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之出生 儒学世家降凤凰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农历三月初九,河南洛州缑氏县(今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的陈惠家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老四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被取名陈祎,后来,他成了被誉为“千古一人”的高僧玄奘。
一、生于儒学世家
人们也许会问:玄奘上面已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对他的出生,家人怎么还看得这么“隆重”?这是有原因的。原来,母亲宋氏在生他时,听到村边的凤凰台上有凤凰鸣叫。既有“凤凰鸣谷”的祥瑞,这个孩子肯定不一般,将来必成大器。因此,全家人对这个孩子的出生都非常重视。
缑氏陈河的陈家,本是儒学世家。其先祖陈仲弓东汉时为太丘长,博学多识,智慧过人。一天,他接到报案:有个财主家被盗。陈仲弓就前去断案,可是走到半道,又有百姓来报,说村子里有人欲溺杀亲生儿。
陈仲弓一听,不去破盗窃案了,先去处理溺杀亲生儿一案。随同的主簿不解地问:“您怎么不根据报案时间的先后办案呢?再说,咱们已走到半道了!”
陈仲弓说:“天地之贵,唯人为贵,财若去,犹可补;人若去,难再来。劫财盗富,哪比得上骨肉相残事大呢?”说得主簿心服口服。
陈仲弓是一代名士,主张以德感化人,“梁上君子”的典故,就是由他而来。一天,他看到有人到家里偷东西,就对孩子们说:“人会变坏,都是长期的习惯所致。比如梁上这位君子,肯定是生活遇到了困难才干起偷盗的事。不过,要知道人生如白纸,染黑很容易,想再变白就难了!”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了这席话,“扑通”一声落地,长跪不起。陈仲弓取出一些钱物送给小偷,对方愧悔不已,辞谢而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没再发生偷盗之类的事。
据传,陈仲弓为官期间刚直不阿,不徇私情,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但难免也会得罪人。后来,他受恶人陷害,被处以髡刑(即剃去头发),达观的他还将剃掉的头发编成辫子,练就了一手“辫子功”。离开官场的他到处游历,后在嵩山之北的缑山脚下停了下来,这便是陈河村。他的子孙在陈河繁衍,至玄奘时已传数代。
二、深受家庭影响
玄奘的爷爷陈康学识渊博,精通医道,是北齐时国子博士。告老还乡后,他为村里人办了许多好事,其中之一就是开办学堂。
陈康尊崇儒家文化,常给村里的孩子们灌输“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这类儒家思想,奠定他们做人的基础。同时,他也信奉佛教。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当时已有数百年。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佛教兴盛时,仅洛阳寺院就达1367所,可以想象人们礼佛的场面有多么壮观。如此多的寺院,必然有许多高僧相互往来,讲经说法,因此,陈康生活的年代,人们信仰佛法的氛围很浓厚。
玄奘弟兄四人的名字,都是爷爷陈康取的。老大陈礽,老二陈礼,老三陈祚,老四陈祎。如果您细心的话,会发现一个规律:老大和老三的名字,释意都是“福”,老二和老四的名字,都为“美德”之意。后来,老大和老三外出谋生,老二和老四则先后出家,潜心佛事,成了大名鼎鼎的高僧。
玄奘的父亲名叫陈惠(也作陈慧),也是饱学之士,诗书礼乐俱通,曾在陈留、江陵任县令,留下了“惠民县令”的好名声。他不仅学识过人,风度仪表也十分出众,何以见得?有文字记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中,曾提到玄奘的二哥长捷法师(俗名陈礼):“法师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风神朗俊,体状魁杰,有类于父,好内外学……尤善老庄。”
玄奘的父兄都广有才学,且风度俊朗、仪态不俗,可见《西游记》中把“唐僧”塑造成一个绝世美男,取经路上令女儿国国王情断心伤,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陈惠尊崇儒道,和气为官,但因隋末朝廷昏庸,他无意再在官场久留,毅然辞去了江陵县令的职务,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回到家乡陈河,潜心儒学修养。
三、母亲教子有方
玄奘的母亲宋氏,是洛州长史宋钦之女。她出身名门,知书达理,贤淑善良,且笃信佛教,很受人敬重。
宋氏共为陈家生育了四男一女。由于丈夫常年在外为官,公爹陈康渐已年迈,家中诸事多靠她来照料,甚是操劳。自从凤凰鸣谷,玄奘降生,她就一直悬心。因为既然是天降祥瑞,就说明这孩子将来定成大器,但人都说“贵人多磨难”,这孩子的人生之路看来不会平坦,至于究竟会遇到多少坎坷,她连想都不愿想。其实,作为母亲,她倒觉得孩子只要一生平安就好。那些功名富贵,怎抵家人团聚的骨肉之情?
玄奘一周岁时,爷爷陈康已年过九十,仍拄着拐杖为幼孙主持了隆重的抓周活动。桌子上摆的有印章(官印)、经书典籍及笔墨纸砚,还有家传佛具木鱼及钱币、账册等。大家睁大眼睛,想看看这孩子会抓取什么,以判断他将有什么样的人生。不料,玄奘先抓木鱼,又揽经书,笔墨纸砚也不放过,除了印章、钱币外,对桌子上的东西都很有兴趣。一家人面面相觑,陈康老人沉吟了一会儿,道:“儿孙自有儿孙福,何须父母多悬念。由他去吧!”之后不久,陈康老人便病逝了。
人生最初的几年,玄奘是缺乏父爱的。陈惠忙于公务,几乎没有回来过,宋氏虽然温柔贤淑,却常常家务缠身,年纪尚幼的玄奘便早早进了学堂。
好在玄奘从小就明事理,性情温顺,不像一般男孩那样淘气,很少让母亲操心,当然,这与儒学世家的熏陶也很有关系。平时,宋氏很少督促小儿子的学习,可是有一天,玄奘从学堂回来,主动对母亲说:“老师今天教'学而时习之‘,要我们好好学习,还要常常温习,以后我就把学的东西背给您听吧!”宋氏欣慰地笑了。
宋氏见玄奘年纪虽小,每次自己问起所学内容,他却总能对答如流,便对他的学业上心起来。玄奘再去学堂时,她也陪着去,坐在后面的凳子上听老师授课,人们后来将这凳子叫做“陪郎凳”;宋氏还将玄奘每日写的功课用铁棒穿于案上,人们后来将这铁棒称为“穿经棒”。
可见幼年玄奘的进步与成长,与母亲宋氏息息相关,他对母亲的感情是既尊敬又依赖的。可是,这样母子相依的快乐日子很短暂,玄奘5岁时,母亲就因积劳成疾而去世了。可以想象,这对幼小的他打击有多大。
四、从小善良向佛
陈惠辞官归里,既是朝廷昏庸所致,也与家中连遭变故,父亲、妻子相继去世有关。
他很清楚,自己不当官,家中就没了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生活慢慢会陷于困顿。但是,他又有“君子不器”的志向,认为人不能像一件器具,只有一种用途;人应该利用条件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抱负。
当时,他看大儿子陈礽和三儿子陈祚都外出谋生了,二儿子陈礼专心礼佛,常有出家之心,唯有幼子绕于膝下,便十分重视对小玄奘的教育。从内心来说,陈惠也非常喜欢这个最小的儿子,这固然是因为小玄奘聪明伶俐,非常懂事,也因为他出生时有凤凰鸣谷之祥瑞,陈惠想通过全心施教,使其成才。
陈惠对儿子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懂得因材施教,既让儿子读孔孟之道,也让儿子读老子的《道德经》等,接受各种学说,同时也尊重儿子的选择。
陈礼从小就有向佛之心,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该做佛事了,他便会将佛堂提前打扫干净。这时,小玄奘也会给二哥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宋氏在世时,看到陈礼常在佛堂敲着木鱼,喃喃念经,曾经有些不安。她和丈夫说起孩子的志向,陈惠并不惊讶,只是自然地说:“人各有志,不能勉强,他潜心于佛,未必不能壮其志向。”后来,陈惠便和陈礼谈论这个问题,陈礼表示自己心意已决,陈惠便不再说什么,为他取字为“素”。后来,陈礼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剃度,学习佛经,法号长捷。
后世评述长捷法师,说他“属词谈吐,蕴藉风流,接物诱凡,无愧于弟。若其亭亭独秀,不杂埃尘……”由此可见人们对长捷法师的敬重之情。
又过了几年,小玄奘追随二哥,也步入了佛门,这是后话。
“若非高台居慧眼,难得后辈名天下。”父亲陈惠堪称他们兄弟的启蒙良师。
- 上一篇: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 下一篇:虚云法师最后的遗言只有一字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