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四次结集,纷争日繁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二十讲之:四次结集,纷争日繁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

  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

  四次结集,纷争日繁

  接着上节课上课。

  四部典籍的形成,其实就是四部宗派的形成过程,四部宗派形成又跟佛教经、律、论三藏的四次结集有关:

  第一次经典结集,阿阇世王作外护,在毗婆罗山七叶窟前面的精舍。这次结集遇到一个麻烦:富兰那长老说,他亲自听佛说过一些事情,跟当时经典结集公认的一些知见有出入。这次结集并没有特别完善,就凭着迦叶尊者当时的威望,平息了一些小小的争端。

  第二次经典结集称为“七百结集”,实际是一次不设辩论主席的大辩论。

  第二次结集导致了分裂,在此之前,佛教和合共住,即使有不同的寺院和僧团,但无派系之别。第二次结集讨论了吃盐、和合共住、受金钱供养等问题,其实是以僧团比丘生活细节为主,产生的一些辩论。

  这些辩论埋下了伏笔,因为表面看是些生活细节问题,实际它直接牵扯到一个比丘证果后的生活状况。比如证阿罗汉果之后与之前的比丘,在这些生活细节上的需要。表面看来小,实际背后有着更大的问题。

  这次“十事非法”的辩论,也是形成一个简单结论就停下了,并无统一意见。

  紧接着就到了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阿育王是最大的护法,他的信仰非常虔诚。他曾供养数万比丘的斋饭,修建很多寺院,供养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虽然阿育王早年曾破坏佛教,但他后来信仰佛教时,供养之心到什么程度呢?哪怕行为上并不能给佛教增光的临时冒充比丘的人,他也供养。“不看佛面看袈裟”,只要穿上僧装、乃至大量冒充僧人的乞丐,在他的供养场合,都能得到丰厚回报。

  第三次结集时,阿育王经过长期的供养,已形成了一个疑惑:“我的诸多供养中,经常发生问题,你们自己无法管理好僧团,那能不能来讨论这个问题:混迹在僧团中的假僧人,我该不该供养?可不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这次结集的辩论主题?”当时的长老们就同意了,而且也想通过这一辩论,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想法虽好,但结果大出意料:造成了一千条完全不能统一的意见,五百条反对,五百条主张。但此时还没有像《大毗婆沙论》一样,集合众多经典的精要,组合一部论,来成立宗派。虽然出现了十四个部派,但此时它们都没有独立的论典。

  到第三次结集时,《大毗婆沙论》也没有形成,十四个派别和一千条意见都留下了,于是促成了佛灭度后的第四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是一次更巨大的学术讨论会,也可说是一次更猛烈的辩论会。这次辩论更无法统一,因为是在十四部派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大辩论,争论双方都是非常厉害的高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