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九卷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九卷
南亭老和尚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 四二愿。
“大小便”溺是人身最肮脏龌龊的不净。然而这个不净,从何而来的呢?皆因众生贪、嗔、痴、爱,尤其是情欲而产生的这个血肉之躯。有此肉躯,则不能不进饮食,大小便溺则势所难免。所以我要发愿,“愿”一切“众生”皆能“弃”舍“贪、嗔”、恶见,而“蠲除”杀、盗、淫的有“罪”之“法”。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四三愿。
“事讫”,指大便终了而言,“就水”,印度人不知道用卫生纸拭其不净,而用水洗。我们正在用水之际,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身体既然清净,“出世法中,速疾而往”。也就是赶快了生脱死,去此五浊恶世,不要再迷恋幻躯而受此不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四四愿。
“洗涤形秽”,概指澡浴身体而言。以形为身,身有汗、液、垢秽诸种不净,必须时加洗涤,俾礼佛诵经,不致亵渎。同时我“愿”一切“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这就由洗身而转到洗心。我们洗去心上的贪、嗔、痴、污浊,而使其调柔,毕竟得到心无垢染,与佛相应。
盥,读贯。“盥掌”就是“以水”洗手。我“愿”一切“众生”,皆“得”到“清净”的心“手”,以便“受持佛法”。手以持物,以手喻心以持佛法。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四六愿。
“得净法门”,含洗净的意义。法门,修行之方法、门路。法门无有染净,以净心为之,所以“永无垢染”。
第六、明乞食道行时愿。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四七愿。
以下乞食道行时愿,总有五十五愿,更分为三:一、十二愿,游涉道路。二、见众会下,十九愿,所?事境。三、见严饰下,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今,一、游涉道路
锡、有轻、明二义。执此“锡杖”者,有轻烦恼而明佛法的意思。现在略明二用:一、行道比丘执锡杖以为威仪。二、乞食时,至施主之门,振动锡杖,以声警觉室内的人,出而布施;三、振锡杖,无人理睬,则舍而之他。当我执杖行乞之时,愿“众生设大施会,示”以“如实道”。大施会就是无遮大会。放大个人乞食的范围,乘千万人集会时,示以如其“实际理体之道”,则大施会之消耗才不算白费。
“应器”,应该是应量器,是(金+本)多罗(简称为(金+本))的中国语。原始佛教,出家人乞食为生,且以此为正命。人之食量,各有大小,食量大者,(金+本)大;食量小者,(金+本)小。(金+本)之大小,因人之食量而定,故曰应量。其质或瓦或铁,亦彼此不同。中国不行乞食之风,仅戒期中,用二、三次,做个榜样;一(金+本)饭不饱,还可以再添。(金+本)皆由传戒寺庙一次定烧,故无大小。“执持”者,乞食比丘,右手执锡杖,左手执(金+本),(金+本)质如重,可以布袋盛之,袋之两侧,以长带联之,套于颈项之上。当我持(金+本)乞化之时,我“愿”一切“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法”是佛法,“器”是器皿,器皿是有用之物。在这里以器皿作譬喻,喻如一个出家人,我皆愿他们能成为一个法器,也就是能说法利生,而能受天上人间的供养,这句话影射到乞食。至于受人间供养,是可以见到的;受天上的供养,我可以举个故事。唐朝道宣律师是一位精研四分律的有道高僧,他每天上午皆有天人送供。某日,法相宗的窥基大师去拜访他,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的谈到近午。彼时出家都是过午不食的。宣律师心里很焦急:时已近午,天上送供的如何还不下来?一会儿,窥基大师告辞了,而天上的供养业已送到,但已过午。宣律师问:“何以迟迟?”天说:“我祗见这里一片光明,觅大师的精舍不见。”见于何书(1),已不记得了。然而,这种记载有一点扬大乘而抑小乘也。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四九愿。
“发趾”等于举足。“向道”,走上道路。当我们预备乞食而走上道路时,我“愿”一切“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也就是我们要舍弃凡夫之行,而行佛所行。因行佛所行而入无依之处。疏钞曰:“无依之处,是真道也。”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五十愿。
我们行乞,已经在道路上走了,我“愿”一切“众生”,皆“能行佛”之“道”路,而走“向无余法”。疏钞曰:“无余法,是真涅槃也。”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五一愿。
“涉路而去”之“涉”,徒步涉水也。徒步行路,遇水是意中事,涉字可以双关。因涉路而“愿”一切“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者,由涉路而联想到履净法界之路。“净法界”,真净心也。心无形象,所以无障无碍(待续)。
--------------------------
(1) 出自《宋高僧传》卷第四表解篇第二之一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遂造大疏焉,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屡谒宣律师;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尔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暮,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曹神通为他所制。”。
- 上一篇: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八卷
- 下一篇: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卷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华严经》“华”是大乘的因地,“严”是果地的功德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是什么意思?
-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有什么含义?
- 十种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读《华严经》十种自在
- 入无生智,到无依处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说《华严经》是别教一乘?
-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的意思
- 只在诵《华严经》的时候口臭,还要继续诵吗?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
- 《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含义是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华严经》是属于开智慧吗?
- 人要精进学习,切莫放纵欲望
- 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让世界变得更清净
- 机缘到来时,因果报应是逃不掉的
- 《华严经》是阿难尊者记录的吗?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