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维摩诘经 >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详情]

《维摩诘经》讲解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4)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有病的菩萨应以不执著于任何受的心“而受诸受”,既然作为人,就不可能没有诸受,生病的时候有苦受,禅定的时候有乐受,不管苦也好,乐也好,不苦不乐也好,菩萨都要以无所受的心去承受它。无所受,即不见能受、所受。这里的“未具佛法”,指未证得涅槃或未见道。在没有见道、证得涅槃之前,也不能灭掉诸受而取证涅槃,这是指修受想灭尽定,把受和想这两种主要的心行灭尽,这样去取证涅槃,那是错误的,会堕于禅定而不得涅槃。应该如实观察各种受,当正在承受的时候,如实观察各种受本来无常、苦、无我、毕竟空,这样自然会见道、证得涅槃,而不是用灭掉受想的方法去取证涅槃。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菩萨受苦的时候,不但自己应该以无所受而受诸受,而且应当思维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众生,他们受的苦比我受的这点苦更要苦得多,这样来增长大悲心。设,假设,如果。我调伏了自己的病苦等苦,应当更发大心调伏一切众生,引导他们灭一切苦。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

  怎么样调伏一切众生呢?就是把众生的病,把病根烦恼、我见除掉,而不是把众生的四大、五蕴等法体除掉。为根除众生的病根——无明、我见,要去主动地教导一切众生。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什么是众生所患诸病的根本呢?即是有所攀援,总想抓着一个什么东西,靠着一个什么东西,占有一个什么东西,众生的心经常是这样。有攀援就堕于有为法,难免不病。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

  攀缘什么呢?攀援三界,欲界众生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欲界的五欲,攀援声色货利,攀缘男女、饮食、金钱、名利等。其他宗教修道的人,比如道教修仙的人,天主教的修士修女,印度教的瑜伽行者,也批判人间的五欲,也想超越五欲,但贪着于色界或者无色界的那种禅定之乐,希求天堂、仙境的乐,攀缘色界、无色界,或者其所攀援的天堂、仙境还只在欲界天,甚至欲界天之下。总之,众生离不开有所攀缘,总想要靠着、抓着一个什么。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怎么样断攀援呢?“以无所得”是断除一切攀援之病根的诀窍。“以无所得”,就是以直觉的观照般若去体会,以非常微细的心去体会无所得,能得也是不可得,所得也是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我们众生总是想有所得,总是有一个想得到什么的有所得心,对外想得到金钱、名利、知识,得到尊重、得到爱等,乃至得到佛果,得到般若,得到涅槃。内在总有一个能得的心或命根。六百卷《般若经》说了无数次“以无所得为方便”,无所得,就是一种证得空性的技巧。当如实观察无所得,既无所得也无能得,观到与本无所得的真实相应时,攀缘自然就断了。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什么叫无所得?就是 “离二见”,离内外、自他、物我、能所、境智等二元分别,这是达到无所得、离攀援的诀窍。拉康的心理学对自我的形成做了精细的研究,说人从婴儿起不久,就从所见镜中像开始,有了内外的分别,认为内在有一个“我”,我跟外在世界是两个,众生的心行大概永远处于这样的分别中。把这种有内外,有一个内心、有外在所认识对象的分别心,即所谓能与所的对待灭掉,就是离二见,就证无所得。这是此经中最重要的观修见道、顿悟菩提的诀窍。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为无慧利。

  上面所说,就是有病的菩萨调伏自心的诀窍,应该这样来断老病死苦,这样才是菩萨的菩提。如果不是以般若去正观,所修行的一切都不能得到智慧所带来的利益,都是世俗法,《增一阿含经》里面叫做“世俗常数”,不能超越三界。即使布施、持戒、修定乃至得神通等,还是在三界里,只有智慧成就为第一义。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就像你把怨敌战胜了,才可以称为勇士。菩萨通过这样的般若正观,把自己与众生的老病死苦根除掉,才叫做菩萨。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4)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