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明月 5.坦诚团体
坦诚团体
这题目似跟打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跟我们的生活倒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现首先讲是什么动机,让我想到这题目。
讲题动机
曾看到一本书叫《大未来》,可能有些人也都看过了,里面讲到:在现代或未来,世界有两个很明显的趋势,第一是统一的趋势,譬如我们已看到东德和西德的合并,也看到很多大公司的合并,甚至苏俄跟美国及民主国家的关系也慢慢转好,这是一种大统一的趋势。但同时又存在一种刚好相反的趋势,就是分裂。很多大公司解体,或者像(前)苏联,本是非常极权专政的国家,现在却慢慢解体了。很奇怪的是:为什么统一与分裂的趋势是同时存在的呢?所以我在山上,就曾好好想过这个问题。
自法鼓山开山以来,事业当然是慢慢发展,因此,运作的面也愈来愈广,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人事不协调的现象。对这些不协调的现象,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观念来处理。
这题目也是上次所讲〈真情无限〉的延伸。前面是讲个人怎样去应对人情,而今天所讲却是人与团体之间,应如何沟通协调。
团体的初衷
一个团体之所以形成,一定有它共同的兴趣与宗旨。就像般若禅坐会,是以共同的兴趣──打坐,共同的宗旨──修学佛法,而形成的团体。但形成团体后,人往往会期待,彼此之间能有更广泛的结合。譬如禅坐会,最初只要一齐打坐就好了,然进一步有人希望联谊,以让彼此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互动。甚或办一些跟禅坐不直接相关的活动。
因此,这团体最初形成时,气氛一定很融洽──因为它很单纯。但当我们要把团体里的大事、小事,都变成统一的格局,就开始有了混乱。因为即使兴趣、宗旨是共认的,可是小细节,就有很多不同的意见。譬如禅坐服,有些人认为必要,有些人认为多此一举。而要的人中,有人认为这种款式好,有人认为那种设计佳,于是统一不成,反造成更多的纷歧。即使用投票方式处理──少数服从多数,也未必能造成真正的统一。事实上,少数只是被压抑而已,未必真的心服。何况很多时候,投票的结果:四比六,比率相差不多。可见输的人并不是少数,所以他们将形成异端。
专制与自决
该怎样来处理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就一个团体最初的宗旨,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不认同的话,你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团体。如不想打坐,那就不该参加禅坐会。或者虽参加佛教团体,而且它可能有利用的价值,却不是为了修学佛法,那也应该被拒绝在门外的。所以跟宗旨直接相应或密切相关的部份,应该有它统一的一面。至于其他细节问题,我认为没必要把一切统一化、格局化。细节的问题可用「自决」的方式去处理,只要不与宗旨相违,或妨碍他人即可。而不必要把所有人、所有事,都套入同样的模式中。
同样,这团体形成之后,也会有它周边的关系;譬如禅坐会跟念佛会、护法会,以及一些其他的活动,一定会有互动的关系,而这关系未必跟最初共同兴趣与宗旨相关。因此我认为,也不该把整个会用专制的形式,一定要跟其他的活动扯上关系。譬如说,朝山活动是朝山活动,禅坐会是禅坐会,禅坐会的人虽不妨以个人方式参与朝山活动,却不可用禅坐会的行政系统参与活动。因为这跟最初的宗旨、兴趣不直接相关。如果一定要把整个会硬凑合投入,则必造成分裂。
统一与分裂
因此,对那些不与宗旨直接相应的活动,要尽可能用「自决的方式」去处理,要参与朝山的,还是去参与。禅坐会既不阻挡也不鼓励。同样对于像禅坐服这类的事,如很多人认为重要,那就去设计制作吧!但不能勉强要每人都接受。然而人往往「为了强求格式的统一,而造成更大的分裂」,格式的统一与精神的统一是不一样的。
格式的统一是:对团体和外界的关系,或团体中一些细节的规范,都用统一的格局来套装。而精神的统一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接纳每个人的意见;这样表面看好象不统一,但精神却是彼此呼应的──因为它还不离最初的宗旨、兴趣而运作。因此,我愿再三强调:不要为了格式的统一而造成分裂。
但事实上,世间任何一个团体,因都有最初的兴趣、宗旨,所以也都免不了会有它专制和压抑的一面,只是或多或少而已。一个团体如为了成就某事业而成立的,而成就的欲望又很强烈,就不可能有太多的尊重与接纳,它必然造成相当程度的专制和压抑。
坦诚团体
因此,我希望人除了参与那种有作为、有目的的团体外,也能够形成另一种团体,这种团体姑称为「坦诚团体」吧!在此团体中,没有其他的目的,只有人与人间的坦然相处而已。因为如有一外在目的,则这目的就会形成一种专制,要把所有的人往那里套。
在现实的世间,我们都活在目的里,所以不可能完全的坦诚。但至少希望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能拨出一段空间;或在我们所认识的人群中,能有一些人,是能够坦诚相处的。如几个人或一群人,能形成这样的共识,则这种坦诚气氛对个人身心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在这个时代里,因为人际关系的复杂,所以常因沟通不良、协调不易,而造成心理很深的创伤。而这些创伤,唯有通过坦诚互动,才能慢慢复元。
因此,我诚恳的希望,大家除了来此禅坐外,慢慢的也能把心灵开放,用坦诚的方式来彼此相处。当然最初会有选择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对每个人都一样坦诚。但经过一段时日后,彼此慢慢认识了,便应努力去开创,以形成风气。因这不只对个人的生活会有帮助,对禅修、对道业也一定会有帮助的。因为禅法讲到最后,常曰:「不迎不拒,当下即是。」如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能坦诚,那还谈什么「不迎不拒,当下即是」。那当然会有很多的顾虑、烦恼、业障。所以这题目表面上似跟打坐没关系,但其实跟心智的成长还是大有关系的。
民国八十年十二月一日,讲于农禅寺般若禅坐会,陈秀文居士整理
- 上一篇:天心明月 4.真情无限
- 下一篇:天心明月 6.新年谈岁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