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第28课丨浅谈金刚经的公式

第28课丨浅谈金刚经的公式

  第二十八到三十三讲,我们再给《金刚经》做一定的小结,或者说把重点问题再拿出来讨论一下。《金刚经》当中第二十八讲,主要是讲《金刚经》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表述方式。这个表述方式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如来说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等等,它有这样的一个表达句式,这个句式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分两大类来讲。

一、听法的前提

  第一类,佛陀说法是站在圣人的角度、觉悟者的角度,跟没有觉悟的人说法。一个觉悟的人要把没觉悟的人给他讲懂了,怎么讲?一个从来没吃过苹果的人,你要跟他讲苹果的味道,怎么讲?他只能讲,这个苹果啊,就像桃子那么酸,芒果那么甜,核桃那么有营养……讲来讲去就是不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所以讲法者跟听法者之间天生的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讲法者是通过自己的见地,明了地觉悟之后,跟那个没有解脱的人表述他看到的世界。但是他表述的工具是那个没有觉悟人能理解的方式。也就是说,虽然佛陀说的是解脱法,但是表述的方式,是凡夫能够理解的语言。虽然佛陀是让大家去解脱,凡夫听了以后,他不往解脱方面去想,他常常往我爱、我慢、我痴、我见方面去想,绝对不会往无我这个方面去想,这是个最大的沟通障碍。佛陀说法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在说法,这个基本的前提就是三法印,就是无常、无我、涅槃。涅槃也是基于无常、无我的,离烦恼的状态。如果你脱离了这个标准,认为你所听闻的法是佛法,而这个法只是长养了你的心性,让你生了一份欢喜心,你的欢喜心是凡夫之心。

  我们上次说了,比如说现在去很多道场,庄严的菩萨人人喜欢拜,不庄严的菩萨没有人拜,甚至——切,这个菩萨这么不庄严。他拜的是心中认为的庄严。所以一合相者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这当中所说的是,我们学佛之人听来的法,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理解,理解佛陀的教义。但是我们的理解如同佛陀把一杯茶、一杯清水倒到我们杯子里面,倒水的过程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你的杯子有没有洗干净?如果你杯子是甜的,你认为,好甜,你认为佛法是甜的。但佛法是甜的,还算好,还能滋养你。哇,好苦啊,好苦,你认为佛法是苦的。为什么?不是佛法是苦的,是你的杯子没洗干净,杯子是苦的。但是甜是苦不重要,如果是砒霜呢?

  很多人学佛之后说,唉呀,佛法反正是要我们放下,然后他学佛,一学佛果然真的放下了,他啥也不干了,然后自寻短见去了。有啊,第一杀戒就说明这个问题,是佛陀叫他自杀,还是他因为学了佛以后,觉得佛法是悲观的,他去自杀?实际上他是悲观的,他想用佛法的悲观的名义去自杀。实际上佛法并不是这样。

  要知道,听法的过程一定要有个前提,无常、无我。没有了解无常、无我以及放下烦恼之后的涅槃自在的状态,没有这个标准,没有远离颠倒梦想的这个标准,你所有的听法可能庄严的不是佛净土,而是你的我爱、我慢、我痴、我见。这是听法的前提。

  因为在我们听法的时候,佛陀是用了我们能理解的语言表述佛法。虽然表述佛法是指向天上的月亮,但是我们不大会想到佛陀是要让我们看天上的月亮,我们反而看心中的自己!为什么?因为我们根本不想了解天上的月亮这回事,我们只想了解自己心中是否满意。“好不好玩?”“这个师父讲得好玩,哎,我喜欢听。”所以会听法的人听的是法,不会听法的人听的是乐趣,这一点特别重要。

二、特殊的句式

  而经文当中,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如来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这个套路。这个套路是说,佛陀的说法虽然我们能懂,但是我们能懂的,并不是你懂的,而是要符合无常、无我的教义才是真正的法,否则你听的只是名字法,你听的只是能够聊以自慰,能够让你自己能生欢喜心的法。这个欢喜心是建立在你自己的喜乐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无我、无常的基础之上。

  这里面两个路径,我们刚才演示了,佛陀说法是从佛陀高远的境界,用凡夫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希望众生能够看到,能够理解到解脱的一分自在。这就是所谓的禅宗里面说,佛陀用手指指向那个月亮,你不要看手指,你也不要看指手指这个人,你要看天上的月亮。

  所以,佛法为什么谈悟性,悟性就是你的表达方式不是具体的,你的表达方式都是表达你的意境,表达方式背后所指向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法义不是解脱,法义陈述出来的那个才是解脱。所以,手指不是解脱,解脱的是你能到达那个月亮。修行是个登月工程,不是每个人都能到的。是这样一个路径。

  而我们的修行是从我爱、我慢、我执这个角度来理解佛法的,显然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多了一份自我,对这个世界执着。大部分人所谓的信仰,都是禅宗祖师说的头上安头,让你对人生多一份执念,只不过是这份执念,它去向的不应该是你人生的那个你认为永恒的意义,而是无常、无我。

  如何才能把这个剥离出来,回归到生命的本性,这是佛法当中最重要的事。也就是,当我们听法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准绳,四大天王当中有一个天王是抓着龙,或者蛇,他为什么抓住它脊梁那个部位?头后面是七寸,它再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它有不变的东西,不变的东西就是无常、无我。如果你建立在常,建立在我,建立在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之上,你学的法是为外道,非佛法,不如实。生命的如实是无常、无我。

  所以,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A,即非A,是名A,这是一个表达方式。对已经能听闻佛法的人,佛陀是要打破他们对法的执着,打破他们对心中对法的依赖和执念,这是破一分法执。也就是说,当我们能理解到佛法的时候,你要问自己,你理解得对吗?你理解的是佛说的那个吗?还是你理解的,只是你理解的?所以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只是假名而已,他为了是名的这个法,只是导入,使我们真正进入佛陀的境界。

  这一段从佛陀说法,从空性到众生具有有的表达,然后使得众生能够进入、悟入因缘所生法的空性。而我们的学佛,是从我们的执念,理解一份空性,放下一份执念,直到大圆满。所以神秀跟慧能的差别在哪里?慧能是本来无一物,而已经到了照见五蕴皆空的阶段。而神秀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对象,需要生起来的心境,而这个心境就是那个执念。这两者的区别是在这里。

  放眼望去,当前的佛教实在是可悲,大部分人都在这份执念上用功,而不在照见五蕴皆空上用功。从这点上讲,印顺导师给我们讲的《金刚经》,或者给我们讲的大乘的空性,是我们应该仔细去揣摩学习的。要仔细地甄别,当你生起的这一念是空性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还是执念的、贪爱、贪欲的。这一念,上至天堂,下至地狱,这一念是决定了我们这辈子能否解脱。这一念如果是执念,我们努力用功,那这是南辕北辙。这一念如果我们真能遁入空性,解脱当下自然而成。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28课丨浅谈金刚经的公式——如来说A,即非A,是名A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