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刘长乐对话星云大师
身临其境,方知别有洞天
星云大师:佛光山原本只是一座荒山,当年由一对越南华侨夫妇借钱买下,想建一所海事专科学校,计划却因合伙人意见不和而夭折。这块山坡土地贫瘠,麻竹遍布,高低不平,他们到处兜售都无人承接,一家老小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后来,他们托人辗转找到了我,希望我无论如何能援手买下,并说如果还不了债,他们只有自杀一途。此前,我们看中了大贝湖的一块地,筹款准备签约了。我的一个弟子说:“大贝湖是观光胜地,我们在那里建寺庙,一定沾光,游客一定会顺道来参观、礼佛。”这一句话提醒我了,本来我建道场是要吸引中外人士“专程”来拜佛的 。旅游顺便拜拜,不是我建道场的目的。而且,在大陆,佛教的名刹古寺,包括峨嵋、五台、普陀、九华等四大菩萨道场都建在山上,为什么我们不在台湾接续传统,也在山上开创一座佛教大丛林呢?于是,我当下就改变了主意,放弃那块“观光胜地”,也因此才有了今日的佛光山。
40年过去了,在众因缘的合和之下,佛光山已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变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八方聚集朝圣的殿堂。目前佛光山于海内外共有二百余所分院,开山至今一直致力于“人间佛教”的推动,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理念,实践“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建立欢喜融和的人间净土。也希望大家在看佛光山时,不要只看外在的建设,还要看佛光山的内涵、精神和制度。
长乐先生:对于佛光山,只有身临其境,才知别有洞天。我相信僧俗大众跨入山门的那一刻,都会被这里饱满的气场和气势所感染。另外,我能感受到大师在日常的语言和做事中也浸润着现代的禅意。请多给我们一些开示。
星云大师:我在禅门宗下接受多年的教育,也能用禅心面对一些义理人情。例如:佛光山开山初期,经济拮据,一些徒弟想要补牙,送来报账单。一些执事为了省钱,都主张要节俭,但是我说:“尽管不能说一口好话,拥有一口好牙还是需要的。”
多年前我在医院准备做心脏手术,开刀前医生问我:“你怕死吗?”我说:“死不怕,怕痛。”事后一位教授问我:“大师,您在手术的时候看到谁?”我说:“看到大众。”
平时有一些游客到佛光山参观,在看过大佛城后,常以不屑的口气说:“佛光山都是水泥做的。我说:“我们只看到佛祖,没有看到水泥。”
虚空包容万有
星云大师: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在管理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包容”;而在佛教里,有一个字可以来形容这个包容,那就是“空”。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的无限,就如数字的“0”,你把它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放在100的后面,它就变成了1000。
虚空才能容万物,茶杯空了才能装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钱。鼻子、耳朵、口腔、五脏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像我们的对谈,也要有这样一个空间,才能进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
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才能和谐,肚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所以空的哲学,不是佛教独有的思想,应该把它用到生活里。“空”,才能成就万有,不“空”就没“有”了。
长乐先生:空的学说,确实深奥。我们知道,般若学说自从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中国来以后,就跟中国的本土宗教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碰撞和融合。当时社会流行的老庄玄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有”和“无”的。这个理论和佛教中“空”的理论非常近似。于是,很多人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误区,把“空”都翻译成“无”。因为人们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之中,自然很容易将“空”想象成“无”。直到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来了以后,才把“空”的概念提炼出来。就像大师刚才讲到的,“无”是“没有”的意思,但“空”不是“没有”。大师讲的“空”,实际上也包含着“有”的成分。
星云大师:“无”是“空”的一半。这个“空”,里面包含“有”,也包含“无”。说“有”也未曾有——“有”了就无常变化;说“无”也不是没有。院子里那些光秃秃的树木,忽然冒出了新芽,一枝花开。你说它“无”吗?它“有”了。坐在家里,电视遥控器一按,屏幕里面载歌载舞,这是“无”,还是“有”?
所以,空即是色。“空”才能拥有,才能包容万物,“空”不是没有。而色即是空,是指万物由因缘合和而生,无法单独存在。所以,“空”包含“无”,也包含“有”。
长乐先生:也就是说,“空”的概念是大于“无”的。
星云大师:对,“无”也必大于“有”。有一位道树禅师,他把寺庙建在一个道观旁边,道士自然不高兴了。那些道士也不简单,有法术,时常呼风唤雨,结果把寺庙里面年轻的沙弥都吓跑了,只有道树禅师一点儿也不为所动,一住20年。道士们最后没办法,决定搬家。有人问道树禅师:“你怎么能赢过那些有法术的道士呢?”他说了一个字:“无。”“无”怎么能赢啊?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神功,但他们不知道,“有”是有穷有尽,有量有边,有了之后就没有了。我呢,“无”,“无”就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我当然能胜过他。要把“有”和“无”真正地调和起来,则是用“空”来调和。
虚空包容万有,因为“空”,大地任我们游走、空气给我们呼吸,万物供我们取用,假如没有“空”,人类就不知将安住于何处了。所以,我们应该歌颂空的伟大,空的包容。“空”中才能生妙有。
长乐先生:我看过您给我的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说佛》,这本书里还有大师的一个批注。在讲到关于“空”和“不空”的时候,弘一法师说,“空”与“不空”兼说,此意乃为完祖。您在一旁批道,“以无声的觉悟,求有声的事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星云大师:“空”不是普通的知识,没有办法靠一般知识去了解,要靠证悟,悟到心空。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指如果我们的心能像虚空一样,那么就可以容下整个大千世界。从管理上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做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此外,在时间上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只有将这些运用到管理上,才能行事周全,包容一切;才能运筹帷幄,无往不利。
长乐先生:在禅宗的学说中间,特别强调时间的问题。我们知道六祖提出“顿悟”的概念,顿悟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大师的“人间佛教”角度来理解,“坐禅”这样一种顿悟的哲学,是不是也能从简单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星云大师:不过顿悟也要从初级的渐悟开始。
比如说吃饭,吃到第五碗饱了,早知道前面四碗就不吃了,是这样吗?走了三天,最后一步到了台北,早知道前面不走了,是这样吗?如果真这样,就到不了台北。
即便是顿悟,前面也必须下很多的功夫,才能忽然证悟,就像黑暗中电灯一开,刹那间忽然大亮。人都有一些执着,不开窍,哪天忽然在一个机缘下,念头一转,豁然开通,整个人生都将因此起了变化。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
长乐先生:1989年8月,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冲突的夏日,世界冷战时代的标志物柏林墙倒塌了。有人说,是音乐电视摧毁了柏林墙,音乐电视的10亿观众拥有巨大的心灵能量。物质之墙是无法与这种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数十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直播的电视画面里,飞机在秋日的朝阳下,撞向纽约110层的世贸大楼,然后,大楼慢慢地塌下来,烟尘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带着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们扑过来。有人说,这次震惊世界的惨烈袭击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当亲身经历这些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之后,我常常想,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虽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质世界,却仍然无法学会如何相处这样的生活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可能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命运。
“认识自己”,这句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说的话,在今天依然是人类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样的时刻,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
星云大师:一位观众在凤凰电视台看了关于我与刘长乐先生的对话后写道,“我不太明了的是,节目的名称叫《包容的智慧》,但整个节目中并没有怎样触及到智慧。但当我静下心来思索时,突然开悟道,“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吗?对,智慧就是包容!”
中国词语意味无穷,包容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经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开眼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还讲究忍让、苟且、退守,即所谓的“妥协”。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佛教本身就很会妥协,有时妥协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云游世界各地弘法,记得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该校一位约翰麦克雷教授在叙谈时说道:“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像是故意为征服美国文化而来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奉献、供养,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大家常说,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人把战胜对手当成成功的标志,其实,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敌为友。
长乐先生:在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遗憾的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代,东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冲突、分歧和对立。恐怖主义、自杀式袭击、隔离墙、定点清除,等等。死亡与战争,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类,面对这些严重的危机,东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样才能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谁也离不开谁呢?包容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星云大师:许多宗教学者与文化学者都认为,佛教文化具备独有的“包容性”,能广泛顺应人心与区域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特质,符合现在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文化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来,佛指舍利分别来到台湾及香港,造成各地万人空巷,万人争睹的盛况,各种政治纷争也暂时告一段落,显现出华人民众对佛教文化的普遍认同,无论政治立场再怎么对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
我曾经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形容社会现状。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连动物都能和睦相处,何况人类呢?这对于思考目前的两岸关系现状是有启发的。
醍醐灌顶“一句话”
长乐先生:大师身居佛门而办报、办电视台,可以称得上是“媒体人”;外界看我做媒体而热心佛教文化,也算是与佛有缘了。我有幸聆听过大师在万人场馆的佛法开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堪为传媒人的榜样。记得您那次向信众说过一些道理简单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话”,会让很多人受用终生。
星云大师: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时在世界各地来去匆匆间,常有人要我给他一句话,希望对他的人生有所点拨。尽管行程绵密,时间紧迫,我总是尽力满人所愿,因此多年来随缘应机说过很多的“一句话”,现在也在徒众与信众之间流传,例如: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勉励。
长乐先生:大师说的这些简单易懂的大白话,细细想来又饱含禅意。
我在平日读书和研究佛家经典时注意到,中国传统诗词尤其是成语中关联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脚踏实地,醍醐灌顶,将心比心,皆大欢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数,芸芸众生,出污泥而不染,种瓜得瓜,解铃还须系铃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门外汉,口头禅等等,比比皆是。连缀成一篇文章都绰绰有余,它们已被大众所熟知熟用,出处反倒不重要了,可见佛教与中华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献佛,各显神通。
星云大师:确实,当西域佛教传入东土之后,包容通融,从语言到思想,从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得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盛会。
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可见包容是因也是果。
长乐先生:从细处看,是滴水穿石;往远处看,是百川归海。
星云大师: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但禅并非佛教的专利品,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
- 上一篇:平常心是道
- 下一篇: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 :昔生未了今须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释
-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的解释
-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的解释
- :修桥铺路又斋僧,戒杀放生第一因的解释
-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的解释
- 星云大师: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的解释
-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的解释
- :天地销归何处去,微尘幻现奈他何的解释
-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的解释
-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解释
- :性定伏魔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的解释
-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的解释
- :梦里堆藏总是金,一场富贵喜难禁的解释
- :人来谤我我何当?且忍三分也无妨的解释
- :生死河边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释
-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的解释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释
- :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及慈悲的解释
-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的解释
-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的意思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星云大师]昔生未了今须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释
- [黄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什么?
- [禅宗思想]“念佛禅”体现了禅宗怎样的变化?
- [生活故事]小虫负重
- [哲理故事]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
- [佛与人生]人生路人甲
- [佛学常识]回向偈是什么意思?
- [星云大师]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的解释
- [六祖坛经]《坛经》中的“不二法门”指什么?
- [白茶]什么是白茶,如何分类?
- [禅宗公案]禅宗公案一丝不挂
- [生活故事]背在身上的独木舟
- [哲理故事]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
- [佛与人生]是劫还是缘,只在一念间
- [佛学常识]什么是四出偈?
- [星云大师]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的解释
- [乌龙茶]福建漳平什么茶最有名?漳平水仙茶饼的产地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