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三)
示吴景文
无法不从心造,无法不即心具,识取自心,佛祖道尽矣。心造者,即理恒事也。心具者,即事恒理也。即理而事,谓之百法,即事而理,谓之大乘。百法是理家之事,全事即理,故云一切法无我。无我即二空真如,欲不谓之大乘,不可得也。大乘是事家之理,全理成事,故以止观所依等五番建立,摄尽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欲不谓之百法,不可得也。故欲透唯识玄关,须善台衡宗旨。欲得台衡心髓,须从唯识入门。未有日用寻常分剂头数,尚未了了分明,而漫拟玄妙者。法华诸法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未究竟等,相最在初,以其揽而可别故也。设现前心起之相,尚不知是王是所,是善不善,有覆无覆,于三量中为是何量,于三境中为缘何境,彼若性若体,乃至果报,何由洞然明白。设于事造一界十如,尚未能了,又何由即事造而达理具之百界千如,又何由即事造之理具,遂洞照了达即理具之事造百界千如。呜呼,台衡心法不明久矣。彼盖不知智者净名疏,纯引天亲释义故也。疏流高丽,莫释世疑,而南岳大乘止观,亦约八识辨修证门,正谓舍现前王所,别无所观之境。所观既无,能观安寄。辨境方可修行止观,是台衡真正血脉,不同他宗泛论玄微。法尔之法,道不可离。彼拒法相于山外,不知会百川归大海者,误也。
示如母
道不在文字,亦不在离文字。执文字为道,讲师所以有说食数宝之讥也。执离文字为道,禅士所以有暗证生盲之祸也。达磨大师以心传心,必藉楞伽为印,诚恐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智者大师九旬谈妙,随处结归止观,诚恐依文解义,反成佛冤。少室天台,本无两致,后世禅既谤教,教亦谤禅,良可悲矣。予二十三岁,即苦志参禅,今辄自称私淑天台者,深痛我禅门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奈何台家子孙,犹固拒我禅宗,岂智者大师本意哉。憾予为虚名所累,力用未充,不能彻救两家之失。但所得名字位中圆融佛眼,的可考古佛不谬,俟百世不惑。愿如母但学予解,勿学予之早为人师,庶法门有赖乎。
示用晦二则
弟之从予游,启之者松萝令师,成之者,如母乃兄也。令师谓弟堪作法厦一椽,盖谦词也,亦实语也。然材之大小何可定。虽有大木,匠人斵而小之,则不胜其任矣,拱把之桐梓,能善养之,则渐成合抱矣。今天下之匠,未有不以名利斵人者也。汝固能不受其斵,所以善自养者,不可不急讲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夫法界含生为己任,任乃重矣。尽未来际无已时,时乃远矣。任虽重,不可他诿也。时虽远,不可中止也。知不可诿,不期弘而自弘。知不可止,不期毅而自毅。以此自养,虽天魔外道不能斲令小也。阴凉大树,深为弟望之。(其一)
法身之性,本无差别,佛异众生,修德有功而已。修德亦皆性具,众生日用不知者,痴爱异见,为之障也。欲彰修德,莫先除障。修德有二,一般若,二解脱。欲证般若,须勤闻思修三慧。欲证解脱,须勤施戒心三福。施除贫乏,得大助道,戒除垢染,成就法器,心除散乱,引实慧。所以福慧二轮,不可暂废,废则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矣。呜呼,末世求真修福慧者,厥唯艰哉。或师心任意,或纵恣宿习,或精勤不得其门,唐捐苦行,或知路不肯举足,坐待日暮,或甫欲入路,外魔内障,顺逆境缘,纷纷竞作,有志不展,可痛哭流涕者,不止一二事也。彼发心不真正,志愿不远大,誓力不勇猛者,俱不足论。且如朽人,二十四岁出家,父未葬,母乏养,毅然薙发染衣,作务云栖,坐禅双径,住静天台,心真正,志远大,誓勇猛。将出家,先发三愿,一未证无生法忍,不收徒众,二不登高座,三宁冻饿死,不诵经礼忏,及化缘以资身口。又发三拌,拌得饿死,拌得冻死,拌与人欺死,终不出一言理是非,竞得失,何况有报怨复仇之事。故数年行脚,不敢乱走一步,轻发一言,动大众念头。特因少年,稍通文墨,未几为道友所逼,辄为商究佛法,遂致虚名日彰,于三愿中违却不高座愿。又因初出家时,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薙度师作务三年之训,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务,岂料虚名所误,竟无处可讨务单。一蹉百蹉,福轮欠缺。三十年来,自利既不究竟,利他又无所成,虽种种著述,仅与天下后世结般若缘,而重兴正法之志,付诸无可奈何矣。岂不大可恸哉。汝志兼修福,甚慊予愿。但汝资虽颖,质虽诚,志虽正,而禀气柔弱,短于人情世故。既柔弱短智,莫若一笔句倒,作一痴呆汉好。若不能涉入,又不能句倒,反多一种,不觉福慧俱受伤矣。孔子谓邦家必达者贵质直好义,察言观色。此双修二轮之秘诀也。夫质直者,正念真如也,好义者,乐集功德也。二者皆以察言观色为进修方便。盖修此二轮,必须亲近知识,儒所谓亲仁也。必须随顺众生,儒所谓泛爱众也。夫亲爱之道,非察言观色,则我法炽然。我法炽然,不唯不能升堂入室,竭力尽诚,恐不至深获戾于仁众不止。良由智光未露,则福德全伤,福德全伤,则智种灭没,是修惑业,非修福慧也。汝欲修此观察妙法,请从一笔句倒始,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逮积福多,善根淳厚,只此痴呆汉子,却能如水之随处流行,泛应曲当。若坐立去来,悉不逆前人意,如须菩提是相似痴呆,亦相似察言观色。若观十法界众生,称汝名者之音,令彼前人悉得解脱,如观世音,是分真痴呆,亦分真察言观色。若外道婆罗门怀善恶心而来,莫不悦可其意,乃至随缘赴感靡不周。如释迦牟尼,则究竟痴呆,亦究竟察言观色。身证二严,号称两足,邦家必达,义极于此。呜呼,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一个荔枝,壳剥了,核去了,放在你口里,只代咽不得。用晦其深思之。
示明记
佛法衰由出家人见地不明。见不明,又由因地不真。使发心真为生死大事,定知三界生死无不是苦。既知三界总是苦谛,决不起三界内心,是谓断集知苦。断集之智,便是道谛,更无二道。修道永断苦集便是灭谛,更无他灭。自苦如此,他苦亦然。故发誓云,众生无边誓愿度。自集应断他亦然,故发誓云,烦恼无尽誓愿断。自须修道他亦然,故发誓云,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期证灭他亦然,故发誓云,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之谓因地真,见地自明白也。今人不然,才说为生死,便置法门于度外,惟思独善。才说为法门,便置生死于度外,惟竞世情。夫思独善者,不失为人天二乘种子,竞世情者,鲜不堕修罗魔外窠臼。撑法门者益多,而正法益坏,可胜悼哉。予别无长处,但深知菩提大心,决与为生死心不二。今特为汝彻底道破,能信此语,则念念与四谛四弘相应矣。
示马太昭
予向拈周易禅解,信无十一,疑逾十九。嗟嗟,我诚过矣。然察疑者之情,谓儒自儒,佛自佛,欲明佛理佛经可解,何乱我儒宗。易果有禅乎,四大圣人岂无知者。易果无禅乎,尔何人斯,敢肆异说。噫,予是以笑而不答也。昔陆象山始疑天地何所穷际,逮豁悟后,不过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然。更不复谈及天地。岂非以无穷无尽之天地,总不出此心此理,故不复生有边无边诸戏论哉。易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夫易既范围曲成矣,何无体。既无体矣,以何物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噫,试深思之,可谓易无禅邪,可谓圣人不知禅邪。且圣人明言,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言神无方矣。后儒必以乾阳配天配君,坤阴配地配臣,则广八卦所云,乾为寒为冰为瘠马等,坤为吝啬为文为墨等,果何谓邪。圣人明言,易无体矣。后儒必以易定是易,尚不可推诸诗书礼乐,况可推三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四圣之心邪,非四圣之心邪。至动莫若乾,昼反奇,恐动或非动也。至静莫若坤,昼反偶,恐静或非静也。艮山兑泽,皆不动之物也,何得称咸也。巽风震雷,皆不停之象也,何反称恒也。坎中男也,何水至冷也。离中女也,何火至热也。水降灭火也,火然竭水也,何以称既济也。水润得所也,火炎上而顺性也,何以称未济也。故曰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胡后儒之执为典要,不知变通也。马太昭自幼留心易学,独不以先入之言为主。客冬闻台宗一切皆权,一切皆实,一切皆亦权亦实,一切皆非权非实之语,方知周易亦权亦实,亦兼权实,亦非权实。又闻现前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妙,方知不易之为变易,变易之终不易。夫所谓不易者,惟无方无体故耳。使有方有体,则是器非道,何名神,何名易哉。又不达无方无体,不惟阴阳是器,太极亦器也。苟达无方无体,不惟太极非器,阴阳乃至万物亦非器也。周子曰,太极本无极也。亦可曰,阳本无阳也,阴本无阴也,八卦本无卦也,六爻本无爻也。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也。阴阳设有方体,安得名不测也。论云,诸法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无性之性,乃名诸法实性。噫,此易邪,禅邪,亦易亦禅邪,非易非禅邪。居士必能默识之矣。
- 上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四)
- 下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七)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九)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八)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