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十)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阿难,如上所说世界上的六道众生,虽然他们已经从身心当中断除了杀生食肉、偷盗和淫欲,这三种戒行已经圆满。”
“但是,如果他们不断除‘大妄语’,则所修三昧仍无法清净成就,而会成为‘爱见魔’之类,丧失佛种。”
【三行】指“摄心为戒”的前三种,即断杀、断盗、断淫三种戒行。
【爱见魔】不舍弃爱、见两种烦恼而禅修,以此为正道,实则已入魔境,名为“爱见魔”。
其中,以“大妄语”来贪求众生之供养,属于“爱烦恼”,名为“爱魔”;错解“无修无证”之真义,从而发生“大妄语”,陷入种种邪见,例如认为自己本来是佛,所以不需要任何修行,等等,这些属于“见烦恼”,名为“见魔”。
所谓“如来种”,即“佛种”,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诸佛如来与一切众生共有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佛性,也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此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可能失去。其二、指从自性清净心当中发起的成佛之因地心,即菩提心,这个心可以产生,也可能失去。
显然,本段经文世尊所说的“失如来种”,正是指后者。
那么,什么叫做“大妄语”呢?世尊继续说道: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所谓‘大妄语’,就是指‘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以此标榜自己为人世间第一尊贵、第一殊胜的成就者。”
“于是,便对人们宣称:我如今已经证得了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辟支佛果,或者十地当中的某一地,以及初地之前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菩萨位次。”
“其目的在于,得到大众的恭敬礼拜,替他们忏悔罪业,以便贪图种种供养。”
【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其它经论当中,也叫做“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意思是:尚未得无漏,却说自己已经得无漏;尚未证果,却说自己已经证果。
【地前诸位】初地之前的诸菩萨位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和十回向等。
所谓“或求世间尊胜第一”,乃是“大妄语”之目的,就是想标榜自己为人世间第一尊贵、第一殊胜的成就者,好蒙骗大众都前来礼拜、忏悔与供养。
所谓“求彼礼忏”,一切贤圣心地清净的缘故,如果有众生恭敬礼拜与供养,便会获得增福、增慧、增寿等种种利益;还可以忏悔除去种种罪业,获得健康吉祥;更能够以此善根,将来迅速出离生死苦海,得证圣果。
其中最殊胜的,就是恭敬礼拜与供养如来,可以种下极大的善根,获得无尽的回报。此类事迹,佛经当中多有记载。
可是,这些“大妄语”者,仅仅为了贪图信众的供养,就不惜“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以谎言来欺骗大众,实属极度无知。他们未来的业报将在三恶道当中,他们的修行根本无法成就,耳根圆通等三昧也不会现前。
对于这些“大妄语”者,世尊继续说道: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这些人就是‘一颠迦’之类,他们因为‘大妄语’而断灭善根,销毁了自己的菩提心,也消灭了佛种。”
“就如同有人用刀砍断多罗树之后,此树就不再生长了;佛陀授记这些大妄语者将会永远断灭成佛的善根,不会再有正知正见。他们将会堕落于三恶道的苦海当中,而不可能成就真实三昧。”
【一颠迦】即“一阐提”,指断灭善根的人。
【多罗木】汉译“高耸树”,树形如棕榈,高七、八丈,果实熟透为红色,可食用。多罗木有个特点,一旦被砍断树干,就不会再长大了。其它树木则不同,即使树干被砍断,还会发出旁枝继续生长。
所谓“永殒善根”,是指在他们不肯悔改的前提下,将会永远断灭成佛的善根。遥远的未来,在“大妄语”之罪业尽了以后,假如他们能够得到善知识的教化,能够忏悔无始以来的“大妄语”等等习气,也有可能重新发起菩提心。那时,他们将会重新播下佛种。
但是,这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很难遇到善知识,即使遇到了,由于宿世习气的驱使,也不会相信。他们往往还会相信那些妖魅邪说,曾经与之有缘的缘故。
因缘不可思议,各位同修请尽量培植自己与正法的善因缘。问:如何培植?
答:一是恭敬供养那些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尤其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年轻僧人,还有苦行僧,他(她)们最需要信众的护持与帮助,雪中送炭之功德远远胜过锦上添花。
二是自己多多静坐念经,接受如来正法的熏陶,尽量少看经论注解,先要充分熟悉经文,才能够挑选出如法的注解作参考,而不会被那些添油加醋的邪师们所蛊惑。
三是护持正法的流通,这可不容易,您首先必须具有择法眼,知道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说。否则,假如盲目流通一些似是而非的注解与开示,那就等于和邪师以及鬼魅们结缘了,反而会从此远离正法,越来越痴迷于道听途说。
和前面的杀、盗、淫一样,那些肆无忌惮的“大妄语”者,往往是得到了各类妖魔鬼魅的加持,他们甚至可能得到了一些鬼神之通,所以才会以圣者自居,才敢于“未得谓得,未证言证”。
结果呢,一失足成千古恨,其生死轮回将无穷无尽。
一切菩萨与阿罗汉等圣者则不同,他们即便进入六道当中度众生,也不会以圣者自居。对此,世尊说道: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如来灭度以后,将会吩咐诸位菩萨和诸位大阿罗汉,让他们以‘应身’的方式,出生在末法时代当中,显现为种种形相,救度一切轮回众生。”
【敕(音:赤)】告诫、吩咐。
【应身】应缘显现色身。
对于如来等一切圣者来说,具有“四种身”:(一)法身,天然本具,非生非灭,空而无形,光明自在;(二)报身,行道之殊胜果报身,通常显现在净土当中,一方面自受用无尽法乐,一方面教化净土众生;(三)化身,神通变化身,不入母胎,直接用神通力变化显现在三界当中,随缘利益众生;(四)应身,同时顺应两种因缘进入母胎,显现在六道当中救度众生,这两种因缘是:慈悲愿力因缘(包括世尊的吩咐在内)和个人业力因缘。
在这“四种身”当中,唯有“法身”不变异,寿命无尽,它本空而真实不虚;其它三身,都属于幻化身,有生有灭。
问:那凡夫众生有几种身呢?
答:凡夫众生具有两种身:(一)法身,天然本具,非生非灭,空而无形,光明自在,与圣者无二无别;(二)业报身,随着自己无量劫生死业力所显现的投胎转世之色身。
问:那菩萨有没有“业报身”呢?
答:有,那就是菩萨的“应身”,菩萨明心见性之后,广发无尽大愿行菩萨道的缘故,其“业报身”当即转名为“应身”,其中兼具生死业力和慈悲大愿的缘故,不同于凡夫之“业报身”的缘故。
问:作为凡夫修行人,我们何时才能够拥有“化身”和“应身”的能力呢?
答:一旦您明心见性已经透彻,发起了真实不虚的菩萨大愿,开始依照世尊的吩咐行菩萨道之时,您的“业报身”就转变为“应身”,顺应于菩提道的缘故。一旦您见性成佛显现“法身”,证得初地菩萨果位以后,依《起信论》等经论所开示,您将会在净土当中成就“报身”,同时具有“化身”之不思议业用,并逐渐成就千百亿应化身,亦名千百亿分身,与其他诸大菩萨一样,能够在六道轮回当中广度众生。
菩萨和阿罗汉们“应身”出现在人世间,究竟有哪些形相呢?世尊继续说道: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这些菩萨和阿罗汉的‘应身’,有的显现为出家沙门,有的显现为在家白衣,其中包括居士,国主、官员,童男、童女,甚至包括妓女、寡妇,流氓、小偷、屠夫、商贩,等等,借着与其共事的机缘,称赞佛教与佛法,引导他们用身心去信奉与修行,直至将来成就三昧正定,获得解脱。”
【淫女】指妓女,或者极为放荡的女性。
【奸】指地痞、流氓之类。
总而言之,人世间有啥样的人,菩萨和阿罗汉们就可以“应身”显现为啥样的人来救度他们。
问:菩萨和阿罗汉如何救度众生呢?
答:据佛经所开示,菩萨(阿罗汉发了菩提心以后,也是菩萨)以“四摄法”救度一切众生,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所谓“布施”,用钱财物力来救济众生,名为“财施”;用佛法之种种教义来开导众生,名为“法施”;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而救度众生,或者给予众生出离生死轮回的勇气,名为“无畏施”。三者皆可,也都应当尽力实践。
所谓“爱语”,就是用慈悲的语言来安慰、赞叹、劝导、鼓励,乃至于激励有缘众生修行佛法,解脱烦恼。
所谓“利行”,就是一切可能的给予众生解脱利益的行为,都可以随缘运用。
所谓“同事”,就是与之共事,与之相处,与之结缘,等等,为其作出解脱的榜样,以身作则,显现出整个修行过程。
问:菩萨和阿罗汉作为出世圣者,有时竟然会“应现”为妓女,或者地痞流氓以及小偷、屠夫之类,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这就违背了“摄心为戒”的前三种要求,即:断除淫欲、断除杀生食肉和断除偷盗,既然如此,他们在这样的“应现”当中,是否还能够成就三昧正定呢?
答:菩萨圣者“应现”在妓女以及各类罪恶人群当中,主要是为了与之结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众生缘”,有缘之后,再逐步随缘引导与教化,甚至是在无量劫当中引导与教化,最终帮助他们成就解脱。
至于当菩萨“应现”为这些人时,是否还能够成就三昧正定,答案是不一定。通常,菩萨是在舍弃这些不正当行为之后,才能够成就三昧正定,并以此为妓女等人做出了榜样,引导她们舍弃淫欲、杀生与偷盗,最终走向戒、定、慧的解脱之路。
但不排除个别大菩萨,就在淫欲、杀生与偷盗行为的“应现”当中,同时具有三昧正定,具有不思议神通。例如《华严经》上面的“婆须蜜多女”之类,但这毕竟属于极少数。
问:既然如此,那菩萨在“应现”为凡夫之时,是否知道自己的本来因缘呢?是否知道自己是菩萨呢?
答:这也不一定。通常,在菩萨“应现”这生当中,在他成就三昧正定之前,他并不知道,或者说并不能够确认自己是菩萨;当他成就三昧正定之后,自然会逐渐明白。
以“寒山子”为例,早年他并不知道自己是文殊菩萨的“应现”,所以一直在积极努力考取功名,结果没考中,后来才走上了修行之路。或许他得到过高僧的指点,也或许善根忽然成熟了,便舍弃了世间生活而专门修行,其最终成就不可思议,也完全明白了自己就是文殊菩萨的应现。
问:在菩萨如此的“应现”当中,是只有一生呢,还是生生世世连续的呢?
答:多数时候是生生世世连续的,每一生每一世都在行菩萨道,都在与众生结缘,都在趋向于无上菩提。其因果业力是生生世世相续的,其广大愿力也是不曾间断的。
“应现”在人世间的菩萨,与普通人看起来虽然差别不大,但其心境毕竟不同。就算是在开始学佛修行之前,就算是在悟道之前,“应现”在人世间的菩萨也会具有诸多优秀品质,例如“上进心”,例如“自制力”,例如“慈悲心”,例如“乐于助人”等等。
在学佛修行之后呢,差别会更大,“应现”的菩萨们在修行上绝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得少而足,更不会被各种邪师和邪说所蒙蔽,为什么?因为,所谓菩萨,就是生生世世能够明心见性的人。人家天生具有正知见,如达摩大师《血脉论》云:“此是生而知之,胜学也”,又怎会被邪师们所忽悠呢。
这些“应身”在人世间的菩萨和阿罗汉们,即便知道了自己的本来因缘,知道自己本来是菩萨或阿罗汉,也不会自我标榜。为什么?因为,圣者看破了“我执”和“我相”的缘故。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这些受如来嘱托‘应现’在世间的圣者们,终究不会自己标榜说我是真正的菩萨,是真正的阿罗汉。”
“他们不会泄漏自己受佛叮嘱,‘应身’入世广度众生的秘密因缘,更不会轻易告诉初学者。”
“唯独除了,可以在临终之前,暗暗地留有遗嘱。”
【未学】初学者,泛指一切世间学佛人,对于佛法所学甚浅,不堪承受如来秘密教法。
【阴有遗付】暗暗地留有遗嘱。
问:如何是“泄佛密因”当中的“佛密因”呢?
答:其一、如来慈悲度化一切众生,其中因缘极为深广,非凡夫心量可以企及,故名“密因”;其二、诸菩萨圣者受佛叮嘱“应身”入世行菩萨道,乃是以“无生”示现“有生”,虽示现有生有死,却并不障碍本来的不生不灭,如此不思议境界,非凡夫智慧可以企及,故名“密因”;其三、诸菩萨与阿罗汉“应身”入世度众生,以慈悲心故不恼害一切众生,也不恼害一切诸魔及外道鬼神,乃隐其圣心,示同凡夫,故名“密因”。
简要介绍这三点,如果想要详细了解,请参阅一切大乘秘密经典。
关于“阴有遗付”,也是菩萨慈悲鼓舞末法众生的一种方式,如布袋和尚临终书写偈语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大家才知道他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之一,从此,大肚子弥勒佛的形相才应缘而生,千百年来一直与无量众生广结善缘。
其实,在多数时候,菩萨和阿罗汉们连类似的“遗嘱”都不曾留下,何以故?菩萨心无所住的缘故。
可是,那些“未得谓得,未证言证”的大妄语者,竟然为了贪图名利供养而不惜散布谎言,标榜自己为佛、为菩萨、为圣者,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坚固“我相”与无知,乃至于无耻。
因此,世尊呵斥这些人: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为何这些人竟然‘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而迷惑扰乱末法众生呢?他们不是真正的圣者,只不过是大妄语者罢了。”
这年月,只要你敢吹,就有人敢信。为什么?因为世间人普遍无知而内心空虚的缘故,即便修行人也总想着要攀上个高枝的缘故。于是,如今时代,乃至于往后,江湖骗子会越来越吃香,尤其是那些比较有学问的江湖骗子,往往会用佛贬道,以道压佛,以儒家统三教,肆意曲解儒、释、道三家经典,最终显出他才是啥都懂的江湖老大,睁着眼睛欺骗大家没商量。
为什么?因为你不肯踏实学习原文,不肯千百遍地读念原文,不肯老实去查字典和词典,他乱讲你根本看不出来。那些所谓“儒、释、道”三家都通的大师,毫无疑问是啥都不通的江湖骗子。为什么?因为,即便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穷尽一生也不敢说能够通达一家,更不会允许学生和弟子们这样评价自己。
仅就佛教来说,自古就没有哪位高僧敢公然宣称自己已经通达佛法。只有一个龙树菩萨曾经以为自己已经穷尽佛法了,可以做教主了。可是,当他到了龙宫里面,看到了广本的三藏教典之时,顿觉惭愧不已,又老老实实做回了佛陀的弟子。
法师和大居士讲经说法,必须明白自己是在“学习讲经说法”,只是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布施出来而已,自己所讲的内容,绝不可以代替经文本身。而且,应当随时提醒大家比对佛经原文,看看自己所讲是否符合经文本来的含义。
《楞严经》轻松学就是如此,这是我自己学习《楞严经》的理解与体会,不代表经文本身。各位同修需要深入读念学习经文原文,再来参考本文,把其中符合经文的部分留作参考,您觉得不符合的那部分,则应当随时舍弃。
对于这部《楞严经》,不曾有哪位高僧大德敢说自己已经通达,我也一样,正在一遍遍地学习当中。每学习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就会得到佛陀智慧的相应加持。大家也是一样,请认真地一字一字地学习,务必静心深入其中,才会与法相应,才会得到真实法益。
那些大妄语者则不同,他们为了博取名利供养,不惜信口开河,明里暗里自我标榜,甚至以圣者自居。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如佛所说,这些人将会因为“大妄语”而断灭成佛的善根,落入三途苦海,根本无法成就三昧正定。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那些尚未得到“禅定”,却标榜自己已经得到“禅定”的人,也属于“大妄语”的范畴,只是其罪业相对于说自己“证果”要轻一些。
问:真正得到“禅定”的人究竟什么样子呢?
答:得到“初禅”以上禅定的人,就好比人世间的“活神仙”,其定力已经超越了欲界天神(一般山神、土地等等神仙都不如你了),必定具有明显的神通功德,也绝不会再贪染烟、酒、肉、财、色之类,因为,已经超越“欲界”得到“离生喜乐”之微妙禅悦的缘故,其定中受用远远胜过人世间各种享受的缘故。
问:可是,佛陀戒律当中并没有“不吸烟”这一条啊?难道“吸烟”也会障碍禅定吗?
答:是的。由于佛陀时代尚无“烟草”和“毒品”行业,所以佛陀不曾制定出相关戒律。但是,“不饮酒”当中的“酒”,据古代大德注解,酒是“能醉”之义,实际上就包括了所有的“麻醉品”和“毒品”在内,“烟草”也属于麻醉品,只是轻微一些而已。
关于“禅定”,据诸多经论所开示,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仅就其中的“调息”来说,就不可以吸烟,否则呼吸便会污浊不堪,不可能把“呼吸”调和成为“出入息”。什么是“息”?那就是指舒缓、自然、无声、清洁而流畅的呼吸。
“调息”好了以后,天台智者大师曾说过:“随息即定”,只要您的心念随着“出入息”观察,知道“入息”,知道“出息”,知道“出入息”的全过程,而不再有其它杂思乱想,此时,您将会进入最初的“定”——欲界定。
“欲界定”具备了“持身法”和“持心法”两种功德,可以久坐不疲倦,也不散乱,例如一天一夜,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禅定”,只能算作“禅定”的预备阶段。
真正的“禅定”是指“初禅”以上的“四禅八定”,“初禅”本是“色界天”天神的功德,例如大梵天王,它常在“初禅”当中,乃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神,它完全可以被称为“上帝”,也不过仅仅是“初禅”而已。因此,人间众生得到“初禅”非常困难,也非常殊胜。
在古印度,得到“禅定”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山林苦修者,他们往往被尊为“仙人”,具有各色各样的非凡本领,例如为悉达多太子看相的那位“阿私陀仙人”等等。
至于得到“禅定”的人什么样子,请大家百度“广钦老和尚”,看看老和尚坐禅的照片,真正具有禅定的人就是那个样子,饮食很少,很清淡,目光炯炯有神,犹如孩童般的天真无邪,已经不在意色身,基本没有了睡眠,更没有了男女欲望。
鉴于“大妄语”罪业如此严重,世尊叮嘱传承教法的阿难尊者: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因此,你要教导后世的修行人,在实修三昧之时,第四要断除大妄语。”
“这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以及过去诸佛所共同认可的,第四种决定无疑的清净光明之教诲。”
这就是“摄心为戒”的第四方面内容,断除“大妄语”。关于其重要性,世尊继续告诉阿难: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因此,阿难啊,如果不断除大妄语而修行禅定的人,就好比把晒干了的人粪,雕刻成旃檀木的形状,想要让它散发出香气,根本没有这样的道理。”
这个比喻当中,“人粪”比喻大妄语者,“旃檀形”比喻禅修的样子,“香气”比喻三昧正定及其解脱功德。其含义就清楚了,那就是:大妄语者虽然想要禅修,也做出了禅修的样子,但他却不可能成就三昧正定,更不会获得相应的解脱功德。
这个比喻很精妙,一切修行人都是如此,不仅在于外表的样子,更在于其内心是否能够信受奉行如来教法,是否能够放下攀缘,从而舍离淫、杀、盗、妄这四种染污之行。
有人问:如何观察别人的心行,从而识别出“善知识”与“非善知识”呢?
答:这可不容易,除非您自己的心已经比较清净,犹如明镜一般,那才可以鉴照出别人的心是否清净。因此,修行不可外求,首先应当“自净其意”,自己心清净了,什么都会明白;自己心不清净,不可能分辨出“善知识”与“非善知识”。
问:应当如何“自净其意”呢?
答:凡夫修行人不可能自己做到“自净其意”,而必须在如来教法的引导下,一边念经,一边如理观察,观察到了微细之处,自己的妄想就会慢慢转变为“正念”,正念相续之时,便开始“自净其意”。那时,第六意识开始向“妙观察智”转变,第七末那识开始向“平等性智”转变。
像这样念经修行,就是最方便的“自净其意”之修法。假如能够给自己创造出天天如此的条件,修行就变得简单了,也不需要四处去寻找善知识了。
有些人总喜欢到处寻找善知识,可是,以浆糊一般的烦恼之心,怎可能找到真正的“善知识”呢?怎可能认得出谁是“善知识”呢?离开了经教的深入学习,您找到的所谓“善知识”往往是与自己某些习气相应的“非善知识”而已。其中,有许多就是“大妄语者”。
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比丘等出家人(不包括那些假和尚),必然遵循如来的教导,绝不会“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因为,世尊是这样教导出家弟子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如来时常教导比丘,直心就是道场。平日里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尚且不应当有任何装模作样的虚假伪饰,又怎可以自称已经成就了菩萨境界呢?”
【四威仪】行、住、坐、卧,这是四种最基本的日常行为。
有人问:如何做到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没有虚假呢?
答:行走时就自然行走,不要刻意装作某种美好的样子,也不要一边走一边胡思乱想;停留时就自然而住,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你;落座时就自然而坐,莫在意周围如何;躺下时就自然躺着,不要忸怩作态。
总之,行、住、坐、卧都要做到放松而自然,不伪装,当然也不放肆,还是要符合礼节与礼貌的。
再问:如何是“直心道场”呢?
答:略说有三种“直心”:一、心口如一,口中所说与心中所想一致;二、言行如一,所作所为与口中所说一致;三、心地平直,没有各种执着与扭曲,光明磊落。
能够做到这三种“直心”,真可谓“直心是道场”,您的心便是道场,别无所求矣。
那些“自称得上人法”的人,像什么呢?世尊继续说道: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就好比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竟然狂妄地自称为帝王,那不过是在自找‘诛灭九族’罢了。”
“何况如来无上法王的种种果位,怎么可以狂妄地窃取其名号呢?在因地修行时发心不真实,则成就佛果之路必将充满迂回曲折。”
“这些不断‘大妄语’的禅修者,虽然也想求证诸佛无上菩提;可就好比那些想要咬掉自己肚脐的人一样,哪里做得到呢?”
【诛灭】诛杀灭绝。在皇权时代,如果有人胆敢“谋逆”造反,将会被处以“诛灭九族”的残酷刑罚。平民自称是帝王,就属于“谋逆”罪。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因地修行时发心不真实,则成就佛果之路必将充满迂回曲折。
“大妄语”者虽然也禅修,也想要成佛,但其名利心放不下,所以才会“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这样一来,其“菩提心”就不真实了,掺入了伪诈之心。以这样的心来修行成佛,必将迂回曲折,甚至遥不可及。
【噬(音:是)脐人】想要咬掉自己肚脐的人。“噬”:咬、吃、吞吃。
人的柔韧性不足以用嘴咬掉自己的肚脐,同样,那些不断“大妄语”的禅修者,也根本无法成佛。反而呢,成魔有余,成鬼有余。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如果诸位比丘,心地犹如绷直的弓弦那样平直,一切言行都真实不虚。那么,一旦他们进入三昧正定,就永远不会有魔事发生。”
“如来印证这样禅修的人,必将成就菩萨无上正觉。”
【直弦】绷直的弓弦。
【菩萨无上知觉】妙觉菩萨之无上正觉,也就是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如来也是菩萨,名为“妙觉菩萨”。
所谓“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是指一旦他们进入三昧正定,就永远不会有魔事发生。为什么?因为他们心无虚假的缘故,心念平直的缘故。
“魔”从哪里来?万法唯心造,魔也一样,都来自于禅修者的心。心地清净平直,就不会有任何魔境发生。反之,内心只要还有少许名利、贪欲、爱恨纠缠等等习气,不入定还好,一旦入定,必然遭遇“魔境”。那不是什么外来的魔,那只不过是自己内心习气与妄想的映现而已。
许多同修总盼着自己能够得到“禅定”,其实,在您尚未“明心见性”透彻之前,最好不要进入禅定,否则,必将遭遇魔境而不知所措。禅宗大德所谓“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正是此意。
见地不透彻,心地不清净,不得禅定还好,一旦得到禅定,或者住山与闭关,自己无始以来的种种烦恼习气都将会跑出来,变化为种种魔境与幻境,此时,如果没有足够透彻的“明心见性”之智慧,您该如何面对呢?
就我所知的住山修行人当中,半疯半癫的有,被鬼神附体的有,生病半死的也有。只因他们苦修禅定,却不肯老实参悟自性光明,没有“见道”的智慧,纵然得到了“禅定”,那也无异于外道修行人,终究不能够了生脱死,也无法降伏内心的烦恼。
当然,我也遇到过自自在在住山修行的苦行僧,那基本都是悟道者。虽然很少,哪怕几人也弥足珍贵。
对于第四种“清净明诲”世尊小结道: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像我这样说法,叫做佛陀所说之正法。不像这样说法,就是魔王波旬所说之邪法。”
世尊的意思是,说禅修时应当断除大妄语之心,以及种种贪求之心,才符合如来正法。否则,那些说大妄语不障碍禅修,或者大言不惭地把佛法拿来据为己有的,甚至自称是佛、是菩萨、是圣者的,都是众魔所说之邪法。
到这里,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摄心为戒”,世尊开示完毕,将其总结为“四种清净明诲”,即:断除淫欲心、断除杀生食肉之心、断除偷盗之心和断除大妄语心。在这样持戒清净的基础上,才可以“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禅修便可以正式开始了。
下面,在《楞严经》第七卷,世尊将正式解答阿难尊者关于末法时代众生想要摄心禅修,进入三昧正定,该如何“安立道场”,才能够“远诸魔事”的问题。
《楞严经》轻松学卷六终
-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九)
-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七(之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