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心经》的大智慧(四十七)

  我们要好好地去做事,好好地发心;同时要好好地背功课,好好地学习,好好地觉悟,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开发自己的智慧,同时还要广种福田,多跟众生广结善缘。比如,你们有些是在厨房做事的,每天在厨房洗菜炒菜,全寺几百个修行人吃了你们做的饭菜,他们的功德都有你们的一份。你说这个为自己培的福报大不大?(众答:大!)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日常的这些劳作,其实都是在修福修慧。福和慧都需要修,只强调一方面是错误的。

  大家要知道佛是什么、菩萨是什么,然后把这些观念落实在现实修行之中。不要说“菩萨、佛是很高的境界,我达不到……”佛是很高的境界,但怎么样落实在我们成佛的因地呢?我们的因地,就是我们平常的修持。假如你平常修行的路偏了,那结果肯定也偏了。就像你想从广东到北京去,但是你方向走偏了,你往西北那边走了,结果越走越偏,越走越远,这样就更麻烦了。

  从我们开始学佛就要搞清楚: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怎么样成佛?怎么样成菩萨?都要在我们日常的修行中落实,落实在工作、生活里面。不然都是一句空话,没有用的。下面我们再看看什么是“菩萨”。

“菩萨”的内涵

  我们把“菩萨”分成三个部分来讲:自利、利他、自他兼利。

  “自利”就是自觉的意思。怎么样才能够自利?我们要觉悟。自己不觉悟,怎么自利?那怎么样利他呢?是要觉他。自他兼利,就是自觉觉他。

  第一,从自利的角度来说,菩萨翻译过来是“觉悟的有情”,他是自己觉悟的有情,这是从他的角度来说。但是他这个“觉悟的有情”还没有彻底像佛一样,他还留了微细的有情的情见没有破,还有一品的生相无明未断,所以是属于觉悟的、自觉的,还没完全彻底破除无明的有情,翻译成“觉悟的有情”。这个就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解释菩萨。

  第二,从觉他的角度来解释菩提就翻译成动词。“自觉”的觉就翻译成形容词——觉悟的,但还没有彻底的。另一方面,要帮助别人、利他的。这个“觉”、“菩提”就作动词来说了。“觉有情”的“觉”,就是动词了,是帮助别人觉悟。这是从字面上解释。

  第三,从自他兼利角度来说,“觉”、“菩提”是自觉,“萨埵”是觉有情。自己觉悟,而且能够帮助其他有情众生觉悟,这是自他兼利。

  菩萨实际上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内容,这是圆满的解释。若把它分开来方便说:“自利”是觉悟的有情;“利他”是能够帮助有情觉悟。这两点合起来就是“自他兼利”、自觉觉他,这个才是菩萨的真正内涵。

  那么,再把“观自在菩萨”五个字结合起来解释:能够用般若智慧观照诸法实相,不为境界所转,能够获得大自在,而且又能够救度迷苦的众生,具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精神的圣者,就称为“观自在菩萨”。再讲一遍,就是能够观照诸法的实相,也就是能够观照自己的本性、佛性

  那怎么样才能够观照自己的佛性呢?就是(要)能够不为境界所转,能够获得大自在,这个是讲自己。但是又能够救度迷苦的众生,这就是显现菩萨的精神了。前面是自己觉悟,能够观照诸法的真实相,能够不为境界所转,能够得大自在,这是自利的方面。菩萨(的内涵)不仅包含了这个,而且能够包含救度迷苦的众生。具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种精神的圣者,我们称之为“观自在菩萨”。这句话可以这样简单解释。

  《心经》总持分总共是四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这五个字,我们讲了三次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接着再讲总持分的后面三句。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四十七)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