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五家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青年的展望

时间:公元一九七八年一月

地点:台北能仁学会

听众:法师、居士(弟子陈慧贞记)

第一、青年对佛教的展望

一.从世界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二.从时代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三.从社会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四.从宗教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五.从生活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六.从佛教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第二、佛教对青年的希望

一.以戒以法净化自己

二.以利以乐摄化众生

三.以定以慧安住自己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能仁学会举办“佛教青年展望”一系列的演讲,在这一星期中请到诸方大德来讲演,星云非常荣幸,第一天就有机会和各位见面谈这个问题。

当初贵会会长问我要讲什么题目时,我回答说:“你订佛教青年展望,我就讲佛教青年展望好了。”但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不太容易讲,到底是佛教希望青年做些什么呢?还是青年希望佛教如何呢?由于我远居高雄,也不便再和你们商量,所以我现在就将这个问题分成两段来和各位研究探讨。

第一、青年对佛教的展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个体生命跃动在宇宙的大洪流中,首先必然会急于探索前途的问题,也就是对未来做一个展望。青年投身于佛教,心中也一定渴切展望佛教的前途,希望佛教的未来光明灿烂。佛教的未来有希望,我们青年就会觉得生命充满希望与意义,也就能获得安心立命的落实感。因此,在这里我要分成几点,尝试从各方面,各个角度来看佛教的未来:从世界来看佛教的展望,从社会来看佛教的展望,从时代来看佛教的展望,从生活来看佛教的展望,从宗教来看佛教的展望。

一.从世界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目前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佛教称作“娑婆世界”,所谓娑婆世界,就是众苦煎迫的世界。苦,就是烦恼,在佛教中它有许多的名称,它能障蔽我们内心原有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作盖、障;它盘缠在我们心中,象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作结;它能驱使我们在无明之中永远地轮回,所以又称作使;它使我们惶惶茫茫,迷失本心,所以又称作惑。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数十种的譬喻来形容它。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究竟有什么苦呢?由于欲望不得满足而苦,由于人际关系爱、憎、离、合等的不协调而苦,由于自然界风、雨、火、地震等的侵袭而苦,更由于人类自身身体上的疾病老死、心理上的贪瞋痴妄而苦,真是无边无量,绵绵无穷。

然而生在这样一个娑婆世界,大家所承受的,也并非完全没有快乐,只是快乐非常有限,远非痛苦所能比拟。所以有这么一个笑话:当婴儿呱呱堕地时,他的第一声就是“哇--哇--”,好像在表示“苦啊--苦啊”这个普遍流行的笑话充分显示人生的苦。

佛教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像枯木死灰,每次都正襟危坐,严严肃肃地讲说这世间百孔千疮的苦;相反的,佛教是幸福的教,佛教希望人人都能追求到至高无上的安稳快乐。既然佛教是幸福的教,为什么要一再强调生命的苦呢?因为你若不知道苦,你就不懂得快乐,也无从真正发心来学道。苦,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一个增上缘。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慢慢发展下去,会进到一个天堂的世界。以我们台湾来说,在很多方面就好象是天堂一般。佛教讲的天堂是指三界二十八天而言,即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个天,无色界有四个天,三界共二十八天。天人的生活与我们娑婆世界的生活不大相同,他们的寿命很长,就以四天王天的岁寿为例吧﹗四天王天是诸天之中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最近的人,他们的一昼夜等于我们人间五十年,而他们的天寿是五百岁,折合我人间岁数就是九百万岁。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生于比这娑婆世界高一界的天界,我们就不再以“人生七十古来稀”或彭祖的八百岁为奇了,那时可以活整整的九百万年。如果到了无色界,就有八万大劫的寿命,那就更加长了,其间的差异远非我们人类所可以想象的,就是用我们中国人习惯说的“天渊之别”也不足以形容它。

寿命之外,天堂的快乐也非常殊胜,例如天堂里的众生,需要衣服时衣服就来了,想要吃饭时饭菜就来了,真是随心所欲,随意所需。此外,他们的身量、居所、禅定等等,也都很殊胜。天堂种种的殊胜,就以我们台湾的现状而言,也逐渐达到这个标准。在燠热的夏天有冷气,严寒的冬天有暖气;想到远方旅游办事,汽车、火车不够快,坐飞机就可以神速来回;想吃什么,山珍海味,不足为奇,满汉全席,花样百出;在美国广播的美国之音,我们在家里打开收音机就可以立刻听到;从电视由播出的球赛和拳击,坐在家里,扭开魔术般的按扭就可以看到。真正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希望怎样就能怎样。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慢慢发展下去,在物质生活方面将与天堂一无二致。

虽然娑婆世界可以由苦而乐,天堂之乐其乐无边,然而这一切的快乐仍是不究竟,不管是九百万岁、八万大劫,终究是有限的岁寿。如果这个世界慢慢发展,大家都信佛念佛,就可以进步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与天堂不同,极乐世界是一个清净之地,不像天堂仍是以“情欲”来维系生命。极乐佛土恢廓广大,微妙奇丽,而无变异衰灭。极乐世界的地是自然七宝合成,无山岳海洋溪渠井谷之险,终年冷热适宜,无春夏秋冬之别。房屋是七宝楼阁,水是八功德水,味甘如露。众宝莲花周满世界,足履其上则下陷四寸,行过之处还复如故。极乐净土的居民没有男女之分,都是莲花化生,他们的生活也没有经济上的苦恼,因为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而且没有人会强占己有,因为欲食之时就自然饱足了。极乐世界还有百万种伎乐,演唱清畅悦耳的法音,更有百千种光明,照耀庄严灿烂的国土。

由此可知,极乐世界远比天堂更高超、更微妙,以我们今日台湾来说,为什么念佛的人越来越多,就是要把极乐净土实现在人间,所谓“心净则国土净”,这绝对不是一种幻想或神话。据经中记载,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土,一佛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娑婆世界与极乐净土之间遥隔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几乎使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但是经中也告诉我们,于一念顷可往生极乐世界。现今美国的太空人登陆到二十几万英里外的月球,还需要好几天,而我们却可在一念之间到达十万亿佛土之外的净土世界;因为它不是科学方式的世界,更不是物质所堆砌成的世界,它是一个信心愿力所共成的精神世界。只要念佛的人慢慢增多以后,净土就会逐渐在人间实现。

再往下去,极乐世界还要进到最后的“华藏世界”。我听说,过去在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任教的方东美教授,毕生最推崇佛教的华严思想,他认为今后人类最高的思想准则就是华严思想,最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华严世界。所谓华严世界于一微尘中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尽摄于一微尘里。例如经中最著名的因陀罗网,网上之珠重重互映,融摄宇宙,监照乾坤,时空交织,心物相通,十方佛刹,一一微尘无不周匝互绕,相即相入。

在这样重重无尽,交相遍涉而圆满通融的世界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无内无外,无古无今,无欠无缺,早已超越了时空的观念,泯灭了有无的轸域。如果我们能实践华严思想,能安住在华藏世界的话,富贵固然好,贫穷也同样自足快乐;美味的食物固然妙味无穷,粗糙恶劣的食物也同样甘之如饴;赞美的音声固然悦耳,恶毒的辱骂也同样美妙。

在华藏世界中,不论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无一不是一多不异,净秽无别,这一种超越差别而进入绝对平等的世界,只要我们在佛教中再接再厉地修证是不难实现的。一般人常常以为世界末日快来了,时下的思想中也很流行这种末世思想,这实在是过分悲观消极或不肯负责任的思想心态。我们学佛的人只要有一个悲天悯人的愿力,并且真正去实践佛法,不但天堂在人间、极乐在人间,连华藏世界也会在人间实现的。

二.从时代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从世界的展望再来谈时代的展望。历史上的上古时代三皇五帝时,我们订名神权时代。其时民智未开,初民的生活非常简陋,茹毛饮血,居处洞穴,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力量感到不可捉摸,尤其是那些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现象,例如风、火、雷、雨、水等灾难。面对那些无法避免又不可理解的外力,初民心中充满了恐惧感,于是设想有某种或多种大力而不可见的东西在主宰人类,惩罚人类,于是他们就透过祭祀礼拜等方式来祈求宽恕,这就造成了多神、泛神崇拜的神权时代。天空忽然轰隆一声,电光交作,在初民眼光中,那是雷神的愤怒;地面刮起阵阵强风,那是风神在显露威力;大雨滂沱,泛滥成灾,那是雨神的警告。此外,举凡日、月、山、川,河、海、星、云、烟等,都无一不有其神。在今天的台湾,甚至于大树也可称神,石头也可称神,土地也可称神,可见这种神权思想并不仅限于初民而已,只不过初民对于所有不可知的事物都归诸于神,乃至于万物的创造、宇宙的形成,一一都出自神的旨意。神,是至高无上的。

其后,从神权的时代又慢慢进化到君权的时代。人类的生活从家族性逐渐走向部落生活,而在人群中,一些比较聪明,能力高强的领袖人物脱颖而出,起来统一各部落,以后就做起了皇帝;所谓君权,一旦大权在握,君临天下,四海之内,唯我独尊。既然成为最高的权威者,结果就有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居然也维持了几千年。

慢慢地,大家体认到这种君权的不合理,于是纷纷起来革命,提倡民权。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每一个民众都享有权利,打破了统治者与受治者的壁垒,从此,众人的事就由众人来管理。像我们中华民国实行三民主义,主张民生、民族、民权,公职人员要由民众来推举,选贤与能,尊重自由意志,因为民众的权利可以决定一切。

虽然现在的民权时代,常常给民众许多的自由权利,保障了人民生活的福祉,但是,这样的时代难道就是最高的究竟吗?难道所有的人类理想境界就仅止于此吗?所有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从这个民权时代发展下去,将会有一个“生权时代”出现。所谓生,就是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今后一切众生都要有平等的生存权,不但是同人类不分家世、相貌、品性、智能、体格、贵贱、美丑、强弱、智愚,就是一切飞禽走兽、虫鸟鱼蛇都有同样充分的生存权利。现在世界各国中,较文明的国家也都制定了保护动物的法律,也设定动物生存的特定区域,就是在我们台湾,也有一个保护动物节,还有许多人也大力提倡不准虐待动物。因为一切动物就是一切众生,若由物质上来看,大家都是一般骨肉一般皮,把这些动物的皮毛骨肉筋血送到化学试验室作化学分析,结果无非是同样的碳、氢、氧、氮、磷、钾、钙、铁等的一大群原子罢了。若以精神方面来说,纵使动物在受想行识上的作用不如人类之强,但感受苦乐之情则显而易见:从万物之灵的高等动物,以至于蝼蚁蚊蝇等的低等动物,无不表现一样的贪生畏死,避苦趋乐的心情。所以,从民权发展下去,在未来一定可以进入佛陀所提倡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生权时代。
 

三.从社会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从世界、时代的发展再讲到社会的发展。最早的人类所形成的社会,叫做游牧社会,以天然的水草来游牧维生,所谓逐水草而居之,其后慢慢安居下来,发展成农业社会,藉着耕种的知识,靠着植物粮食来维生。到了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结构急剧地变化,人类一切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工业时代,人类不断地向外追求物质的知识,以物质为对象而考察、研究、实验、利用,结果不但物质界的知识是物化了,就连心灵界的知识也被物化了。知识的错乱导致道德的颠倒贫瘠,工业时代带给人们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却也使人们产生了更强烈的物质欲望。更由于人我的界线未泯除,心物的对待未融通,物质与科技的发达非但不能获得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真正自由平等,反而更引起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矛盾对立。例如核子武器的发明,一方面固然可以收到吓阻侵略暴力的效果,另一方面却也引发了今日世界各大强国之间的猜忌。可以说,现在进展到这个工业社会,只是解决了我们物质方面的生活,至于我们精神领域的增长、道德修养的提高、心灵道念的精进,则有待于一个“道业社会”的来临。

巨厦高楼连苑起,轻歌曼舞明光里,社会渐渐繁荣兴盛了,人心也慢慢腐蚀迷失了。跟社会的发展成正比,越来越多的人渴盼求得平衡的内心生活,然而物质生活不能提供永恒的安宁境界,只有“道”本身才是永恒的。例如当今的美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然而美国人民更迫切地需要宗教的信仰,迫切地需要修道的生活,甚至于基督教、天主教的礼拜、祈祷,他们都感到不够。就拿我们这一次佛光山传戒来说,戒子中有一个心理学博士、一个语言学硕士,还有两位教授,千里迢迢,从美国赶到台湾来受戒。近年来,许多西藏、日本,以及我们台湾的出家人到欧美去传布佛教,可以说欧美佛教普及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有些地区虽然还在萌芽阶段,但是有更多地区早已经起了热烈的反应。以美国来说,现在各大学 普遍设置了佛学研究社、禅堂,且经常举办演讲、研讨会,著名的哈佛大学就设有佛学系、禅堂。另如英国夙负盛名的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与伦敦大学等校的学生,也都组织了极具规模而朝气蓬勃的佛学社。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需要一个修道的生活,因此,从社会来看未来,佛教有着非常光明灿烂的前途。

四.从宗教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再从一般宗教的发展来看佛教的前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就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初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阳、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它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目前我们台湾是一个英雄宗教非常普遍的社会,不过,有朝一日会慢慢进展到“真理的宗教”。

由于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民众智能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响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能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因此,我们对佛教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五.从生活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从生活上来看佛教的未来。以佛教的生活来说,我们佛教最早的生活叫作乞食生活,也就是托钵生活;日中一食,乞食充腹,依住林下,安心进道。原始的佛教,从佛陀到他的弟子,都是以乞食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佛教东传到我们中国以后,由于社会结构、生活型态的不同,托钵乞食有所不便,于是便慢慢改变为农禅生活。所谓农禅生活,便是僧侣自食其力,一面耕作,一面修行,例如古代的百丈怀海禅师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外,太虚大师也曾提倡工禅生活,他认为务农之余可以修行参禅,作工也同属劳动,一样无妨于修行参禅。不论是农禅生活,是工禅生活,一样逐渐地进化为共修的生活。

在共修的生活之中,出家人不一定非要在山林水边修行参禅不可,也未必要自耕自食;他投身于团体之中,群居共修,进入寺院,进入丛林,平等互助,和合共进。从前只有在寺院、丛林 进行共修生活,现在就是在家学佛的居士,也有念佛会、居士林......等种种的共修会。这个共修的生活再发展下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就是解脱的生活。

我们大家只要彼此勉励,互相研究,藉着相互激荡的力量,对佛法的研究深入下去,就是过着一种解脱者的生活。

所谓解脱者的生活,就是体证人生的无常无我,从人生众苦的桎梏之中自我释放出来,得到身心脱落的安乐自在。由于能体达无我之理,自然就能舍离爱取之心,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永远超脱出执着缠缚的迷境。到那时候的生活,有钱固然是处处方便,没有钱也一样时时自在,因为内心的富足远比金钱的拥有还重要。位居显要固然能得到光彩荣耀,但是默默无闻,如一介平民也丝毫无损于他自我人格的尊严,因为他的内心与三世诸佛共通平等。身体健康,数十年如一日固然很幸运,就是疾病缠绕,乃至于残废死亡也没有关系。因为在解脱者的眼中,生老病死犹如水泡,水泡虽然破裂了,但水的本性依然平静如常。我们人类虽然有生老病死,但这种现象上的变化只是一种表相而已,实际上我们的本性之中并没有生老病死。如果你能体认“死亡”只是肉体上的死、形象上的死,你就可以了解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精神是没有生死之别的。就以黄金为例,你可以将黄金制成耳环、手镯、戒指,但那些都不等于黄金,因为黄金的本性是不变的。

如果我们能够修行证悟到我们的本性,真是生也好、死也好,有也好、无也好,来也好、去也好;总是生死不二,有无一体,来去无异,实在是一种完全自由解脱的生活。在这时代,大家的智能渐渐提高,越来越会感到佛教修持的重要,解脱的生活一定会很快来临的。例如贵会会长圆一法师,建立了能仁学会这个道场,推动了共修的生活,如此只要一直发展下去,在未来,大家一定可以获得和乐自在的解脱生活。

六.从佛教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现在再从佛教本身的演变来看佛教的未来。佛陀为了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创建了佛教。所谓一大事因缘,就是开导众生,令人人都悟入佛的知见。因此佛教的出发点乃以人类为本,是人乘的佛教。佛陀成道以后,印度所盛行的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又称作原始佛教。佛教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时间极其悠久,而在阿育王时代,由印度传至锡兰、缅甸、泰国,以及爪哇群岛等的南方系统诸国,迄今仍然盛行小乘佛教,然而他们也已逐渐感到小乘佛教的不究竟,进而会慢慢接受我们中国的大乘佛教

中国从汉朝佛教入传之初,可以说就是大乘佛教,然而那时只有大乘佛教的教义,但却缺乏大乘佛教的精神动力。其后,每一朝代都有许多高僧大德出来弘扬大乘佛教,所以大乘佛教的教义在我们中国有着非常蓬勃的发展。例如大陆上著名的四大名山,普陀山是观世音显现灵验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他们都是大乘菩萨,大乘佛教就是菩萨的佛教,而菩萨的佛教就是偏重于在家的佛教。我们以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萨来说,观世音是在家相,普贤、文殊也都是在家相,只有地藏王是出家相,所以大乘佛教应该是在家佛子起来实践的佛教。

佛教的实践目的,在于明心见性,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脱生死烦恼的束缚,获得绝对自由与平等,不特要自己如此,更要世界上所有人类和动物都如此。凡夫之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觉,所以爱恋执着,流转生死。小乘之人仅觉了一半,所以观三界如牢狱。视人类若冤家,一经出世就永远不作入世之想。具有大乘精神的菩萨则由于已证我法二空,以大智之故,不住于生死;以大悲之故,不住于涅槃。悲智双运,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大乘菩萨这种高度的智与悲,就是在助人也证得智与悲的本体,觉得圆满的境界;因为没有慈悲的智能是狂慧,而离开智能的慈悲则仅仅是俗情。唯有体达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才能令智者有所知,仁者有所爱,勇者有所为,相倚互赖,利乐一切的众生。

在过去,我们大陆上的佛教一向都以僧众,就是出家人为主,以在家信众护法。出家人的佛教主要是发出离心,亦即舍弃爱取,厌离秽土之心,这是一种小乘佛教的准则。如果所有的信徒都来从事佛化运动,以四大菩萨的精神来弘扬大乘佛教,我想,我们中国佛教不会仅止于目前的状况。不过,现在还不迟,现在我们台湾有很多社会青年、大专青年,都是有热忱有理想的知识青年,他们不但信仰佛教,而且实行悲愿,献身于佛教的事业,这实在非常难得。如果还有更多有理想有热忱的青年都来加入这个悲愿的行列,以智能、慈悲来摄化众生,任劳任怨,精进无畏,勇往直前,如此我们从大乘佛教发展下去,未来一定是一个“佛乘佛教”的佛化世界。

有人说,我们中国佛教一旦没落了,将来会慢慢从西洋再回过头来,由西洋人将佛法再传到我们中国。这个想法未必见得,因为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一个佛教的,完全佛乘的,以佛心来行事的,以佛的精神来度众的,以佛的行为来做为生活准则的时代已渐渐开展了。在未来,我相信大地众生都会具有如来的智能德相,放眼看去,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

我刚才所讲的是佛教青年的展望,我们对佛教的未来一定要有信心,有希望,如此,我们投身于这个信仰之中,献身于这个真理的宗教,我们所付出的辛苦修养,所期盼的未来希望,一定可以在佛教的展望里一一实现。各位可以看得出来,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佛陀所讲的华藏世界,未来的时代是一个众生平等的生权时代,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事业与道业并重的社会,未来的宗教是一个佛教真理普遍润化人间的宗教,未来的生活是一个解脱的生活;未来,是一个最理想、最圆融的世界,未来就是佛乘的世界。

第二、佛教对青年的希望

我们讲完了青年对佛教的展望,以下我们就来谈谈佛教希望我们青年的是什么?佛教本来就是一个青年的宗教,但不知道何以会被误解为老年人的宗教。譬如说,有人要信佛教却仍然信心不坚固时,常常就以“到将来老了以后再说”为借口,彷佛佛教是一个老公公老婆婆的老人宗教,非等到白发苍苍口齿动摇的时候,就不肯及早觉悟。甚至还有人认为,佛教只是在人死了才需要经忏超度的死人的宗教,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在佛教里面,我们可以看看,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就没有胡须,有胡须才算老。此外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也都没有胡须。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位佛菩萨是有胡须的,所以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释迦牟尼佛是三十一岁证悟成道的,以我们现在来衡量,三十一岁正是青年。又如我们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圣者玄奘大师,他在二十六岁时发愿到印度取经,而他就以这种青年的悲愿壮行丰富了我们的中国佛教,提供给后代无数的文化遗产。此外,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以及佛教史中,也记载许多青年佛子的光耀事迹,例如妙慧童女,仅仅是个小女孩,就连德高望重的文殊菩萨都向她恭谨地顶礼,所以说,有志不在年高。另如法华经里的龙女,年仅八岁,就可以在南方无垢世界转女身成佛,可见在佛教,不但不轻视年轻人,而且也不轻视女人。

东晋时代有一位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座下四圣弟子之一,他去逝时才三十一岁,然而他所留下的著作,尤其是《肇论》一书,不但在佛教史上,就是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也都是一部不可磨灭的伟大著作。可以说,佛教培育、塑造了多少的青年,而他们也贡献出自己,促进佛教的进步,增添佛教的荣耀。《华严经》中最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个虚心求道的男童,问道行脚,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大菩萨,和他们畅论诸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一个小小童子,每到一处,都受到隆重的欢迎。所以说,佛教绝不是老人的宗教,而是青年的宗教。

我们当然不否认,今天有些寺院弘扬佛法的方式有所偏差,明明是对在家信徒讲道,大可以对他们宣说在家的佛法,要他们发增上心,但由于他自己本身出了家,就想以一套出家人的吃素、出家、受戒等作法来要求在家的信众,要他们发出离心,所以讲说者与听讲者之间往往不能相应。此外,又由于近年来国家社会的动乱,尤其从明末以来佛法衰微,至清朝有太平天国洪杨之乱,再碰到现在中共毁灭佛教,使佛教蒙受远比历史上三武一宗更大的灾难。经过这许多灾祸,佛教的许多事业当然无法按照佛教的本意来兴办,佛教的人才也不像唐宋时代那样的济济多士,现在佛教在中国大陆可以说受了亘古未有的灾难。处在这一时代,我们青年更应该发心,不仅要把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本来面目弘扬起来,更应该把我们青年的佛教树立起来。要树立青年佛教,就要谈到佛教对青年有什么展望,以及青年们自身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作佛教的栋梁,作佛教的干城。因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来跟各位共同勉励。

一.以戒以法净化自己

佛教青年若想自度度人,成为佛教命脉的中流砥柱,就须具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与奋斗的勇气,使自我的生命理想化、自觉化、意志化,而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就必须以佛教的戒律、佛陀的教法来净化自己;自己若不先求得净化,又如何来净化社会,净化他人呢?因此,青年须以持戒、修法来作为自我充实的首要之务。当然,戒律的内容非常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我们撇开出家人的戒不谈,在家信徒的戒也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等数种。现在我们暂且可以不谈八关斋戒、菩萨戒,但我们起码要奉行五戒。任何初学佛法的人都知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受五戒是为求名誉,我们一定不愿意。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人间社会和谐安乐,最起码,人人都应该持守五戒。今日许多佛教徒,常常只想要长命百岁,可是自己却滥杀无辜;光想自己富贵,却尽量地贪污窃取;希望自己家庭和谐,却去侵犯别人的家庭;希望自己名誉好,却不惜以妄语侵犯别人的名誉;渴望自己聪明智能,却又常做一些愚痴不堪的事而不自检点。

所以,我们佛教青年想要壁立万仞,扭转乾坤,迸放万丈的光焰以利益群生,首先就要以戒为本。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果没有佛教的准则,不过五戒的生活,就绝对无法得到佛法的利益。我们不妨到监狱里去调查一下,那里所关的犯人,他们之所以身系囹圄,失去自由,都是由于犯了五戒的缘故。例如杀人、伤害,甚至毁尸灭迹,这就是犯了不杀生之戒;他们贪污、窃取、抢劫,这是不偷盗之戒;有的妨碍家庭、妨害风化、重婚、强奸、这是不邪淫之戒;又有诈欺、背信、开空头支票,这是不妄语之戒;此外,抽鸦片、大麻、吸食强力胶、注射速赐康等,令人迷失灵性,理智颠倒的东西,就是犯了不饮酒的广泛意义。因为犯了五戒,任意地侵犯他人,结果为社会所不容,做人的条件从此也就不具备了。因此我深觉,今后我们的佛教青年,固然应该有热情活泼的胸襟,但对于生活的规律戒仪更应该加以重视。

有人说,我们佛教有了朝气蓬勃的青年,可以来组织佛教歌咏队,以期美化人生,美化佛教,给佛教带来生气。不错,我们是应该提倡佛教音乐、梵呗教学。又有人主张,旅行游乐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舒散我们的身心。不错,佛教也经常举办各种朝山参拜的活动。但是佛教更希望青年能够深入经藏,依戒依法,用佛陀的义理作为自己信仰的根据。

我们青年想要作时代的暮鼓晨钟,想要给佛教带来新气象,也唯有先谦冲自牧,埋头苦读,广修一切世学内典。能够熟知外学,才能够制诸“外道”;知道一切工巧明,才能造就世间之利济;能圆满了达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之法,才能自觉觉人,普化群伦。

二.以利以乐摄化众生

我们青年有了戒、有了法,自己净化了,自己的条件具备了,但佛教的精神不仅仅在于自己得度而已,还更需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进而以利以乐来摄化众生。这个社会众生,你若对他一无利益,他又要你做什么呢?所以,我自从有心弘法以来,秉着我们太虚大师的教示,也以佛教本来的精神,就是特别重视人间的佛教,重视生活的佛教。佛教绝非谈玄说空的宗教,而是要从大众的生活改善起;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以为光把道理讲好就够,而是要让每一个人真正获得利益,获得安乐。

如何带给人利益?如何带给人安乐呢?例如现在兴办各种慈善事业,孤儿院、养老院、学校、医院,乃至于佛教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庆祝会、星期日学校、语言训练班,以及各种婚丧喜庆的社会活动,这就是以利以乐来摄化众生。从此,佛教不再是修建寺院,做做法会而已,而是依照佛陀的教法教义,带给人们一种全面更新的生活方式。我听圆一法师说,能仁学会以后要成立医药班,将医药常识传授给人。此外甚至还要成立音乐班、插花班、烹饪班......,慢慢改善大家的生活,令大家都得到利益安乐。我觉得,这是今后我们青年的责任,所谓任重道远,舍我其谁,佛教青年应该有一种“以利乐众生为己任”的抱负与气魄。

三.以定以慧安住自己

今天的社会混乱,人也常常感到渺茫惶惑,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将身心安住在何处。比方说,上了班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上班,整天空无一事却又万分无聊。看电视吧﹗却也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看个不停,至于打牌、游玩、吃零食、逛街,久而久之,更觉内心空虚,万念俱灰。所以安住身心实在是很重要。在佛教中,念佛可以安住身心,坐禅更是安住身心的最佳法门。念佛是把身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坐禅则是注心一处,以真智住于无漏清净的禅定中。当然,打坐也要经过初步的训练,譬如要下水救人就必须先学会游泳。等到调理好身心,对禅有了体验,两腿一盘,法乐无穷。不但是打坐,即使是生活中,吃饭、办公、睡觉,也都可以参禅,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如果我们青年有了一点禅定的修养,不论行住坐卧、进修办道,一定会觉得生活很美好、很自在。

有了定以后,还要以慧来安住自己。例如有人要看佛经研究佛学,如果发心一天读一卷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三百六十五卷,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卷了,日积月累,实在令人惊歎。有了智能,再来回顾这个世间、这个社会人生,你会发现,目之所及,一切都跟从前不同了。孔子为什么看满街都是圣贤,佛陀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可见,如果以智能之眼来认识世间,一定可以窥见到真理之光。然而,佛教讲的智能不同于一般科学家所用之智能;世间的智能总离不了意识的分别计较,佛教的智能则在于明心见性,破诸惑业。

我听说一位台大的青年,平常很喜欢去登爬高山,他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有一天,为了排水沟的问题,竟和邻居争吵起来,正在吵得不可开交时,他们的儿子听了很不愉快:“唉﹗爸爸妈妈真是的,这么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吵﹗”这个登过无数高山的青年,已经体会出宇宙的伟大,培育出开阔的胸襟,因此越发觉得芝麻小事不值一提;他的父母,虽然是身为大学教授,却反而不如他。佛法就好比高山。登妙高山,我们就可以看透一切事相。佛法又如大海,有了佛法,我们将会智能如海。

很希望各位同进都能够以戒以法来健全自己,净化自己;以利以乐来普济他人,摄化众生;更以定以慧来安住自己,超脱自己。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深愿能跟各位互切互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好约略谈一谈我们青年对佛教的六个展望,以及佛教对青年的三项希望。我本来要讲六点,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 。希望三宝加被大家,谢谢各位﹗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