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有寻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译文

  其次,什么是从寻、伺的相状方面加以确立?略语说:

  体、所缘、行相、等起和差别、抉择、流转,略辨其相状,即应知晓。

  应当知晓此相状略分有七种:第一、本质性,第二、对象,第三、运行相状,第四、同时起动者,第五、分类差别,第六、如何判定,第七、流转变化。

  寻、伺的本质性,指对事理对象不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以思寻为本质性;如对事理对象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以智慧为本质性,上述是应当知晓的。

  寻、伺的对象,指依托名身、句身、文身的意义为对象。

  寻、伺的运行相状,指对这对象匆略寻求的运行相状,是寻;对这对象精细审察,是伺。

  与寻、伺同时俱起的,指发出的语言。

  寻、伺的分类差别有七种,指有相、无相至不染污,如前面意地说过的。

  寻、伺的判定,如寻、伺就是一切心心所法吗?或一切心心所法就是寻、伺吗?不对!寻、伺必然是心心所法的范畴,或有的心心所法并非寻、伺。相对出世的智慧,除开出世智能和寻、伺,其他的一切三界的心心所法都不是寻、伺。

  寻、伺的流转变化,如地狱众生的寻、伺,在怎么的情状下运行?接触什么对象?由什么感受引发?与引发的感受相应的情绪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如同地狱众生,畜生、饿鬼、人、欲界天、初静虑地天的所有众生的寻、伺,在怎样的情状下运行?接触什么对象?由什么感受引发?与引发的感受相应的情绪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地狱众生的寻、伺,全是愁戚的运行,接触不可爱的对境,由苦的感受引发,与忧伤情绪相应,常常企求脱离苦,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如同地狱众生的寻、伺始终受苦,饿鬼的寻、伺也是这样。畜生、人、大力饿鬼所有的寻、伺大都是在愁戚中运行,较少在欣悦中运行;大都接触不可爱的对境,较少接触可爱的对境;大都由苦的感受引发,较少由乐的感受引发;大都与忧伤情绪相应,较少与欢喜情绪相应;大都企求脱苦,较少企求遇乐;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欲界诸天众生所有的寻、伺,大都在欣悦中运行,较少在愁戚中运行;大都在接触可爱的对境,较少接触不可爱的对境;大都由乐的感受引发,较少由苦的感受引发;大都与欢喜的情绪相应,较少与忧伤的情绪相应;大都企求遇乐,较少企求脱苦;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初静虑地天众生所有的寻、伺,始终在欣悦中运行,始终接触可爱的境界,始终由乐的感受引发,始终与欢喜的情绪相应,只企求不离乐,由离烦扰心贪爱欲的造作导致流转变化。

  【原典

  复次,云何相施设建立?嗢柁南曰:

  体①所缘行相②,等起③与差别,决择及流转,略辨相应知。

  应知此相略有七种:一体性,二所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别,六决择,七流转。

  寻、伺体性者,谓不深推度所缘④,思⑤为体性;若深推度所缘,慧⑥为体性应知。

  寻、伺所缘者,谓依名身⑦、句身⑧、文身⑨义为缘。

  寻、伺行相者,谓即于此所缘寻求行相⑩,是寻;即于此所缘伺察行相⑾,是伺。

  寻、伺等起者,谓发起语言。

  寻、伺差别者,有七种差别,谓有相、无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说⑿。

  寻、伺决择者⒀,若寻、伺即分别耶⒁?设分别即寻、伺耶⒂?谓诸寻、伺必是分别⒃或有分别非寻、伺⒄。谓望出世智,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而非寻、伺⒅。

  寻、伺流转者,若那落迦寻、伺,何等行⒆?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如那落迦如是,旁生、饿鬼、人、欲界天、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伺,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耶?谓那落迦寻、伺,唯是戚行⒇,触非爱境,引发于苦,与忧相应,常求脱苦,娆心业转(21)。如那落迦寻、伺一向受苦,饿鬼寻、伺亦尔。旁生、人趣、大力饿鬼,所有寻、伺,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分触非爱境,少分触可爱境;多分引苦,少分引乐;多分忧相应,少分喜相应;多分求脱苦,少分求遇乐;娆心业转。欲界诸天所有寻、伺,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分触可爱境,少分触非爱境;多分引乐,少分引苦;多分喜相应,少分忧相应;多分求遇乐,少分求脱苦:娆心业转(22)。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伺,一向欣行,一向触内可爱境界(23),一向引乐,一向喜相应,唯求不离乐,不娆心业转。

  【注释

  ①体:体性,此处指寻、伺各自的本质性。

  ②行相:寻、伺运行相状。

  ③等起:与寻、伺同时起动者,指语言。

  ④不深推度所缘:对所缘的对境事理不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匆草粗浅。

  ⑤思:心所法中的遍行法,意即思寻,尚能寻思求取善、恶、无记境。

  ⑥慧:心所法中的别境法,即智慧,能推求决定断却疑念,达到对佛理真实的善法抉择。

  ⑦名身:两个字构成的词,如白莲、汉文、佛典、静虑。单字构成的词,佛家称为名,如莲、人、典、虑,三个名以上称为多名身,如白莲花、初静虑、汉文大藏经

  ⑧句身:即句子,佛家称为名字圆满,即表达完整意思,如白莲花妙、佛典浩瀚。

  ⑨文身:即字、字母。佛家称所依字,即名身、句身所依的字,梵文即字母。一说两个字母才能称文身。

  ⑩于此所缘寻求行相:相对文义境,内心运行状态是粗略匆忙推求寻思的。

  ⑾于此所缘伺察行相:相对文义境,内心运行状态是深入严谨精密审察的。

  ⑿如前说:如前面意地中说,即分别所缘的七种分别: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⒀寻、伺决择者:意即对寻、伺与否的判断确定,非指寻、伺判断选择的功能。

  ⒁寻、伺即分别耶:寻、伺就是一切心心所法吗?此处分别,指所分别的种种内心活动现象。

  ⒂分别即寻、伺耶:一切心心所法都是寻、伺吗?

  ⒃寻、伺必是分别:寻、伺必然是心心所法所摄。

  ⒄有分别非寻、伺:有的心心所法并非寻、伺。

  ⒅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而非寻、伺:所余下的一切三界心心所,指除开了出世智和寻、伺的心心所。出世智无分别,所以不属于分别了的心心所。

  ⒆行:此处行指寻、伺的愁戚与欣悦所摄。

  ⒇唯是戚行:全都是愁戚性的运行。指地狱众生只得受苦无乐的心态表现于寻、伺。

  (21)娆心业转: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的作业导致的流转。娆,□□音扰,烦扰。

  (22)娆心业转:此处指欲界诸天也有娆心业转,是因为欲界诸天业转仍不离贪爱欲,所以不免烦恼生。

  (23)一向触内可爱境界:自始至终缘触内心可爱的境界,即禅定中内证体认的精神境界。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