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顺世论思想概要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总第十五讲之:顺世论思想概要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1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顺世论思想概要
四生的道理到后面再说,先了解一下顺世论。我们手里都有《入中论导读》这本书,在471页能够看到我关于现世美和顺世论的详细解释。
顺世论这个派别是印度的唯物主义学派。
“顺世论”这个梵文词汇的本意是“人民的世界观”。这个派别历来受到佛教、印度教以及正统哲学派别的批评。这一派绝大多数的资料都已经没有了,现在印度人很多是到中国来找遗留的资料,因为中国在以前把印度的一些传统论典翻译了过来。
首先,顺世论反对数论派的《奥义书》,说数论派所谓的神我和自性等说法都只是麻痹人的、没有男子汉气概的人赖以谋生(就像中国的社会人士说那些算命瞎子靠算命去维持生计一样)。他们的认识有一个很重大的特点,就是觉得所有的知识都产生于无知无觉的四大元素,即地、水、火、风。身体由地水火风组成,知识来源于身体,因此知识来源于地水火风,它不靠你的思考和学识分析得来,而是从这些无情的物质当中直接得来。
顺世论是印度哲学中唯一反对业和轮回教义的学派。印度除了顺世论以外,几乎百分之百的学派都相信业和轮回,都相信出离心,都有出离和修行的意识。
而顺世论主张无因,他们说除了偶然性,这个宇宙间没有任何既定的秩序,他们否定任何先天的、固定的、永恒的道德规律。要是到中国来,他第一就会说:所谓的仁义理智信是孔子说的,孔子说的这个不一定有道理。
他们认为只有刑杖是可靠的,刑杖就是道德律。刑杖是什么意思呢?你如果干坏事,我跟你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你干了坏事就得挨揍。刑杖就是打人的工具,只有它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德律。
他们不承认在任何世间力量决定的任意报应之外还有果报之说。依印度人的说法,他们不承认“业”。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世间力量才能决定因果报应,除了世间力量决定以外没有任何的因果报应。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干了坏事,他的果报就只能是现世让他看得到的果报——把他打死了、整死了或者打伤了,这是他的果报,除了世间现实力量决定的这种现实报应以外没有其它的任何报应。
他们认为直接的感知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是证明实际存在的唯一标准,他们不承认任何的逻辑推理。当然曾经有唯识宗向他们提出问题,比如说:我们在教室里面上课,你在教室外面,你在外面没有看到教室里面有一百多人,那你承不承认有一百多人?他们有时候也会被问住,但是他们始终都不承认任何逻辑推理,也不承认任何圣人言说的权威性,比如说佛教的创始人是开悟成佛的人,他来创始佛教,佛教才有可信度。他们不承认这种可信度。
他们不承认,人生除了个人利益以外还有更高的使命。他们觉得自我牺牲这个概念,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于放弃个人生命去追求很高的目标,这种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可笑的。用印度人的话说,“他们否定了涅槃的存在”。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是 “死就是涅槃”,“人死如灯灭”(人死如灯灭是从那个时候就有的了),此外别无他说。
这个派别在六师外道以后,受到了一些印度当时小国家和政治家的利用。在当时的一些政治思想派别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唯物主义——那些管理国家奴役人民的人,他们的良心不受道德约束,在政治活动中奉行一种生意经一样的权术。他们支持既定的秩序和基于这种秩序的宗教,自己却不会去做宗教徒,自己既定的秩序就拿一个宗教来维护,但是这种宗教他自己是不信的。其实也就是说,拿宗教来支持自己的思想和对于国家的统治。在印度当时的很多小国家都频繁地出现这种情况。既然有着如此鲜明的目的性,那么有很多的教理、知识和思想都可以顺着这种统治的需要而锻造出来。
他们认为只有“眼、耳、鼻、舌、身”,由这五官得到的知觉是唯一可靠的知识,不是由这五个部分得到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而且五官是可以得到直接知识的,直接知识以外的其他都不能够被承认,拒绝接受任何关于真理和存在的标准。这使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些感觉上的知识,包括半梦半醒之间的感觉,包括人如痴如醉时候的感觉,他们觉得这些也都是正确的。其实正好跟世间相信因果的宗派相反。世间相信因果的宗派会认为,人有一个颠倒的过程,在颠倒状态下得到的知识会不准确。而他们认为,颠倒状态下所得到的所有的知识也都是正确的,因为只有直接的、感官获得的知识才叫作知识,否则不是知识。
他们认为四种元素——地、火、水、风——是一切的本源,就像人的意识来源于身体中坚硬的地大、流动的风大、有热力的火大、还有湿性的水大一样,人的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这四大元素。就像酿酒。他们经常提出酿酒这个譬喻——只有酒糟、麦子、发酵这些因缘和合,酒醉人的力量才能产生。人也是这样,他们认为人的知识和智慧只能产生于地、火、水、风,除了地火水风以外不可能有别的知识来源,就好像除了麦子、酒糟这些元素以外,不可能产生酒那种醉人的力量。
他们认为,人唯一的目的、生命的目的、生存的目的,就是来进行这一辈子的享受,找得来的享受就及时地享受。这个在中国文化当中有很多继承者,有一些诗词、文章来对这个思想进行描述。当时的顺世论者对于这种享受不光提出概念,而且加以强调,否定你思想当中脆弱的部分。他们强调说:“不能因为你在享受过程当中同时也有小小的痛苦、有小小的不安,你就放弃这种享受。所有小小的痛苦和不安不是人的真正目的,不能称为人的目的。我们作为一个人,既然是来进行享受了,那么出现小小的痛苦和不安是没有问题的,它们是临时性的,是假象。我们要自己来确定,出现任何情况都不必要去顾虑。”拿现在的话来说,就像麻醉剂,麻醉住自己去享受。
他们还认为:“命运和报应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只是被推理所证明的。”有人就问,“比如你做了一件坏事儿,别人就拿刑杖来打击你,你觉得这个因果和报应是存在的吗?”“这是可以验证的,依刑杖的道理来说,这个报应是真实的,可以承认。”
他们有很多的思考与说法。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三重境界、无一真实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智眼相牵,盲人得度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其名曰龙、广宏我教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与“无生”相冲突的“顺世论、数论、唯识”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无中生有”与“生生不息”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顺世论思想概要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教习顺世论,为犯突吉罗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咬紧牙关抛弃他——顺世论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逐次破除逐安位,大师批判欠商量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
-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真唯识量”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