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与回家(禅修菁华三)
从民国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五月入伍,到民国四十九年(一九六0)元月正式退伍,这一段的军旅生涯,超过了我少年时代出家做和尚的年数。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和尚。虽然在军中的身分是军人,我内心却不曾想到过我不是和尚。因此,一旦奉准退伍,自然而然地又回到了佛教的僧团。所以,对我而言,这不是再度出家,而是回家。
在军中十年多的时日之中,并没有浪费生命,对国家付出了我的奉献,对自己也做了相当多的充实,那是一段成长得非常辛苦而值得回味和珍惜的历程。不仅是在学问上,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就是对佛法的体验上,也曾经过几番的突破,特别是在我二十八岁那年,曾经由于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的传人,灵源和尚(一九0二年——一九八八)的接引,而得到一个入处。这使我的生命,就好像是一个自我作茧的铁罐里蹦了出来。
我的生命不仅不再属于自己所有,也不必要说是拿出来奉献给我们的世界和一切的众生,只是想到如何地做,如何地学,才是佛教所需要的,以及人间所需要的。
这一次的出家,是依止证朗东初老人(一九0七——一九七七)为剃度师,他给我的法派字号是“慧空圣严”。他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也曾经担任江苏省镇江的名刹,属于曹洞宗系的焦山定慧寺方丈,他是曹洞宗的他始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传人,同时他也在临济宗下常州天宁寺参学,也是临济宗普陀山系的寺院出家,所以一人传承曹洞与临济的两支法门。因我跟东初老人出家,在法系上也同时继承曹洞与临济两流。这以一个出家人来讲,似乎有些复杂,其实正可其殊胜,佛法本来一味,若要分河饮水,乃为智者不取。
在此,我必须另做一个溯前追后的叙述,因为我除了从东初老人得到两系的传承,另外,在民国四十七年(一九五八)春,跟灵源和尚结了法缘之后,直到民国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十二月五日下午三时,他才正式赐我法派字号叫“知刚惟柔”,也给了我一份法脉传承谱《星灯集》,这使我又跟鼓山涌泉寺,临济宗派下我的法脉有了传承的关系,而成了临济玄之下第五十七代传人。
(选自《圣严法师学思历程》,节录〈出家与回家〉一文)
- 上一篇:打坐时腿麻怎么克服啊
- 下一篇:佛教徒人生态度——悲观乎?乐观乎?(4)
- 南禅七日(1)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 五灯会元 第一卷
- 授菩萨戒仪轨(一)
- 南禅七日(2)
- 碧岩录 第一卷
- 南禅七日(4)
- 南禅七日(3)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指月录目录
- 南禅七日(5)
- 指月录卷之一
- 南禅七日(6)
- 南禅七日(21)
- 南禅七日(7)
- 南禅七日(9)
- 宗镜录(1-4)
- 南禅七日(8)
- 南禅七日(10)
- 禅关策进(上)
- 南禅七日(11)
- 南禅七日(12)
- 南禅七日(13)
- 南禅七日(14)
- 南禅七日(19)
- 南禅七日(20)
- 南禅七日(16)
- 南禅七日(18)
- 南禅七日(17)
- 南禅七日(15)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政治观
- 五灯会元 第二卷
- 五灯会元 二十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 指月录卷之二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下)
- 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