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有寻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译文

  什么是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立?分立的略语说:

  数、处、量、寿、受用、生、自体和因缘果,各有差别。

  应当知晓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立通由八种相状:第一、从众生所处的界数加以确立,第二、从众生所居的处所加以确立,第三、从有情众生的身量加以确立,第四、从有情众生的寿命加以确立,第五、从有情众生的受用加以确立,第六、从众生不同追求生不同欲乐加以确立,第七、从众生自体形态及生存命运加以确立,第八、从因、缘、果的关系加以确立。

  什么是从众生所处的界数加以确立呢?概略分有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如此三种界,称作堕落世间法统摄的界。由不堕落世间法统摄的界,指修习道谛和灭谛圆满所处的界,以及无戏论的不漏落世间法的界。

  这些界中,欲界及色界的初静虑,除开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的大梵天,称为有寻有同吔。

  即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的大梵天,称作无寻唯伺地。任何一位有情众生,只要在初静虑修习上品善圆满,就能成为大清净的大梵天。

  从第二静虑天起,包括其余的有色界天和全部无色界天,称作无寻无伺地。此境界由于脱离了有贪欲烦恼的寻伺这一道理,才称名作无寻无伺地,这样称名,并非由于完全没有慧思处于对境匆略推寻、精深思考境界的心意运行现象的缘故。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未脱离欲界中的贪欲的人,由于有瑜伽师教导使心识慧思入定趋向不同的境性,在某一时间,也有无寻无伺的心意运行现象出现:脱离了有贪欲烦恼寻伺的人,也有寻伺的心理运行现象出现,如修定的人出离那禅定状态和生入那禅定境界的时间。

  如果处在通入无漏界的有为性范畴的初静虑,也称作有寻有伺地。这是依据寻伺处在有为法,以真如为对境进入此定的缘故,不是以存在寻伺心理活动现象为依据的绿故。……

  【原典

  云石何界施设建立?别嗢柁南日:

  数①处②量③寿④受用⑤生⑥,自体⑦因缘果⑧分别⑨。

  当知界建立由八相:一数建立,二处建立,三有情量建立,四有情寿建立,五有情受用建立,六生建立,七自体建立,八因缘果建立。

  云何数建立?咯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是三种,名堕摄界⑩。非堕摄界⑾者,谓方便⑿并萨迦耶灭⒀,及无戏论无漏界⒁。

  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间若定若生⒂,名有寻有伺地。

  即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⒃。

  从第二静虑,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全⒄,名无寻无伺地。此中由离寻、伺欲⒅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⒆故。所以者何?末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⒇差别故,于一时间(21),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如出彼定及生彼者。

  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22),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23),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24)故。……(25)。

  【注释

  ①数:本论从八种相状展开论述界,数为八相之一,指界的分别数,此处概分为欲、色、无色三界。

  ②处:八相之一,指各界中众生所居的种种处所。

  ③量:有情众生身长量。

  ④寿:有情众生寿命。

  ⑤受用:有情众生的苦乐感受及饮食、淫欲。

  ⑥生:指不同界处众生追求不同导致的欲乐不同。

  ⑦自体:指众生自体形态及生存的命运。众生都具有一定形体,从胎中各位到六趣众生,从中有身到菩萨最后身,自体都不同。命运也各异,有的夭折,有的不夭折。夭折的原因也不同,有的由自害,有的由他害。

  ⑧因缘果:分析诸法的因、缘、果关系。彼法的产生,要有最先生的因;还要有缘,即建立(形成自性)和和合(与其它因素相结合);最后产生的果报焉果。

  ⑨分别:指从界的大方面论述有寻有伺等三地要注意八相分别。

  ⑩堕摄界:由堕落世间法统摄的地界。堕,堕入世间法,未出世间。界,境地界。

  ⑾非堕摄界:由不堕落世间法统摄的地界。

  ⑿方便:方便善巧(Upayakausala) ,菩萨为普度众生获究竟真理过程中所采用的种种妙法。此处指四圣谛中的道谛。

  ⒀萨迦耶灭:执身有实我的妄心灭,此处指四圣谛的灭谛。萨迦耶,SatkaYa,有身、怀身。

  ⒁无戏论无漏界:没有任何不合真实言说的不漏落世间法地界。

  ⒂若定若生:即定且生,若为虚语词。中间定,即初静虑修习上品善圆满便生入大梵天。

  ⒃大梵:即大梵天(Mahabrahman),初禅天之王。梵,离欲清净。

  ⒄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全:其它有色界及无色界全部。

  ⒅寻、伺欲:有贪欲烦恼的寻、伺。

  ⒆不由不现行:(称为无寻无伺地),不是由于完全没有慧思寻、伺的运行。

  ⒇作意:调动慧思入定。

  (21)于一时间:当末离欲界欲者由瑜伽师导引修行入定,一时进入了六想(无相想、无分别想、寂静想、无作用想、无所思慕躁动想、离诸烦恼寂灭乐想)境界。

  (22)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属于通入无漏界的有为性范畴的初静虑,即初静虑中有一种定,统摄入通入无漏界的有为性。无漏界有为,又作无漏有为、有为无漏,即既是有为法的又通入无漏界的,如道谛。

  (23)缘真如为境:以真如为所对的境。

  (24)不由分别现行:不是依据寻、伺的现前的运行加以分别命名;或不是由于存在寻、伺心理活动现象的缘故。此处分别即指代依心心所法分别的心理现象。

  (25)略去部分为其他七相的论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