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七(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卷七(之二)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阿难尊者恭敬地对佛说:世尊!承蒙您的无上大悲之教诲,我的心已经开悟,知道自己该如何修证,也知道自己必将成就无学圣道。”
“可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在实修三昧之时,到底应当如何建立道场,如何布置与结界,才符合诸佛世尊清净修行之法则呢?”
【清净轨则】清净修行之法则。
问:如何是“佛世尊清净轨则”?
答:诸佛世尊清净修行之法则是也。论其内容,即前文阿难尊者替末法大众所问:“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诸佛世尊教导弟子们修行,其法则要点就在于此,即:不退失菩提心,且能够远离一切魔境界。
如何做到呢?首先是修行者必须要自律,必须心心向道,而且能够如法持戒;其次,离不开诸佛菩萨和一切护法神的拥护与加持。
问:“自律”只能靠自己,可如何得到“诸佛菩萨和一切护法神的拥护与加持”呢?
答:那就需要如法“建立道场”,如法供养诸佛菩萨与护法神,并发愿、持咒与行道。
问:难道不供养佛菩萨和护法神,就得不到其拥护与加持吗?
答:此中有深意,请仔细体会。
首先,“法不孤起,仗缘方生”,倘若与诸佛菩萨无缘,或者缘分很浅,纵然菩萨大慈大悲,也无法拥护与加持。因此,“供养”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什么是供养?难道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真需要大家的那些香、花、果品、奶酪之类吗?其圆满果地境界当中难道会缺少任何物品吗?不要忘了达摩大师所说的大实话:“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佛果当中具足一切妙色之受用,因此,诸佛如来和一切大菩萨并不需要任何供养。
只是,倘若不通过“供养”来与诸佛菩萨结缘,便会缺少得到其“拥护与加持”的因,于是,便不会得到相应的加持之果。这就是“供养”的意义所在。
而“供养”的内容呢?固然可以是香、花、果品、奶酪之类,在“道场”和“坛场”当中,此类供养必不可少,应当如法置办。但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发菩提心”和恭敬“持咒”,与如法行道,等等,才是最重要的“供养”。
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实继承佛法,如实奉行佛法,如实宣扬佛法,乃是对于诸佛如来最殊胜的“供养”。假如有这样修行的人,即便他不去置办香、花、果品、奶酪之类的供养,也不建立道场与坛城,他也同样会得到诸佛菩萨以及护法善神们的拥护与加持。
为什么?因为,与诸佛菩萨和一切护法善神们的“根本大愿”相应的缘故。一切大乘经典,在法会即将圆满之时,世尊都会赞叹受持本经的人功德无量,并叮嘱诸大菩萨和护法善神们予以拥护;于是,大菩萨和护法善神们纷纷发愿,誓愿拥护能够读诵受持本经的人,令其一切吉祥,等等。
什么叫做“护法善神”?那就是誓愿拥护正法与善法的神灵们。谁奉行正法,谁奉行善法,谁就会得到护法善神的拥护,谁也就会获得相应的成就与善果报。护法善神并不是因为贪图某种回报才来拥护修行人,它们也未必需要大家的香花供养,但是,修行人仍旧应当随力置办一些此类供养,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同时,在回向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护法善神,应当把修行功德时常回向给护法善神们,祈愿它们和眷属皆如意,一切受用吉祥,能够护持正法长久住世。
此乃解脱之道,也是处世之道与为人之道,更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二圆融之处。
下面,世尊回应阿难尊者的请法,具体开示如何置办,而建立道场: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有末法时代的修行者誓愿建立道场,倘若地处高原的话,可以找来生活在雪山草地上的大力白牛,因为此牛所吃的都是雪山下的肥腻香草,所饮的乃是雪山流淌下来的清净之水,所以,其牛粪微细而清洁。”
“可以把这样的白牛之粪取来,与旃檀香的粉末调和在一起成为香泥,用来涂抹整个道场的场地。”
所谓“道场”,通常需要一个较大的房间,整个房间作为道场来结界,中间建立“坛场”,也叫“坛城”,即下文所说一丈六尺见方的八角坛;围绕着“坛城”来经行、静坐与持咒,这就是行道。
有了房间以后,整个房间的地面都要用如上所说之“香泥”来涂抹,只需要薄薄的一层,全部覆盖就可以。等到香泥彻底干燥之后,道场就可以使用了。
假如修行者不在高原,找不到雪山大力白牛的牛粪,则如下制作“香泥”: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
“如果不是雪山的大力白牛,而是其它牛,则其牛粪气味臭秽,不可以用来涂地。”
“那就另找一片平原地段,一层层挖开,到地表五尺以下,取来洁净的黄土备用。”
所谓“平原”,应当是指相对干燥的大面积平地,不可以是洼地,那里都是污泥;也不是山地,那里土层太薄。所谓“黄土”,是最常见的土质,有别于“红土”和“黑土”,不难找到。
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把取来的黄土,和上旃檀香、沉水香、苏合香、熏陆香、郁金香、白胶香、青木香、零陵香、甘松香和鸡舌香。把这十种香细细地研磨,并用细罗筛出粉末,与黄土(也要用罗筛为粉末)混合加水调制成香泥,用来涂抹场地。”
【栴檀】旃檀香,亦名“牛头旃檀”或“赤旃檀”,汉译“与乐”,意思是此香一旦点燃,会令人身心安乐。出产于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旃檀香气味极香而清凉,可以入药,堪称最为名贵的香料,存世极少,价值连城。
【沉(沉)水】沉水香,即沉香木,一种名贵的树木,生长在热带地区,如印度、越南等地。沉香气味优雅而高贵,可以入药,有安神与舒畅身心之功效。
【苏合】苏合香,苏合香树的树脂,属于金缕梅科,此香气味芬芳浓烈,可以入药,有开窍、止痛之功效。
【薰陆】熏陆香,也叫做“多伽罗香”、“马尾香”、“天泽香”、“摩勒香”或“乳香”,一种树脂,此树生长在沙土当中,其形如松,每到夏天,在骄阳炙烤之下,其树脂便会滴落在沙地上,连地都变香了,故名“熏陆香”。
【郁金】郁金香,常用香料,取自于郁金香花,通常由其根部干燥后磨粉而成;另外,也可以从其花中提取郁金香精油。
【白胶】白胶香,即枫香树的树脂,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皆有此树,树叶三叉形,秋冬落叶之前会变为红色。
【青木】青木香,草本植物马兜铃的根茎,既是一种香料,也可以入药。
【零陵】零陵香,亦名“熏香”,由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全草晒干而成,气味极芳香,故名“熏香”。
【甘松】甘松香,一种草本植物,由其根茎干燥后制成,气味香甜,故名。
【鸡舌香】即印度丁香,不同于中国丁香,属于丁香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此木分雌、雄,雌丁香奇香无比,名为“鸡舌”。
【罗】亦名“罗筛”,一种过滤粉末用的日常用具。
这十种香料当中,时至如今,其它九种在中药房或香料市场大约都可以买到,唯有“旃檀香”颇具传奇色彩,据《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时,西国遣使,献异香(旃檀)四枚于朝,汉制香不满斤不得受。使乃将其香,取如大豆许,着在宫门上,香闻长安四十里,经月乃歇,帝乃受之。后长安瘟疫流行,博士奏请焚香一枚,四十里间,民疫皆愈。”
旃檀香如此神奇,且在汉代就已经相当稀有,恐怕难有存世了。或许,用上好的檀香木,例如“白檀香”等等来代替“旃檀香”,可算是一个备用方案,聊胜于无。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场地用香泥涂好之后,在道场中央铺设一座一丈六尺见方的八角形坛城。”
在这里,世尊并未提及“坛城”的高度或厚度,那就意味着,即便是用线条画出一座平面坛城亦无不可。可以先画一个一丈六尺见方的正方形,然后进一步在里面画出八角形。如果为了庄严与恭敬起见,搭建出具有一定高度的八角坛城也可以,不过应当把坛城表面都用香泥涂抹,以示清净供养。
关于“丈六”,恰恰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身高,这绝非偶然,而是具有着“表法”的秘密含义。不过,这是古代的“一丈六尺”,比如今的“一丈六尺”要短许多,据史料记载,我国周朝一尺大约为二十厘米,而汉代一尺大约为二十三厘米,唐代一尺则接近三十厘米。即便以周朝的尺寸来计算,佛陀的身高也超过了三米,这是否可能呢?
据法门寺出土的佛陀指骨舍利,世尊食指第二节指骨舍利现存长度大于四厘米,我量了一下自己食指的第二节指骨,除去两端的骨节,不会超过二厘米,看来,佛陀身高达到三米左右没有问题。另据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记载,佛陀在印度所留下的足印长达一尺八寸,按唐代尺寸,相当于如今的五十四厘米,真是巨大无比。据网络资料,姚明脚长三十厘米,身高两米二六;这样看来,佛陀的丈六金身是如实的,应当是周朝的一丈六尺,相当于今天的三米二左右。八角坛城的尺寸,大约以此为宜。
“坛城”的具体布置如下: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坛城中心安置一个或金、或银、或铜、或木制成的莲花座,莲花座当中安放一个钵,钵里面预先盛好八月中秋的露水,露水当中随缘撒些各类鲜花的花瓣。”
【八月露水】八月中秋的露水,秋天五行属金,金生水足,其水性至极,最为清凉。
【所有华叶】指“各类花瓣”。
莲花座用金、银、铜、木,四种材料来制作都可以,随个人财力自定,不必强求。莲花座当中的这个钵,以及其中盛放的八月露水,还有各类鲜花的花瓣等,显然是用来供养法身佛的,即毗卢遮那佛,位于法界中央。
下文八个圆镜,位列于八方,则是为了彰显法身毗卢遮那佛的八方示现。而圆镜外面的十六座莲花座,则是为了供养秘密教法当中的“贤劫十六尊”之本尊,也叫“贤劫十六菩萨”,都是护持贤劫千佛教法的等觉大菩萨。
关于“坛城”,世尊继续开示: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取来八枚圆镜,分别安放在坛城的八方,镜面向上,围绕着中央的莲花钵。”
“八枚圆镜外侧,再放置十六座莲花座和十六个香炉,香炉与莲花座相互间隔布置齐整。”
“十六香炉当中,点燃纯净的沉水香,让它慢慢烧,不要出现火焰。”
除了用十六香炉当中的沉水香来供养诸佛及“贤劫十六尊”之外,以下还要置办八种供品,每种十六小碟(小碗),围绕在十六莲花座之外: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再取来雪山白牛的牛奶,煎成奶饼,放置在十六个供碗当中;还有另外七种供品:白砂糖、油饼、奶粥、苏合、蜜姜、酥油、花蜜,各准备十六供碗,都围绕在十六莲花座外面摆放整齐,用来供养诸佛及十六大菩萨。”
【白牛乳】指雪山白牛的牛奶,由于白牛很少,大约可以用雪山下的牦牛奶来代替,其品质远胜过平原牛奶。
【乳糜】牛奶粥,用白牛奶和大米煮成粥。
【蜜姜】蜂蜜腌制过的姜片,甘辛可口,可以驱寒。
除了以上供品之外,在“坛城”外的正前方,还要置办一个小火炉,每天中午和子夜各烧一次“烟供”,供养一切佛菩萨和护法神,具体如下: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每天中午和半夜,准备半升花蜜,三合酥油,在坛城前方单另置办一个小火炉,用白茅香煎煮出香水,来洗净木炭,然后再把木炭放入小火炉当中点燃,让它猛烈燃烧,把花蜜和酥油,一勺一勺投放在炽热的小火炉当中,一直烧到香烟飘尽,用来供养诸佛菩萨和一切护法善神。”
【食时】指诸佛用斋之时,即印度的“中日分”,中国的“午时”前后,大约中午时分。
【三合】“合”是容量单位,十合等于一升,“三合”就是如今的三百毫升。
【兜楼婆香】又名“妒路婆”,中国叫“白茅香”,是印度的一种苜蓿草,不同于中国的苜蓿。
有人问:为何“中夜”,即半夜还要烧一次“烟供”,佛菩萨不是过午不食吗?
答:佛菩萨过午不食,但是,佛菩萨示现的“护法善神”并非过午不食。例如《楞严经》后文所说护持楞严神咒的“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们,其中多有欲界护法神,还有许多鬼王菩萨,它们昼夜守护修行者,其进食时间恰恰在夜晚,属于“鬼神道”的缘故。
因此,世尊特令修行者在午夜燃烧“烟供”,以供养一切护法善神。其实,它们都是大菩萨的千百亿应化身,以大慈悲心前来拥护后学者。
以上是“坛城”和“供养”的置办,整个道场还需要予以如下庄严: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在八角坛城的四周,到处悬挂经幡,布置鲜花。在坛室道场当中,四面墙壁都张贴十方如来和诸大菩萨的各种形像。”
道场四壁所张贴的诸佛菩萨画像如下:
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
“应当在向阳的那面墙上,张贴报身佛卢舍那佛,娑婆世界的过去佛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未来佛弥勒尊佛,东方妙喜世界的现在佛阿閦佛,西方极乐世界的现在佛阿弥陀佛,等等形像;观世音菩萨和金刚藏菩萨所化现的种种本尊大菩萨之形像,则分别安置在诸佛左右。”
【当阳】朝南的,向阳的。
【阿閦(音:触)】阿閦佛,即东方不动如来,是东方妙喜世界的现在佛,正在住世说法度众生。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指观世音菩萨所化现的种种大菩萨形像,例如四臂观音、六臂观音、千手千眼观世音,以及各种度母等等。
秘密教法当中的各类本尊大菩萨,多由观世音菩萨和金刚藏菩萨所化现,据文意,应当把观世音菩萨所化现的本尊安放在诸佛左方,而金刚藏菩萨所化现的本尊则安放在诸佛右方,都在同一面墙上。
道场两侧墙壁上,则悬挂诸护法善神的图像,并一直延展到门的两侧,大体如下:
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一切护法善神,如帝释天王、大梵天王、火头金刚乌刍瑟摩,还有青面金刚蓝地迦、解怨结金刚军茶利,以及三目金刚毗俱胝和四大天王等等,将其画像都安置在道场两侧的墙壁上。”
“另将象鼻财神频那夜迦等护法神的画像张贴在门的两侧,左右安置妥当。”
【蓝地迦】青面金刚。
【军茶利】解怨结金刚。在秘密教法当中,则为五大明王菩萨之一,形貌似夜叉,现愤怒相。
【毗俱胝】三目金刚。秘密教法当中称之为三目天女,为八大观音之一,显现出三目圆睁、四臂挥舞之愤怒相。
【频那夜迦】象鼻财神,原为印度教之护法神,后皈依佛教,率领九千八百鬼神护持三宝,能成就一切善事,消除灾祸。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另外再置办八枚圆镜,镜面向下倒悬在空中,与坛城当中安放的八枚圆镜,一一镜面相对应,使上下镜中影像重重辉映,交融无尽。”
所谓“使其形影重重相涉”,在面对面放置的镜子当中,假如大家可以置身于其中的话,会发现,自己的影像顿时变得重重无尽,两面镜子里面的影像相互交融在一起,难分彼此。这也就是所谓的“重重无尽法界”,一旦感应道交,诸佛将会显现于其中。
道场布置完毕之后,便可以开始行道了,最初“三七”的行道内容如下: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在第一个七天当中,每天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与阿罗汉,称名礼拜,忏悔宿业。”
“此外,在每天六个时分当中,时常一边围绕着坛城经行,一边持诵‘摩诃萨怛多般怛啰’神咒,如此诚心行道。”
“一个时分当中,除了礼佛之外,时常围绕着坛城行道一百零八圈。”
这第一个七天的行道内容,就是一边礼佛忏悔,一边持咒经行,两者交替进行。
所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有几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每个时分(四个小时)持楞严咒一百零八遍;第二种,每天持楞严咒一百零八遍,“一时”是“一天”的误传;第三种,每个时分当中,除了拜佛忏悔之外,还要围绕着坛城持咒经行一百零八圈。
第一种最符合经文字面意思,但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除非得了三昧以后,在三昧当中持咒,或许可以做到。一般人持诵楞严咒一遍,需要十分钟左右,具体速度,因人而异。
还有一种理解方式,认为是在一个时分当中,持诵“楞严咒心”一百零八遍,而所谓“楞严咒心”,就是指从“跢姪他”开始的,全咒最后九句咒语。对此种理解,蕅益大师予以了严厉批驳,认为其没有任何依据。
至于您如何理解,以上四种,随您选择。
在“初七”忏悔与持咒行道之后,“二七”重点在于一心发起菩萨大愿: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第二个七天当中,一心一意专注于发起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广大愿力,务必让自己的心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地安住于菩萨愿。”
“具体如何行持,如来在《律藏》当中已有教授。”
所谓“我毗奈耶,先有愿教”,是指世尊早在《律藏》的《梵网经》等戒本当中,就已经具体开示了该如何发起菩萨大愿。假如修行人不知道该如何发愿,可以静心反复读念《梵网经菩萨戒》,自然就会明白,菩萨戒本会带领大家发菩萨愿。
实际上,想要“心无间断”地发菩萨愿,相当困难,修行者必须拥有足够的善根和学修积累,否则,根本无从下手,甚至会觉得“发菩萨愿”极为枯燥乏味,完全沦为了假大空的口号。
问:如何才能够避免“菩萨大愿”沦为口号呢?
答:请参看《圆觉经》之“圆觉菩萨章”,其中“如幻三摩提”的修法,最初就是“发菩萨愿”的具体方法,即:“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只要修行人能够时常“忆想”诸佛菩萨的行持,感念佛菩萨的无边恩德,观察六道轮回的苦海无边,体恤一切众生的无知与烦恼,那么,真实的“菩萨大愿”自然就会从内心发生,而不会沦为空洞的口号。
“初七”礼佛忏悔并持咒经行,“二七”一心发起菩萨大愿,到了第“三七”,则是完全专注于持诵“摩诃萨怛多般怛啰”秘密神咒,以期感应道交,承蒙诸佛如来化现加持。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
“第三个七天当中,在每天的十二个时辰里面,一心一意专注于持诵佛顶化佛所说‘摩诃萨怛多般怛啰’秘密神咒。”
“到了第七天,十方如来便会一同出现在上下各八枚圆镜之间的镜光交融之处,修行者自己也会显现在其中,并得到诸佛摸顶加持。”
所谓“一向”,是指修行者一心专注于持咒,不拘泥于遍数,也不拘泥于经行与禅坐,只是不可陷入睡眠,必须精进专一。像这样持咒,一旦心与咒语相应,修行者第七末那识当中的念念思量将会被念念咒语取代,此时,便会发生种种不思议功德。
如此持咒到了第七天,诸佛如来便会“乘愿”化现在上下各八枚圆镜的镜光交融之处,并加持修行者也化现于其中,得到诸佛如来摸顶加持。
像这样不可思议的感应道交,或许同修们都很期待与向往,但是,能够二十一天不睡眠,如此精进行道,这样的人太稀有了。这表明,他们的业障已经清净,他们已经做到了“一心不乱”,也必将得到“三摩地”,只要他们坚持不懈,即生得证圣果大有希望。
既然得到了诸佛现身摸顶加持,则意味着此道场与坛城非常清净与殊胜,此时千万不可得少而足,修行人应当趁热打铁,继续在此殊胜的道场当中深入禅修,以期成就“耳根圆通”等种种三昧正定。
世尊继续开示: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得到诸佛摸顶加持之后,修行者当即安住于道场当中,修证三昧正定。”
“如此清净殊胜之道场,能够加持这些末法时代的修行者,让他们身心光明清净,犹如琉璃宝一般。”
问:“身心明净犹如琉璃”,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答:据《四十二章经》,世尊云:“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就是说,“心明净”可以悟达究竟之道,可以“见道”;而“身明净”,则能够无欲无求,将会得到“宿命通”等神通功德。
虽然此道场很殊胜,但是,要求也很高,世尊说道: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阿难,如果此行道比丘受戒时的‘戒师’,以及受戒法会里的‘三师七证’共十位比丘当中,其中有一位比丘不清净,则该比丘不得清净戒体,如此道场往往不能成就。”
关于“及同会中十比丘等”,还有一种理解,即理解为“一同在道场当中行道的十位比丘”,就是说,不仅该比丘受戒时的“戒师”必须要清净,就连与该比丘一同进入坛场行道的十位比丘,也必须要持戒清净,否则,该道场往往不能成就。这两种理解并不矛盾,而可以相辅相成。
这样的要求其实很难具备,对此,早在明代,蕅益大师就曾感慨说:“呜呼!末世比丘,有名无义;欲求成就,其可得乎?”末法时代,真正的“清净比丘”,实在是求之难得也,要成就这样的道场,极为难得。
虚云老和尚为何成就那么大?首先因为老和尚实乃一位稀有的“清净比丘”,自青少年时期就不近女色,显示了不同寻常的宿世善根。出家受戒以后,老和尚先是在山洞里面礼佛忏悔,前后好几年,如此行持,理应能够感应到清净的比丘戒体。
后来,一次老和尚生了重病,祈求迦叶尊者加持,睡梦中,迦叶尊者来到老和尚面前,为老和尚摸顶加持,曰:“比丘,以三衣作枕,便可痊愈。”连迦叶尊者都称虚老为“比丘”,足见名副其实。
清净戒体与持戒清净如此之重要,又如此难得,对此,连一向不知惭愧的本人都不由得深感惭愧,愧为末法时代之“形相比丘”也。
虽然惭愧,但绝不可以失去修行的信心,绝不可以失去解脱的信心,否则,将来连惭愧的份儿都没有了。更不可以忘记卢舍那佛的真实开示,咱是未成佛,佛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只要具备这个信心,什么习气烦恼都不要紧,春天的阳光已然灿烂,又何惧那区区几块冰凌呢。
——信心从哪里来?从智慧来,从老老实实闻思修大乘经论来,从看破尘世而潇潇洒洒的修行来。
殊胜道场既然已经成就,并得到了诸佛如来之现身加持,修行者理应当快马加鞭,继续修证三摩地,则必见功效。世尊说道: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在三七二十一天如此行道之后,应当端坐安住于三昧正定。”
“如此于三昧当中历经一百天,有些根机明利的修行人,便可以在禅坐当中,不用起身,而证得初果须陀洹。”
“还有一些根机不够明利的修行者,虽然未能于其身心得证圣果,也必将获得成佛的信心,确定无误地知道自己必将成佛。”
既然得到了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和护法善神们的拥护与加持,修行者从“一心不乱”必能进入“三昧正定”,于是,应当立即入定安居,深入修证。
关于“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历来有不同解读,我赞同蕅益大师的解读,《楞严文句》云:“纵其身心等者,近成五品,圆解分明。所谓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是故决定自知成佛不缪也。”
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如此百日“入定”安居的“利根者”,能够得证初果须陀洹,属于沙门“四圣果”之一,相当于天台宗圆教的“初信位”,属于“六即佛”之“相似即佛”,相似见法身,自然具备成佛的真实信心。
而那些不够“利根”的修行者,纵然他们百日“入定”也没能够得证“圣果”,未到圆教“初信位”,未到“相似即佛”,至少也可以到达“名字即佛”的“大开圆解”,属于透彻的“理悟”,仍是凡夫修行人,但是,已经悟道的缘故,初步觉悟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能够具备真实不虚的必将成佛之自信心。
到这里,世尊全面解答了阿难尊者前文的请法:“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故小结道: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阿难,你问末法时代的众生如何安立道场,才能够得入三昧正定,并远离魔境界,且于菩提心不会退失,建立道场的具体内容就是这些。”
经世尊如此解答,越发显出了楞严神咒的不可思议之功德,可是,阿难尊者尚未听到此“摩诃萨怛多般怛啰”,即“大白伞盖”无上神咒的具体内容。
于是,阿难为自己,也为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请佛陀重新宣说此秘密神咒:
-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七(之一)
-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七(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