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和《地藏经》一样,《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此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详情]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九)
丙二 有情持奉益
丁一 佛说消灾周
戊一 释尊标示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晨嚼齿木,澡漱清净,以诸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形象。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此下为正说分中第二机益一大科所开出之第二段有情持奉益之文;正此经宗要之所在。如前曼殊启请言:“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是知此经之发起,全为利乐像法有情。即世尊赞许中亦说:“汝以大悲劝请我说”,乃至“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乐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故有情持奉益,实为此经之重心。如全部法华,以授记声闻成佛为主要,故有三周说法:一、法说周,上根悟入;二、喻说周,中根悟入;三、因缘说周,下根悟入。故今经以有情奉持利益为主要点,亦即分为三周:一、佛说消灾周,二、救脱延寿周,三、药叉誓护周。三周之文,各自独立,若彰其义,各有其宗要点;然亦互相摄入,互相交遍,如帝网珠之重重相映也。佛说消灾周文有四,今初释尊标示。
净信者,转依之基础,正行之要键,为学佛者必具条件;盖由净信故,一切清净心心所,皆得相应而起。信心所,居十一善心所之初,善以此世他世顺益为义;此信心所自性清净,亦能令余心所清净,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此言信,与常言之信异。常言迷信或误信人言,其信中皆含错谬成分,不可与此净信同日而语。以此净信,具有三个条件:一、信实,信有诸法真实事理;二、信德,信有三宝真净功德;三、信能,信自己有修行、断惑、证果之本能。如是依真实事理,三宝功德,本具功能而起信心,方称净信;亦可引余善心相应而起。故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为三乘圣道之源,一切功德之母,诸戒、定、慧善根莫不由此发生。
如是净信男子女人,能于药师如来名号,闻已诵持,即可得益。诵、为背诵,持、即意持不忘。如是诵持名号,由名召德,即能摄取佛果一切功德。晨嚼齿木,即嚼杨枝,清口、澡身,使内三业清净。以诸香花至供养形象,使外坛场庄严。若自书、若教人书者,古印度佛经皆以贝叶书写,中国古亦用纸书写,自五代宋时以来,乃有刻本流通,故亦可以刻经流通代替写经功德。一心受持,包括读、诵、受持、讲习、思维其义,为他人说等等。法华明五品法师功德: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皆可于一心受持摄尽。又诸经论明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谛听,五、披读,六、受持,七、开演,八、讽诵,九、思维,十、修习,亦于此一心受持中摄之。受持,即听受记持,盖佛经结集,只是经大众会诵,未必即有写本,故初学者须师传授,方可从之听受记持;如今西藏佛徒,尚实行授受之制度。虽然,时至今日,经典流通,凡识文者,皆可披读诵持,思维其义;故中国从古以来,即多从文自悟之师也。
法师之法,狭义言之,如四无碍辩中之法无碍辩,法对义言,但指能诠教法。广义言之,则能诠之教与所诠之义,法界诸法无非是法。如是思维,通达善解其义,以法自师;复能辗转开示宣说,以法为他人师,故曰法师。吾人于经典得以受持读诵、思维其义者,皆由法师为导引,法师之恩德甚深,故应布施供养,尽意敬重。非特物质尽量供养,即以身命供养亦所不惜,方称真诚求法。观夫释迦因地求半偈而舍全身,可为轨范也。时至今日,邪见炽然,有法不求,反诽谤之,讥毁之而不遗余力,可慨也夫!故学佛者,净信三宝,方蒙诸佛护念;以佛果功德,皆由因地净信而起;由净信而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故为佛所护念;如母忆子,念念不忘,则所求者,皆得遂愿圆满,善根增长,渐证菩提。
己二 曼殊奉扬
尔时、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而为供养;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扫洒净处,敷设高座,而用安处。尔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其所,供养守护。世尊!若此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及闻名号,当知是处无复横死;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设已夺者,还得如故,身心安乐”。
曼殊既闻世尊开示药师如来本愿功德,利益有情,故发誓愿奉扬是法,使像法有情,未闻者闻,已闻者增长,种种设法传流此经;故今日能得以讲读此经,皆曼殊誓愿加被之力也。华香、涂香、末香、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皆是供养庄严之具。花、香、灯、涂、鼓乐,为五供养,此中皆已具足。五色彩缎,作囊盛经,以表敬重;扫洒清净,庄严处所,如是奉扬此法,即能感得四大天王等来护持道场,供养尊重。四大天王,亦曰护世四王,以四天王天处三界诸天之下,距离人间最近,与人间有密切关系,故能护人护世也。及余无量百千天众,即指四天王天以上忉利天等诸天。以佛法流通之处,即天人福德得以增长之处,故踊跃欢喜而来护法也。此经宝流行之处,即有人依十法行受持之处。但信受奉持,必能解其义,若不了解,即难正信;而信如手,人若无手,虽有人授与珍财而不能接受,无信、则虽有功德宝亦不能受取。故能真实信受奉持及闻名号,皆得离诸横死。横死者,种种不一:或不卫生而死,或病不医治而死,或肆无忌惮遭刑网而死,或遇人祸天灾不测而死等,皆为横死之原因。又有世人所不常见之横死,即如前魇魅诸恶鬼劫夺精气等而死也。
戊三 释尊重详轨益
己一 开示仪轨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著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
此因曼殊誓愿奉扬,故世尊重为详示仪轨,即将应如何去修习奉扬之方法,广为开示。曼殊之言,上契佛理,下适众机,故佛印可之以如是、如是。此言修持方法,须先造药师佛形像,然后以华香庄严道场而供养之。但应如何建立形像耶?此须依据前第一第二愿中,明佛身光,相好庄严而建立之。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等,此专指在家信众而言。即修建药师法会,七日七夜,斋戒受持,香花供养,与今之寺院中修建弥陀佛七等相似。食清净食,不但素食,尤重过午不食之禁;若过午食,即为不净之食;五荤及腥血肉之食,更无论矣。澡浴香洁等,即三业清净,一心恭敬,七日七夜,受八斋戒,如法修持。
无垢浊心者,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坛既清净,心须无垢浊,若心不离垢浊.坛净亦复奚益?秽污堆积曰垢,泥水混沌曰浊,设以心如净镜,因贪等烦恼之秽积,则如镜著尘垢矣。设以心如清水,因食等烦恼之污滓,则如清水混泥浊矣。故今应生无垢浊心,即将一切烦恼伏息,起清净心。既无垢浊,应无怒害。然怒害心,为烦恼中最利之烦恼──怒心为小随烦恼中之忿,害心即小随烦恼中之害──,此怒害心形之于外,无非损人的行为。本来、佛心众生心,一心一切心,交互相遍。由此怒害心起,即与诸佛慈悲之心隔绝,而障蔽与一切众生相通之本能也。“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即此之谓矣。由无垢浊心,起清净心;由无怒害心,起慈悲心;对一切有情识有思想的同类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又、无垢浊心,无怒害心,犹为佛教消极方面破除者。而一般不明佛理之人,即以此目佛教为悲观的或消极的,不知佛教于破坏垢浊、怒害之心后,即随而建设慈、悲、喜、舍平等心所表现的积极的行为,不智孰甚!
慈、悲、喜、舍,亦曰四无量心,以此四心普遍平等,量同法界,无界限故。慈心,使诸众生同得利益安乐,如母忆子,时时念子安乐,而菩萨则遍诸有情。悲心,拔除众苦,由慈为本,见众生苦而悲痛,欲救济其苦,尽力设法,将苦连根拔除,杜塞苦源。故诸佛菩萨,皆以慈悲为心,由慈悲故,见众生得乐离苦,起普遍的喜心;喜心、正与嫉妒心相反,以怀嫉妒心,见他好事,即不欢喜。须有上慈、悲、喜三心,等观若自若他、若男若女,众缘所生,其性本空,无可取著,自他苦乐平等无别,即起舍平等心。由舍平等故,若慈、若悲、若喜各各平等,即成四无量心矣。故若慈悲等心,从自他观念而出发,执为实有能拔苦者,能与乐者,及所离苦者,所受乐者,则有限量,非平等心;而菩萨从二空无分别智而起与乐拔苦,虽终日与乐拔苦而不见与乐拔苦,故能成其平等普遍之无量心也。
总之、塑画形像,供养经典,受持读诵,思解其义,开示演说,互相修习,即组成建立药师法会之仪轨也。
- 上一篇:《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三十)
- 下一篇:《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八)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四)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三)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二)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一)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十)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九)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八)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七)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六)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五)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四)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三)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二)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一)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九)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八)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七)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六)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五)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