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骊珠集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清凉澄观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清凉澄观
清凉澄观(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华严宗第四祖
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禅师,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应天山)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梯航既具,壶奥必臻。
乾元中(西元七五八─七五九年),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於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从上智,性自天然。所学之文,如昨抛舍。鲍静记井,蔡邕後身,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慧)忠师,径山(道)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观,自谓己卅︰「五地圣人,身证真如,栖心佛境,於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况吾学地,能忘是心?」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一皆博综。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西元七七六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毘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毘卢,有辜二圣矣。」
观将撰疏,俄於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中略)以元和年(西元八○六─八二○年)卒,春秋七十余,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余堪讲者千数。(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五,《大正藏》五○.七三七页上─下)
肃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师受具戒於昙一大师门下,行南山止作事,遂为众德,讲演律藏。
又礼常照禅师,授菩萨戒,原始要终,十誓自励︰1.体不损沙门之表,2.心不违如来之制,3.坐不背法界之经,4.性不染情爱之境,5.足不履尼寺之尘,6.胁不触居士之榻,7.目不视非仪之彩,8.舌不味过午之肴,9.手不释圆明之珠,10.宿不离衣鉢之侧。
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旨;又谒洛阳无禅师,印可融寂,自在受用。即卅︰「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暎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备,尽法界之述,唯大《华严》。」
复参东京大诜和尚,听受玄旨,利根顿悟,再周能演。诜卅︰「法界宗乘,全在汝矣。」(中略)
开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三月六日,召上足三教首座宝印大师海岸等,嘱卅︰「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复质无行,古人耻之。无昭穆动静,无纶绪往复。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辨伪,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诤。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当取信於佛,无取信於人。真界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言讫,趺坐而逝。
师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俗寿一百二,僧腊八十三。言论清雅,动止作则。学赡九流,才供二笔。尽形一食,不蓄余长。
(以上节录自《法界宗五祖略记》,《卍续藏》一三四.五四九页下─五五二页下)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