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宗通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此疑从上菩萨不见众生可度,佛土可净而来。若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斯则不见自他等相矣!若如是,诸佛不见诸法,都无智眼,为有境可得耶?无境可得耶?此中说无境界,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傅大士颂曰:「天眼通非阂,肉眼阂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日月殊光如来解曰:「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浅深上品下生轮回托荫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言佛眼者,照见佛身世界无比,放光普照破诸黑暗,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知有涅槃国土也。此五眼如来,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种因缘,即名为大乘菩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傅大士颂曰:「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通曰﹞前云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所重在佛眼也。佛眼者,四皆殊胜。佛眼之外,无别四眼。如来知见无二,故前说五眼,后说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以众生心皆真心所现少分之法。如来证真实心,岂有诸妄而不睹耶?故能通达无我法者,正与如来真心相应,所以能悉知悉见也。

  刊定记曰:诸佛菩萨,远离能所分别,不见一法可得,岂都无所见耶?然真实智眼,照了前境,略有五种:一者肉团中有净色根,见障内色,名为肉眼,佛具诸根故有肉眼;二者于肉眼边,引净天眼,见障外色,名为天眼;三者以根本智,洞析真理,名为慧眼;四者以后得智,说法度人,名为法眼。前四在佛,迥异二乘、菩萨所得,总名佛眼。如来具足五眼,无所不瞩,此约能见五眼以名见净,下约所知诸心以明智净。

  弥勒菩萨偈曰:「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欲明如来之智微妙能知,故约所知之境广多以显。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此约一个恒河以数沙也。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此约一河中沙以数河也。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是约诸恒河中沙以数界也。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约尔所界中众生心量若是其多也。若干种心,不出于染净二种,而如来悉能知之者,则何以故。彼等诸心,取著妄境,皆是六识颠倒,为心流转,种种差别,何故如来说名非心?由无持故,心即流散,以彼住于虚妄,不住于真实,非心所住也。

  弥勒菩萨偈曰:「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

  若如是不住者,远离彼四念处,既无执持,随缘常转,即是相续颠倒,名虚妄性。所以说诸心为颠倒识者,何谓也?以于过现未来求不得故。过去心已灭故,未来心未生故。即过去未来以验现在,其现在虚妄分别,即是遍计所执,自性非有,故此流转之心,皆是妄识所缘,无有三世性故。故如来悉知悉见,说名非心,所贵佛眼者,不取其能知众生之妄心,取其知妄心皆不可得也。妄心既不可得,即是真心,真心不灭,是名为心,此之谓正知正见,岂彼肉眼比智可及乎!

  昔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通。肃宗命忠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藏罔测。师叱云:「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对。后僧问仰山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为甚么不见国师?」仰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又有僧问玄沙,沙曰:「汝道前两度还见么?」玄觉云:「前两度见,后来为甚么不见,且道利害在甚么处?」又僧问赵州:「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甚么处?」州云:「在三藏鼻孔上。」后僧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甚么不见?」沙云:「只为太近。」天童拈云:「三藏不见国师则且置,你道国师自知下落处么?若谓自知,则百鸟衔华,诸天供养,未有休日,且道正当恁么时,落在什么处。」

  昔德山至沣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个是甚么文字?」山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山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山无语,遂往龙潭。发明己事,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故了知不可得心,若忠国师、德山者,可谓具佛眼矣。

  已上(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