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6)
下面讲流通分。
甲三 流通分
解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这一段文,说明科意。
流通即流传三世,通达十方,也就是辗转地传播。本师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诸法实相,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绝对真理,非仅为一时一处之众生而说。佛法能滋养众生的法身慧命,法水一定要流通,畅达无碍,让尽可能多的众生能闻而得益,因此佛法一定要流通。因为流通非常重要,故佛说的每一部经皆有流通这一分。佛亲自咐嘱菩萨或声闻弟子等,广为流通所说之经。我们四众弟子,皆有责任流通佛法,流通佛法功德无量。
在正释经解初,讲到分科的重要时,曾提到有些人将《阿弥陀经》的三分分判不当。现就流通分而言,有以“佛说此经已”之后判为流通,有以六方佛之后判为流通,皆未合经旨。蒲益大师独具慧眼,妙得佛意,将六方佛一段经文判人流通分。恐人有异议,故先于科意中加以说明。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信愿持名这个法门,从竖讲,由浅及深,如有四土三辈九品,由事持达理持,也有信解行证之次第,与一切法门修证全同,这就是圆收。从横说,横出三界,带业往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则其他法门全无,唯此经独擅。如劝愿一科中说的极乐同居俱是俱非,虽生一土,即横生四土等种种胜异,与一切法门大不相同,这就是圆超。圆收圆超这一句,我们在别序中曾解释过。
有人不明了圆收圆超的道理,所以对这句阿弥陀佛圣号没有信心。有人念佛念了好多年,没有一点感应,念到后来生病了,想想还是学密宗好,有上师灌顶加持,神通感应来得快,且有一个人可依靠。他不知道念阿弥陀佛就是修密宗,阿弥陀佛天天在他身.旁灌顶加持。这里说得很清楚,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圆收即圆满地包括一切法门,一个不漏,前面说“无余无欠”,不仅密宗,本师释迦说的所有一切法门悉皆收在其中。
同修们知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吗?有的人知道,就是皈依无量光、无量寿。实际上这句名号也是个咒,南无阿弥陀佛是成佛的无上心咒。密宗须持咒,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修最高级的密宗。禅宗则更不必说了,“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念阿弥陀佛修的是无上深妙禅啊!还有哪个禅法能再高过的呢?念阿弥陀佛,一生即能成佛。要是修禅宗,玄义力用中已讲,参禅开悟只是认得路,之后须修多生多劫,且要生生不退,成佛方有希望,非一生即可成办的,持名念佛与参禅之功效,“不可同日而语”。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这句话确实重要!同修们能牢牢记住,时时提醒自己,自然就死心塌地老实念佛,不会再见异思迁了。
“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这部《阿弥陀经》是佛无问白说的,参与弥陀一会的,有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为首的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有以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为首的诸大菩萨,这么多大智慧的人都没有请问,也没有讲话。为什么呢?他们尚未究竟明了极乐世界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出于彻底悲心,无问自说。既然如此,谁能担负提倡广泛流通这一部经的重任呢?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这部经除佛之外,无人能流通。其他的经典有大菩萨发愿流通,有声闻缘觉流通,也有天龙八部流通。唯独这部《阿弥陀经》,无人敢承担此流通使命,因为这一部经讲的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西方世界的种种庄严,念佛往生净土的不可思议功德,其事理唯有诸佛方能明了。因为成了佛,才能究竟穷尽世出世间一切法之事理真相。除佛之外,即使是等觉菩萨,都不能彻底明了。不明了怎能流通呢?所以只有诸佛才能肩负起流通这一部经的重大责任。这就是蒲益大师解释为什么将六方佛一段文判人流通分的理由。
文分二:初普劝,二结劝。
乙一 普劝
文分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
丙一 劝信流通
文分二: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
丁一 略引标题
文分六:初东方,二南方,三西方,四北方,五下方,六上方。
解 唐译十方。今略摄故。
唐译指唐朝玄奘法师的译本。《阿弥陀经》的梵本中是十方佛。前面说过,玄奘法师译经是直译,所以照经文仍译成十方佛。而罗什法师译经是意译,他顺从中国人喜欢简单明了的习惯,将十方归纳为六方,省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维,只有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大家要知道,六方即十方,开合不同而已,其内容不增不减。
戊一 东方
经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鞟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对着当机者舍利弗说:“舍利弗啊!就像我今天在这个弥陀法会上,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两句话有承上启下之意,承上正宗分中佛赞弥陀愿行庄严,西方依正二报之功德,以及众生信愿持名往生西方所得之利益,启下六方佛共赞之文以证信。说明不仅我释迦一人,见是利赞叹劝信,六方恒沙诸佛都见是利,一致赞叹劝信。这就证明,本师释迦世尊所说的皆真实不虚。
方位中东方为首,日出东方,故先说东方诸佛。东方有多少佛赞扬净土法门?恒河沙数诸佛。恒河是印度的三大河流之一,如同中国的黄河长江,源远流长,河面很宽。这条河里的沙子特别多,而且沙粒很细,恒河沙之粒数,当然多得无法数清。佛出生在恒河附近,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恒河流域游化。印度人认为恒河水来自天堂,沐浴其中能除罪获福,称恒河为福德吉河。故佛说大数目时,常用恒河沙为譬喻。
这里,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人,东方有恒河沙数诸佛,皆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恒沙诸佛当然无法一一列出,世尊略举五尊佛作代表。我们略说一下这五个佛号的含义。
第一尊阿合鞟佛。“阿合鞟”是梵语,译成汉语是不动。从修因讲,不为八风所动。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八法为世间人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曰八风。从证果讲,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彻证法身,不为无明所动。
这里所说的“五住”即见、思无明烦恼,有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等五种,称五住地惑。此五种惑为一切烦恼所依所住又能生烦恼,故称住地。台宗则以见一处住地为见惑,第二、三、四为三界思惑,总称为界内见思惑,二乘人断而出三界。第五无明住地,即界外惑,立四十二品之别,经四十二位次始能断尽变易生死,得证大涅槃。
“二死”即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人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
世尊将阿合鞟佛列于东方诸佛之首,有其深义。我们修净土信愿行三法,首先要有信心。然后必须发愿。信愿是慧行,要有智慧。在信愿之引导下,执持名号,老实念佛。修净土的人,选定这个法门之后,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论遇到什么顺逆境界,决不动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为其他法门所动,不要今天听人讲禅宗好,便不念佛,去参禅了;明天又听说密宗好,又去皈依金刚上师,灌顶持咒;后天又跟人去学唯识,犹如墙头草风吹两边都会倒。这样不行!我们学佛,不管修什么法门,选定以后,一门深入,决不动摇,才能成功。阿闳鞟佛代表我们修学佛法应有的态度,含义很深,同修们要仔细地体会。
第二尊须弥相佛。须弥即妙高,前面讲过。须弥相即妙高相,显示佛相很庄严,犹如须弥山。须弥山由金银琉璃水品四宝所成,故妙。迥出众山,故高。须弥相佛是说佛的相好,百福庄严,不可思议称妙;其相九界瞻仰,最尊贵最高胜称高。这是代表佛的报身,相好庄严。
第三尊大须弥佛。须弥为众山之王,世上诸山皆不及。佛为大法之王,超九界众生以独尊,故在妙高上再加个大字以赞叹。大是大而无外。这是代表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无有一法超出其外。
第四尊须弥光佛。须弥山之四宝,皆有大光明,须弥光蔽众山。光表智慧,佛已转八识成四智,智光遍照十方。这是代表佛的应化身,普应群机。
第五尊妙音佛。佛具六十四种梵音,法音圆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尊佛从说法立名,法音微妙,说法契理契机。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如是指前举五尊佛,等是以及东方其余无量世界的一切诸佛。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每一尊佛都在他自己的国土,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出广长舌相。广长舌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诸佛因地多生多劫口离四过,口业清净,故感果上佛相舌头又宽又长,柔软红薄,称为广长舌相。这是从“事”来讲的。从理讲,佛的法音遍及之处,即其舌根所到之地。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每一尊佛的广长舌,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至诚无妄,真实不虚的话。同修们都知道佛不打妄语,故凡是佛讲的,皆绝对真实可信。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两句经文,就是诸佛劝信流通。每一尊佛都在其国内劝导本国的众生,应当深信,《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经即本经的原名,是佛原于经中标明的经题。至于为什么变成“佛说阿弥陀经”,下面会讲到。现在请继续看蒲益大师的解释。
解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这一段文,说明佛功德。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益,本不可说,这里蒲益大师无说而说,将其简略地归纳为下面五条:
“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净土法门只持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念佛功成,即能横超三界,从此娑婆同居之三界横超过去,直登极乐同居。不待断惑,就可以带业往生西方。这是阿弥陀佛以大悲愿力,来带我们出三界的。众生想出三界,按照通途法门来说,一定要一级级往上,断尽见思二惑,证得阿罗汉果才行。净土法门特别,我们烦恼没有断,也能出去,此为带业横出。
这里要说清楚,不俟断惑不是说不准你断烦恼,也不是让你放纵烦恼,而是我们凡夫业障重,智慧差,念佛功夫浅,佛知道我们断烦恼有困难,所以只要能深信发愿,虽烦恼未断,也能生西方。但是,如果有人一边念佛,一边还要造恶业,世事放不下,常起贪嗔痴心,则不能生西方。所以,虽不俟断惑,但要将烦恼尽量减少,心里的贪嗔痴减得越少越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到临终时,就不会有冤家债主来障碍你,自己烦恼伏得住,一句佛号提得起,即能感佛接引,横超三界。
“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极乐世界有四土,跟我们娑婆世界一样。不过娑婆四土隔别不融,象四层楼得走楼梯一样,从第一层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才能到第二层,再往上走到第三层、第四层,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极乐世界不同,四土圆融无碍,任何一土横具四土。所以生一土,等于生四土。前面讲了,凡夫生同居即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不需象娑婆世界那样,断了见思才能超越同居生方便土,破了无明才能超越方便生实报土。极乐世界圆超顿证,不是渐次证到的,其殊胜就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非由渐证,其中的道理我们应该知道;极乐世界实为佛之境界,按教理讲,佛乘是圆顿大乘,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境界很高,我们是带业往生的,但是仗阿弥陀佛加持,很容易达到。烦恼是黑暗,极乐世界大光明藏,黑暗无处藏身。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皆有光明,哪有一个阴暗的角落可让烦恼躲藏?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天天不离见佛,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二六时中闻法不断。你在佛法的熏陶下,又有这样清净胜妙的修学环境,有佛菩萨为作最好的榜样,自然而然就烦恼不生,不断而断了,所以不是渐证的。
“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单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就行了,不需借助参禅、观想以及其他各种方便法门。因为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念一句佛号,所有的法门通通修在其中,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用这四个字,除此以外,什么都不必用。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我们修持名念佛法门,所需用功的时间不长,只要能真正精进念佛,七天即可得一心不乱。能得一心,则决定往生,一生成佛。有没有人做到?有,《往生传》、《净土圣贤录》上都有记载。
宋朝有位莹珂法师,他虽出了家,但不守清规,常常喝酒,破斋破戒。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自己梵行有亏,必堕地狱,非常恐怖,便向同住道友借了一本戒珠禅师编的《往生传》,看后大有感触。于是就找了一个房间,把门一关,面西坐着念佛。三天三夜不吃不睡,真精进啊!
念到后来,人实在支撑不住,倒下去了。这时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来了,告诉他:“汝尚有十年阳寿,当自勉。”莹珂法师求阿弥陀佛说:“阎浮浊恶,我根性陋劣,难抵诱惑,易失正念。愿早生安养,承事佛及众圣。”佛很慈悲,便答应他:“汝志如是,三日后当来迎接。”莹珂法师见佛满其愿,开心得不得了,把门一开,告诉大家:“三天后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往生极乐世界。”别人听了以为他说痴话,都不相信:“你这样的人,还能往生?”好在三天时间不长,等着瞧吧。
到了说定的那一天,他自己沐浴更衣,要求大众助念送他。于是早课便念《阿弥陀经》,经诵完刚念了几声佛号,他即告诉大家佛及圣众都来了,他便跟着佛走了。莹珂法师没有生病,精进念佛仅三天,即得一心不乱,感佛现前,六天就往生了。
还有一人,是《西方确指》中的觉明妙行菩萨。他过去世在晋明帝时,是一穷人家的儿子,为贫苦所逼,即发大愿:“今日欲见弥陀生极乐,纵令丧身,终不退息。”发愿后他真拼了命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亲蒙授记。于七十五岁坐化,生极乐世界。后多次回人娑婆,度化有缘众生。
由上二例可以证明,《阿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真实不虚!我们不需修多少劫、多少生、多少年、多少月,真正下决心,七天即可做到。同修们打了多少个佛七也没有得一心不乱,为什么做不到?还是业障重,根性钝。最主要的是生死心不切,怕吃苦,不能勇猛精进念佛。非上面说过的健人,所以达不到一心不乱,突围不出。钝根人不能一七为期,而需尽形寿,毕生为期,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才有指望。
“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这里的一佛名,指阿弥陀佛这一尊佛的名号,我们念阿弥陀佛一佛的名号,就能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和念一切诸佛的名号没有两样。什么道理呢?前面提到过,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是我们心性的德号。我们的心性寂而常照即无量光,照而常寂即无量寿。诸佛皆彻证心性,皆是无量光、无量寿,故皆可名阿弥陀。课诵大忏悔中讲得再清楚不过了,“法界藏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法界一切诸佛的总代表。序分正报妙中讲:“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即因极乐是法界藏土,弥陀是法界藏身之故。所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名号,全都念到了,一尊佛都不漏,故不必再一一分别称念了。
我们常看到:有人生病,就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有人求福,就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还有人过年要到寺院拜千佛忏、万佛忏。大家想想看,十方每一方都有恒河沙数诸佛,即使你念了一千尊佛的名号,拜了一万尊佛,仍然挂一漏万啊!同修们知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有的佛都念在其中的道理,一切诸佛都会来护念我们,这样还有什么灾不能消,还有什么福求不到呢?因此,我们要死心塌地抱住这一句佛号,不管什么样的人劝我们,决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以上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因地发的大愿,修的大行所成就的功德利益,故说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利益。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蒲益大师在这里总结成五条,既简明又扼要。前面讲了那么多记不住,我们只要将这五条记住,念佛就有力了,也不会再三心二意,这样做去心就会能够渐渐归一。一心皈命阿弥陀佛,这样念佛才是一心皈命,才能生西方。
解 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这一段文,说明白功德。
“又行人信愿持名”,这个又字是继上段解释佛功德的第二层意思,行人即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信愿持名是信心具足,愿心恳切,念阿弥陀佛圣号。
“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就可把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全拿过来,成为自己的功德。这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同修们想想看,阿弥陀佛从因地发愿以来,无量劫勤苦修行,积功累德,真不容易。我们今天只念几声他的名号,就把他无量劫累积的功德全变成自己的功德,这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其原因我还是用上面讲过关于面包的譬喻来说:阿弥陀佛从发心播种小麦,除草施肥,一直到收割加工,历尽干辛万苦,做成了面包。这面包(万德洪名)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之结品,现在来供养大众。只要有人想吃(愿),用钱去买(信愿持名三资粮),这个面包(所含佛功德)就变成了他自己的面包(自功德)。我们信愿持名,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到那里,则身体相貌、衣食住行、神通道力、寿命光明等等,皆与阿弥陀佛相似,岂非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之证明?所以蔺益大师说的一点都不错,真是太好了。
至于其中的道理,简单说即因我们的心性与诸佛无二无别,自心所具之性德无量无边。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已彻证心性,开显无量性德,众生的性德尚未开发。阿弥陀佛即是我们心性之德号,以名召德,我们念这句名号,即能召来名号所含的弥陀万德,亦即开显我们自己藏心所具的无量性德。我们念佛的功德如一滴水,将这滴水投入弥陀的本愿海中,这滴水与大海水便融合成一体。这一滴水虽小,但已具足大海所纳百川之味。这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所以,念佛求生净土的人知道了这个道理,什么人都动摇不了我们念佛的信心和决心,就像蒲益大师在《要解》跋语中讲的:“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
“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这是在六方佛赞后的一段经文:“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这个诸佛是共赞弥陀不可思议功德的六方恒沙诸佛,亦即十方一切诸佛。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经文讲我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诸佛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由此可知,十方恒沙诸佛与本师释迦牟尼佛,都以阿弥陀佛为自己。因为佛佛道同,阿弥陀佛功德是大海水,十方诸佛功德也是大海水,释迦牟尼佛功德也是大海水。水与水能分得清吗?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十方一切诸佛、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甚至我等现为众生的未来佛,本由同一心性具造。迷了才分自分他,觉了便知自他不二。所以,诸佛释迦,以及我等净土行人,都以阿弥陀佛为自己。诸佛释迦及我等行人的功德,即阿弥陀佛的功德。反之亦然,阿弥陀佛的功德,即诸佛释迦及我等行人的功德。
解 阿阀鞟,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这一段文,解释佛号。
“阿阀鞟,此云无动。”梵语阿阎鞟,译为无动,即不动。这尊佛代表的意思,我们在前面解释过。无论我们修学什么法门,都要不为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动心,所谓八风吹不动,而且还要不为其他法门所动,守住一门,这是学佛的基本态度。世间的一切为无明所驱,悉在动中。唯有佛破尽无明,方能常住不动。阿阀鞟佛显四净德中之常德。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佛本无名号,为教化利益众生,而建立名号,以表佛之功德。名是假名,德是实德。既然佛之功德无量,表显佛德之名号亦就无量了。无量德即是法报二身所具之性德与修德,无量名是应化身之名号。例如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成佛叫释迦牟尼。他在另一世界成佛,便不叫释迦牟尼了。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会有很多很多的名号。
“随机而立。”应化身佛之名号,随四悉檀之机而立。
“或取因,或取果”,或取因地修行以彰名,如无量精进佛;或随果地德能而立号,如不动智光佛。
“或性、或相”,或表性德,如清净佛;或显相用,如须弥相佛、须弥光佛。
“或行愿等”,或揽行以破恶,如降伏众魔王佛;或从愿以生善,如勇施佛。等字统佘一切万德。
“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隅是方位,举一方,四方皆在其中,比喻虽取一名显德,仍有四悉檀之意。如释迦牟尼佛之名号,便具足四悉檀。信佛的人都知道,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不信佛的人就可能不知道了。游客走进寺院问:“大殿上什么佛?,,有人答:“如来佛。”如来佛是通称,凡是成了佛,皆具十号,如来与佛是其中之二。但随机还立有别号,如释迦牟尼就是别号。懂的人便会告诉他:“你说如来佛是不错,所有的佛都可以这样称呼,但他还有个具体的名字,叫释迦牟尼。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根本的老师。”若再能简单介绍一下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化迹,则大家听了,自然生起欢喜感恩之心:“哦,我到今天才知道,寺院里大雄宝殿正中供的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大雄大力、大慈大悲来这里救度我们出离生死苦海。”这就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释迦牟尼”是梵语,译成汉语是能仁寂默,“释迦”是能仁,即慈悲之义;“牟尼”是寂默,即清净之义。人家一听此名号,便知道学佛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对人要慈悲,自己心要清净。这就是为人悉檀,令众生得生善益。
释迦牟尼之名号,是为教化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而建立的。娑婆众生自私自利,我执很重,总是想占人家的便宜,自己不肯吃亏,这就是不慈悲。所以立号“释迦”,以能仁对治众生的我执。娑婆浊恶,众生贪嗔痴烦恼很重,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就是心不清净。所以立号“牟尼”,以寂默对治众生的妄想烦恼。这就是对治悉檀,令众生得破恶益。
能仁寂默表我们心性之体用。能仁是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有照之义,表用。寂默是清净不动,即寂之义,表体。玄义辨体中讲: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循名识体,由释迦牟尼这个名号,能使我们悟证自己的心性。这就是第一义悉檀,令众生得人理益。故虽举释迦牟尼一名,仍具足四悉檀的意思,众生由此而得悉檀四益。
“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由一个一个佛名,显示其所诠释之因果性相行愿等佛德。佛名无限,佛德无量,以一劫的寿命来说,也不能穷尽。悉即尽。
解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
这一段文,解释东方。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东方空间广远,不可用我们凡夫之心识分别,或有漏神通测度,而能穷其边际。既然虚空广远无边,则依空所立之世界,亦就不可穷尽了。
“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既然世界无有穷尽,每个世界有一尊佛住世,主持一大千世界众生之教化,所以住世诸佛亦不可尽。
“略举恒河沙耳”,现以恒河沙为喻,略显其数量之多。恒河之沙虽多,依然可以穷尽,而世界及诸佛之多,实不可穷尽,故曰略举。
解 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这一段文,解释舌相。
“此等诸佛”,指东方恒河沙数诸佛。
“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各在本国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导众生相信这部《阿弥陀经》。
“而众生犹不生信”,而众生因业障深重,智慧浅薄,听了还是不肯生信心。
“顽冥极矣”。顽是顽固,冥是暗,即愚痴。这不是释迦牟尼一尊佛所劝,而是十方恒沙诸佛悉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语而劝,若再不相信,真是顽固愚痴到了极点!
下面说明广长舌相之由来。
“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世间一般信口雄黄,说话不守信用者,说他有三寸不烂之舌,其实三寸也不到。若是有德君子,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能做到三世不打妄语,其舌头伸出来可舔到鼻子。
“藏果头佛”,果头佛是天台宗的法相,即四教各果上之佛,藏果头佛即藏教果佛。
“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三大僧祇劫即三大阿僧祇劫,是凡夫发心修成藏教佛所经时间。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牟尼,弟子名舍利弗、目连、阿难。佛与弟子同到瓦师家。瓦师布草燃灯供佛,并发愿言:“我于当来做佛,亦如今佛,弟子名字亦等。”此其最初发心时。至宝顶佛出,初阿僧祇劫满,永离女身。从宝顶佛至燃灯佛,二阿僧祇劫满。其时菩萨以七枝青莲供佛,布发掩泥。燃灯佛为之授记作佛,号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昆婆尸佛,三阿僧祇劫满。复过一百劫修三十二相,至迦叶佛时,居补处,为护明菩萨。这是释迦佛示现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之相,即成藏教果佛。藏教果佛,在因地修行时,三大阿僧祇劫不说妄语,因而感得广长舌相,其舌头柔软红薄,又宽又长,伸出来能将面孔盖住。
经论上记载,有一次世尊欲去恶国教化,这个国家很小,被外道控制,不准百姓信佛。世尊慈悲不舍,宣布某日将前往托钵,这是度众生的第一步。外道一听非常害怕,便求国王下令,全国百姓不准布施供养,违者罚五百两黄金。
到了那一天,外道出来巡视,百姓怕受罚,皆闭门避之。世尊走遍大街小巷,空钵而行。后至一陋巷,一妇女开了后门正要倒洗米水,见佛相好庄严,深受感动。想用食物供养,又怕犯法受罚;供洗米水吧,实在不敬。正犹豫不决之际,佛告诉她:“但诚心供养,洗米水无妨。”这妇女便将洗米水恭恭敬敬地倒人佛钵。供养毕,佛即为之授记,将来因此证辟支佛果。
有个外道一直尾随佛行,听了便指责佛妄语:“废水一钵,哪有功德得如是果报?”佛即问:“婆罗门梵书说,人若三世不妄语,舌尖至鼻,是否真实?”外道答:“确实。”佛即伸出舌头,将整个面门盖住,直至发际。然后收回舌头对外道说:“你已见我的广长舌相,我若妄语,舌岂能覆面?”外道狡辩:“如此长大舌相我从未见过,相信你多生多劫不妄语。但你说一钵洗米水,将来即能证辟支佛果,有谁能信,此非妄语乎?”佛即问:“你看城外那棵又高又大的多罗树,知其种子有多大否?”外道答:“知道,多罗树之种子如芥子般。”佛便开导他:“既然小种子能长成大树,一钵洗米水犹如树种,何得不证辟支佛果?”外道无言以对。佛因此而说法开示,大众闻法欢喜,全国受化。故佛之广长舌相是生生世世不妄语所感之果报。
“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证小事,则覆面门。证大事,则覆大千。现在证净土无上圆顿微妙法门,故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诸佛出广长舌相,表明净土之理的确称合真性,净土之事确实不错。恒沙诸佛都来证明净土法门理真事实,我们再不相信,那就真的是善根太少了。
解 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这一段文,解释标题。
“标出经题,流通之本。”释迦牟尼佛于经中标出本经之经题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现在读的流通本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罗什法师知道中国人喜欢简略,原来的经题有十六个字,太长,不好记,便将其简化,译成六个字“佛说阿弥陀经”。
“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前面给大家介绍过,罗什法师曾为七佛之译经师,是菩萨再来之人,非同寻常。法师独具慧眼,深明佛意,体悟佛说此经,即欲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于是干脆就以名号作经题。这个经题非常好,一目了然。念一下这个经题,即念了一声阿弥陀佛,不论信与不信,皆与阿弥陀佛结了缘,在八识田里就种下了成佛的金刚种子,早迟会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蒲益大师说,罗什法师翻译的现在这个经题,“巧合持名妙行”,和佛令持名之本意恰好相合。
“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法师翻译时,将经题十六个字的意思浓缩,取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文有详略,义无增减。,,这三个经题,文字有多有少,有详有略,但义理不增不减,完全一样。同修们了解之后,就不会产上疑惑。
戊二 南方
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一段经文是南方恒沙诸佛劝信。
南方也有无量世界,无量诸佛皆赞叹净土法门,劝本国众生信受奉行此经。世尊略举五尊佛为代表。
日月灯佛。日月灯表佛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太阳白天照,发育万物。比喻佛以道种智照俗谛事,成就众生。月亮夜晚照,能除黑暗。比喻佛以一切智照真谛理,破除无明。灯不仅白天能照,夜晚也能照,不管什么地方都能照,随意受用。比喻佛具一切种智,真俗并照,理事齐明,圆融无碍。这尊佛的大智光明,横遍竖穷,能照破一切众生之惑暗,故以日月灯取喻立名。
名闻光佛。这尊佛的万德洪名普闻法界,且其名号中充满智慧光明,智光遍照,加被一切众生,使闻名或触光者,皆获大利益。
大焰肩佛。焰是火焰,有照耀燃烧之功。肩即肩膀,有荷担之功,左右两肩表权实二智。这尊佛以权实二智之焰,照于事理,烧众生之烦恼薪。佛智高超九界众生之智,故称大。大焰肩佛也是取喻立名。
须弥灯佛。须弥是须弥山,即妙高山,四宝所成,宝各有光,能照如灯。须弥灯佛比喻佛的智慧最妙最高,能以四智灯光引导一切众生弃暗投明。
无量精进佛。这尊佛从行立名。他在因地很用功,无量精进。无量有二:时无量,即恒常心;事无量,即广大心。精进亦有二:身精进,读经念佛礼佛,断恶修善,始终不懈;心精进,正念不断。这尊佛从初发心一直修到成佛,无量劫来自利利他精进不息。他成了佛依然精进,无量众生不精进能教化得了吗?
如上五佛等南方恒沙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三 西方
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一段经文是西方恒沙诸佛劝信。西方也有无量世界,无量诸佛皆赞叹净土法门,劝本国众生信受奉行此经。世尊略举七尊佛为代表。
无量寿佛。这尊佛从体立名。佛彻证心性之体,照而常寂,故寿命无量。正宗分第一科的正报妙讲,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应化身寿命有始有终。这尊佛显法身竖穷三际,不生不灭,故立名无量寿佛。
无量相佛。这尊佛从相立名,显佛之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微尘刹之相好说不尽,报身之无量相好庄严即如此。
无量幢佛。这尊佛从说法立名。幢是很高的柱子,有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柱上刻有经咒。有的幢是用丝帛编织成的圆筒,顶上安有宝珠,四周写有经咒,高高地悬挂在大雄宝殿佛像之两侧。幢表高显,有摧邪显正之义。佛法中以幢之高上表妙法高胜,称之为法幢。这尊佛以无量法门教化众生,摧伏一切邪魔外道,建立正法,故号无量幢佛。
大光佛、大明佛。这二尊佛皆从智慧立名。前面说过,佛教讲大,无有边际,故大即无量周遍之义。佛的智慧光明广大无边,遍照法界,能破无明黑暗,摄受加持一切众生,众生蒙光能消灾免难,成就断烦恼证菩提之功德。大光是智慧之体,表实智,即根本智。大明是依体起用,表权智,即后得智。
宝相佛。这尊佛从相立名。宝是尊贵义,宝相即相好殊妙,如世之珍宝,光灿夺目,可尊可贵。这尊佛以超世珍宝之相好示现,令一切众生见后,皆生仰慕,而发菩提心,修道证果。如阿难尊者,当初即因见释迦牟尼佛之相好,心生仰慕而出家修道。
净光佛。这尊佛从体用立名。净表体,光表用。佛已断尽无明烦恼,离诸垢染曰净;智慧圆满,放大光明曰光。如镜体清净,能鉴万物。这尊佛彻证清净理体,更以无漏智光普照一切众生,令众生获心地清净光明之利。
如上七佛等西方恒沙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解 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这一段文,解释无量寿佛。
关于西方列的第一尊佛无量寿佛,有人会问:“这是不是极乐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蒲益大师的回答有二:一是否定,一是肯定,但这两种说法都讲得通,同修们不要分别执着。
“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这是与弥陀同名的另一尊佛,佛德咸同,故依德立名,同名之佛很多,就像社会上同名同姓的人也不少。
“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就是极乐导师阿弥陀佛亦未尝不可。弥陀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经》,令众生生信发愿,依教奉行。
戊四 北方
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一段经文是北方恒沙诸佛劝信。
北方也有无量世界,无量诸佛皆赞叹净土法门,劝本国众生信受奉行此经。世尊略举五尊佛为代表。
焰肩佛。这尊佛与前面的大焰肩佛意义相同,表以权实二智,荷担如来家业,广度众生。
最胜音佛。这尊佛从说法的音声立名。佛以三业中口业清净,而得四无碍辩和八音。四无碍辩在序分中讲过,八音是佛具八种圆妙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这尊佛说法的音声微妙难思,远超六道凡夫及三乘圣人,故名最胜音佛。
此外,佛说法的妙处在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中国人听到的是中国话,外国人听到的则是外国话;钝根人听到的是浅近法,利根人听到的是高深法,人人都能听得懂。不仅人道,六道众生都听得懂,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众生都听得懂,所以佛音称为最胜音,是最殊胜最圆满的音声。
难沮(音ju)佛。这尊佛从体立名。沮即坏。这尊佛证究竟坚固之理,得金刚不坏之体。金刚比喻其坚固,金刚不坏体即般若实相理体,亦即法身。实际上世间的金刚依然要坏,唯有佛的法身,一切烦恼与魔王外道悉不能破坏,故名难沮佛。
日生佛。这尊佛从智慧立名。太阳为星月之王,能生长万物。比喻佛为法中之王,能令众生开发智慧。佛未出世如同五日,十方暗冥。佛出世如同日生,太阳一出,群暗消,十方洞明。这尊佛以智日遍照,能破一切众生愚痴黑暗,故名日生佛。
网明佛。这尊佛从教法立名。网是用很多线织成的罗网,明即光明。网有光明,则非世间之网,而是宝珠宝线所结成之宝网,透明放光。佛以智慧之法,编织成教网,无量法门犹如网孔,捞滤救度生死海中一切众生。这尊佛说法,字字珠玑,句句宝语,纵横贯穿,如宝网捞滤,不遗一物,能使一切众生破痴暗而得解脱,故名网明佛。
如上五佛等北方恒沙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五 下方
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一段经文是下方恒沙诸佛劝信。
下方也有无量世界,无量诸佛皆赞叹净土法门,劝本国众生信受奉行此经。世尊略举六尊佛为代表。
师子佛。这尊佛从喻立名。大家都知道,狮子乃兽中之王,狮子一吼,百兽脑裂。比喻佛为法中之王,法王说法如狮子吼,能破众生贪嗔痴,令天魔外道震惊折服,故名师子佛。
名闻佛。这尊佛的名称普闻十方世界,佛以功德智慧普施法界众生,令闻名者皆能归化,得大利益。
名光佛。这尊佛的名号中包含无量智慧光明,不但名称普闻,且智光遍照,能破痴暗,成就众生。
达摩佛。“达摩”是梵语,译成汉语是法,这尊佛以法立名。法者轨持义,即守持之轨范。如火车必依轨道而行,佛所说的教法,能作众生修行所依之轨则。佛所修的行法,戒定慧以自庄严,堪为众生之轨范。
法幢佛。一切诸佛出世均要建法幢,此为说法降魔得胜之相。前面讲过,幢有高显之义。这尊佛说的法极其殊胜,高超一切世出世间法,魔外折服,凡圣共仰,故名法幢佛。
持法佛。持是执持,法即佛法。这尊佛普持大小、顿渐、偏圆、权实一切诸法,随众生机而为演说,悉令众生闻法得益,修行证果,就路还家。我们学佛要发长远心,执持佛法,永不忘失,方能成就。
如上六佛等下方恒沙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解 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达摩,此云法。
这一段文,说明世界安立之相。
“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即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世界为众生业缘所感,由地水火风空五大组成。地上的依正万物依地轮而住,如我们住在地球上。地轮之下是水轮,水轮之下是金轮,金轮之下是风轮,风金相磨生火,在金轮和风轮之间有火轮,风轮之下是空轮。空轮之下又有下方世界,从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开始,五色界、色界、欲界,三界六道依正万物皆同。以至下而又下,重重无尽。世界安立大致如此,上下是如此,东西南北亦是如此,如《世界安立图》所描述。有兴趣的可参阅兴慈老法师关于此图之注解,见大师《二课合解》一书。
“达摩”是梵语,译为法,前面已讲过。
戊六 上方
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一段经文是上方恒沙诸佛劝信。
上方也有无量世界,无量诸佛皆赞叹净土法门,劝本国众生信受奉行此经。世尊略举十尊佛为代表。
梵音佛。梵是清净之义,梵音即清净音。《长阿含经》中提到,必须具足五种清净,方称梵音,即正直、和雅、清澈、深满(深沉而圆满)、遍周远闻。佛因烦恼断尽,三业清净,故说法清净,离四相四见,不着法相,不着非法相,一切无著无染。众生闻佛梵音,心地清凉,烦恼不生。
宿王佛。宿是星宿,星宿之王即月亮,所谓万点星光,不如孤月独明。宿王比喻佛为众生之王,超乎九界之上,为一切众生之所皈依,如同众星捧月。
香上佛。香上即香中之最。我们这个世界所有一切香中,以旃檀香为最。经上讲此香六铢(四分之一两),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旃檀香一焚,四十里内悉能闻香。这里的香指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尊佛经历劫修持,成就五分法身香,普熏法界,令一切众生闻香获益,这是旃檀香都无法比的,可谓一切香之上,故名香上佛。
这里顺便说一下敬香的事。有些居士烧香,大把大把地烧,这样烧法并不好。要知道敬佛菩萨的香是表法的,点三支香就可以了,表修戒定慧三法,这是修学佛法的根本;称为三无漏香。所以我们唱香赞“戒定真香”,就是叫我们如法持戒修定,开智慧。不要以为你烧大把的香,菩萨就高兴,没有这个道理。上一支香亦可,表一心诚敬,一办心香。最多三支香,不要大把大把地烧。更何况现在好香不多,普通的香多烧亦会污染环境。
香光佛。这一尊佛在因地修净土法门,以香光庄严而得成佛。怎么知道的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有这么一段话:“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故知香光佛是修念佛法门成佛的。
大焰肩佛。大焰肩佛在南方世界已讲过,代表以权实二智,荷担如来家业,利益众生。
杂色宝华严身佛。这尊佛从修因证果立名。华表修因,叫因华。杂色即不止一种,而有很多颜色,表修的六度万行。因华有个宝字,表珍贵。菩萨修的六度万行,乃自他二利之行,较二乘修的自利行更为可贵,故称宝华。这尊佛以杂色宝华之因行,庄严佛身,佛身乃一乘妙果。故知佛的相好身,乃因地修六度万行之果报。
娑罗树王佛。这尊佛从体立名。“娑罗”是梵语,译成汉语是坚固。娑罗树长得非常高大,其枝干伸展犹如大伞,一切树木无有能及者。此树四季常青,木质坚硬,刀斧不能伤,称为坚固树王。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后就是在娑罗双树间涅槃的。这尊佛已证究竟坚固法身理体,惑不能损,境不能动,物不能转,高超九界为法中之王,更以大悲心普被一切众生,如同娑罗树于烈日下遮荫大地,使人们获得清凉,故名娑罗树王佛。
宝华德佛。这尊佛亦从修因证果立名。宝华是因地修的六度万行,德是果地万德。宝华德佛即以因地宝华,庄严果地万德。
见一切义佛。这尊佛从法立名。一切义指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义理。这尊佛彻证诸法实相,得一切种智,五眼圆明,世出世间一切法之义理,无论真谛义、俗谛义、中谛义,无不悉见,故名见一切义佛。
如须弥山佛。这尊佛从果喻立名。须弥山称妙高山,为众山之王。山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四宝表佛的常乐我净四德。这尊佛圆证四德,至高至胜,如须弥山为众山之王,佛为十界至尊,故名如须弥山佛。
如上十佛等上方恒沙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解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这是略明上界。
在我们娑婆世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之上,是空轮,即虚空。空轮之上又有风轮、火轮、金轮、水轮。水轮之上是四洲大地及三界。如此向上推,上方有恒河沙数世界,重重无尽。
解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阀佛国,汝又疑偏东方,辗转戏论。
由此往下,是问答破疑。
这一问答,破偏赞西方疑。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有人问:“十方无量世界既然都有佛,则必定都有净土,为什么独独偏赞西方极乐净土呢?”
“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合佛国,汝又疑偏东方,辗转戏论。”大师的回答很妙,先斥责这种问难不是善问,然后再加以解释。如果我们不称赞西方,而称赞东方阿合佛国,你又要疑惑了,为什么偏赞东方?南方还有净土,北方还有,上下方都有。如是辗转问难,皆成戏论,毫无意义。所以说这个问题问得不好。
解 问:何不遍缘法界?
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这一问答,破不遍缘法界疑。
因答词较长,分四段讲解,这一段文是问题及第一段答词。
“问:何不遍缘法界?”有人问:“刚才偏赞西方问得不好,那为什么不遍缘法界?”遍缘法界即遍观法界之内有无量世界,无量世界则有无量净土,缘念东方净土,又缘念南方净土,乃至下方、上方,到处攀缘观想。
“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答词的第一段先从事讲,有三种意义:
一“令初机易标心故,”初机即初发心的人,初发心者心量小,不知法界究竟多大。即使其心量大,因烦恼未断,心有分别执着,若要他缘念的境广,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皆缘,能缘之心必定散乱。遍缘法界乃圆教初住菩萨之境界,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方能以清净平等心遍缘法界。所以对初发心的人,要为他指出一个方向目标,令其心专注西方净土一境,则心不散乱,容易归一。
二“阿弥本愿胜故,”阿弥陀佛之本愿力特别殊胜,他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了度众生。如十念必生、临终接引、一生补处等等,十方诸佛咸无如是之愿。故十方诸佛偏赞,劝众生偏念。
三“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这个缘很深,不是一劫二劫,而是无量劫中阿弥陀佛为我们种的善根种子。即使不学佛的人,或因喜事快乐不觉脱口而念阿弥陀佛,或为苦逼忧愁不觉叹气而念阿弥陀佛。不但善人念阿弥陀佛,就连恶人也会念阿弥陀佛,他看到自己的冤家对头跌跤,跌得头破血流,他在旁边幸灾乐祸:“跌得好,阿弥陀佛!”这就是过去阿弥陀佛给他种的佛因种子。由此可见,弥陀与娑婆众生结的缘特别深广。
解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人,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这第二段答词说明上述事三义之所以然,强调缘的重要。
“盖佛度生,生受化。”因为佛度众生,众生接受佛的教化。
“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其中佛度有些众生很容易,度另一些众生则很困难,这是因为前世所结的缘浅深不同之故。前缘浅,佛度众生便很困难,众生很难接受佛的教化。前缘深,佛度众生则很容易,众生很乐意接受佛的教化。若无前缘,便无法度化。佛度须达多长者家老母即是一例:
须达多长者,是个非常慷慨的大施主。序分中讲到用金砖铺地建只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者就是他。家中一老母即是他家的婢女,名昆低罗,我们在前面讲佛经通五人说时曾提到过她。老母谨勤家业,但非常悭吝,她对主人的乐善好施不以为然,尤其嫉妒主人对佛陀及僧众的恭敬供养,扬言不要听到佛名僧名,不见剃发染衣之人。舍卫国的王后末利夫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得知此事很不高兴,于是下令让此婢女前来王宫帮忙设斋供佛,想请佛教导她。须达多长者欢欢喜喜地用金瓶盛满了珠宝,令老母带去王宫,贡上王家,助供佛僧。
老母不敢违命,只得去王宫。她向王后献上珠宝后,转身就想出门。这时恰巧佛陀带着弟子从正门进来。老母一见,心惊毛竖:“可恶此人随我后至。”便欲退步从狗洞出去。狗洞即闭,四方小路一时全闭,唯正路畅开。老母以扇覆面,不喜见佛。佛令其扇如现在的玻璃,无所障碍。她回头向东看,东方有佛,向南看南方有佛,四方上下皆有佛。又以手蒙面,手指皆化为佛。老母闭目,JC,眼即开,见虚空中化佛遍满十方。当时舍卫城中,有五百邪见女,见佛为老母现无数身,心大欢喜,裂邪见网,顶礼佛足。并遵佛教化,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老母因见佛,关闭之门路复开,急逃回家对大家说:“我今日遇大恶对沙门瞿昙,在王宫众人前作诸妖幻,身如金山,目胜青莲,有万亿光。沙门善幻世间,大家年少不可喜见。”说完即躲进木笼,上面盖了上百张皮,并用白布缠头,躺在暗处。
世尊在王宫应供完毕,欲回精舍。王后请求世尊教化此邪见婢女,佛告王后:“此女罪重,与佛无缘,与罗睺罗有大因缘。,,即命罗睺罗去度恶老母。
罗睺罗承佛威神人如意定,化作转轮圣王,阿难化作典藏臣侍左,难陀化作主兵臣侍右,千二百五十比丘化作千子,一行人前往长者家。夜叉唱言:“圣王出世,摈诸恶人,宣扬善法。”老母闻已大喜:“圣王出世,识别善恶,必当不为沙门所惑。”即从木笼出来敬礼圣王。圣王满老母之愿,令主人还其人身自由,复以如意珠照其面。老母自见成玉女宝,倍加欢喜,五体投地。其时典藏臣宣告圣王令扬十善,老母闻十善,即向圣王作礼忏悔,心即调伏。罗睺罗还复本身,老母抬头见千二百五十比丘,便感动地说:“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如我弊恶,犹尚化度。”于是求受五戒。罗睺罗为说三皈五戒,老母闻已,未举头顷成须陀洹。
罗睺罗即带此老母去精舍。老母见佛紫金身,欢喜作礼,忏悔前罪,请求出家。佛让罗睺罗带她去比丘尼处。途中罗睺罗为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老母闻后,头发自落成比丘尼,当即证得阿罗汉果。罗睺罗轻而易举将老母度化。
所以佛度众生要有缘,但每一尊佛与众生所结的缘不一样,一尊佛不可能度一切众生。假如这个众生与这尊佛没有缘,佛的神通智慧再大也不行,一定要另一尊与他有缘的佛才能度他。阿弥陀佛度众生特别容易,众生皆乐意接受弥陀的教化,即因阿弥陀佛与众生结的缘较诸佛深广,尤其是与我们娑婆众生特别有缘的原因。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佛要与众生有缘,须惠施众生恩德。前世所施恩德多,则缘深。前世所施恩德少,则缘浅。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救度成就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因弥陀愿胜,惠施之恩德广大深远,胜过诸佛,故弥陀与众生结的缘特别深广,教化众生也就特别容易了。
以上这几句话,提醒我们学佛的人,在成佛之前,一定要修布施,与众生广结善缘,广结法缘。我们和众生结的缘深广,将来成佛之后,不但教化的众生多、范围广,而且教化起来也特别容易。
“种种教启,”因弥陀恩重缘深,故释迦说出净土三经,以种种念佛法门,至圆至顿之教,启发众生。十方诸佛共赞劝信,指归净土,令众生得四悉檀益。
“能令欢喜信人,”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能令众生闻后,生欢喜心,相信而人净土之门。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能令触动宿种,”能令众生闻后,触动其宿世的善根种子。例如在座的同修,闻此经后,知道娑婆世界苦,即使现在生活过得不错,但终究不长,还是赶快念佛生西方了生死为好。为什么会动这个念头?因为宿因种子被触动,故生起欣求极乐之心。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
“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众生闻后,一心念佛,以正念断除妄念,则魔障诸难皆无法遮止你。有人时常担心修行会走火人魔。我们专念阿弥陀佛就不必担心,因经上讲念阿弥陀佛的人,有四十里光明照耀。佛所讲的这句话是真实的。
过去桐城有二人,结伴出外经商。途中一人暴死,同伴将其就地安葬,并将其财物带回交与其妻。其妻怀疑丈夫为伴所害,同伴怎么解释也无法使她相信,蒙了这个不白之冤,只得至葬尸处陈祭哭诉。鬼与他同伴的问答如同生前,最后商定鬼随伴同归作证。中途经一小河,伴即赤足涉水渡河,鬼伏伴背。因河水冷,伴脱口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鬼即大叫:“你何以放光吓我?”伴又连念几声,鬼害怕至极,对伴说:“你一念佛号,胸口便放五色光十余丈,眩我心目,不能再近你身。你回去叫我妻自己来,我为你雪冤。”鬼说完就离开了。伴因此醒悟而出家,精进修行,后成高僧。可惜此鬼无善根,从未听过佛名,见光惊怖。否则即可仗此良缘,从恶道顿超净土。
由此可知,我们念佛,魔鬼即不敢近身。后文还会讲到,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这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
“能令体性开发。”能令众生闻后,依教奉行,执持名号,由事持达理持,开发实相体性,即开发自己的本性,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得人理益。
解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人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这第三段答词说明深一层的四悉檀。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诸佛本来住在常寂光中,为了教化众生,来人间示现成佛。法身是应化之本,垂应化之迹。
“固结缘种”。坚定不移地与众生广结良缘,远播法种。佛出世度众生,可用“种、熟、脱”三字概括,即未种善根者为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善根增长成熟,善根成熟者助其解脱成佛。这是佛菩萨的事业。
我们学佛,就要从这些地方学,常常想着与众生固结缘种,对不同的众生,也分别用种熟脱度之。例如我们遇到尚未学佛的人,见面念一声阿弥陀佛,不管他信与不信,他听到这句佛号,就给他的八识田里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对已学佛而尚未立志求生西方的人,要向他介绍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将本师释迦在净土三经中讲的西方依正庄严,娑婆极乐二土苦乐对比,详细讲给他听,让他能生信发愿,并起实修念佛之行,促其善根成熟。对已选定净土一心念佛的人,向他详细介绍得生西方的条件,帮助他坚固信愿,执持名号,达一心不乱。在其临终时为作开导,使他能放下一切,提起正念,并和他一起念佛,助其往生,令得究竟解脱成佛。这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荷担如来家业应尽的责任。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或是世间的缘种,或是出世间的缘种,令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悉能成佛,故皆不可思议。
“尊隆于教乘”。尊隆即高上,教乘即教法。《阿弥陀经》所包含、所说的,持名求生净土一法,普摄三根,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义中的无上了义,圆顿中的最极圆顿。是故于释迦一代时教中,此经独尊,也可以讲此经最高超。
“举扬于海会”。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皆在海会大众中推举宣扬极乐依正之清净庄严,异口同音赞叹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沁入于苦海”。沁(音qin)是渗入浸润,苦海即生死苦海。众生处生死苦海之中,本师释迦及十方诸佛,以大慈悲心,宣讲《阿弥陀经》,其法水渗入滋润生死苦海中的众生之心,令众生信愿持名,念念中灭除亿劫生死重罪。这是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得生善、破恶益。
“慈契于寂光”。慈即佛的慈悲,契是契合,寂光指常寂光土,是法身佛所居之处。众生由信愿持名,蒙佛慈悲接引,往生极乐,虽处同居,而能圆见三身,圆净四土,契证法身无量光寿。这是第一义悉檀,得人理益。
“所以万德钦承”,万德指诸佛,由上述事中三义特别殊胜,故十方恒沙诸佛皆钦敬阿弥陀佛,公推其第一,为佛中之王,并承当广宣弥陀大愿,弘扬《阿弥陀经》之重任。
“群灵拱极”,群灵指除佛以外的有情众生,可作二种解释:一、已生极乐者,无量无边诸上善人及菩萨、罗汉等,皆恭敬围绕阿弥陀佛,如众星之拱北极;二、未生极乐者,十方恒沙世界无数菩萨、声闻、善男女等,皆愿生极乐,亲近承事阿弥陀佛,似万流之人大海。
以上两句就是说的诸佛偏赞,众生偏念。
解 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前面三段文是从事回答,这第四段文是从理回答为什么不遍缘法界之间。
“当知佛种从缘起”,大师告诫我们应当知道,佛种即成佛之道种,亦即众生本具之正因佛性,缘指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我们在玄义力用中介绍过这三因佛性。正因佛性必从缘因和了因佛性而得开发。若无了因佛性慧心之解悟,以及缘因佛性善心之修持,则正因佛性理心终归埋没,不得发起,故曰佛种从缘起。我们举个譬喻便很容易理解了。正因佛性如埋于土中之金,了因佛性是照了土中有金之智,缘因佛性是开掘出土中金之修持功德。土中之金,先须了知,然后由挖掘之助缘方能开发。
“缘即法界”,缘了二因,就是法界。正因佛性是法界理体,缘因佛性为法界性用,了因佛性为法界德相。三因不出一心,一心即心性,亦即法界。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名相法相描述,心性、实相、一心、法界,名异体同。
“一念一切念”,我们念弥陀一佛,就是念十方一切诸佛。为什么呢?弥陀乃法界藏身,即法性身,阿弥陀佛是法身佛之本名,亦即一切诸佛之本名,故一念一切念。
“一生一切生”,能生到极乐世界,即生到了十方一切诸佛国土。因极乐为法界藏土,即法性土,融摄一切佛土。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和正宗分第一科中正报妙讲的“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是同一个意思。
“一香一华,一声一色。”我们于一处烧一支香,献一束花,供养弥陀一佛,即于一切处烧香,献一切花供养诸佛。我们以一种妙音,以一个色身,赞叹礼敬弥陀一佛,即以一切音声、一切色身赞叹礼敬诸佛。
“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乃至弥陀接受我们的忏悔,给我们授记作佛,替我们摩顶,垂手接引,即一切诸佛接受一切众生的忏悔,给一切众生授记、摩顶,并垂手接引。这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上都有记载,不少人念佛功夫相应了,就能在定中或梦中得阿弥陀佛垂手摩顶,观音菩萨甘露灌口。
“十方三世,莫不遍融。”以上所举种种,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依正,一切六尘,无不普遍融通。这和正宗分第一科中依报妙讲的“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是同一个意思,显示事事无碍。
“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指偏念弥陀,偏生极乐,因此这个增上缘因了因,就称为正因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所立四种缘起中最高的一种。华严宗的教理以缘起为主,将释迦一代时教分判为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除顿教外,余四教各有一缘起:小乘教是业感缘起;大乘始教是赖耶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大乘终教是如来藏缘起,亦名真如缘起;圆教是法界缘起。我们在此不能一一介绍,想了解的可查阅有关典籍。
现在简单说一下,这里提到的法界缘起。法界之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三世,尽成一大缘起,无单立者。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所谓万有缘于万有而起,这就是法界缘起之义。所以念弥陀一佛,生极乐一土,以及燃一香,供一花等等,即为法界缘起。因以一法成一切法,念一佛即念法界一切诸佛,生一土即生法界一切佛土,故曰“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若不明了此圆融无碍之理,而念西方,再念东方、南方……一一分别执着,则是偏缘而非遍缘法界也。
解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这一段文,诫劝后贤,说明上中下根人皆可修持名念佛法门,求生净土。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浅位人是未断烦恼未证圣果的人,即六道凡夫。虽属凡夫,也不出法界之外,因而就可以决定志向,专念阿弥陀佛,专求往生西方,则如正宗分第三科中讲的,“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深位人是破无明的人,即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华藏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这些菩萨已达法界缘起之理,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但得生西方,何愁不入华藏。故不必舍西方世界不生,而另去求生华藏世界。我们看华严会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土悉皆求生西方。这就为深位人作出了榜样,正如正宗分第三科讲的,“上上根不能腧其阃”!
“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这是唐朝李通玄长者的错误观点,在其所著《华严合论》中,判华藏是实,西方是权;华藏大,西方小。蔺益大师在别序中讲到世界及佛皆有的时候,所说的“非权现曲示”,即破此《华严合论》之伪,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
“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上述错误依三性判,属法执遍计执情。三性是:
一遍计执性,凡夫之妄情周遍计度一切法,执为实有,即我执和法执;
二依他起性,他指因缘,即一切万法依因缘和合而生,如幻如化,有即非有,非有似有;
三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亦名法性、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之体性。
此三性中,遍计执性为妄有,依他起性为假有,圆成实性为实有。
“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李长者因不了华藏是众世界和合而有,以为大,计为实;不达西方横具四土,以为小,计为权。当知权实大小皆依他起性,如幻如化,无有实体。然依他起性不离圆成实性,权实无非法界,故一体。因不了达,但顺情妄生分别执着,故为遍计执情。
六方佛劝信赞叹就讲到这里,劝信流通的第一科“略引标题”讲完了。下面解释这部《阿弥陀经》原来的经题。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5)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7)
- 《阿弥陀经》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的善根、福德、因缘有何含义?
- 《阿弥陀经》中“十门开启”所被根机和往生品位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真实含义
- 净土三经中只诵《阿弥陀经》可以吗?
-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结归的经典
- 依《阿弥陀经》谈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六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七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八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三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四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九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一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二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六课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