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第26课丨从“勿使惹尘埃”到“本来无一物”

第26课丨从“勿使惹尘埃”到“本来无一物”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一、一合理相

  《金刚经》的第二十六讲,关于第三十品。在三十品当中,主要提到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微尘,一个是世界,一个是一合相。在这当中,主要是跟大家说明,佛法的根本是因缘法,因缘法的重心到底是什么?因缘法的命题是,世界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这些因缘条件当中,没有一法具有主宰性、永恒性和唯一性,没有永恒性、主宰性唯一性的法,我们认为是无常法、无我法。这是佛法的根本,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的根本。

  尽管在阐释佛法的无我、无常法的时候,特别到了后期的佛学演绎当中,有一些理论的演绎,有逻辑化的指引方向,但是佛学或者佛陀的教导,本质上来说,与世间的哲学是不一样的。世间的哲学,他们研究的主题,研究的根本命题是世界是有实相,是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载体,这个载体,原来被认为是分子,后来是认为是原子,后来才是电子,再是夸克。也就是,世界是某一单一元素的组合,而这单一元素的组合表象是精彩纷呈,有种种的不同,但是这单一原子是纯一的、永恒不变的,有一个实体在。当然,更先进的现在的物理学也发现,即便是原子核,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一个因缘法所组成的,它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一个单一物质。

  所以,佛法与世间的哲学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佛法不是建立在单一元素的世界本体论的讨论之上的。可以讲,佛陀的出世,他之所以成为佛陀,他的真知灼见不是向人们展示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在告诉我们世界的本源以及世界由此构成的相貌是什么,所谓的元素所产生的世界和世界观是怎么样的,一个是微细的,一个是放大的,一个是宏大的,一个是微细的。

  所以经文当中佛陀说,外道跟内道的区别是什么?外道不只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的法门叫外道,这是对于一般世间的解释。在佛法当中正统的解释,外道是向外诉求解脱之道的人是外道。而佛法是内道,心内求法,不是心外求法。所以世间的人,世间的哲学家和一些学佛的人,他们所修的是外道,是向外求法。有一类向外求法的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极微,就是某个小单元组成的,而这个小单元是不变的,比如说原子,比如说电子,比如说我们能知道的夸克,就是世界的本源。

  佛陀的真知灼见不是建立在世界是如何建成、如何组成的,而是通过观察觉悟明了自己的生命的本性,他悟到的是,宇宙的人生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组成的。这个组成它没有永恒性,没有独立性,非单一性,都是复合元素。而这里的组成不是机械性组成,是有机组成。所以,《心经》里面后来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生命表现出来的空性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空性。玻璃是透明的,不是我们在玻璃之外,说明玻璃的性质是透明的,而是玻璃本身是透明的。水是可以流动的,这个流动是水的属性,也是水本身具有的属性,而不是水另外的特性。

  所以,生命的本质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这个无自性本身是生命的特性。所以色本身是空的,空就是生命表现出来的特色,而不是生命之外,另立了一个形而上的空。世间所认为的空,是分析空。它说,桌子是由木头组成,木头是由纤维组成,木纤维是由什么什么组成……分析空就是把桌子分为某个小单位,小小小小小不能再小了以后,它就是那个单一组成的,这个是分析空。形而上的空是指生命具有的属性。

  所有一切分析空,或者形而上空,是由我们归纳出来,超然于生命之上的属性脱离于实际现实而表现出来的理论。空不是形而上的,而是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的,是照见五蕴皆空的,所以这里的分析空是不对的。有哲学思考能力,或者说想真正深入佛法的人,一定要把这个弄明白。

  所以极微,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这个语境说解析空是不对的,这是第一。第二,宏观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认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执着而有的,是因为我们心性变幻出来的。这个变幻,从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基点,到后来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终将达到出入无碍的空性。而这个世界是本来无一物的。这个本来无一物是要照见五蕴皆空以后才能了了分明。在一切的执著的基础之上演化出来的世界都是有的,在这有的世界当中,你去见闻觉知,你仍然在有当中。所以照见二字,一定是站在佛陀觉悟了的空性和无常基础之上,你才能看到的生命属性,这是佛教的特质。

  一切生活在一合相假象当中,你有的世界观、执着的世界观当中所看待的人生种种现象,吃喝拉撒睡、喜怒哀乐、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你都是有的,不会是没有,你一定是建立在得失的基础之上。而当你能看到佛陀看到的那个世界,你能照见五蕴皆空,然后你才能够说一合相是幻相,是假相,非真相。一合相是幻相,是假相,非真相,然后经文当中说什么?一合相者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这都是我们执著的,我们为什么执著?我们不是看不开,而是我们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人生更高妙的享受。我们还不知道,本来无一物,我们到处惹尘埃,我们没有这个觉悟性。所以学佛对我们来讲,很多人是建立在我爱、我慢、我痴、我见的基础之上在修行。你的修行本身就是加强了原来的执着,更深地加强了自己凡夫的执着。所以一合相者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你没有从《心经》中远离颠倒梦想,你是在加深自己的颠倒梦想,这是南辕北辙的区别。这是个颠倒,颠倒的属性是,把错的当对的,把对的当错的。现在很多人把我执的加深,当成解脱,把我执的减少当成轮回,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在整个这一个《金刚经大意》的这个系列当中,第二十六讲是最不容易理解的,需要大家去仔细体会。当然,理解这段经文,后面《金刚经》当中,如梦幻泡影的偈颂,也可以相辅相成地理解,这是佛教的基本命题,大家不能忘了。

二、小结

  简单地再概括一下,这段经文说的,空不是解析之空,不是你认为应该看空,不是你觉得空,而是生命的真相就是空,这是生命的本质。你一定要具有佛陀看待这个世间的这个视角,你一定要有所谓的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在这因缘当中没有任何一元是独立性的、是主宰性、不可缺的是单一性,世界都是复杂的。

  也就是说,佛教里面讲无我,它是讲没有一个独立、主宰、永恒的自我。世界不是由我构成的,无我由你和他组成的。也就说,如果你要想改变,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品质生活,你除了要放下自己心中的执念,还是要把更深的生命的活力展示在你和他身上,展示在你身边人身上,使得你有一个得以自在的土壤,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后面一句是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难,使得苦难的众生离苦得乐,然后你方能自在。这是这段经文当中大家仔细要去思考的。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26课丨从“勿使惹尘埃”到“本来无一物”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