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白话解

下附征事(二则)设法救民(皇明通记)

  明朝宣宗年间,江南直隶巡府周文襄公忱,爱民如子,理财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每到一处,一下车,就访民问苦,以为苏州松江赋税太重,非常忧虑,于是想在丰收年岁,用官钞粜米,储藏积累,以备灾年赈济。宣德八年冬天,向上报告准备赈济粮仓的办法。命令一下达,就和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商实行,苏州得米三十万石,连同松江、常州的,分藏于各县。第二年江南大旱,苏、松饥民达三百多万,发放了所有的粮仓还不够救济。通过这个教训,忱公又在积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他调查到以前储备秋粮时,负责的官员,多收粮而不上缴,损失国粮多年。于是忱公就在水道旁边设置收粮场所,选人总收发运,百姓把粮食直接上缴,不再通过中间人的手,减少费用三分之一。又因为三府要运粮一百万石,储藏到南京仓库,作为北京军职月俸,运输费用达每石六斗,所以忱公就和况钟等人商量。公说:“他们能够在南京受俸,就不能在这里受俸吗?如果在这里发给他们,不但免除劳民之苦,而且节省费用六十万石。用这些支出来充实赈济粮仓,今后就没有忧患了!”况钟等人都说好,于是上报朝廷推行。这样苏州就得米四十万石,又有平粜所储六十多万石。有了这么多粮食,忱公便说:“今后不仅要救济农民,凡是运输有欠失的,也可以从这里借给他,在秋收还清,如果民夫修筑堤岸,开通河道,也可以统计人数给予救济。”朝廷批准了他的计划。第二年,江南又大旱,上命各地大发赈济。从此以后,田禾受灾,而百姓没有饥饿,数年中救活灾民百多万。正统元年,忱公核定官田征收标准,苏州一府就减收秋粮八十多万石,其他地方差别不等。苏、松三百年来,造福百姓最多的,首屈一指应当是忱公了,但公并不就此满足,他一生平易近人,慈悲喜舍,出于天性。出家僧人有所建造,向公募捐,公从来没有一次拒绝,并往往高于募捐的数目,而公的财富反而越来越多。江南人依托他,把他看做福星,二十多年,百姓生活在他的治下,是多么的辛运啊!

  帝君示敕

  太仓黄建安,名立德,看见苏、松百姓为赋税繁多而痛苦,天天忧思难寝,每天早晨拜佛时,一定祷告上天请求豁免两郡征粮,又把具体情况上呈当事者,费尽了一切力量,人们都笑他不自量力。庚寅秋黄患病,到冬天的时候,病越来越严重,到十一月底,已经水米不沾唇几天了,一天晚上五鼓时分,忽然梦见被帝君召到大殿,告诉他:“您的命数早就应当死了,因为至诚减粮,所以要延长您的寿命。”于是亲口传授他一条敕命①,反复三次,就记住了。当他挣开眼睛看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在病床,但精神已经健旺了,旧病顿时消除。他急忙起来洗手,点灯磨墨。这时候家中正在为建安亡妹送葬,只留下一个老婆婆守门,她忽然看见数月卧床的主人,端坐灯前书写,心中非常惊奇。天亮后,他的表弟郭雉先和孔尔忠来看病,发现这个情况,也大吃一惊。黄公就坐肩舆②,和大家一起去送葬,应酬亲朋,奔走街道,没有一点疲倦的样子,饮食也忽然如旧。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传为美谈。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就谢绝世事,长斋学佛,过了几年,无病而终。

  注:

  ①指救命消灾的祈祷文。

  ②用人力抬杠的轿子。

  (补充)以黄公的力量,无法减免赋税,反而被人笑,但修行全在修心,心正则道隆。所以黄公至诚祈祷,为民请命的精神,怎能不感动上天?学佛人天天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又有多少呢?天天发大愿,实际上都从口头上滑过去了。如果不从修心入手,观察自己的一念一行,即使修更多的苦行,也收效甚微,离佛遥远啊!学习黄公时时想众生,时时念众生,把众生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真正的菩萨了。

  (按)读帝君的祈祷文,它的大略意思是:君子立德啊,稀少难得,茕茕一生,独立不移,虽入红尘,志向高洁,年已衰老,矢志不渝,发心三百年济困觉民,立志亿万户普生乐土,达人①莫笑啊,蜉蝣②想撼泰山,精卫③要塞大海,只要志向不变啊,水滴也能石穿,铁杵也能变针,勇往直前啊,决不后退,天地之道,自强不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努力自勉啊,不要变心。从这里面可以知道,黄公的事在于人心所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注:

  ①通达事理,看透一切的人,这里含有贬义。

  ②细长纤弱的昆虫。

  ③出自《山海经》北山经,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以后,就化成一只名叫精为的鸟,每天从西山把树枝和石块衔来,投进东海,决心把东海填平。这就是精卫填海的典故。

  忠主

  (发明)这个“忠”字,下面从心,则不是表面上的恭敬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抗灾御患是忠,扬善惩恶是忠,推荐贤能是忠。如果君说可以就可以,君说不行就不行,百姓有疾苦,不向上面报告,皇上有恩惠,不向下面推行,以摧交科税为奉法,以核准收款为精明,这是孟子所说我们不能做的啊,哪里还谈得上忠呢!“主”这个字不仅仅是指君王,凡是吏和官府,奴和家长,都是主仆关系。姑且记载义仆二人,谈谈忠主的感想。

下附征事(二则)鞠躬尽瘁(田叔禾阿寄传)

  明朝淳安年间徐氏兄弟分家产,老大分得一匹马,老二分得一头牛,三寡妇分得一个阿寄老奴。阿寄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寡妇哭着说:“马可骑,牛可耕,老仆只能白吃饭啊!”寄说:“难道主人以为我连牛马都不如吗?”于是就尽心尽力为主人出谋划策,发家致富。寡妇全部金银首饰,有十二金,把它拿去山中卖漆,一年得了三次利息,再过二十年,家产已达几万金。阿寄帮助主母嫁了三个女儿,又请来老师教育两个儿子,长大后都娶了大家闺秀,又送入太学读书。阿寄一看见徐家人,即使是孩子,也一定下拜,从来没有轻视主母,她的女儿虽小,也不和她平起平坐。到最后得病要死的时候,就拿出全家的粗细帐目,归还主母说:“老奴牛马之报已经尽了!”看他的家居,没有一寸丝一粒粟,一妻一子,衣服只能遮体罢了。

  (按)这样存心做事,这样安分尽责,这样出谋划策,即使是大贤人,也不能做的更好,现在竟然出在偏僻山村一个仆人身上,真是奇妙啊!

  (补充)修道不分等级,修道没有模式,阿寄鞠躬尽瘁,不求回报,正是入世的菩萨行者,虽身为奴仆,但心如金子,那些大人先生啊,有多少能够做到呢!

  主为画像(功过格)

  顺治初年,青阳吴六房之仆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断。有一次,遇左氏兵渡江而来,吴家人出外避难,只留下吴毛守屋,被贼七枪打死,他的弟弟来看他,又苏醒过来说:“我前世有业障,应当受七次猪身,因为斋戒念佛的力量,就以七枪散怨,从此就直往西方了!”后来他的主人恍惚看见他前后幢幡,并鞠躬对他说:“我是吴毛,有缘要到天界去,路过这里。”说完就不见了。于是主人就画下他的像,向他礼拜。

  (按)以七枪换七次猪身,这是重报轻受啊!了结了前生的业怨,就以念佛的力量往生西方,一下子就转凡入圣了。

  (补充)以凡夫肉眼来看,反而认为是遇祸,不知道因为七枪就了结了七生投胎为猪啊!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是一定不变的道理。一旦转凡成圣,就能游遍十方,随缘度生了。

  孝亲

  (发明)孝的内容真是说不尽啊!《诗》说:“所要报的恩德,就好象苍天一样无边无际啊!”我能送给父母的,可以胜过广大的天吗?古今的劝孝书,已经很多,在这里姑且记述那些罕见罕闻的事情。

  人不知道有后世,不相信有因果,就等于看不见的瞎子,听不见的聋子,他们真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不可救药啊!为什么呢?自己不知道有后世,就不知道亲友有后世,想要使大家互相敬爱就很难坚持了;自己不相信因果,就不知道亲友有因果,,想要使别人离苦得乐,就作不到了。我看见母鸡伏卵,就突然有所警策,在它舒展羽翼,保护雏子的时候,母子之间是多么亲爱啊!哪里会想到有朝一日,一个个被杀死,各自不相顾了。我们作人也是这样,父子夫妻,在一起的时候,就难舍难分,一到生死关头,疾病不能相代,罪业也不能相代了。甚至有的阴间正受尽痛苦,而阳间正欢呼畅饮。绣枕尚在,却不能重温旧梦;双鲤空画,卧寒冰已经无用。古人说:孝子不能忍受亲人的死亡,正因为他的亲人还没有死啊!难道仅仅是空想吗?

  佛说:父母之恩,累世难报。即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便小便,随之而下,也不能报答。即使用尽世上所有的珍宝佳肴,供养父母,经过恒河沙那么长的劫数,也不能报尽。从这里看来,佛门提倡报亲人恩,就一定有道理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