出。
三“同居横具四土”,我们娑婆世界也有四土,但四土隔碍,互不融通。如同四层楼房,一楼的人不知二三四楼人的情况\二楼的人不知三四楼人的情况。各层楼的受用也不相同,我们凡夫只能住一楼,同居土;二乘人住二楼,方便土;菩萨住三楼,实报土;佛住四楼,常寂光土。我们所在的同居土,虽有圣人同住,却见不到,如前述浙江天台山有五百罗汉,雁荡山有三百罗汉,我们到了山里也见不到。至于受用,苦乐悬殊,我们同居土的凡夫绝无实报土菩萨的受用。
极乐世界则不同,四土圆融,无任何隔碍。带业往生同居土的凡夫,天天能见到上三土的罗汉、菩萨、佛,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并且受用也和他们相同。例如实报土的菩萨,住的是七宝宫殿,衣食住行都是自然的,随心所欲。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凡夫,也是住七宝宫殿,衣食住行也是自然的,随心所欲。同居土完全具足上三土的受用,无有欠缺,此即同居横具四土。
四“开显四教法轮”,开显是开示显明,四教法轮即藏通别圆四教之教法,包括了所有一切的佛法。在极乐世界,不论阿弥陀佛讲经,还是白鹤孑L雀说法,或者风树作乐说法,皆是开显四教法轮。看你是什么根机,即给你说什么法。例如为顺见思未断之利钝二机,则开显藏通二教法轮;为顺无明未破之利钝二机,则开显别圆二教法轮。
极乐世界之神奇就在这里,在一个讲堂,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听众根机千差万别,所闻之法亦万别千差,大家听闻到的法,都是切合根机并急需去修的法,且互不妨碍。真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在极乐世界学起来会很快。
程度高的听的是高深的法门,程度低的听的是浅显的法门,不会耽误各人的进程,能使闻法者天天有进步,个个法喜充满。
五“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这里所说的众生,指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人民。一生同居,即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于横生上三土,四土清净圆满之功德利益同时得到,即圆净四土。
生到极乐世界同居土的人民,所见到的阿弥陀佛是应化身,紫金色和本师释迦牟尼佛差不多。可是前面说了,同居横具四土,所以也可以见到实报土的报身卢舍那佛,也可以见到常寂光土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佛的三身不一不异,能见到一身,三身便全都见到,即圆见三身。
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一生到西方,便出离三界六道之轮回,分段生死已了,决定不退堕凡夫地,即位不退。极乐世界的人民,每天早上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供佛必定闻法,上求佛道必定下化众生。在闻法之后,于十万亿佛土中,只要与他有缘的众生,即可随机教化,所以行菩萨道,永不退堕二乘地,即行不退。到了极乐世界,一心念佛,只想成佛,不会再念凡夫,也不会念二乘及菩萨,念念趋人佛果,即念不退。
而且刚才所讲的三不退,是圆证的。前面说过,等觉菩萨才是圆证三不退。带业往生同居土的下品下生凡夫,一生到极乐世界,居然也同于等觉菩萨,而圆证三不退,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故此法门称为难信之法。佛讲的句句是实话,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确实如此。
六“人民皆一生成佛”,不要说是声闻、菩萨,就是带业往生的人民,只要发心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保你个个一生成佛。因为极乐世界修行环境殊胜,没有退缘,而寿命又无量,自然人人都能一生成佛。
“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如上所说的种种利益,澫益大师用了“胜异超绝”四个字来形容。胜是殊胜,异即不同,与其他的大乘法门都不一样,超绝所有其他的一切大乘法门。这一些事与理,都在这两科,即这两段经文里面点明并显示出来。大师怕人忽略,故在科题中叮嘱我们学的人要特别注意,认真地体会这两段经文。
丙一 揭示无上因缘
经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鞟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
这一段经文揭示极乐世界的无上因缘。
佛法讲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极乐世界亦是如此,但极乐世界的因缘是无上因缘,也就是最殊胜的因缘。经文所述有二:
一往生皆得不退,二补处算数莫测。
世尊又对着舍利弗说:“舍利弗啊!所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一生到那里,都能得阿鞟跋致。”“阿鞟跋致”是梵语,又称“阿惟越致”,译成汉语是不退转。“得三不退的人当中,有很多已是一生即补佛位的补处菩萨。其补处菩萨数量之多,不是世间算数可以数得出的,但可用无量无边阿僧祇来说。”
解 阿鞟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人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人萨婆若海。
这一段文,解释不退。
“阿鞟跋致,此云不退。”阿鞟跋致是梵语,汉文译为不退。一般地说不退有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下面分别解释这三种不退。
“一位不退。人圣流,不堕凡地。”位不退即人圣人之流,再不会退堕到凡夫地了。凡圣之别在于有无烦恼。断了烦恼,至少是断了三界内之见惑,方可称圣人。未断烦恼的则为凡夫。这里讲的凡地,即三界内之凡夫地。通俗地讲,凡即平常,无奇特之处。不要说欲界的人天是凡夫,就是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依然是凡夫,因其烦恼未断,仍是平常的凡夫。
同修们要知道,我们不是这一生才闻到佛法、才开始修的,我们过去生中早就闻到佛法了,生生世世已经修了无量劫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凡夫地?就是因为我们从未证得位不退,故人不了圣人之流。娑婆世界退缘太多,一般人修行总是进进退退,有时前进的少,还退得很多,所以很难有成就。
极乐世界境净缘善,无任何障道退缘,故修行只进不退。而且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是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一生到那里便证位不退。在娑婆世界百千万劫都没有办成的事,到那里一下就办妥了。
“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要能破尘沙惑,才可得行不退,恒常度众生,不会退堕到二乘人的地位。
要做到行不退非常难。例如我们很热情地将佛法介绍给亲友邻居,劝他们学佛,有的人不但不接受,反而讥笑我们,甚至还要诽谤三宝。遇到这些情况,心里就会生出烦恼:“算了,还是管自己吧,不找这些麻烦了。”这就退到了二乘地。
舍利弗尊者过去在因地,发大心修菩萨道。他要满众生愿,行大乘布施,愿将自己所有的房屋财产等身外之物布施于人,最后甚至愿将自己的身体、生命,也毫不吝惜地布施人。发这样真切的愿心,惊天动地,于是有个天人就想来试试他的道心。
天人化成一个二十余岁的青年,在舍利弗必经之路上等候。他见舍利弗来,便号啕大哭。舍利弗问他为什么要啼哭。他说:“我母亲生了一种怪病,医生说一定要用一只行菩萨道的人的眼珠做药引,我母亲病才会好。我到哪里找这样的人,他又怎肯将眼珠给我呢?”舍利弗想:“正好我要行菩萨道。反正我有两个眼珠,布施一个,还有一个仍可看。”于是即对青年说:“来,我就是行菩萨道的人,我的眼珠给你。”舍利弗忍痛将左眼珠挖出递过去。
那青年大声说:“挖错了,医生说要用右眼珠才行。”舍利弗一听,怪自己粗心,没问清楚。他想既然自己发了心,也难得遇到一个肯接受布施,成就自己道行的人,便下大决心,又将右眼珠挖出给他。那青年接过舍利弗的右眼珠,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用鼻子嗅了一下,说:“不行!不行!这是什么修道人?你眼珠是臭的,怎么能煎药给我母亲吃?”说完就将眼珠往地上一扔,并用脚去踩。
舍利弗虽看不见,但听了青年人骂他的话,以及用脚在地上踩他眼珠的声音,终于叹了口气,心里想:“众生难度,菩萨道难行,还是先自己了生死吧。”这一下道心便退了。所以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真不容易!
极乐世界的人就不同了,他行菩萨道没有障碍,别说你要眼珠,你要头都可以,他有神通,可再长出来,方便得很。看过《西游记》的人知道,孙悟空的头割了又长出一个,他会长。极乐世界的人比孙悟空高明得太多了,他们可以化身满一切众生的愿,自己还不会吃苦。极乐世界的人,因其自身生死已了,天天受大乘佛法之熏陶,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人人都发心行菩萨道,广度众生,不会再退堕为二乘人。
“三念不退。心心流人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译成汉语是一切种智。海是譬喻,形容智慧之深广。萨婆若海即如来果海。念不退,即心心趣向佛之智慧性海,念念与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相应,一心成佛,不会再有其他的念头生起。
我们的心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总是在打妄想,一会儿想善事,一会儿起恶念,想那个同参道友好,那个对我不好。这个心便不是流人萨婆若智慧海,而是流人烦恼生死海了。极乐世界的人个个正念不退,念念皆在智慧中行,心心流人如来果海,故必定成佛。
解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这一段文,说明四教三种不退之位次,点出在娑婆世界证道之难。
“若约此土”,如果就娑婆世界而言。
“藏初果”是“须陀洹”,译为人流,即人圣人之流。
“通见地”即通教的第四地,见真谛理,故名见地。
“别初住”是别教的发心住。
“圆初信”即圆教十信初心,名信心位。
四教初位皆是断见惑,见真谛,从有漏人无漏,舍凡性人圣性,永不退堕到三界的凡夫地,在娑婆世界的果位就称位不退。
“通菩萨”因二乘不修菩萨行,藏教虽有菩萨,不免有退,故说藏教没有行不退。在通教来说,要到第九地,才名菩萨地,前八地尚有退菩萨大乘行,而向二乘小果者。到九地以上,菩萨行成,故得无退转。
“别十向”即别教的十回向位,之前的十行位,菩萨行尚未成,未能全不退。
“圆十信”指圆教八信至十信,八信前尚有退。行不退之位次,必须断尽三界内见思惑,并破三界内外尘沙惑,显俗谛,从空人假之行成。
藏教无,通教需至九地,别教至十向,圆教至十信,方可证得。可见证行不退之难。
“别初地”,若论念不退,藏、通二教全无,唯别、圆二教方有,但也须至别教的欢喜地。
“圆初住”到圆教的发心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念念流人萨婆若海,方能证得。藏通二教以不破无明,不证法身故,皆无此位。可见证念不退则更难了。
解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这一段文,点示极乐圆证之胜异。
劝愿这一科初,澫益大师在简要地举出了往生极乐的六种利益后说:“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本科里这两句话,即点示极乐圆证之胜异,与我们带业往生关系极大,须认真思考。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五逆是五种逆理背德之恶业:
一出佛身血。佛是九界导师,若害佛即是断一切众生之法身慧命,其罪过极重,必堕无间地狱。佛的福报很大,护法神很多,要想将佛害死是办不到的。但是要让佛受点伤,流点血,还是可能的,此事真有。当年佛在世时,提婆达多就想把佛害死,以便取代佛在僧团中的领导地位。一次他在山上准备了一块大石,当佛从山下走过时,他即推石下山,欲将佛砸死。护法神用金刚宝杵拦阻碎石,碎片落于佛足,佛足受伤流血。提婆达多造此重罪,堕入无间地狱。今佛不在世,即使有人想出佛身血也不可能了。但有个相等的罪过,即以嗔恨心毁坏佛像,其罪等同出佛身血。
二弑阿罗汉。下人杀上人称弑。阿罗汉是人天福田,恭敬供养,获福无量。若反加谋害,则获罪于圣人,必堕地狱。现在你要想找个阿罗汉都找不到,怎么去弑?但有个相等的罪过,即害善知识。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弘法利生的人,你若恶意将他杀掉,或以嫉妒嗔恨心破坏他,其罪过等同弑阿罗汉。
三弑父,四弑母。我们的身体得之于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成人,恩深德重,弥劫难报。不报父母之恩,已是大不孝。而复忤逆杀害,罪当永堕无间地狱。
五破和合僧。十方云集,共修六和之僧伽,是住持佛法之僧宝,堪为人天导师,尘世福田。理应护持,使其能安心修道。若扰乱僧众,动摇道心,制造分裂,也是断众生法身慧命,罪当堕无间地狱,长劫受苦。
十恶是同修们都知道的,身三、口四、意三。身三业是杀生、偷盗、邪淫。口四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业是悭贪、嗔恚、愚痴。十恶也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十恶即十种恶业全有,且皆很重,果报必是地狱,受刀山剑树、铁床铜柱等苦。中品十恶即虽十种恶业全有,但不很重,果报堕饿鬼,常受饥渴、不闻浆水之名等苦。下品十恶即十种恶业非全有,或虽全而较轻,果报在畜生,常受宰割吞瞰等苦。
造作五逆十恶之众生,以恶因感恶果,理应堕入恶道,长劫受苦。但因宿植善根,临终时遇善知识开导,劝令念佛,即至心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蒙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得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观经·下品往生章》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文所述即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
“皆得三不退”,此等十念成就带业往生之人,虽居下下品,也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会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殊胜特别之处,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独有,其他一切大乘法门都没有这个方便,他方世界亦没有这样的事。故特别点出,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看了这两句话,回头想想自己,我们虽也造了不少恶业,但尚不至于像五逆十恶那么严重,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会是下品下生的,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或中品下生这几等中。造五逆十恶之人十念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下下品,皆能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我们则更没有问题了。可见得关键就在能不能往生,只要能往生,不论什么品位,决定都可一生成佛。
对净土带业往生之事,怀疑的人很多。往昔有国王问那先比丘说:“念佛带业往生之事,实在难以相信?”那先回答说:“大王,巨石置水沉否?”王说:“必沉!”那先又说:“要令不沉,有什么办法吗?”王答:“不可。”那先又说:“若以巨石置巨船上,不亦可乎?”于是王忽然领悟,若仗他力自可不沉。念佛众生,同仗弥陀大愿船之力。不就可以出离苦海,同赴乐邦莲池海会了吗?
解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音lie)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这一段文,显示此土难超。
前面点示了胜异,接着说明超绝,也是用对比的方式,显示娑婆与极乐二土顿超之难易。
“然据教道”,然而根据教相之道,断惑证理,从浅至深,阶级位次分明,不容颠倒混乱。
“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先从低阶位向上看高阶位,凡夫具足见思烦恼,就不能和断见惑证位不退的圣人初果相等。
“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二乘人但求自利,沉空滞寂,不行菩萨道,自然不能和从空人假,度生利他的菩萨相等。
“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什么是异生同生?破无明见佛性证法身者名同生性,如别初地、圆初住以上的实教菩萨,他们与如来体同,用的是真心。未破无明见佛性证法身者名异生性,如别教三贤位、圆教十信位的权教菩萨,他们不与如来体同,用的是识心。所以,如果是未破无明的异生,就不能和破了无明的同生相等。
这三对比较,说明低阶位者不能等同高阶位者。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由此开始,再从高阶位向下看低阶位。念不退是破无明证法身的人,至少是别初地、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已属同生性,那就不再是未破无明的别三贤、圆十信的权教菩萨,他们属于异生性。
“行不退,非仅见道。”行不退是度众生之行不退,已是在修道的大乘菩萨了,那就决定不是仅仅见道证位不退的初果圣人。
“位不退,非是人民。”位不退至少是已断见惑的初果圣人,那就不是见思烦恼丝毫未断的凡夫人民了。
这三对比较,说明高阶位者不可再称低阶位之旧名。
“躐等则成大妄。”由以上所说的进退两方面看,教中阶级位次之顺序,一点都不能错乱。躐等即越级,以下滥上,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便成大妄语了。
“进步则舍故称。”进步即已由低阶位升进至高阶位,那就把旧的名称舍掉了。例如原来是凡夫,现在证了初果,即得圣人的新名称,凡夫之故称便丢掉了。如同上学读书,初中毕业考上高中,那就不是初中生,而是高中生了。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就成了大学生,再不会叫他高中生了,这就是进步则舍故称。
由此可见,娑婆世界之等级森严,次第隔别,必须按部就班,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往上提升,是没有办法超越的。
解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这一段文,点示极乐凡圣同居土之超绝。
这里所说的超是圆超,因为不落阶渐。绝是绝诸对待,因为没有分别。
“一切俱非,”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世界,生到那里同居土的人是什么身份?说他是人民,但他已圆证三不退,不是凡夫了;说他是菩萨,他见思烦恼尚未断,不能说是菩萨,所以一切都不是。这是讲正报一切俱非。若论依报所居之土,说是同居土吧,都是菩萨所居,已是实报土,而非同居;说是实报土吧,都是人民所居,还是同居土,而非实报。所以依报也是一切俱非。
“一切俱是,”但又可以说一切都是。你说他是不是人民?是的,因他见思烦恼未断。你说他是不是菩萨?也是的,因他圆证三不退,跟等觉菩萨在一起了。这里讲正报一切俱是。若论依报,所居之土是不是同居?是的,因为都是人民所居。是不是实报土?也是的,因为都是菩萨所居。前面讲了,极乐同居横具四土,四土圆融,故同居亦即方便,亦即实报,亦即寂光,依报也是一切俱是。
唯有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圆超绝待!娑婆阶位如此难证难超,极乐则生即圆证超绝,可谓不思议妙门之无上因缘。二土修道证果之胜劣,显而易见,何去何从,聪明的同修当知选择。
解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这一段文,是结归。
上面点示的极乐胜异超绝,属殊胜的果报。有果必有因,这里总结归纳出三个不可思议之因。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十方世界没有这个俱非俱是的名相,也没有既是凡夫又非凡夫,既又是菩萨又非菩萨之名。
“无此阶位”,十方世界没有这种俱非俱是的阶位。例如极乐有见思未断之凡夫地,即圆证三不退,等同等觉之位,这在其余的世界中是绝对不可能有的。
“无此法门”,十方世界没有这样胜异超绝的法门。例如造作五逆十恶之凡夫,十念称名功成,亦可带业往生,亦能圆证三不退,亦皆一生成佛。唯有极乐世界方有如此特别的法门。
“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极乐世界之所以有此胜异超绝,实是由此三不思议之因,亦即此三不思议之力所致。
一心性之极致。这是心力。玄义辨体中讲:心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讲的心性空寂之体。“离故无相”,无人民、二乘、菩萨、佛种种名相阶位,这就是一切俱非。“即一切法”,是讲的心性妙有之用;。“即故无不相”,人民、二乘、菩萨、佛等差别名相阶位,皆是从体起用之同体假名,这就是一切俱是。今阿弥陀佛彻证心性无量之体,心性发挥到了极致,称性缘起,故有此圆证超绝之法门,从而有极乐同居俱非俱是之名相阶位。
二持名之奇勋。这是自力。持名一法,就念一句佛号。由名号称性功德不可思议,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持名有即心成佛之奇特功勋,所感之果报亦不可思议,从而有凡夫即圆证三不退,例等补处等种种俱非俱是之名相阶位。
三弥陀之大愿。这是佛力。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度众生,有十念必生愿、一生补处愿、闻名不退愿等等。今愿满成佛,故有凡夫带业往生即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同居横具四土之胜异超绝法门,从而有极乐同居俱非俱是之名相阶位。
我们众生心性与诸佛无二无别,本具不可思议之万德万能,此德能需藉持名开显。持名念佛之奇特功勋,就在念念即佛。念佛之所以能成佛,从事讲,是因此名号是阿弥陀佛愿行所成就。阿弥陀佛发过愿,若有众生持其名号,决定能生西方,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从理讲,一切唯心造,念佛是心造佛,所以成佛。
落益大师用十方世界和极乐世界对比反显,若非此三不思议之因,亦即非此三力,何独极乐有此胜异超绝之名相、阶位和法门呢?
以上是解释不退。
解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这一段文,解释补处。
一生补处,即人民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此莲华化生之身,便是最后身,一生精进,不需第二生,即能补佛位,与娑婆弥勒、极乐观音等一样。弥勒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补处菩萨,候补释迦牟尼佛而作佛。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候补阿弥陀佛而作佛。
“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不论品位高低,甚至从三恶道来的众生,普遍都可一生即成佛,无一例夕+。
“人人必实证补处”,极乐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必定实实在在地证得补处菩萨之位。
“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上善指圆教的等觉菩萨,如观音与弥勒这样的补处菩萨。等觉以下的不能称上善,只能称善人,后面会有说明。极乐世界的人,生即圆证三不退,此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之故。而要真正实证补处之位,尚须经过一段时间,自己的精进修行方能达到。其中即圆证三不退的人中,像这一类已实证补处的上善,数量之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大致可说有无量无边阿僧祇之多。我们娑婆世界,补处菩萨唯弥勒一人。而极乐世界,补处菩萨非仅观音一人,因为人人皆能证到补处,所以这样的人便多得数不清了。
有人可能会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寿命无量,要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方人涅槃,然后观音菩萨才能补佛位。观音成佛寿命也是无量,再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才能由大势至菩萨补佛位。大势至成佛寿命也是无量……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这么多,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们补佛位呢?”
同修们应知道,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并非都在本国候补佛位,而是分发到十方无量世界去应机成佛。如同国家办了一所师范大学,凡是毕业的学生,皆取得候补作老师的资格,然后哪个学校需要老师,就派这所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去当老师。前面我们介绍过,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和阿弥陀佛共同创办的一所法界佛教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专门培养佛的。这些补处菩萨实际上就是佛,只是不在佛位而已。哪个世界佛人灭了,极乐世界即派一位与那里众生有缘的补处菩萨,去应现成佛。虚空无边,世界无量,所需之佛多得无法数知。因此,也不用担心极乐世界这么多的补处菩萨,他们没有机会作佛。
解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这一小段引《华严经》为证,再次显示净土法门之胜异超绝。
“释迦一代时教”,即释迦牟尼佛始自《华严》,终至《涅槃》,一期四十九年所说之法。
“惟《华严》明一生圆满”,佛于此一期所说之法中,讲到一生修行圆满成佛的,只有《华严》这部经,其中也只有善财童子一人是一生成佛的。其他的经都没有这样说。
“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善财童子是怎么一生圆满成佛的呢?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在《华严经·人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先于文殊菩萨处成就了根本智,文殊菩萨即教他出去参访善知识。他一共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于五十三参中所得的是差别智。根本智破烦恼障,差别智破所知障。二障一破,即成佛了。
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中,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最后,《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教善财童子修十大行愿,临命终时,此愿王将引导其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说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覩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这一段经文即导归极乐之明证。
生彼国已,蒙佛授记,普于十方教化众生,最后成佛。所以,善财童子一生圆满成佛真正之因,在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安养即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不是在华藏世界,而是在极乐世界圆满成佛的。从在华藏修十大行愿,到往生极乐一生成佛,是连着的,故仍是一生,没有二生,就当生成佛!
“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华藏世界的海会大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即圆教的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每一个阶位里的人数无量无边,他们都是修各宗各派、各种法门,破无明证法身后生到华藏世界的。华藏世界的导师是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乃毗卢遮那佛之左右助手,为菩萨众之上首,他们二位带头发愿求生净土。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不仅是对善财一人讲的,而且普劝海会大众皆修此行愿,念佛求生净土。
华藏海众都是已证正等正觉的法身菩萨,而文殊、普贤是正等正觉里最高的等觉菩萨,他们皆是分证佛,要说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那不知道有多少。他们为什么还要求生净土?为的就是修成圆满究竟之佛,即圆教佛。到极乐世界成佛真是太快了,极乐世界建立才十劫,一生补处便已多得数不清了。而《华严》一生成佛,只有善财一人而已。也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不是一般的圆教等觉菩萨,实际上是无上正等正觉,即圆教佛,只是未在佛位而已。所以华藏的圆教等觉菩萨还要求生净土,是为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快速成圆教佛。这里再次显示净土法门之胜异超绝
解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尠(音xian)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这一段文,嗟叹。
“嗟乎”是感叹词。蔺益大师看到世人于此胜异超绝之净土法门,不肯生信发愿实修,还要去修别的,不禁感叹万分。
“凡夫例登补处”,生极乐世界下下品之凡夫,能与登上上品之补处菩萨平起平坐,不分高下,这就是净土法门念念即佛之不思议力用。
“奇倡极谈”,奇特之宣倡,极妙之谈论。凡夫例登补处之义,唯此经有,他经皆无,故大师叹此为“奇倡极谈”。
“不可测度”,此境界非凡情意识推测,及语言度量所能知其深妙。
“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华严经》公推为诸经之王,末后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引导华藏海众归向安养,得以一生圆满成佛。可见《华严经》所禀一生成佛之宗旨,却在这部《阿弥陀经》。这也就是说,《阿弥陀经》是《华严经》的归宿与总结。因此原因,古德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经》。
“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尠即少,古今中外,不学佛的人暂且不论,而学佛的人也相信的少,持怀疑的多。
“辞繁义蚀”,虽有人注述,欲阐明净土之理,怎奈言词太繁,不得要领,反将念念即佛之妙旨,一代时教指归此经之圆义,隐蚀遮蔽而不显了。
“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澫益大师说,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剖心以相见,滴血以证明,写此《要解》,昭告于人,劝大众相信禀受此至圆至顿之净土法门。故此《要解》,字字句句皆是澫益大师之心血,我们有幸得闻,唯有依教奉行,方不负祖师一番苦心。
到此为止,是第一科揭示无上因缘,讲了我等成佛之大事因缘,以及法门之大事因缘,关系重大,希望同修们认真学习。下面讲第二科特劝,劝我们发愿求生净土。
丙二 特劝
经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特劝众生,应当发愿求生西方,并说明发愿求生的理由。佛特告舍利弗:“众生闻者”,众生,是除佛以外的九法界有情,包括六道凡夫众生,二乘独善众生,以及菩萨大道心众生。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只要闻此经者,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在内。众生业障深重,实难成佛。现仗弥陀慈悲弘愿,及自己宿世善根,幸而得闻净土法门。无善根之人,根本听不到净土法门,即使听到了也会不相信,那等于没有听到。世尊慈悲心切,深恐众生听了之后,当耳边风,不肯生信发愿,错失一生成佛之大好机缘,故苦口婆心,殷勤劝嘱:“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要我们切实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所以者何?”这是世尊自己征问,劝大家发愿求生极乐之原因何在?“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以同如上所说不可数知的一生补处菩萨,共聚一堂。这一句经文非常重要,为什么说极乐同居横具四土,往生同居土之凡夫能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根据就在这一句。
解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这一段文,解释诸上善人。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极乐世界除佛以外,全称人民。虽为人民,与他方世界不同,极乐人民实是无漏不思议善人民。然以善之品位层次而判,罗汉与菩萨只可称善人。
“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唯有补处菩萨居因位之最高,位邻妙觉,方可称上善人。
“其数甚多,故云诸。”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下自带业往生的凡夫,上至等觉菩萨,三辈九品,皆是一生补处,即一生中悉能证到补处之位。故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便相当多了。言诸上善人,诸就表示多。
解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由此往下,解释俱会一处。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俱会一处,如同说凡夫与圣人同住。
“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大师再次用对比的方式,显示娑婆和极乐二土之胜劣。先明娑婆粗劣。这一段文讲平常时,即无佛住世之时。玄义力用中曾介绍过同居土的凡圣,凡即六道凡夫;圣则有二:一实一权。实圣即实证初果、二果、三果之圣人,见惑已断,思惑未尽,现虽证圣果,但仍有宿世有漏业因所感之果报身,故仍在同居土。权圣是上三土及他方世界的圣人,乘大悲愿力,倒驾慈航,来此土大权示现,教化众生。如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贤之权现,善导、永明为阿弥陀佛之权现。实圣由业,权圣由愿,因而凡夫可以与圣人同住。
“.至实圣灰身”,到了初二三果圣人断思惑尽,证阿罗汉果,则有漏之业已尽,凡情亦空,于是灰身灭智,即人火光三昧,烧身灭心,归人空寂无为之涅槃界,即证无余涅槃,不再受来生后有之果报,便升至方便土。
“权圣机尽”,大权示现的圣人,应机出世,所应度者皆已度尽,大愿亦满,机薪既尽,应火亦灭,便返回上三土或他方佛刹。
“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升是圣人向上升至上三土,沉即我们凡夫沉沦六道生死,硕异即大不相同。升者胜而乐,权实二圣唯受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乐。沉者劣而苦,凡夫则受三途八难沉沦苦、烦恼逼迫身心苦。升沉苦乐,大相悬殊差别。故凡圣现前虽同住一处,仅是暂同,如石火电光,非究竟永同。以上是通释,下面是别明。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壤即地,指人间。此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天地之间,虽有圣人同住,而能亲见亲闻圣人的人很少。三界二十八天,欲界第四天兜率天之内院,为弥勒菩萨与其弟子所居,外院天人进不去,见不到;色界四禅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楞严经》说:“此不还天,彼诸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色界诸天王,只能恭闻五不还天之名,不能亲知亲见。再说人间,处深山旷野之圣道场地,皆有圣人,如中国四大名山为四大菩萨之道场,同修们听说了之后,去找找看,一个圣人也看不到。
“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幸而有机会见到听到了,真正能亲近他,追随左右,亦步亦趋的人也少。如前面讲的法照大师朝五台,见到文殊普贤菩萨在大圣竹林寺讲经;悟达国师因患人面疮,得遇迦诺迦尊者,都只有一次机会啊!离开时想做记号,以后再来。回头一看,什么都没有了,一片荒山。
再如在《前言》中己讲到的寒山、拾得两位大士,大家都知道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唐朝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阊邱胤即将上任,忽然头痛异常,医药无效。恰逢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前来拜谒,吮水一喷,病人顿觉神清气爽,头疾霍然而愈。间邱胤问禅师:“天台国清有贤达否?”丰干告之:“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宜就见之。”阊邱胤上任三日,即去国清寺,在厨房见到穿得破破烂烂的寒山拾得,躬身礼拜。二人哈哈大笑,一边朝后退,一边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闾邱胤紧随不舍,追至寒岩,二人缩进岩缝,岩壁合拢。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同居土,凡多圣少,稀有难逢。即使有幸遇到,也只是偶尔一个机缘。方知是圣,便已人灭。这就是前面说的,凡夫因业障深重,与圣人不隔而隔,不能同居一处,时常亲近,依止承教。
解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这一段文,讲佛世时。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佛在世的时候,有罗汉、菩萨等圣人辅佛教化众生。较前述平常之时,圣人要多。但和凡夫相比,其所占之比例还是很低的。犹如珍宝之罕见,如祥瑞之难得。
“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不能像极乐世界那样,到处都有圣人,遍满国土,如众星普天,微尘遍地。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虽同住一处,但作办之事则大不相同,迥是远的意思。圣人修无漏道业,所作所办,皆是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之事。凡夫则造有漏善恶业,所作所办,全是尘劳生死、名闻利养、轮回六道之事。
综上所述,娑婆唯有同居之假名,而无同居之实义。
解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壎(埙异体,音xnn)如篪(篪异体,音chi)。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这一段文,点示极乐胜异。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此显极乐之因胜常同。无漏不思议业,即持名念佛。前面讲了,我们以清净心念佛,修的就是清净业,即无漏业。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此念念即佛之行,圆超九界心识分别,故不可思议。现在大家同修持名念佛,共同以此不思议净业之因,感应生到极乐世界,聚会在一起。
“为师友”,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诸上善人和其余的贤圣都是朋友、同学,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即便是下品下生,但我们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些诸上善人虽已位居等觉,他们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和我们在一起仅是学长而已,当然也可当我们的老师,会非常关心我们这个学弟,常常帮助我们。
“如埙如篪”。埙与篪是两种古乐器,现在很少见到。埙是泥做的,篪是竹做的。诗经中讲,古时有兄弟二人,伯氏喜欢吹埙,仲氏喜欢吹篪,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如埙如篪,形容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天天和诸大菩萨在一起,如同亲兄弟,凡圣相随不舍离。
“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此显极乐之果胜常同。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由所修之因同,故所得之果亦同,即同断五住烦恼,同舍二种生死,同显三德,同证三身,同登涅槃山顶得妙觉极果,一生成佛。一切力用,莫不皆同。
由上可见,极乐同居,凡圣作办皆同,因果俱胜。而娑婆同居,凡圣作办各异,升沉迥别。故极乐胜异,娑婆粗劣。
解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这一段文,点示极乐超绝。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是则,是承上启下之词,即承上胜异文,点出下圆超圆绝义。“下凡众生”,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如前一科中讲的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一生极乐,即圆证三不退,在念不退中,便能超过四十一个因位。这四十一个位次,是菩萨证佛果前,在因地修行所经历的位次,故名因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超尽四十一个因位,即证佛果成佛了。菩萨修到这个位置,不知要费多长时间,吃多少苦头。这本该堕地狱的五逆十恶下品下生的人,生到极乐,居然一下子就超过去了。这就像在地下室坐电梯,一下升到了顶楼。这就是圆超!
“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这些带业往生极乐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我们若说他还是凡夫。不对,因为他不需经过第二生,一生即必定补佛位,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样,没有差别。观音势至皆是等觉菩萨,他已和等觉菩萨把手而行,并肩而坐了,我们怎么还能称他是凡夫呢?
“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因为他们见思烦恼尚未断,那不是十足的凡夫是什么?所以不可以说是等觉菩萨,他是凡夫,不是圣人。极乐同居的下凡众生,非凡非圣,而又即凡即圣,如同前一科中讲的“一切俱非,一切俱是”,这是真正的绝待圆融,极乐同居就是如此圆绝。
“此皆教网所不能收”,教网则不仅是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而且是十方诸佛所讲的一切法门。教网是譬喻,有如一张大网,网孔很多,可以捞滤有情,救度一切沉沦生死苦海中的众生,故称教网。一切诸佛之教,皆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故教网不能收。这里指的是在教理上也讲不通。
“刹网所不能例”,刹网即十方无量佛刹,重重无尽,互相交摄,亦如网孔之多。这一句即上一科中讲的:“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这么好的事,在十方世界中只有极乐世界方有。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极乐同居,无与伦比,胜异超绝。
解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一段文,结显三不思议。
“当知”是澫益大师告诫我们,学佛的人应当知道,绝对不能糊里糊涂。
“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我们的大事因缘是什么?是了生死成佛道,人生没有比这个更大更重要的事了。财色名食睡、婚丧家事,皆可商量,不算大事。唯有生死,无法替代,不容商量,故称大事。
我们要想了生死成佛道,首先要断见思烦恼,了分段生死,出同居土。然后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出方便土。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了变易生死,出实报土,生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圆满成佛。诸惑悉尽,二死皆了,佛道方成。
这里讲到,成佛路上,同居一关,最难透脱。透是透过去,脱即解脱,透脱就是突破。娑婆同居是三界牢狱,《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房子失火了,我们尚未了生死的人,就在三界火牢里,逃不出去。见思烦恼难断,分段生死难出,所以同居是个难关!前面提到过,三界见思,有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我们从无始以来修到现在,已修了无量劫了,连个见惑都没断掉,别说断思惑了,所以同居这一关从来没有突破过。若真能透脱同居一关,则后之方便、实报不难克登。现时值末法,浊恶炽盛,众生障重慧浅,要想断见思出同居则更难了。
“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娑婆同居这关难破怎么办?我们前面只有一条可走的路,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前面讲过:“十方同居,逊其殊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超胜十方世界的同居土,那里没有六道轮回,分段生死自然就了了。而且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我们一生同居,上三土同时得到,能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如前所述极乐之胜异超绝,非十方同居之所能比。故十方凡夫,咸因无力透脱同居而求生极乐。我们能生到极乐同居,问题便全部解决了,不但同居一关轻而易举一下透脱,而且绝对一生成佛。
“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了此,即明了上述此土同居成佛之难,彼土同居成佛之易。正宗分第一科中多次结示佛力,指出极乐同居依正庄严,是弥陀愿行所成。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不同,其愿力特别强大,成就了不可思议功德所庄严的极乐世界,所以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上。由此我们刁·能深深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愿力,与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愿力相应,则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前面一再说了,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由其大愿大行之所成就,含摄了弥陀之愿力与万德。既深信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自能深信由弥陀愿力与万德所成就之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众生持此名号,能将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能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仗此持名功德力,得生极乐世界。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这里由信愿行再回归到自性。既然深信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仗持名之力,能感生极乐同居,则由此修德必定能开显本具之性德。前面依报妙一科最后结示说:彼土一切庄严,皆是弥陀种智所现,净业众生唯识所变。种智唯识,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极乐即心现识变之境。当知能现能变之心性不可思议,方有所现所变之境不可思议。反之,观此所现所变之极乐同居胜境不可思议,则能深信了知能现能变之心性亦本不可思议。
总而言之,弥陀之愿力不可思议,持名之功德力不可思议,能持之心力不可思议,是谓三力不可思议。此即前一科总结极乐同居俱非俱是,与十方佛土不同的原因时说的:“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解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这一段文,点示净宗要旨。
“具此深信”,此深信即对上述不思议三力真实深刻的信心。具足这三种深信,才能切实发大愿,因信能启愿故。
“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经文“应当发愿”中的应当二字,就是指从真心里深信,而后发切愿。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常常讲发菩提心,可是搞不清楚具体的怎么发菩提心。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讲了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八种心相。这些内容想要全部理解,亦非简单容易。《观经》上讲,往生西方要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上讲,菩萨修道,首先要发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些讲的都是菩提心。最一般的讲法,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澫益大师在这里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相信净土法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菩提心,而且发的是无上菩提心。为什么呢?我们就以菩萨的四弘誓愿来说明: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前面一再说,我们求生净土,不是为自己享受,而是去学度众生的本事,目的是为了广度一切众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在娑婆世界,连见思烦恼都很难断,所以同居这一关一直透不脱,更何况尘沙、无明?我们生到净土,便能圆断诸惑;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在娑婆闻法难,寿命短,一个法门尚难学成,何况无量法门?所以才求生净土。那里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无量法门同时演说,六时闻法不断,又有诸善俱会、寿命无量等胜缘,可以广学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娑婆了生死出同居就难,更别说成佛道了,所以无量劫修到现在,还是生死凡夫。求生净土,可横出生死,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可见菩萨的四弘誓愿,到了极乐世界,方能圆满成就。所以只要我们能深信并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就是发四弘誓愿,亦即发菩提心。
现在我们知道该怎么做厂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使自己的心地清净,多预备往生的资粮。同时,随时随地随缘劝人念阿弥陀佛,把这个当生成就的无上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使得见闻者,也悉发念佛求生净土的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将来到了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好好学,将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全学到手了,然后倒驾慈航,回人娑婆,化现十方,象阿弥陀佛一样,教化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而且发的是无上菩提心。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前面讲过,信愿是慧行。深信加切愿,在前面引导我们,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指南针。
“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由此信愿慧行,而起持名行行。持名念佛,须有信愿意行为前导,求生西方,了生死成佛道的方向目标明确,如目足并运,二行相持,方是正行,持名功德,方能不落于人天小果。
有的人念佛拜佛,供养三宝,布施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其目的是要求来生富贵。那也好,有愿必成。因持五戒,修十善,来生能再得人身。这一生行大布施,来世便富贵。不杀生,来世便长寿。到了第二世就慢慢地享受吧,寿命又长,家庭又好,吃的、穿的、用的一样不愁,这个人活得开心吗?我们佛教徒的眼光应该看远一点,印光老法师讲,念佛修福不求生西方的人,是第三世怨。什么叫第三世怨?他今生修行用功,第二世享受荣华富贵,遇不到佛法,便迷惑颠倒,造诸恶业。到了第三世,他得还债。因其福报已享完,以前吃的鸡鸭鱼肉皆有生命,便来讨命债了。所以到第三世,先堕地狱,再去变这些畜生还命债。这便是第三世怨。
我们念佛的人也不求长命百岁。世上没有老不死的人,这个色身有生则必有灭,这是规律。历史上有一个人寿很长,活了八百岁,最后还是死了。再说在人间看,八百岁是寿命很长了,在天上的人看则不稀奇。就拿忉利天来说,它的一昼夜等于人间一百年。那个八百岁的人,在忉利天人看,只活了八天。天上寿命最长的是非想非非想天的人,寿命八万大劫,这个寿命够长的了吧。八万大劫到了,他还是要死的。娑婆世界一切皆无常,没有不死的人。如果想真正长寿不死,只有一个办法,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人民与佛一样,都是无量寿的。
所以念佛不求生西方,而去求来生人天福报,等于拿一句佛号这个无价之宝,去换一颗糖吃,岂不可惜?这些人就是因为没有信愿作指南,方向目标错了。所以信愿行三,缺一不可。慧行、行行,二行齐进,如目足并运。真能这样念佛,方是修净土法门之正行。
解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这一段文,强调信愿为重。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这句话的语气,非常肯定。修学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建立坚固的信心,从内心发起求生西方的恳切大愿,将往生西方见阿弥陀佛,作为我们这一生中最要紧的头等大事。有这样坚固的信愿,便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临终时哪怕只念十声甚至一声佛号,也能蒙佛接引往生。在正宗分一开始,澫益大师便告诉我们:“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这里再一次强调,信愿坚固,决定得生。佛恒顺众生,我们一心一意求生,佛肯定满我们的愿而来接引。
《净土圣贤录》里所载唐朝的张善和,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他一生以杀牛为业,临命终时,业报现前,见许多牛头人前来讨命。他即喊妻子速请僧人救度。僧人来后告他:“你杀业太重。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仗佛慈力,方可得救。”僧人即点了几支香,叫他拿在手上。张善和求救心切,就拼命喊阿弥陀佛。喊了几声,即对人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便含笑跟阿弥陀佛走了。此即临终十念得生的铁证。
张善和今生未遇佛法,造作重业。但宿世善根深厚,故临终感善知识,得闻净土法门。一听即深信不疑,因苦逼迫,求生之愿特别诚恳迫切,正符合这里讲的信愿坚固的要求。信愿加上一心念佛的心力,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得以十念功成,带业往生。
同修们听了张善和的事,千万不要误会:“反正临终十念一念也能往生,那现在不用念,到临终时再念也来得及。”要知道,人到临终,四大分离,众苦逼迫,神识昏昧,有几个人还能念佛的?下面第三科讲持名,专有一段文警诫大众,不可存此侥幸心理,以免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是老实念佛,及早备好生西资粮要紧。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藩益大师警告我们,如果有人不相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正在那里说法,并且不愿意往生西方见阿弥陀佛,他虽然也念佛,但为求来世人天福报,或是用佛号压伏妄想,那纵然将一声佛号持得绵绵密密,六尘之风吹不进,妄想之雨打不湿,万缘俱息,一念不生,坚如银墙,牢如铁壁,亦无得生净土的道理。因他无信愿慧行作前导,如同驾船航海,虽将机器的马力开得十足,船驶得飞快,但因无指南针,无方向无目标,只会在海中乱转,不能到达彼岸。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恒顺众生,知道这个人不信西方,无意往生,当然,也决不会硬拉他去极乐。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我们持名念佛修净土的人,不可以不知道这些道理。一定要以信愿为先导,着重在坚固信愿上狠下工夫,再加上老实念佛之行持,则往生极乐之胜券,可确保稳操!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大本《阿弥陀经》,即《无量寿经》。我们在玄义教相中说过,《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因内容广略不同,而有大本小本之称。《无量寿经》上讲三辈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是强调往生的人,不论什么品位,皆得发菩提心,和这里强调信愿为重,正是同一个意思。
所有一切大乘法门,皆将发菩提心列为首要。念佛法门也不例外,也是特别强调发菩提心。极乐世界纯为大乘菩萨所居,我们想去那里,不发菩提心怎么行呢?澫益大师在这一科中告诉我们:“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并再次强调,得生的条件是信愿坚固。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上殷勤劝嘱:“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阿弥陀经》经文不长,这样的话世尊就说过三次,这句话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我们千万不要将佛祖的话当耳边风,一定要在深信的基础上,发起求生西方净土的大愿。
我们应该知道愿的重要。愿是什么?愿是志向,发愿即立志。世间少年读书,先立志,即先立一个目标,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当科学家,或当医生,或做老师。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志就是愿。在世间,想把任何一件事做成功,都不能离开发愿,何况我们学佛是办出世间、了生死、成佛道的大事,怎么可以没有愿呢?
普贤菩萨在《行愿品》中告诉我们:“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诸根指我们的身体,命终时四大分离,身体便败坏了。“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威势指在世时的官衔、地位。“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一切身外之物,包括名利,都无法带走。“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只有他在世时修的十大愿王,不会离开他的神识,而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由此可知,愿是何等的重要!
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也是愿王。他生生世世没有一样东西跟随,唯此四十八愿不相舍离。所以他能生生世世不忘本愿,无量劫精进修行,终于愿满成佛,创建了这么美好的一个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去那里修学成佛。假如阿弥陀佛当初没有发四十八愿,今天哪来的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经中一再赞叹:“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澫益大师在《要解》中明确指示,此等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之所成就。愿力不可思议啊!我们今天也应发愿,只要能坚持下去,不使退转,早迟一定会满愿的。
启信和劝愿二科都介绍完了,有信愿慧行作指导,我们的修行才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再通过持名念佛,即能满所愿,证所信。下面就讲正修持名。
乙三 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正宗分第一科广陈极乐依正庄严,是劝我们相信。第二科特显净土胜异超绝,是劝我们发愿。这第三科正示持名妙行,是劝我们起修。
文分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
丙一 正示无上因果
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正式指示往生极乐的无上因果。经文一开始,释迦牟尼佛便告诉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凡是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善根福德因缘少了不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是往生西方的无上之因。
如何算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呢?世尊接着就告诉舍利弗持名念佛的正修方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可见闻名执持,一心不乱,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就是往生极乐的无上之因。
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是指示克期取证之法。定七日为期,放下万缘,专心念佛,别的什么事都不做,希望能在七日中得一心不乱。由于各人根性有利钝之别,故得一心不乱的时间,有一日、二日,至七日之长短不同。佛七的根据就是《阿弥陀经》上的这一段经文。
关于一心不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下面《要解》文中还会解释到。
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这一段文,总释往生极乐之无上因缘。
首先解释善根福德,然后说明得生与不得生的情况。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什么叫菩提正道?菩提即觉,正道在讲八圣道分寸解释过,无漏圣法能通涅槃名正道。合之,我们能觉悟,发菩提心,修行了生死成佛道,即菩提正道,就是善根。这是一般的讲法,无论哪个法门都适用。就净土法门而言,我们能信愿持名,那是真正觉悟了,我们发的是无上菩提心,我们行的是当生成佛的无上道,此善根可以说是所有一切大乘佛法中最上的善根。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善根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亲因。
“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助道即助成正道之法。种种助道,如初人佛门的三皈、五戒、十善,菩萨修的布施、持戒、禅定等六度万行。这些助道叫福德,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助缘,即资助亲因之缘。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往生极乐世界,信愿持名是正行,修种种福德是助行。正助双修,因缘具足,必生无疑。
有两种人不得生净土:一是少善根的声闻缘觉,一是少福德的人天。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他们但求自利,得少为足。仅断见思,未破无明。沉空滞寂,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无成佛之真因,故善根少。有人可能要问:“阿罗汉是圣人,难道善根还少吗?”这还要看跟什么人相比。跟我们凡夫比,当然善根多得太多了;但跟菩萨比,则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人天修的是有漏善业,求的是人天福报,不断见思烦恼,不出生死轮回,故福德少。
按照经上讲的标准,以上这两种人,因为善根福德少,所以不能生到极乐世界。
说到此,可能有人要担心:“我们都是苦恼凡夫,福德少,善根还比不上声闻,那我们生西方不就没有希望了吗?”用不到着急,下文就要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便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唯独用深信切愿之心,执持名号,那念的每一声阿弥陀佛圣号,都具足了多善根多福德。因为前面讲了,信愿持名即多善根。而这句佛号中又具足了弥陀万德,念此万德洪名,能将弥陀功德变成自功德,故念佛是多福德。按照《大悲经》所讲,一称佛名,以是善根,人涅槃界,不可穷尽。《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说:“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途之厄。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刹土。”此二经即持名念佛为多善根多福德之明证。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但能信愿具足,每念一声佛号,皆是多善根多福德。
以发菩提心念佛,具足《智度论》所说的五菩提心,故念佛为善中之善,即多善根。五菩提心是:
一发心菩提:谓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国,自度度人故;
二伏心菩提:谓断除烦恼,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则正念才彰,
三明心菩提:谓明了诸法,不外一心也。而持名则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
四出到菩提:谓得无生忍,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也。而持名则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
五无上菩提:谓坐大道场,成最正觉也。而持名则圆证三不退,直至成佛故。
又以弥陀名号具足万德,而持名念佛,如莲池大师所说:举其名兮,兼众德以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则一心念佛,百行齐修。是谓福中之福,为多福也。
如果我们再把每天念佛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那念佛的功德就多得不可思议了。同修们想想看,法界众生有多少?且不论九法界,单是人法界,便多得数不清。我们居住的地球,有六十亿人,地球在佛教里叫南瞻部洲。前面讲过三千大千世界的组成,南瞻部洲仅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一个小世界的四分之一。我们粗略地估算一下,一个小世界有四个洲,人数就说是地球上人口的四倍,那就是二百四十亿。一尊佛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人数,则有二百四十亿乘上十的九次方,这已经不是世界上的数字单位能说得出的了。尽虚空遍法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刹,法界中的人道众生多得如恒河沙数数不清,更何况九法界的众生呢?我们把所念的每一声佛的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让所有众生同生极乐国,要知道这就是在行法布施啊!
为使大家易于明了,我们再举个譬喻:好比我们手上拿了一支点亮的蜡烛,这支蜡烛光很小,只能照亮自己。如果用这支蜡烛,再去点亮另一个人手里的蜡烛,那光就大了一倍,能照亮两个人。我们将念佛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就好比用自己手上的蜡烛,去点亮法界一切众生手上的蜡烛,那整个烛光便通天彻地,照遍全法界。你看,这个法布施的功德有多大?唯有诸佛知道。念佛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是大菩提心,善根有多大!那还用担心自己是凡夫,善根福德少,不能往生吗?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2)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4)
- 《阿弥陀经》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的善根、福德、因缘有何含义?
- 《阿弥陀经》中“十门开启”所被根机和往生品位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真实含义
- 净土三经中只诵《阿弥陀经》可以吗?
-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结归的经典
- 依《阿弥陀经》谈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六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七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八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三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四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九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一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二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六课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