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三)
示尔阶
四念处者,佛法之总纲,偏圆权实靡不由之,出生死要路,成菩提通途也。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身受心法,指果报五阴,即苦谛也。不了虚幻,妄起常乐我净等计,即集谛也。了了观察,知其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亦如幻化,亦惟假名,亦即法性,即道谛也。不起常乐我净四倒,不招分段生死,不起无常无乐无我不净四倒,不滞偏真涅槃,不起亦常亦无常,亦乐亦苦,亦我亦无我,亦净亦不净双四倒,不招真常流注,不思议变易生死,即灭谛也。故勤修四念处,则见四四谛矣。观身不净等,见生灭四谛。观身如幻等,见无生四谛。观身假名无性缘生遍造十界等,见无量四谛。观身法性即实相等,见无作四谛。故维摩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毗舍浮佛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谛信审观,不患不立地成佛也。
示世闻
禅教律三,同条共贯,非但春兰秋菊也。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世安有有心而无语无行,有语而无行无心者乎。今之学者,不惟分门别户。纵发心遍学,曾不知其一以贯之。所以一入律堂,便将衣钵锡杖为标榜。一入讲席,便将消文贴句为要务。一入禅林,便将机锋转语为茶饭。迨行脚十廿年,筑得三种习气饱满,便思开一丛林,高踞方丈,自谓通禅通教通律,横拈竖弄,七古八怪,骗惑愚迷,牢笼世智。及以真正佛心佛语佛行覆之,鲜不公然背者。此无他,最初参学,既不具正眼,又不具真正大菩提心,又不具真正为生死心故也。不为生死,决不能发起大心。不发大心,决不能开发正眼。欲真为生死,别无他术,须识三界无非是苦,现在身心便是苦具。不知苦故,重造苦因。今以四大观身,四蕴观心,了知无我我所,只缘迷惑,枉受轮回,深生惭愧,猛求解脱,此即真实为生死心。而又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佛已悟,众生尚迷,我今既知此理,誓与众生,同证正觉,此即真正大菩提心。发此心已,又知设有一事不合佛行,一言不合佛语,一念不合佛心,则不足自利利他。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磨礲真性之具,断不在衣钵锡杖间。便应洞明作犯止持,及开遮方便,方成佛行。十二分教,三乘圣典,皆指点心性之诠,断不在名句文身间。便应痛究偏圆权实,及体宗力用,方解佛语,拈花竖拂,种种机缘,皆点铁成金方便。断不可落识情卜度边,便应直下觅心,了不可得,不于心外商量古人公案,方契佛心。夫佛心己心,岂有二哉。观现前一念心了不可得,不复误认缘影为心,方知一切诸法,无非即心自性。既知一切法皆即自心,则佛心亦即自心。既知佛心即是自心,则佛语佛行,何独非自语自行乎。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矣。岂以枯禅默照为观心哉。
示未学
一切诸法,本自不有,不过自心所现。众生迷惑,妄起计着,究其大病,只因迷己为物,又复于中认物为己。所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即无始生死根本也。迩来稍解佛法者,纵知四大非身,全不知缘影非心。不思缘影便是一物,何能灵妙常知哉。然正认缘影时,缘影元非心,而妄认缘影者,元未尝不灵妙常知,离诸戏论也。但觑破一切所知境界,无论真妄有无,皆自心相分。而能知之体,究竟了不可得。如眼决不自见其眼,亦决非无眼。心不知心,亦复如是。由眼故见一切物,由心故有一切法。一切法皆不是心,而离心无一法如微尘许可得。但恁么体达去,无有一法是心,更无一法非心,久久纯熟,便到心法一如境界,亦无能到所到。思之思之。
示智可
生死大事,人皆有之。惟颠沛患难中历过,倍应亲切。乃有历苦难而生死心仍未切者,虚妄我执,情计深厚,埋没本有智光故也。然本有智光,岂可埋没。日用动静,尝在我执情计中。跃跃欲露,人不肯冷眼一觑破耳。诚向虚妄我执中,努力冷觑,毕竟何物是我,何人计我,觅我于四大五蕴中,既不可得,觅一能计我者,于四大五蕴外,又不可得,能计所计不亦当体空寂也与。唯其当体空寂,而横生计著,所以背觉合尘。若知正横计时,仍未始不当体空寂,岂不当下背尘合觉。呜呼,迷则全觉成尘,悟则全尘归觉。尘之与觉,其性不二。背无可背,合无可合,非背合而论背合,不深于教观者不知也。然非念念反观身心理性,亦决不能深入教观。或有闻无慧,执火自烧。或有慧无闻,操刀反割。真为生死者,放下眼前活计,痛除无始恶习,以心印教,而不为虚言。以教印心,而不为暗证,双超禅教两弊,为智人所可已。
示宇泊
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内者,毕竟是甚么人。五蕴身心,邸中幻物,唤作自己不得。然离身心,又唤何物作己。谓无岂不断灭,别有与神我何异。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透此双超断常二见,便知现前一念,离过绝非。便知宇内外一切物, 泊今一念妄想心中,犹浮云之在太虚,是谓不被物转,便能转物。回视妄认四大为身,缘影为心,复生厌离,必出此三界乃归家者,何啻日劫相倍而已。偈曰,宇宙泊在吾心,吾心本无所泊。一任乱想昏沉,本有灵明如昨。彩云端见仙人,岂被手扇遮却。不遮却,耆婆童子空模索。咄。
示恒慈
慈之名一,义有三,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也。慈之义三,体惟一,谓佛性也。佛性体恒不变,生佛不殊。达此佛性,便成三慈。有人于此。起惑造业,破戒犯法。菩萨见之,了知善恶从因缘生,如幻而有,既造幻因,必招幻果,誓拔其幻因幻果之苦,与以幻灭之乐,是生缘慈。又知此善恶法既从缘生,便无实性,当体本空,不了本空,枉受轮转。今自了本空,亦令他觉了本空,拔不了苦,与了空乐,是法缘慈。又知此善恶法,缘生无性,无性缘生,其体不二,即是实相。不了实相,妄堕二边。善了二边,罔非实相。拔其非边计边之苦,与以即边即中之乐,是无缘慈也。说虽次第,行在一时。常不轻菩萨所行法华三昧,乃恒慈三昧也。
示七净
大佛顶经云,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试问妄想毕竟是个甚么,在内邪,在外在中间,乃至一切无著邪。若七处征穷,都无是处,非楞伽所谓妄想无性邪。妄想既本无性,如何而可用邪。既无妄想可用,又云何有流转邪。果即现前一念妄想,痛究其源,究至当下无性处,便知离真心,别无妄想可得,如水外无波。离妄想别无真心可觅,如波外无水。但破遍计,则依他起上,即显圆成。开口处讨得清楚,十卷文义皆清楚矣。岂效群盲模象,展转譌乱哉。
示蕊幢
人知种种光明蕊香幢,安住无边香水海中。亦知香海住太虚,太虚住吾人一念妄想心中乎。妄想不生,虚空何有。虚空消殒,香海安存。香海本空,唤甚么作蕊幢。咄咄,切莫作断灭会,切莫作海印炳现会。待汝真打失鼻孔时,再来澫益道人手里领痛棒。
示达心
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毕竟心是何物,能作三界诸法邪。若是一物,既成一物,何能遍作诸物。若毕竟非有,自既无体,又何能遍作诸物哉。如无水决无波,然水既举体作波矣,舍波别觅水体可乎。于波中分别何波是水,何波非水,又可乎。亦如幻事,无巾则无兔马,然巾既举体作兔马矣,舍兔马别觅巾体可乎。即谓兔马为巾,又可乎。更谓兔马本无,并巾亦无,又可乎。心法不一不异,亦复如是。自其不变随缘者言之,心既举体为依正,为名色,为凡圣矣。依正名色凡圣法外,别觅心性如毛头许,胡可得也。依正名色凡圣法中,别认如毛头许以为心性,亦胡可得也。指诸法为即是心。胡可得也。诸法为非是心。亦胡可得也。说依正名色凡圣诸法无量差别。心亦无量差别。胡可得也。心无差别。诸法亦无差别。又胡可得也。说依正名色凡圣诸差别法。不即无差别心。无差别心。不具诸差别法。胡可得也。说心外实有依正名色凡圣诸法。胡可得也。诸法俱非实有。心亦非有。又胡可得也。此皆不变随缘之理。当下离过绝非者也。自其随缘不变者言之。既举心性全体幻成依正名色凡圣诸法。于中随举一法。无不仍是心性全体大用,如举水作波,无一一波非水之湿性。举金作器,无一一器非金之坚性贵性。又如举日轮全体,光射一隙,无一一隙中不具见日之全体大用者也。由此言之,事事无碍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间头头尔,法法尔。岂必高推圣境,谓凡夫绝分哉。只此妄谓凡夫绝分之情见,亦仍不可思议,亦是法界全体大用。以不在内,不在外,不属过去现在未来,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故,如烧粪埽火,即烧栴檀火,亦即遍烧大地之火。故知凡夫情见,即出世智慧之体,亦即诸佛根本不动智体。设无此情见,亦无出世智不动智矣。情即智体,业即解脱,苦即法身,亦复何疑。如拳即手,冰即水,华即空,蛇即绳,绳即麻,如是了达,方名达心,亦名达一切法,亦名无达无不达,双照达与不达。如是达得,便能特立千古,决不被眼前活计所区局矣。
- 上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四)
- 下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七)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九)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八)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