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第23课丨其实,佛从不行“善”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一、通达空性
《金刚经》的第二十三品,是得知果法。得是什么?得就是得到那个得,获得法义那个得。
经文是:“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得字,一语道出这个字,道出了我们每个修行人心中最想的事情。谁都想得道,谁都想得解脱,谁都不想得烦恼。
因为《金刚经》讲的是空性,我们至少到目前为止,空性还提得很少。这一节简单跟大家讲一下空性。空性是什么?空性对大人来讲,看到两个小孩子为苹果打架,这个时候大人的心里是怎么想?两个小孩子实在太幼稚了,为个苹果打架。你们不要打了,应该分。对吧?我们小时候也打过,后来想明白,不值得。在这个事情上,大人对这个苹果就是通达了空性,就放下了,他不会为一个苹果争执。
每个人都有空的境界,每个人都有对以前事情放下的经历,而以前那个放下的那一件事情,对你来说是空的,这空是果法的应用。比如说,江湖一笑泯恩仇,不打不相识就是这样。经过摩擦之后便成了更深的情谊,而摩擦的当时大家认为放下不了,你认为我不好,我认为你不好。但是,通过摩擦以后觉得,哎,这个人还行。以前的误会是不是化为乌云?这件事情是不是空了?昨天阴云密布,闷得人透不过气来,今天万里无云,看到了朗朗乾坤,然后你是不是觉得昨天这个雾霾的天气终于过去了?
所以,空这里是代表你能够放下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到现在都有。凡夫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是,凡夫只是有一部分事情能放下,而菩萨是不但过去的一些事情能放下,未来的事情能放下,现在的事情也能放下。凡夫则不然,我们虽然不为苹果打架,为房子会不会打架啊?为存折会不会打架啊?为面子会不会打架?然后,心中纠结。心中的纠结就是狗屎,人家碰到你纠结的时候,跟你冲突一下,那肯定会犯冲突。
也就是说,凡夫只是在一部分已经过去的事情,能淡然,不是所有的事情能淡然,甚至越来越执着。我们对房子的执著比对苹果的执着要多得多。
刚才我们讲的空是果法,我们已经得到了一部分空,但是空是因法呢?就是我们要放下我们的贪,放下我们的痴,放下我们的憎恨心,这个我们还没有空。但这里的空不是没有,是要透过乌云,透过你的执念看到你的贪心其实没所谓的。
你跟一个人发生争执,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到时间的长河中当中想,如果这个人你十年之后还跟他发生争执,还为这件事情想不开的话,那这个事情可能是个重要的事。可十年之后,也可能就不会在意这个。我们做一个观想,假设我能活到70岁,躺在床上,差不多再有五个小时就要走了,我这个时候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如果我还不是个修行人的话——唉呀,我要是能站起来走走就好了;我要是能说说话就好了;吃进去的东西能拉出来真好啊。对吧?我就想这个。我还想不想——唉呀,我再去买套房;唉呀,我要化个妆,真是死要面子了;唉,那个人对我不好,我要对他狠一点……都不会想,因为想这个都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什么?有意义的是现在我们还有这些可以珍惜,珍惜生命,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从这一点上来讲,你要通达空性,你一定要有最后的底线价值观,你要了解,生命的属性,是法平等,平等的是什么?人的平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是讲出生,而是讲没有一个人会长久于世界,会离开这个世间,这是众生最大的平等。还有,每个人都有贪嗔痴,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修戒定慧,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我们如何突破贪嗔痴的迷执,进入到戒定慧的修行当中去向解脱?这就是要我们有通达空性的能力。当一个人碰到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并不重要的时候,这个事情很容易过去。当一个人碰到一件事情非常重要,自己都放不下的时候,这件事情很难过得去。空性是在这里,空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透视力。你能把大家执着的事情看开了,并不是因为你是傻子,也不是因为你没有感知力,反而是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不如你生命当中最有意义的那件事情重要。这是最起码的一个心理。
所以人的成长,学佛对我们来说带来的是视角,是你看待人生的角度。看人生的角度,你要具有高瞻远瞩性,至少尽形寿,你要能看到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当你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你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而活着的意义就跟这个有关,除此以外,没有关系。除此以外,当下、现在不可得,为什么?现在你抓住的是你自己想象出来认为重要但并不重要的事。因为那是贪嗔痴幻现出来的欲望,贪嗔痴想抓住外在的东西来填充你的内心的贪心的那个东西。这是不重要的。所以我们如何能透过贪心看到生命的本质,这就需要禅定。
所以经文当中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当你真正能修平等法的时候,能看到一切众生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人世间,你能看到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人世间,有很多东西真的会淡,放下。当你能看到每个众生都有佛性的时候,你都能看到众生好的一面的时候,你都会帮助他成佛,你不会让他生气,你会让菩萨生气吗?
某居士跟我发火的时候,我说:“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你生气菩萨会不高兴的。”“不要跟我谈菩萨!”观音菩萨套给悟空的紧箍咒也不管用了,你说还叫我怎么办?和尚日子也不好过呀!和尚不容易过,这个居士两张嘴皮,一张通天,一张通地。关键时候他能不要脸,一说和尚——你是活佛再来,你是菩萨再来;那个和尚,地狱门前僧道多!你看,一下子把你送上去,一下子把你拽到地上来。这和尚真难做,要众生满意不容易的。
这一讲大概的意思是,你能看到一切众生平等,能透过这个现象看到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人世间,要做一些有意义的、有益于众生的事情。生命如果是一场旅行,是一个过程的话,要紧的事无非是利益众生,解脱自己。这是于自己。那与众生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能成佛。你会让菩萨不高兴吗?不会呀,他是菩萨,你会想方设法,如《法华经》当中说的,种种巧设方便,让他心开意解,让他走上佛道。你会这样做,因为每个众生都是佛。众生看待众生的视角,每个人都是业障鬼,每个人都具有贪嗔痴,他会侵占我的利益,他会对我形成威胁,他对我是没用的。侵占我的利益的是贪心,对我有威胁的是憎恨心,这个人对我没有用的是愚痴心,你认为别人都是贪嗔痴,而你自己已经被贪嗔痴的心所蒙蔽了。
我们要看到一切众生的优点,然后去帮助他们补上缺点,然后看到自己生命的本质,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人世间。我不是跟大家讲鬼故事,天还没黑,趁天没黑,跟大家讲这个,等天色已晚的时候,你要想到,这跟鬼没有关系,这是生命的本质,不了解无常的人不知佛法。
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些,并且去做了这些,通达了四相,空无自性,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时候,人生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为什么复杂?因为你什么都想要,当然复杂。又想轮回,又想解脱,请问你怎么弄?如果你要更多的轮回,那好弄,如果你想要更多的解脱,那也好弄,你又想要轮回,又想要解脱,请问你怎么弄?那你就站在中间,啥都不要做,也轮回也解脱呗。发心轮回走向解脱,或者发心解脱走向轮回。你就是纠结,一直纠结不要行动,你就又在轮回当中又在解脱当中。
人生不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一定是通达四相空性,你才能真正地对人生的很多表象的东西有认知能力,否则没有认知能力,叫你放下怎么能放下?都是重要的,重要的事情怎么能放下?但是你换一个视角看到更重要的无常是人生的属性,空也是人生的属性,生命的属性是这样的属性的时候,你自然能放下。很多人认为,放不下才自在,放下了就痛苦,其实,放不下才叫痛苦,放得下才自在。
有人说,和尚有什么好做的,又不抽烟,又不吃肉,没有意义。他觉得这是他人生的意义。他不知道,哦,原来修行是如此的自在,如此的有意义。所以没有能力看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缺陷。般若是指远见和照见五蕴皆空的能力,这是二十三品,得知果法。它是在讲,我们得的这个法是空无自性的,是修的这一切善法最终的那个结果,而这个最终的结果并不是等来的,也不是期望来的,而是辛勤耕耘来的。这个辛勤耕耘来的,经文当中说,以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了即得,这里面没有期待的心,没有期许的心,没有渴望的心,是瓜熟蒂落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二、无分别的智慧
但这里的善法还要做一个转念,它跟我们修行人的善法与恶法相对的不一样的地方是,所有的善是利益众生之善,这个善法不是与恶法相对的那个善,而这里的善法是做一切有利于人的事情。所以是纯善,是至善。所以,这里的善法,当善法你不在相对论,不在于善恶的相对当中抉择,而表现出生命自然的本性、自然之善的时候,那这个善法不名为善法。因为一般善在俗人眼中,与恶相对,没有善恶相对了以后,它是纯善法,只是我们这里假名为善法而已。
所有一切的人都是好人的话,我们就不谈好人了,没有坏人了,谈什么好人呢?我们大家都是修行人,欢欢喜喜去往极乐世界,是这样一个状态。或者我们大家在一起修行,心中了无挂碍,还谈不谈,哎,你是好人,那是坏人……不是这样一个语境,是我们大家都在修行。
在佛法当中,没有了相对,这一点也是很难理解。众生是生活在分别当中。佛菩萨的语境是假借着分别的语境、分别的语言表达方式,要让我们进入到无分别的境地当中,所以得知果法是无有少法可得,无法可得。而这里无法可得,还是那句话,它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是瓜熟蒂落的结果。这是第二十三品,第二十三讲。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23课丨其实,佛从不行“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 跟着《金刚经》学好心态!
- 《金刚经》“空”的境界是什么?
- 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殊胜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如何把逻辑思维提升到悟性?《金刚经》的悟性思维
-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样去学佛修行?依《金刚经》修菩萨行
- 金刚经分几部分?讲什么内容?
- 《金刚经》都说了些什么?
- 《金刚经》教众生做什么呢?不要执著
- 《金刚经》译文及注解评析
- 《金刚经》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离相修行
- 《金刚经》是我们学佛的基础
- 怎么理解“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六祖慧能是怎么开悟的?通过《金刚经》开悟
- 《金刚经》可以解决修行中遇到的诽谤和委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