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焦山系(禅修菁华三)
这次我到镇江的目的,便是要上焦山参拜先师东初老人的祖庭。自民国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五)起,东初老人即至焦山,受智光长老的记莂(传法);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至三十七年,曾继其法史雪烦之后,担任定慧寺方丈两年,先后十五年间,为焦山常住,竭智尽虑,贡献良多。特别是为了保护寺产及征收地租,常为佃户所怨,又为官绅所嫉,故其于我国民政府撤离大陆之时,若不逃向海外的台湾,准是活不了命的。这次我与茗山法师(编按:东初老人法子,焦山慧寺现任住持)谈起东初老人,他也认为东初老人虽非地主恶霸,但在清算斗争阶段,佃户们绝不会饶他过身。
焦山的法系,自唐至明,本属临济宗,明代的定慧寺,曾制定由全山各小庵的当家师轮流担任住持,三年一易,这与我出家的狼山情况相似,不过狼山每年一换。到了清初,始由曹洞派下云门圆澄第四传的古樵智称,将定慧寺改为十方选肾,传承曹洞法脉。至清代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由芥航大须开始,提倡传戒、弘扬念佛。迄今为止。焦山在法统上是传承曹洞禅,实质上乃是弘扬戒律和净土的道场,故今有念佛堂而未设禅堂。
根据蒋维乔编著《中国佛教史》卷四的介绍说,云门圆澄嗣法弟子有七人,其中的石丈明雪传破暗净灯,净灯三主焦山法席,传古樵智先,始改披剃子孙制为十方传贤制。智先乃仪征张氏子,年十一投焦山松寥阁出家,阅“无梦无想主人在什么处”公案,疑甚,行坐不安,忽一日登山,失足跌倒,豁然大悟,后继主法席,住焦山四十年,百废具举,四方禅僧,至者如归。
现将智先以下,直到现在为止的焦山法系传承抄列如下:
古樵智先——鉴堂德镜——硕庵行载——敏修福毅——碧岩祥杰——济舟澄洮——澹宁清镜——巨超清恒——秋屏觉灯——性源觉诠——黑溪海阴——月辉了禅——流长悟春——芥航大须——云帆昌道
若据茗山法师的《焦山资料》,东初老人之下,再传圆湛及茗山二人,为青原行思禅师下第四十八代。
东初老有有法兄雪烦、法子圆湛及茗山。大动乱中,雪烦与圆湛,先后易装舍戒结婚,近年再返僧团,重新受戒,现比丘相。茗山则虽曾易服而始终护持戒体,故在浩劫之后,担任两大寺院的住持迄今。
(选逢《法源血源》,节录〈焦山定慧寺〉一文)
- 上一篇:《华严经》与生活禅
- 下一篇:编者序(禅修菁华四)
- 南禅七日(1)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 五灯会元 第一卷
- 授菩萨戒仪轨(一)
- 南禅七日(2)
- 碧岩录 第一卷
- 南禅七日(4)
- 南禅七日(3)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指月录目录
- 南禅七日(5)
- 指月录卷之一
- 南禅七日(6)
- 南禅七日(21)
- 南禅七日(7)
- 南禅七日(9)
- 宗镜录(1-4)
- 南禅七日(8)
- 南禅七日(10)
- 禅关策进(上)
- 南禅七日(11)
- 南禅七日(12)
- 南禅七日(13)
- 南禅七日(14)
- 南禅七日(19)
- 南禅七日(20)
- 南禅七日(16)
- 南禅七日(18)
- 南禅七日(17)
- 南禅七日(15)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政治观
- 五灯会元 第二卷
- 五灯会元 二十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 指月录卷之二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下)
- 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