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第9课丨我们所做的一切佛菩萨都知道!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如来悉知悉见
《金刚经》第六品的内容是关于佛法与善法的区别。首先,我读《金刚经》,对我来讲,最让我感觉到涕泪悲泣的地方,是后面须菩提听到佛说《金刚经》以后,眼泪哗哗地流,他激动啊,说:“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今者得闻,心开意解。”
而对我来讲,当年我读《金刚经》的时候,读到这一品,有让我心里感到最自在,最欢喜,也有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一种感觉。在没有读懂这一品之前,我的学佛心是提到嗓子骨的,大家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了,是什么样的情形下使我有这样大的转变呢?
昨天我们讲到,每个学佛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愿望,我们想见佛,各位想不想见佛啊?(想)对呀,见得到吗?很难,很难得在梦中一见。在生活当中见到的菩萨,如果他说自己是菩萨的话,十有八九是假的。那默默无闻的看上去像菩萨的人,他反而会说:“哎呀,我乃是个凡夫。”
可是菩萨见不到,怎么办呢?对一个信仰者来讲,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见到我们的偶像,能够见到我们的导师,能够见到我们至亲的这个人。我们学佛的人事实上有两个父母,一个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他赐给我们肉身,还有一个,是赐给我们法身慧命的佛菩萨,他是我们的父母。可是我们见不到,我们像流浪的孤儿一样在四处漂泊,想见他但很难见,基本上见不到。但是读到这篇经文,我从此放下了想见佛一眼的这个念头。
经文是这么说的:“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就这段话。如果这段话再长一点,是说:“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这段话什么意思?就是你不管在哪里修行,不管你念了多少佛,你用功也好,偷懒也好,如来悉知悉见,菩萨都知道我们的。一听到这个话,我这个心里就通透了,噢,原来我是什么样的人,原来我修行怎么样,原来我自己在修行,菩萨是知道的。
我们要铭记这句话,中国的古人也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佛菩萨有五眼六通,我们做的事情他们都知道的,我们不是一个人在修行,而是大众一心在修行,所有我们的修行菩萨都知道的。关键的是,菩萨知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他为什么没来帮助我们?时机没到,需要磨练,我们自己功力不够。但是,不管是时机没到,功力不够,修行不够,还是要努力。可是我们解决了一个大的前提,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佛菩萨都是知道的。
这句话再回过头来,修行,佛菩萨知道,你偷懒,佛菩萨知不知道?哈哈,也知道。能这话说起来意味深长。修行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佛菩萨不干扰我们,他只不过是到时候派善知识来磨练我们,来帮助我们。磨练我们,看上去是遇到了敌人,实际上是佛菩萨来帮助我们;看上去是恩人,实际上是佛菩萨。
但是,不管是磨练我们还是帮助我们,佛菩萨都知道我们在修行的。这不是一般的世俗宗教当中打的一个强心针,跟大家说:你们信不信佛?你们要不要修行?要不要去极乐世界?我们不是喊口号,《金刚经》当中,这一句话把我们的心放到肚子里了,“是人种诸善根,闻是言说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我每当念到这段经文的时候,特别的舒心。如果大家对佛法没有信心,就把这段话每天拿起来念三遍,什么信心都有了。就是你做什么菩萨都知道的,你要不要用功啊?你偷懒的时候佛菩萨也知道的,你要不要偷懒?因为我们终将会跟佛菩萨约定在莲池海会见面,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每天我们会念的,我们会在极乐世界的海会莲池当中,共享盛会。
今天早晨,师父说,厉母山寺要建一个居士林安养院,希望年纪大的人都能有地方修行。师父还带我去看山下那片地,那块地很好。然后回来的时候,师父跟我讲:我们这个厉母山,据他们说,龙华三会愿相逢。龙华三会的时候,我们厉母山是将来的分会场,是成佛的地方。所以我们大家有这样大的福报,在这么清净的道场修行,是不是要珍惜啊?对呀,还会不会没有信心啊?佛菩萨都看着我们啊,在极乐世界等着我们来,在厉母山等着我们成佛呀。
龙华三会是娑婆世界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所有的众生都会成佛的。那成佛是别人帮你成,还是你自己成啊?自己成佛。人一辈子就怕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还在做的事情。人一辈子最欢喜,因缘最殊胜,就是做一件事情自己喜欢,并且能够成就自己、成就众生的事情,而成佛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所以,这段经文,是告诉我们,不要没有信心,不要懈怠,要精进,愿我们龙华三会愿相逢。
二、佛法与世间的善法的区别
在这一品当中,还有一个问题也很有意思。在我们生活当中,比如说,你是信道教还是信佛教呢?你是信神教,据说我们这个地区也有一些信神教的很多,还是信佛教呢?对我们佛弟子来说,当然是信佛,对吧?但对很多脑子比较糊涂的人来说,他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唉呀,只要信就好了,都是教人做好事嘛,信什么都一样的,只要做好事就好了。《金刚经》当中,一语道破天机。不是信什么就好了,信什么,完全不一样。
因为不同的信仰,彰显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的信仰,它的修行是不一样的,到达的目的也不一样,这是第一大前提。不同的信仰所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很简单,巫术,我们东北的仙儿,是解决你身上有病的问题,你遇到疑难杂症的问题,找仙儿看看。道教的起点是解决你长生不老的问题。道教为什么不兴盛,因为没有看到过一个人长生不老,一个个都死翘翘了,所以道教不够兴盛,最主要原因在这里。儒教解决修身立命的问题,它解决人是怎么活着的问题。
我们刚才说的仙儿、说的道、说的儒教,都是解决我们当生的问题。可是人活着不是就这一辈子,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就这一辈子能好,能得人身,但下辈子不能保证继续为人。就这一辈子修行很好,但下辈子不能保证自己会继续修行,所以,一定要超脱轮回,这才是最究竟。
佛法最究竟的地方是,从浅表层来看,世间的法,都是解决就事论事的人生问题。佛法是解决彻底跳出轮回之外,不在五行当中的大解脱、大圆满、大究竟的问题。这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确实圆满,这是浅表层。
深层次来讲,世间所有的学术、所有的文化,都是在解决人如何活得更好的问题。而活得更好的一个命题,都是让人逃避死亡,让人相信自己,永恒不死。所有的文化,除了佛教之外,都是在追求永恒,所以我们喜欢健康,喜欢庄严,喜欢不朽,喜欢永恒。但是唯有佛菩萨、唯有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他说:世间没有永恒,只有无常。人,没有一个是永恒在这个世间,人生而向死而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死亡,只有面对了死亡这个课题,不逃避它,勇于面对它,人生才会有真正的出路。所有的逃避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梦终将是会醒的。这是佛法当中最精妙的地方。
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面对人生的无常。最大的无常,就是会死亡。所以如果这个问题没想明白,你的生活的感觉就如同满汉全席,不可谓不精美,不可谓不美味,可是每个菜里面有两只苍蝇,你看着它就不舒服。完美的人生当中,人或多或少会想到死,会想到人会离开这个世间,就是这个苍蝇。只有面对它,人生才有出路。
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经文后面当中说的。经文当中说,佛法的特色是在于,“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段经文,是世间的超越之超越之超越之超越。世界上没有人说过这个话,释迦牟尼佛说,我说的法,只是你们有病的时候应该吃的药,你们的病好了,药就不再需要了。我所说的法,是你们解脱的方便,而不是究竟。我说的法,对你们来说只是阶段性帮助,真正成佛这件事情,靠你们自己。
世间所有的宗教,都是神改变我们,神主宰我们,神改变我们的人生。佛不是神,这是佛教最为殊胜的地方。佛是帮助我们成佛的人,是指路人,路是他指的,但是路是要我们自己走的。
佛对我们的解脱和人生来讲,他是一个客体,而不是主体,所有的神都宣告,他对人生,他对生命,他对这个宇宙有主宰能力,而佛看清了这一点说,所有的神都是人的幻想和妄想。所以,这才是佛教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他看到了自身对于众生,只有帮助的义务,没有改变的责任,而责任在我们自己。这句话用我们世俗的话来讲,是自作自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修行各人了,关键你是否真的为自己的人生找一条出路。你真的想解脱吗?想解脱,努力修行。如果你不想解脱,你的因果,唯独你自己承担,与别人无关。这是佛教最为殊胜的地方。
所以,主动权交给你们。尽管在信仰之初,我们仰仗佛菩萨的力量,学习佛陀的智慧,但是在真正修行起点入门解脱这个问题上,需要我们自己各人努力。这是佛法,与世间的善法的区别。佛法通达究竟,善法只是为了解决人活得更好的问题。善法是有益于一部分人,为家庭、为个人、为事业,都是为一部分人,而佛法是为所有众生。善法当中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佛法是以众生为中心,是帮助众生。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9课丨原来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佛菩萨都是知道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 跟着《金刚经》学好心态!
- 《金刚经》“空”的境界是什么?
- 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殊胜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如何把逻辑思维提升到悟性?《金刚经》的悟性思维
-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样去学佛修行?依《金刚经》修菩萨行
- 金刚经分几部分?讲什么内容?
- 《金刚经》都说了些什么?
- 《金刚经》教众生做什么呢?不要执著
- 《金刚经》译文及注解评析
- 《金刚经》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离相修行
- 《金刚经》是我们学佛的基础
- 怎么理解“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六祖慧能是怎么开悟的?通过《金刚经》开悟
- 《金刚经》可以解决修行中遇到的诽谤和委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