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2)

四 注解序文

  文分二:初序法门,二序注疏。

  甲一  序法门

  文分二:初总序多门,二别显净宗。

  乙一  总序多门

  序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这一段文,总举大纲。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原夫是起语之词;诸佛指过去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悯念是哀怜悲悯,护念不舍;群迷即众生,或迷于事,或迷于理,因迷悟浅深不同,而有九界之分。修学净土法门的人,要深信阿弥陀佛悯念众生,他以一句万德洪名护念我们。我们将一切,甚至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给阿弥陀佛安排,坚信临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往生,这样念佛回向则能功夫得力。

  “随机施化”。诸佛有妙观察智,能观察众生根性欲乐,随众生不同根机,而设施种种法门教化。当年佛在世时,有一守墓人和一打铁匠投佛出家,佛让他们拜舍利弗为师。舍利弗即教打铁匠修不净观,教守墓人修数息观。二人依教修了一段时间,皆不成功,便想还俗。佛知道后,即让二人将所修观法对调,要打铁匠修数息观,守墓人修不净观。打铁匠在家时拉风箱一推一拉,打铁时铁锤一上一下,因此修数息观得心应手。守墓人出家前在墓地常见死尸膨胀腐烂,最后骨肉分离,剩下白骨一堆,所以修不净观轻而易举。二人交换修法后,不久皆得证果。这就是佛有智慧,能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欲乐,而施教化导,如同医生看病,应病与药,药到病除。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归元即出离生灭,还归真寂本元。方便是以权宜善巧的方法,应机诱导,人佛真实智慧。虽然诸佛说法之目的,皆在指示众生返归本元真心之路,即令众生个个成佛,这一目标没有两样,但因众生根性不同,所以因机施教的方便修证法门就很多了。如大家所知的有禅宗、密宗、净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等。细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刚才说的不净观、数息观都是法门,这种种法门皆是归元之路,殊途同归。所以说虽归元无二致,但方便有多门。

  乙二  别显净宗

  文分二:初净土横超胜,二特显持名胜。

  丙一  净土横超胜

  序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这一段文,说明一切法门中净土之胜。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前面讲方便有多门,然而在一切方便法门中拣择。

  “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求一个至直捷至圆顿的法门。直捷即不弯曲,又非常快速。即心是佛,这个最直捷,当下一念心就是佛。圆顿即圆满不偏缺,顿成非渐证。即佛是心,这个最圆顿,佛就是你的心,就是你的自性佛。若修通途法门,必先开圆顿解,方能依圆理起圆观。而念佛则不经悟门,直人圆观。一句阿弥陀佛乃佛之果觉全体,但能一心称念,即是以佛之果地觉为念佛人之因地心。即心是佛,即佛是心。一念顿人佛之性海,致使凡心即成佛心,岂非直捷圆顿至极?

  净土法门之殊胜,在于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西方。何为横超?举个譬喻,一根长竹竿的根部,里面有一条虫要爬出来。这有两种办法:一是竖出,一是横出。竖出是朝上一节一节地咬,咬穿最后的竹梢才能出来。这条虫要吃大苦,费大力,需很氏的时间。横出不是朝上拱,而是从旁边咬一洞出来,这多快多省力!往上一节一节地咬,是比喻仗自力一步一步地断烦恼,竖出三界,以至圆满菩提,那是一般的通途法门。其事之艰,历时之久,难以言表。从旁边咬,是比喻念佛求生净土,能仗阿弥陀佛的力量,不俟断惑,横出三界,带业往生,这是特别法门。生到极乐,即能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一生成佛。凡夫顿超佛地,诚如点铁成金,岂非直捷圆顿至极?

  “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由上可知,一切方便法门中,念佛求生净土实为至直捷至圆顿之法、

  丙二  特显持名胜

  序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这一段文,正显一切念佛法门中持名之胜。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说一切念佛法门,则念佛法门就不止一种了。净土宗讲,念佛法门有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实相念佛,亦名无相念佛:实相念佛是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具体说,观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这是空观。正了不可得时,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又历历分明,这是假观。正能所历历分明,而当处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时,能所又历历分明,这是中观。又实相无相,即空观。实相无不相,即假观。无相无不相,无不相无相,即中观。非空假中,而即空假中,唯一实相。以上所讲实相之理较深,玄义辨体中会详细解释。

  简单说实相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实相念佛就是念我们自性的清净心,与诸佛的法身无二无别:实相念佛赅摄教下一切圆顿止观,以及禅宗直指法门。参禅实际上就是修实相念佛。实相无相,无相即空。他参话头,比如“念佛者是谁?”提起话头来参,没有一个妄念。修实相念佛不准用意识心,思惟卜度都不准,不仅内空,外也空,就连内外都空这个空也不存在。这个境界确实很高,修起来很不容易,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要上根利智才行。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深重,智慧浅薄,这样高深的法门很难契机。修实相念佛先得明理,否则理路不清,易人歧途或招魔境。所以,实相念佛不是我们慧涝障深的凡夫所能修的。

  二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依据《观经》所述,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种种境界,如观彼国琉璃宝地,七宝庄严;宝树宝楼宝池宝莲等等。观阿弥陀佛紫金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佛眼,相好光明,光中无数化佛化菩萨等,如赞佛偈所描述。其所坐大宝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上有八万四千脉,脉有八万四千光……左右又各有一如是大宝莲华,观世音菩萨坐左华座,大势至菩萨坐右华座。二菩萨皆紫金身,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亦是相好光明。你能把这些西方依正都观成吗?观不成啊!一个妄想接着一个妄想,心定不下来。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早就说过:“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所以观想念佛不是我们凡夫心力所能及的。

  三观像念佛:观像念佛是观佛的形象。你面对佛像,如一尊阿弥陀佛像,无论是金银铜铁或木雕泥塑彩画的,你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开始当然都要用眼睛看,一直观到无论有佛像无佛像、闭目开目、白天黑夜、行住坐卧、语默动静,这个佛像都在眼前,才算观成。修观像念佛,每天至少要有八小时专门看佛像,还要心定得下来,需修习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便预见到,末法众生要修这三种念佛法门都很困难,所以在《阿弥陀经》上特开持名念佛法门。这样我们就有指望了。

  四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即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求其至简易”,求一个最简单容易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凹字,或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二六时中保持这句佛号不忘失。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皆可念,非常方便,方法极其简单。这几个字连三岁小孩一教都会。所以说是一切念佛法门中真是简单容易到了极点,再没有比这个更简单更容易的方法了。

  “至稳当”,是持名念佛另一个好处。一句佛号无别歧路,不遭魔事,安全可靠。修其他的念佛法门,皆不如持名念佛稳当,如观想、观像,若观境不熟,理路不清,易以躁妄心急求境现,致起魔事。持名念佛之稳当,略说有三:

  其一,念佛的人,常得阿弥陀佛光明照耀,常为十方诸佛护念。这有什么好处呢?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近身。所以从你发心念佛开始,一直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自始至终不遭魔事。持名念佛的人着魔的很少很少,这在过去祖师的语录,尤其是印光老法师的《文钞》和彻悟禅师、澫益大师的文章中都讲过。

  此外,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不仅自己一人得益,而且全家都能得益,四十里方圆悉蒙佛光照耀。世上有句俗话沾沾光,沾什么光?就是沾念佛的光。大家都不知道,你要是知道这个好处,无论怎样叫你不念都不行,欲罢不能啊!

  其二,念佛的人,一生精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隔胎之迷。世间修习其他法门的人,一生功行难以圆满,欲望来生继续再修。命终一人轮回,就很难保证。纵然你来生能再得人身,但一经转胎,便迷失忘却前生志愿,这就是隔胎之迷,前功尽弃,又得从头修起。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人,能仗弥陀愿力,当生横超三界,永出轮回。

  念佛求生西方的人,命终不是死了才到极乐世界,而是活着生极乐世界的。智者大师对此说得很清楚:“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所以娑婆报尽和净土受生是连着的,我们清楚明白地舍掉娑婆业报之身,心识托质极乐宝池莲华之中,换取莲华化生之妙体,稳稳当当,不经轮回转胎,不必从头学起,可在原来修行的基础上继续升进。

  其三,念佛的人,只要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纵然一生念佛不得开悟,烦恼丝毫未断,亦能仗佛慈悲愿力,带业往生净土。我们在生死大海中不会游泳,阿弥陀佛有大愿船,你只要将阿弥陀佛圣号记住,上他的船,就决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那就像永明延寿大师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多稳当!

  所以,在一切念佛法门中,持名念佛最简易,且最稳当。同修们要注意,澫益大师说的专持名号前有“信愿”二字,必须是有信有愿的持名念佛,才是至简易至稳当。信愿是持名的大前提,信愿持名才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才能为佛护念,得生净土。对此《要解》中有详细的说明。

  序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这一段文,是引证,引古人做法,证明持名念佛之殊胜。

  “是故净上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是故是承上启下之词,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等三部。由上所述持名念佛至简易至稳当的原因,虽有三部净土经在世间并行流传,古大德皆是开大悟之人,所以称为明眼人,唯独将《阿弥陀经》列为每日必做的功课。同修们都看到在出家人的五堂功课中,晚课的第一堂就是《阿弥陀经》,早晚二课都有念佛经行。

  “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难道不就是看到这个持名法门能普覆三根吗?三根即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些大菩萨是上根利智。下根就是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苦恼凡夫,包括那些杀猪宰羊的下下根人,乃至鹦鹉八哥这些畜生。上根与下根之间者即中根。无论何种根性,念佛皆能生西方。

  现在,我给大家讲个《净土圣贤录》卷九及《佛祖统纪》中记载的故事,以为证明:宋朝时,潭州有个姓黄的铁匠,一家妻儿四口,就靠打铁维生,日子过得非常艰辛。他常怨自己前世没修,今世穷苦。现在想修,又不知怎么修。一天,有位出家人路过铁匠铺,黄铁匠便请他进来喝茶,向他请教修行之事,希望能指示一个既不花钱,又不耽误工作的方法。出家人即教其念阿弥陀佛:“今后你煨铁时拉风箱,推一下念一声佛号,拉一下念一声佛号;打铁时打一锤念一声佛号。只要一生持念不断,临终时阿弥陀佛即会来接你去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黄铁匠一听很高兴,便依教奉行,每日一面打铁一面念佛。其妻说:“打铁本来就很辛苦,再要念佛,岂不更苦?”他对妻子说:“你不知此法好。以前我站在炉边,觉得火热。现在念佛,则不觉热。以前打铁手臂酸,念佛便不酸了。晚上念佛,睡觉也睡得好。”他依然坚持边打铁边念佛。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他理发沐浴更衣,告诉其妻说:“今日我要回家。”其妻听了莫名其妙:“这不是你的家吗?你家在哪里?”他答道:“我家在西方。”其妻没在意,便顺口说:“那你去好了!”黄铁匠和往日一样,又站在炉边煨铁,高声念佛。铁煨红取出,他说了一首偈,叮嘱邻人写下来,待他走后广为流布,以劝人念佛。这首偈是:“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说完偈后,举起铁锤念佛一声,敲下即立亡,容颜不改。众人皆闻异香满屋,天乐盈空。可知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无疑。此后,衡州念佛的人就多起来。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真人真事。

  想很多同修都听到过思归子讲的“莲池海会”,他将鹦鹉念佛的声音录放出来。你看,畜生也能念佛生西方。我还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寺院养了一头老牛,用以拉磨磨豆腐。这头老牛很有善根,每天上早晚殿时,就跑到大殿上,然后到大殿外面的丹墀里转,听僧众诵经念佛。大约有三年多的时间,天天如此。有一天上完早殿,它站在大殿外面不走,头对着佛像。大家想把它牵回去,拉不动,站着往生了。这条牛只用三年功夫,即念佛成就!所以持名念佛,普被三根,利钝兼收,一切众生咸能获益。

  “摄事理以无遗”。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其内容可用“诸法实相”四个字来概括。诸法是事,实相是理。一代时教中,大家一致公认《华严经》为根本法轮,其余一切经皆是《华严经》的眷属,亦即《华严经》之细说。而《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因此《华严经》归结为《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专主持名一法,故《阿弥陀经》又可归结为一句佛号。反之,一句阿弥陀佛展开细说,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展开细说,就是《华严经》;《华严经》展开细说,就是三藏十二部。由此可知,一句弥陀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心境理事性相通通收摄在其中,无丝毫遗剩。印光大师对此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自心作佛,作佛是事造。念一句佛号,能将菩萨在因地的六度万行种种事修,全部包括在其中。自心之所以能作佛,就是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自心是佛,这就是理具。我们自心本具佛界之理,即自性弥陀,阿弥陀佛为心性之德号。全理成事,全事即理。现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则当下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理具事造,同居一念。因此,通过念佛事修,即能证到自性弥陀之理,诸佛所证的诸法实相,就能在念一句阿弥陀佛中圆满。所以说,持名念佛能事理圆收而无遗。

  又,持名一法就其方法而言,有事持和理持。未悟中道实相之理为事持,悟则为理持。就持名之修功而言,无论事持或理持,皆能成就一心不乱,功夫浅的得事一心不乱,功夫深的得理一心不乱。就所得果报而言,信愿持名能往生极乐四土。同居、方便、实报三土属事,寂光属理,然四土不出一心。故说持名一法,摄事理以无遗。

  “统宗教而无外”。中国的佛教分成十个宗派:小乘教两个宗派,大乘教八个宗派。这十个宗派除了禅宗称宗外,其余九个宗派都称教。宗是佛之心,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称为宗门,是为教外别传。教可说是佛之口,是圣人被下教化众生之言。按天台宗讲有五时八教,依教修观,明理而起修,称为教下。持名一法总括宗门、教下,无一法门能超出其外。

  持名念佛专持一句名号,弥陀名号称为万德洪名,是佛之万德,亦即我们心性万德之代号。念佛即此一念与佛德相应,即能开显我们的性德,作一念之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心作佛,心是佛。持名念佛直指人心,念佛便成佛。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所以说念佛统宗,且较宗门之见性成佛更为直捷圆顿。

  一句弥陀竖彻五时,横赅八教,所以说念佛统教。天台宗智者大师,将释迦一代时教分判为五时八教。五时是从竖的按时间顺序而分的,即第一华严时,第二阿含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盘时。佛以此五个阶段,次第陶冶,循循善诱,教化众生。八教是从横的按教法而分的,即按教化方式而分顿、渐、秘密、不定化仪四教;按教化内容而分藏、通、别、圆化法四教。这里无法细讲,我们只能按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简单介绍一下。

  念佛人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不离事相,这是藏教意。念念念佛,念念明了,能念所念,皆不可得,这是通教意。始从有念,念至无念,不住有无,而归中道,这是别教意。能所情亡,有无见泯,湛然一心,常住不动,这是圆教意。所以教下一切修观法门,都不出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这就是统教。

  有的同修以为念佛太简单,想学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我可以告诉你,只要念好这一句阿弥陀佛,你就是修一心三观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所念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的名字性空,这就是空观。这四个字你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里明明白白,这是假观。空假不二,这是中观。一心念这一句佛号,就是修一心三观。所以佛教你要是懂了,一通就一切皆通。修行的人,不要在法门上变换,只要在方法上调整就好了。

  佛说无量法门,无非教众生成佛。众生莫不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不念六凡,便念四圣。若能令“念念是佛”,佛境即现,便得成佛。诸佛出世,所设的一切教法,无非是使众生之念念佛,以成佛道。所以一切法门皆可名念佛法门,诚如印光大师所说:念佛法门,“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这就是说念佛统宗教而无外。

  “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就持名一法能圆收事理、总括宗教而言,那更加不可思议了。其理深玄,言语道断(不可议),心行处灭(不可思)。莲池大师说:“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口里想要谈论,而没有言辞来表达,即不可议;心里想要缘念,没有思虑想不到那个境界,即不可思。本经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同声赞叹:“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经不可思议,即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亦即这句阿弥陀佛圣号不可思议。

  甲二  序注疏

  文分二:初序古疏,二序今解。

  乙一  序古疏

  序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着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

  这一段文,序古疏。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自古以来,历代皆有大德注解《阿弥陀经》。

  “世远就湮,所存无几。”湮是埋没,因为时代久远,很多注解都隐没了,留存下来的没有几种。这里讲的是古疏。

  “云栖和尚着为疏钞,广大精微。”再讲近疏,举了两种。云栖和尚即莲池大师。云栖是杭州的云栖寺所在地,是莲池大师的道场。“和尚”是梵语,译为力生,谓有力能生弟子智慧,即亲教师。蕅益大师尊崇莲池大师,在其塔前受戒,故称其和尚。古人对大德尊重,常以地名相称,故尊称莲池大师为云栖和尚。

  大师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俗姓沈,杭州仁和县人,系官家后代。三十一岁时,闻说万物皆无常,忽然觉悟人生亦无常,即发出世之心。参访拈花遍融禅师、笑岩宝祖,有所悟。大明隆庆五年(1572),至杭州五云山,见五色彩云栖于西坞,山明水秀,即搭茅棚安居。后以道德所感召,远近修道人皆来归依,遂成丛林,便以此地名命名为云栖寺,其时常住有千余众。    ;

  莲池大师道行高远,曾感得文殊菩萨亲来参访。有一天下雨,文殊菩萨化一童子,赤脚来参大师。莲池大师见童子两脚沾泥便问:“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童子曰:“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佛法中水表智慧,莲池大师你的智慧很高,我来请你开示,以除自己的烦恼。莲池大师乃开大悟之人,一听机锋语即日:“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曰:“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这是《莲池大师全集》里的一个故事。大师住世八十一岁,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端坐念佛而逝。

  大师一生有不少着作,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阿弥陀经》的注解,即《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大师先作了一部疏,疏通此经妙理。因疏之文义仍很深,怕人看不懂,他又写了一部钞解释疏中奥义,疏的注解名钞。整个注解合之名《佛说阿弥陀纤疏钞》,内容非常丰富。澫益大师赞叹这部《疏钞》“广大精微”,广大是指内容广博浩大,精微是说义理精妙人微,一经要旨,阐发显了,尽善尽美。

  “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第二种近疏足幽溪师伯作的《圆中钞》。幽溪师伯即传灯大师,天台宗第三十代祖师。幽溪是地名,即天台幽溪高明寺,是传灯大师的道场。传灯大师与澫益大师之师是师兄弟,故称其幽溪师伯。

  传灯大师字无尽,号有门,俗姓叶,衢州人。大师年少时依从映庵禅师出家,一生修《法华》、《弥陀》等忏,度无虚日,身先率众,勇猛精进。为《楞严经》、《维摩诘经》等作注解。大师虽为台宗祖师,也极力弘扬净土,着有《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净土生无生论》等,融会三观,阐扬净土法门。应讲席70余期,在新昌大佛前讲《生无生论》时,每一登座,大众即闻天乐鸣空,每日皆然,讲毕乃止。年七十五,预知时至,手指画空,书写“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屹然而化。

  《圆中钞》是传灯大师为《弥陀略解》一书作的注释。明朝苏州北禅寺有位大佑禅师,他作了一部《阿弥陀经》的注解,名《弥陀略解》,他以禅宗境界解释《阿弥陀经》。注解很简略,意义却很深。传灯大师以天台教观圆融中道之理,给《弥陀略解》作了一部注释,题名《弥陀圆中钞》。澫益大师赞扬传灯大师的《圆中钞》“高深洪博”。这四个字跟前面四个字换了顺序,意思相同。高深是说义理高深,洪博是说文字内容广博,高深洪博亦即广大精微。

  “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这里的盖字是语气词。二书并行于世,如日月当空。凡有目者,皆见日月光耀。如无目者,则日月虽明,仍似黑夜。意谓二书适于上根利智者,不能利及下根浅智人。

  序  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这几句是大师着述《要解》的发起因缘。

  “特以文富义繁”,文富是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即广大、洪博之意;义繁是义理深而繁杂,即精微、高深之意。文富义繁就是广大精微、高深洪博。

  “边涯莫测”,特别因其文富义繁,如同大海,浩瀚无边,深不见底,一般人莫能揣测其边际。

  “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或是不定词,初机是初学佛的人,浅识不是文化浅,而是佛学知识浅薄。或有可能使得初学的人,以及佛学知识浅薄的人,因程度关系,不能理解此二注所述,由此很难生信。信心尚且难生,更何况发愿?《阿弥陀经》是三根普摄的经,信愿行三方面,尤其强调信愿的重要。初机浅识之信众,或许靠此二种注解,还发不起信愿,便很难得到实益了。这里澫益大师所说的不是否定二位大师的着作,而是从应机的角度分析其不足。

  乙二  序今解

  序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竟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

  这一段文,正述《要解》缘起,并说明与前二注非同亦非异。

  “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因前二位大师的注解文富义繁,不便初机浅识。所以不估量自己平庸愚劣,再写一部《要解》。相对二位老前辈,澫益大师是后学,因此谦称自己庸愚。用述而不用作,也是谦词。作是创作,发挥自己独到的见解。述是叙述,整理重述古德所说。

  “不敢与二翁竞异”,因为所写的,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但不敢与二老竞争异彩。这里的“二翁”,所指的就是莲池、传灯二位大师。

  “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也不必和二翁勉强唱同一个调,亦不是把二位大师所说的照本宣科。这说明,澫益大师也发挥了自己的体会。

  序  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这一段文,大师用苏东坡一首诗中的词句作譬喻

  “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东坡居士游庐山时作了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座山横看蜿蜒成岭,侧看尖耸成峰。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山势各各不同。但都未见到庐山真境,原因是你的身处在此山之中。东坡居士是五祖戒禅师后身,是悟道的人。他作此诗欲即事以显理。诗中庐山喻理性,亦即心性,峰岭喻事相。峰岭高低皆不离庐山,喻若依若正无非唯心所成。我们不识心性的本来面目,只因自身亦在心性之中,故见不到心性的真相。

  藩益大师引苏东坡之诗句,喻《阿弥陀经》之注疏,以庐山喻《阿弥陀经》,以峰岭喻疏解。各人解经角度不尽相同,或谈理高远,或解释浅近,犹如横看、侧看故有峰岭之别。,  “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即使各人所见有偏,非庐山之真实全貌,但重要的是大家都亲自见到了庐山。意思是无论哪一种注解,都是作者亲证《阿弥陀经》的境界后所释,纵然未能将经义全体和盘托出,如佛眼所见那么圆满,亦许各人亲见佛理,不违佛意。佛意即各各念到一心不乱,亲生净土,亲见极乐真境,亲证心性后之境界。因此,无论哪一种注解,我们读了也都能亲见庐山,即了知《阿弥陀经》之真义。

  印光大师对这部《要解》推崇备至,赞曰:“阿弥陀经有澫益大师所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能承当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赞叹,可以推想藩益大师必定也是佛菩萨再来之人。

  澫益大师的这一段话,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鼓励。我们出家学佛的师父,或在家学佛的居士,各人根性利钝不同,文化程度有高有低,佛学基础有深有浅。根性利、文化高、佛学基础深的,你可以广学多闻,在学《要解》的同时,参看莲池大师和传灯大师的注疏,加深理解。根性钝、文化低、佛学基础浅的,则可以选定一部,就读《要解》,读多了慢慢地也会有所领悟。如果《要解》也实在看不懂,那就老实念佛,只要你信愿具足,一句弥陀念到底,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加持,就一切都通达了。所以无论什么人,只要你肯用功,虽然见的境界不同,如庐山横看是岭,侧看是峰,哪怕你能看到庐山的一块泥土,也算是亲见庐山了。这就是持名一法普被三根的好处。

  解  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在解释经文前,先讲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经中的五种玄妙之义,也即幽玄深妙的义理。这是天台宗解经的家法。五重玄义,是从名、体、宗、用、教五个层面,诠释一经之深义,使大家对此经之纲领要旨,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到后面讲解经文时,就比较容易领会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