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四)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四)
次就二公决择者。象山意谓,不尊德性,则问学与不问学皆无用,但能尊其德性,即真问学。犹吾佛所谓胜净明心,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亦犹六祖本来无物,又即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也。是将尊德性摄问学,非恃德性而废问学,故得为名贤也。紫阳意谓若不道问学,虽高谈德性,如所谓理佛,非关修证,必道问学,以成至德,方可凝其率性之道。犹吾佛所谓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要须历劫辛勤修证,亦犹神秀时时拂拭,又即孔子庸德之行,庸言之谨,下学而上达也。是将问学尊德性,非徒问学而置德性,亦得为名贤也。然则悟象山之所谓德性,问学已道,悟紫阳之所谓问学,德性自尊,可谓是则俱是。而象山顿悟,较紫阳之渐修,当胜一筹。然执象山之言而失旨,则思而不学,与今世狂禅同陷险坑,孔子谓之曰殆。执紫阳之言而失旨,则学而不思,与今世教律同无实证,孔子谓之曰罔,可谓非则俱非。而无实证者,尚通六趣,陷险坑者,必堕三涂,象山之流弊,亦较紫阳倍甚。若就二公之学,以救二公之徒,亦有两番,一逆救,以象山之药,治紫阳之病,以紫阳之药,救象山之病。二顺救,执象山之言者,为申象山真旨,执紫阳之言者,为申紫阳真旨。终不若向初义打透,则二病不生,二药无用矣。
後对佛教细辨者,先须知此五句,有名同义异者,有名义俱同而归宗异者,又须知对待绝待二种妙义,然後约迹 约权以拣收之,约实约本以融会之。庶得戏论永灭,诤论亦消也。
言名同义异者,德性二字,及德性中所具广大精微等八义,同则同名德性,及广大等。异则儒以天命为性,修之上合於天者为德,老以自然而然,强名曰道者为性,复归无名无物者为德。一往判之是天乘,亦未尽天中差别,恐不过四王忉利法门,远自人间视之,称为自然,及无名无物耳。推而上之,夜摩等空居四天,亦以自然为性,以欲界未到诸定及上品十善为德。魔天以命根互通为性,广化七珍多增宝媛为德。初禅天以出欲为性。离生喜乐为德。二禅天以超出觉观为性,定生喜乐为德。三禅天以永无喜水为性,离喜妙乐为德。四禅天以不动为性,舍念清净为德。无想天以一念不生为性,灭心心所为德。四空天以超出色笼为性,微细定心为德。我佛法中藏教以真谛为性,择灭无为为德。通教以诸法无生为性,体空智果为德。别教以离过绝非中道为性,所证法身般若解脱为德。圆教以不生不灭常住真心,不纵不横三德秘藏为性,一心三智妙合如来藏理为德。既德性一名,厥义各别,故所具八义,随此皆异。儒但以洋洋发育为广大,乃至仰事俯育为礼,如前说耳。老则以生天生地为广大,杳冥昏默为精微,神鬼神帝为高明,专气致柔为中庸,长於万古为故,生一生二生三生万为新,还淳返朴为厚,守雌守黑为礼。夜摩等天各以境界倍增者为广大,受用倍妙者为精微,不假日月为高明,十善摄散为中庸,劫初先成为故,果报变化为新,随顺善性为厚,具善三业为礼。魔天则以统摄欲界为广大,超化无化为精微,威力自在居欲界顶为高明,不离尘劳为中庸,悟本命元为故,自在化现为新,爱网所摄为厚,眷属庄严为礼。四禅各以舍下苦粗障为广大,得上净妙离为精微,安住胜处为高明,十禅支行为中庸,超大小诸劫为故,喜乐舍受相应为新,同一定体为厚,王臣民等差别为礼。无想天则以无诸想碍为广大,体同木石为精微,居四禅上为高明,灭心心所为中庸,初半劫灭为故,後半劫生为新。顺无动性为厚,次第令其心虑灰凝为礼。四空天则以体同太虚为广大,微细心心所法为精微,遍超色缚为高明,不离心想为中庸,报境无有成住坏空为故,受用禅味为新,顺无色性为厚,次第证入为礼。藏通二教,各有三乘,虽体析巧拙不同,同以无为涅槃,离我我所,旷若虚空为广大,超诸断常有无戏论妄想为精微,远离三界成一切智为高明,依戒而住依念处行道为中庸,因缘法性无有作者为故,观谛观缘出生三乘道果为新,二乘别警悟无常速求出离为厚,摄身口意解脱业系为礼。大士别以自愍愍他愿皆济度为厚,三聚净戒上求下化为礼。别教则以无量四谛十界因果为广大,中道佛性缘了修证为精微,回超九界佛眼种智为高明,从因缘境历修三观为中庸,本觉无始为故,功德智慧二种庄严为新,次第三慈为厚,历侍诸佛,遍度九界种种仪轨为礼。圆教则以介尔有心三千具足,竖穷横遍,无欠无余为广大,三千性相互具互遍,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为精微,一心三智照穷法界为高明,无作四念一心三观为中庸,即随缘而不变为故,所以一切诸法无非性具,即不变而随缘为新,所以权实因果施设无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厚,所以上合无缘慈力,下合同体悲仰,而炽然常行与拔,上侍诸佛下应群机为礼。所以性遮诸业,一切皆成无尽戒体,皆名无上道戒。是谓名同而义异也。
言名义俱同而归宗异者,不论儒老,色无色定,乃至藏通别圆,欲以至德凝道,必道问学以尊之,欲真实学问,必尊德性以道之,欲证德性之广大,必尽精微以致之,欲证德性之精微,必致广大以尽之,欲证德性之高明,必道中庸以极之,欲证德性之中庸,必极高明以道之,欲证德性之故,必知新以温之,欲证德性之新,必温故以知之,欲证德性之厚,必崇礼以敦之,欲证德性之礼,必敦厚以崇之,是名义俱同。然如此问学,各尊其所谓德性,故儒成人间之圣,与天地参,老成天道之圣,为万化母,乃至藏通成三乘之圣,永超生死,别教成圆满报身之圣,永超方便,圆教成清净法身之圣,方为真能尽性,是归宗永异。
言对绝二妙者,若以人望天,以欲界望色界,展转乃至以别望圆,则彼广大之外更广大,精微之内更精微,高明之上更高明,中庸之中更中庸,故之前更故,新之後更新,厚亦弥厚,礼亦弥周。若以圆视别,以别视通,乃至以天视人,则彼广大精微等,皆悉有名无义。故以下望上,传传皆妙,以上视下,法法皆粗,此对待明妙也。绝待明妙者,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若别,若通,若藏,若天,若人,究竟同归一乘。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则法法皆妙。既知此理,方许论拣论收,能融能会耳。
後约迹约权拣收等者,拣之则全非,儒是世法,佛出世故。又此云天命为性,易云太极生两仪,并属非因计因,不知正因缘法,见论所摄。夫妇父子等恩爱牵连,爱论所摄。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无因论,不知正因缘法,亦见论摄。收之,则儒於五乘法门,属人乘摄,所明五常,合於五戒。其余诸法,半合十善,尚未全同金轮王法也。老属天乘,未尽天中之致,已如前说。究而言之,总不及藏教之出生死,况通别圆邪。然此直约迹约权耳,若约实约本融会者,此方圣人,是菩萨化现,如来所使。大灌顶经云,佛先遣三圣,往化支那,所立葬法,南洲中最。三圣法化若在,如来正教亦赖以行。而列子具明孔子赞佛之语,老子骑牛出关,欲访大觉,既闻示寂,叹息而返。经史所载,彰明若此,後人不达,纷纷起诤,岂理也哉。然三圣不略说出世教法,盖机缘未至,不得不然。且如五天机熟,佛乃示生,而初倡华严,在会聋哑,不惟须说阿含以为渐始,兼立人天戒善,以作先容。况此地机缘,远在千年之後,纵说出世法,谁能信之。故权智垂迹,不得不示同凡外。然即此儒典,亦未尝不泄妙机,後儒自莫能察,及门亦所未窥。故孔子再叹颜回好学,今也则亡,深显曾子以下,皆知迹而不知本,知权而不知实者也。何谓所泄妙机,如易经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语最可参详。夫既云易有太极,则太极乃易之所有,毕竟易是何物有此太极。傥以画辞为易,应云太极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然後伏羲因之画卦,文周因之系辞,何反云易有太极。易有太极,易理固在太极之先矣。设非吾人本源佛性,更是何物。既本源佛性,尚在太极先,岂得漫云天之所赋。然不明言即心自性,但言易者,以凡夫久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断断不能理会此事,故悉檀善巧,聊寄微辞。当知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密说为易。而此真如,但有性德,未有修德,故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此无始住地无明,正是二种生死根本,密说之为太极。因明立所,晦昧为空。相待成摇之风轮,即所谓动而生阳。坚明立碍之金轮,即所谓静而生阴。风金相摩,火光出现,宝明生润,水轮下含,即所谓两仪生四象也。火腾水降,交发立坚,为海为洲,为山为木,即所谓四象生八卦,乃至生万物也。名相稍异,大体宛同,顺之则生死始,逆之则轮回息。故又云,易逆数也。亦既微示人以出世要旨矣。老子道生天地,意亦相同,但亦不明言即心自性,皆机缘未熟耳。且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一语,即寂照无二之体。而乾坤其易之门一语,即流转还灭逆顺二修之关。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非干修证,不属迷悟。而迷则照体成散,寂体成昏,逆涅槃城,顺生死路,全由此动静两门,是名逆修,亦名修恶。悟则借动以觉其昏,名之为观,借静以摄其散,名之为止,逆生死流,顺涅槃海,亦由此动静两门,是名顺修,亦名修善。然修分顺逆,性无增减,又虽善恶皆本於性,而道必升沈。如斯秘旨,岂异圆宗。菩萨现身,信非虚倡,习而不察,过在後儒。又既知宣圣秘密微谈,兼秉法华开显妙旨,即此中庸,便可作圆顿佛法解释。天命之谓性者,天非望而苍苍之天,亦非忉利夜摩等天,即涅槃经第一义天也。命非命令之解,即第八识执持色身相续不断之妄情也。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赖邪识,此识即有生之性,以全真起妄,天复称命,以全妄是真,命复称天。全真起妄,即不变而随缘,全妄是真,即随缘而不变也。率性之谓道者,此藏性中具染净善恶一切种子,若率染恶种子而起现行,即小人之道,亦名逆修。若率净善种子,而起现行,即君子之道,亦名顺修。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正合此意,亦合台家性具宗旨。修道之谓教者,小人之道,修除令尽,君子之道,修习令满,此则圣贤教法,惟欲人返逆修而归顺修,即随缘而悟不变也。三句合宗,头正尾正,凡一文一字,皆可消归至理矣。以要言之,若得法华开显之旨,治世语言,资生产业,乃至戏笑怒骂,艳曲情词,尚顺实相正法,况世间理性之谈邪。然此是智旭之中庸,非子思之中庸也。如大慧杲禅师,以此三句作法报化三身,亦只是宗杲之中庸耳。傥子思实知宗杲、智旭之中庸者,孔子急当印之。胡颜渊死,一恸伤心,自称天丧。且追忆之,再叹今也则亡邪。昔孟子历叙见知闻知之道,结云,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是孟子尚不肯以曾子子思为见知者,何况孔子。彼一以贯之之传,但的示尊德性之真实问学如此,乃下手发足之方,非到家消息。又迹中权理之一,非本中实理之一也。今约三圣立教本意,直谓同可,以无非为实施权故也。约三教施设门庭,直谓异可,以儒老但说权理,又局人天,佛说权说实,皆出世故也。约权则工夫同而到家异,谓亦同亦异可也。约实则本不坏迹,迹不掩本,谓非同非异可也。惺谷寿禅师云,为门外人说同,否则以为异端,为入门人说别,否则安於旧习,为升堂人说亦同亦别,以其见理未谛,须与微细剖析,令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为入室人说非同非别,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又何儒释可论。斯言得之,以其次第顺於四悉檀故。然细论说法方便,则四句之中,一一皆具四悉,又贵临时善用,不得固执斯言为死法也。
- 上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一)
- 下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七)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九)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八)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