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香港社会整合中的角色及其作用
佛教在香港社会整合中的角色及其作用
◎宏明法师引 言
香港六大宗教基督教、孔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和佛教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十六日成立了“六宗教领袖座谈会”,每年两次举行座谈聚会及发表新年文告、联谊访问等,并以回应不同国际年的呼吁,举办关于老人福利、儿童教育、无家可归者安居年慈善步行,以及涉及道德教育、社会福利等范围的各类活动,对于香港社会的稳定发展,致力贡献,至今已有整整二十五年。在这银禧庆典之际,对于宗教在香港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起到的社会功用,作一些回顾及展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充份体现了六宗教同人对香港社会的关怀及宗教在社会的使命感。我们知道,宗教的缘起有其社会的需要,超越了一切物质的价值,对社会有独到的功能与作用,提供人类灵性的修持,应属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并且往往是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所不能替代。今从佛教的角度概略地去探讨佛教在香港社会整合中的角色及其发挥的功用。
一、回顾历史,佛教在香港社会的殊胜功用。
佛教是现行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宗教,传到中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激荡,融合与发展,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之佛教,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生生不息的生命光华。香港佛教历史可追溯至西元428年,时值中国南北朝时期,有杯渡禅师(380-458)来港弘法,于新界屯门青山和元朗开创寺院,为香港佛教之嚆矢。说佛教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可谓有史可考,有迹可寻。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香港佛教在历代祖师大德的主持及四众同人的护持下,法源流长,生机盎然。在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以觉光大师为首的香港四众弟子发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陀精神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弘愿,不仅把香港佛教引领向世界,而且在香港社会的整合过程中起到了较大的功用。
近二十五年来,香港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和改观。植根于社会的土壤及民众意识之中的各大宗教在这不寻常的历史性阶段,充分发挥了各自宗教的信仰理念与践行方式,各尽所能,各显所长,造福社会,利益人群。佛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扮演它的社会角色及发挥其社会功用:
其一、佛教扮演心理调节的角色,发挥疏解个人危机的功用。个人是信仰的最基本单位,会影响到家庭、团体乃至整个社会。佛教重视自力解脱,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心即佛,是佛即心”等理论,劝化世人以一念心来转变受困扰的心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种种不如意之事,诸如天灾或人祸,以及个人及亲属的疾病、痛苦和死亡等。人们可从宗教信仰中舒解种种身心失调的困扰,积极地面对人生。
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等各种社会客观因素,广大市民压力增加,情绪不安。许多青少年受不良风气影响而往往有不端的思想行为。香港佛教联合会有见于此,曾联合多所佛教学校,举行一个为期一年的“心灵探索行——个人价值观重建计划”,在校内透过进行禅修与义工服务,带领同学考察国内佛教圣地,让学生体验宗教信仰对个人内在生命的影响,帮助同学疏解内心彷徨,建立一个正面与积极的人生观。
以人为本的佛教,有关自力他力互补的信仰力量,有助于人们消除恐惧,得到心灵抚慰及精神寄托,疏解个人心理危机,从而起到减轻痛苦、稳定情绪、达到内心平衡的作用,为个人的人生提供了意义与目标。
其二、佛教扮演社团组合的角色,发挥凝聚群体力量的功用。凡是宗教皆有一种凝聚力,它能使一个群体,一个集团,一个社会团结整合。佛教有一个殊胜的理论——缘起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T72,67a《杂阿含经》)说明彼此的相关性和有无生灭的因果关系,由此强调因缘的组合是一切法成就的主导因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第二),所以佛教重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落实和群体协作的配合精神。
香港佛教在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以及各兄弟宗教同人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于1998年终于成功申请“佛诞公众假期”,佛诞成为社会公众法定假日,不仅是特区政府对东方传统宗教及文明的重视,而且对发挥佛教所提倡的“同体”精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荣辱与共,生死依存的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尤其在现代社会,重竞争,快节奏的生活使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冷漠,而佛教的组织和活动为人与人之间较密切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如佛教道场举行的诵经,礼忏,佛七、禅七及各种类型和规模大小不一的共修活动等。香港佛教界在每年佛诞节,除分区举行各类庆典之外,还联合全港佛教各道场假红磡体育馆或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场所,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佛诞多项活动。通过诸如此类法会活动的筹备与开展,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配合和有意义的交往,以及大局为重,集体为上的理念,凝聚集体智慧,重视集体创作,对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挥着重大的功用。而佛教的慈悲平等的教理教义,又决定着这种凝聚的团体力量,有助于人心的向善,风气的净化,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的稳定,此为香港社会当前尤所需要。
其三、佛教扮演伦理建设的角色,发挥加强道德规范的功用。美国宗教社会学家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中讲到:“宗教在宣讲和强调与整个社会相同的规范与价值的范围内,在社会中有增强的功能……宗教是把社会的核心价值教化给公民的几大机构之一。”,这里罗氏所讲的社会的核心价值,在我们认为就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佛教而言就是相关的伦理德目,主要是体现在佛教的戒律上及其戒律的扩展方面。如佛教所讲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作为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戒规准则,含有更深层的内涵。不杀生,体现了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无限同情,是“人我一体”的生命哲学。不偷盗,体现了对财富取得的合理渠道及正确的财富观。不邪淫,体现了人事交往的清净如法和维系家庭的和乐保证。不妄语,体现了人格品行的端正与诚信处世的准则等等。这都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净化世道人心,提升人格品质。正如着名佛教学者方立天教授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谈到佛教五戒时所说的︰有利于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
香港佛教的寺院、庵堂、精舍共四百多间,遍布于港九、新界、离岛各地。这些道场经常举办佛学讲座及佛法交流等活动,把佛教中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等思想以及大乘入世精神,与大众分享,为信徒提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使许多人在面临道德选择时,可以有所遵循,在行为发动时,有所依归和约束。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种种基本教理的深入和普及,并与中国传统世俗伦理相结合融汇,就扩展和深化了世俗伦理的内涵,对于提高和完善人的道德修养具有特殊的意义。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大师在一九七六年二月十一日假佛联会礼堂邀请各宗教新春团拜联欢会中就讲到:
“研讨时弊和需要,各尽所长,以宗教的信仰力量净化人心,改造社会。……社会秩序的建立,除了用以强制外在的法律,就是导向心行的道德,道德是自发自觉的操持,可以启发诱导。……甚么是道德的基本规律呢?那就是中国儒家的仁恕,道家的法自然,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忠诚,佛教的慈悲。”(《觉光法师弘法集》第二集,p624)。
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所佛教寺院道场就是一所学校,是一所品道德培育学校,是一所德之教育,觉之教育的学校,推动并加强社会的道德规范。
其四、佛教扮演慈善服务的角色,发挥开展社会福利的功用。佛教的教义教规,不仅对信徒起着陶冶品性,净化思想的作用,并且在佛教伦理德目的指导下,投身社会公益事业。香港佛教团体和寺院全都是非牟利的社会福利机构,充分并合理利用各类法会的净资、公众的自愿捐献以及政府提供的津贴等,开展兴办各类慈善事业,佛教团体成为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发起者和促进者之一。在医疗服务方面,早在一九七○年,香港佛教联合会就开办了一间佛教医院,一九七七年被列为港府分区医疗统筹计划的辅助医院,并于一九九三年创立安养(善终)服务,成为九龙中医院网络中仅有少数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之一。在幼儿服务、安老服务、葬殓服务方面,仅香港佛教联合会就办有佛教慈慧幼儿园一所,大型政府津助护理安老院一所,长者邻舍中心三间,长者文化服务中心一间,及占地2.65公顷的佛教坟场,供佛教人士安葬先人或安奉先人骨灰。在生、老、病、死人生各个环节,提供并落实全部关怀。另如正觉莲社,在一九九○年即首先兴办佛教宝静安老院,其后近年并先后建成“佛教李嘉诚护理安老院”、“佛教李庄月明护养院”,均获李嘉诚先生个人捐建,设备先进,院务建全。其他如菩提学会、志莲净苑、湛山寺等佛教团体,也都设有安老服务机构,并且开展各种慈悲福利服务。
香港佛教界的社会福利事业更不仅局限于香港本地一隅,近年并向大陆内地开展相关服务,包括成立各种慈善基金、救灾、解困、恤艰,对于一些边远贫穷地区的教育、卫生、慈善等方面支持不遗余力。如大屿山宝莲寺计划在内地捐助一百八十所希望工程学校,将陆续筹建落成,另有其他多个佛教道场在内地捐建医疗诊所、学校等等,均获得社会各方的赞许和认同。
由于香港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持续深入与不断扩大规模及受益普及面,对树立佛教理性、健康的形象,建立佛教社会良好观感,摄受更多有心向善之有缘人士加入佛教行列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五、佛教扮演文明载体的角色,发挥延续传统文化的功用。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曾说过:“宗教除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以外,还具有文化性。”。中国佛教文化渊源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香港佛教界亦从事发掘、整理、出版佛教文献、收藏和保护佛教文物、组织人员编辑、撰述宗教着作等等,继承、开发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出版及文化事业方面,各佛教团体常年不断地出版各类佛教文献书籍,设置图书馆、佛学书局等多间佛教文化机构。其中香港佛教月刊创刊至今已有四十三年历史,已出版五百二十二期。香港佛教联合会设有佛学课本编纂委员会,编印初、高级佛学课本。香港佛教文化协会于一九九八年出版了《佛梅电子大藏经》,不仅是世界第一部汉文电子大藏经,而且在当时是收录经典最多、集佛教经典、佛菩萨像及佛教梵呗于一体的能永久珍藏的汉文版电子大藏经,集中体现了香港佛教四众同人利用现代科技的智慧结晶和团队协作的劳动成果,开辟了佛经流通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体现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和文学的各方面,乃至落实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佛教的许多方面都体现一种文化和艺术,如寺院布局的园林文化、寺院的造像艺术、素斋的饮食文化等均融洽了佛教的理念,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加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走进一所寺院就如同走进一所文化艺术的殿堂,听到的、看到的无不体现佛教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内蕴。
从佛教文化的弘扬到教育的开展方面,仅香港佛教联合会至今就办有政府津贴中学十三间,小学八间,非牟利幼稚园七间。其他佛教团体尚办有大专、中、小学、幼稚园等多所。为弘传佛教文化,推行佛化教育,香港佛教联合会协助香港大学于二○○二年成立了香港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培养佛教高级研究人材。同时香港佛教联合会从香港佛教的未来前景着想,经过数年的努力,亦于二○○二年创办了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开创香港佛教僧教育世纪工程,吸纳青年学僧,造就法门龙象,为香港佛教事业的明天准备后备资源。
香港是介于东西方之间,相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社会的一个国际都会,佛教的弘传和兴盛对以华人为主的香港社会来说,对延续中国传统文明,促进华人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二、瞻望前景,佛教与香港社会同创辉煌。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资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成为地球村已成为事实,生命之间彼此休戚相关。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发明成果的实际效用和传播速度大大缩短,令人瞩目。但同时又面临着一切波及全世界的文化的危机,这就是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冲突。由此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人类自身的异化,与自然对自我的疏离,在精神和心理上孕育了一种不安和的气氛,整个世界也充满了暴戾,不道德及丧失理性的现象随处可见。宗教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以及在调节现代科技与传统人文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起到一个润滑疏解的仲介作用。香港在近几十年来,经历了许多大事、喜事、难事、苦恼不如意事,香港普罗市民经受着苦、乐、忧、喜人生百味。时代在发展,时代需要宗教;社会在进步,社会需要宗教。宗教在香港社会中势必继续扮演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发挥其殊胜的社会功用。太虚大师在《中国佛学之重建》一文中提出:“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香港佛教有近百万的信众,接近全港总人口的六分之一,遍布在香港社会各阶层及行业之中。我们只要积极发挥佛教的感召力与团体凝聚力以及共存共荣的精神,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良传统,落实人生佛教的关怀理念,推行大乘,饶益群生,促进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香港佛教在弘法利生、文化事业、社会福利、慈善服务、文化传播及旅游事业等诸多方面,必将契合香港社会的时代脉抟,与时并进,奋力开拓,迈入新的里程,与香港社会同创辉煌。
结 语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大师在二十五年前的一次佛诞典礼致辞中的一段话,今天读来,意味深长,值得我等深思。谨录如下,以作本篇结语:“我等当发誓愿,以佛志为志,以佛心为心;弘扬佛陀教法,挽救人类危机。我人深知,五蕴皆空,所以无我我所;无我我所,所以能大;消灭无明,所以生大雄大力;体解平等实性,所以能大慈大悲。以大雄力行大慈悲,宣般若法,演慈悲教;世界为众生依赖,人心和平,世界即和平。重整人间道德,改造社会秩序,消弭乱源,创造净土,绝非空谈,指日可待。”(《觉光法师文集》,p250)。
- 上一篇: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
- 下一篇:佛教与生活
相关阅读
- 净界法师:佛教妙音是什么意思?心力跟佛力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佛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的
- 太虚大师:学佛者第一步需要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
- 界文法师:佛教的慈悲观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师:“科学”、“贸易”、“单位”这些名词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师:佛教“牧牛”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师:佛教经典与道教经典可以同时诵吗?
- 印光大师:佛教以孝为根本在大乘经中多有阐发显明
- 宏海法师: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净界法师: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 觉真法师:佛教因果论的社会功能和伦理价值
- 界文法师: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禅的?
- 宏海法师:佛教为什么不杀生?戒杀是首善
- 印光大师: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觉真法师: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学而又伟大的
- 圣严法师: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
最新更新
- [其他汉传法师]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着安详自在快乐
- [普洱茶]陈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样吗?
- [禅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头去
- [生活故事]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顾其短,扬其长,宽容可育人
- [佛与人生]观照当下
- [佛学常识]贤劫千佛的说法由何而来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箴言
- [红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遗教经]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的解释
- [禅宗典藏]“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说明《五灯会元》怎样的特点?
- [哲理故事]心中宽和,则世界和乐
- [佛经故事]百善孝为先,孝子割肉济父母
- [佛与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
- [佛学常识]奇光如来的形象如何
- [其他汉传法师]生死是自然规律,那自己在世间留下了什么?
- [红茶]什么是宁红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