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详情]

第3讲丨观苦发出离心,观无常生出离心

我们可以来观苦发出离心。

  对于苦,《四十二章经》中是这样说的,“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意思是说,财和色这两样,对于人来说,是人人都舍不得丢开的东西。这就像锋利的刀刃上粘有一点点蜜糖,蜜糖很少,不足以美餐一顿,小孩子看见,用舌头去舔吃蜜糖,那么就有割断舌头的危险。

观苦发出离心

  其实苦有很多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无一不是苦。然而说起苦的因,则莫过于对财色的贪爱了。世间人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四十二章经》中也说,爱欲中,最厉害的莫过于女色了,色这种欲望,没有比它更大更厉害的了。幸亏这样厉害的东西只有一种,如果还有第二种,那么我们修学佛法的道路就更遥遥无期了。世尊看我们追求财色,就如同我们看一个没有智慧的小孩,去舔舐刀刃上的一点蜜糖。和佛陀的寂灭之乐相比,财色带给人的快乐,就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一样,看上去五彩斑斓,其实虚幻不实,毫无意义。

  无量劫来,我们为此流转六道之中,流过的眼泪比海水还要多,过去生的尸骨堆积起来像须弥山那样高。对于苦,我们在座的各位应该有很深的体会,因为我看下面有很多年纪比较偏大的居士。最有体会的莫过于我们这个色身在慢慢地老去,种种的病苦。我们二十岁是什么样子,相比一下我们四十岁是什么样子的,到了现在六十岁白发苍苍又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我们走在路上,心已经走远了,可是脚步已经跟不上自己的心了。病苦来临时,我们也是无能为了。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求不得的苦,他们每个月吃泡面,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见明星,远远地看一眼,这痛不痛苦?很痛苦。

  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叫干嘎甘布,前世五百世中,一直处在地狱受苦、获得人身出家后,每次想到佛陀说的有关地狱的教言,就极度的恐惧,全身的毛孔都流血,而将法衣染成红色,恶趣如此的恐怖。得到人天福报也只是暂时的快乐,想要获得究竟的安乐,唯有依教修学,脱离六道,进趣菩提经中又说,“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这是从心理层面说众生的痛苦。人们喜欢一样东西就想据为已有,对于求而不得的东西就忧心忡忡,对于已经属于自己的东西又害怕失去而担惊受怕,人们内心的痛苦其实并不亚于身体上的苦痛折磨。就中国而言,全球著名的医学期刊杂志《柳叶刀》调查显示,2009年得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了9000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其实不只是人,动物也会抑郁甚至自杀,我们都知道大雁会殉情自杀,老鼠也会在灾荒年因为绝望而挂在树杈上上吊。这样看来,三界之中是苦多乐少,更应当生出离三界之心。

第三我们可以观无常生出离心。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灭》,是这样说的,“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呼吸间。佛日:善哉!子知道矣。”佛问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长,弟子回答在数日间,在一顿饭的时间都不对,只有回答在呼吸间的弟子,佛陀夸赞他说:很好,无常的道理你已经懂了。无常是一个耳熟能详却又极为甚深的话题,我们谁又能保证今天晚上躺在床上,第二能够醒来,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但是无常并不是简单的指生死,佛陀只是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无常就是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意思,比如人心,人心是变化莫测的。色身天天在变化,我们没有能力停止世间的迁流变化,这都是无常的体现。

观无常生出离心

  正如普贤菩萨警众偈所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地藏经》中也说:“无常大鬼,不期而至,冥冥游魂,未知罪福,”还没什么准备,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我想问问大家,是否觉得以前仿佛就在昨天,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走到了现在,我们死后也是浑浑噩噩,对自已来生的去向一无所知,一想到这儿,我们除了修行还有别的选择吗?

  修行中无常观是非常重要的。《贤愚因缘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佛陀在因地时,往昔做过一个国家的国王,国王向一位劳度差的婆罗门学修法。劳度差要求国王在身体上点一千盏灯来作供养,才会教国王教法;国王按照要求做了。劳度差又说: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皆死。听到这个教法,国王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一刹那也没有生起过悔恨之心。可见,对于成就佛道和利益众生,无常观都是极为重要的。

  轮回的本质正是如此,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思惟法义,在内心当中生起真正坚固的出离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