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2)
一 二种题目
经 佛说阿弥陀经
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这部注解的题目是《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前面的“佛说阿弥陀经”六字是经题,后面的“要解”二字是疏题。经的注解称疏,即疏解经文的含义。下面分别解释这两个题目。
甲一 经题
经题是“佛说阿弥陀经”,共六字,我们先讲佛字:
本来“佛”字是通称,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通号。不过,这里所讲的佛,却是专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梵语是古印度之语。据佛经记载,劫初,光音天人下降于印度,故印度人认为他们系大梵天所生,秉承梵天之言语。《俱舍论·分别世品》说:“一切天众皆作圣言。谓彼言词同中印度。”故佛经的原文皆为梵语。
“佛”译成汉语是“觉者”。“觉”,是觉悟的意思;“者”,就是人。“觉者”就是大觉大悟的人。可是为什么不译为“觉人”,而要译为“觉者”呢?那是因为“人”的范围比较小,只可以说是人类而已;“者”的范围就更大,包括人类以外,一切有知觉的九法界的一切众生。只要有心识、有知觉,都有觉悟的可能。经中说:“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这就是说,不只是人类,下自地狱众生,上至等觉菩萨,凡有心识者,皆能觉悟成佛,因此佛就是觉悟的众生。当然也包括一切的小动物,就算是蚊虫、蚂蚁,如果因缘成熟如法去修持,也有成佛的可能。就拿蚂蚁来说吧,它虽然是小小的,因为有贪生怕死的本性,如果我们去打它,它就会急忙地躲开,可以看出它们也是有感觉的。因为有感觉,也就有成佛的可能性。把佛译成“觉者”,就是说明佛不只是要救度教化人类,一切有心识的众生,都是他教化的对象。
觉的含义可从两方面解释:从竖说,觉有本觉、始觉、究竟觉;从横说,觉有自觉、觉他、觉满。
先从竖说。本觉就是我们众生本来具足的觉性,通常称“佛性”。因为有佛性,所以才能成为觉者。虽众生本具佛性,但因一念不觉,生起种种无明烦恼,障覆了佛性,于是成了迷惑颠倒的凡夫。
凡夫虽迷而不觉,但本具之佛性依然不失,若遇善知识开导,或听经闻法,本具之佛性这一内因由外缘熏习,便由本觉理,启发始觉智,开始觉悟修行。例如在座的各位,在听经闻法之后,能发心念佛求生西方,这就是始觉。
修行到最后,将障覆佛性之妄惑全部除尽,本具之佛性全体显露,这就是究竟觉,亦即证到佛果成佛了。佛是佛教中最高果位的称号,如同世间做学问,最高的学位是博士一样,一切究竟觉者皆可称佛。
关于觉从横说,即是有关自觉、觉他、觉满的解释,我们留到第丘部分讲玄义的释名时再说。既然佛是通称,那就不止一个。十方三世诸佛,其数无量无边。现在讲经题所讲的佛,是专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别号,佛是通号。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生生世世救度浊世众生,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最后在我们娑婆世界应化,示现悟道成佛,成为我们的导师。现简单地介绍一下佛的历史: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在我国周灵王六年(公元前565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日,诞生在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后是印度拘利国的公主摩耶夫人,所以他将是继承王位的太子。出生后七天,他母亲就去世了,是由姨母摩诃波阁波提把他抚养长大的。太子未出家前俗名“悉达多”,是一切功德都能成就的意思。悟道成佛后才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他的族姓,译成汉语是“能仁”;“牟尼”是他的名,意思是“寂默”。是称赞他具有慈悲、智慧的德性。
以一个尊贵的太子,他为什么会走向出家的道路呢?其原因应有下面几点:
l、印度当时的社会阶级划分得很严格,认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种姓,是分别从梵天的头上、肚子、或脚下生出来的,所以百姓之间的身份非常不平等,为了要革命、要打破这不平等的社会阶级,他立下了要寻找一个真正能达到平等自由方法的决心。
2、有一次太子到郊野游玩,看见农民为了生活,在炎热的太阳下耕田时,露胸赤膊、汗流浃背辛苦的样子。犁田的牛只要一停,就会被皮鞭抽打得皮破血流,非常痛苦。空中的小鸟,不时从天空飞下来,啄食泥土中翻出来的小虫,因此发觉众生为了生存,互相残杀。太子为这弱肉强食,残酷的现实感到悲痛而整日闷闷不乐,心里不停地想着:人生为什么是这样呢,难道就没有解救的办法吗?
3、净饭王不愿太子终日郁郁寡欢,希望他能散散心,忘掉农耕时所看到人生悲痛的一面,就安排他去游四门,没想到太子竟在无意间觉察到老、病、死种种的现象,了解那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痛苦,为求得解救的办法,他不顾父王的反对,而毅然离家出走。
太子在二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日,下了决心,抛弃了可继承的王位、财富、父母和妻子,半夜逾城出家,为的是追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
太子出家后,在雪山苦修六年,不能找到答案;后来到摩竭陀国的一个菩提场,在一棵菩提树下设座静坐,并立下誓愿:“如果不能找出一条解脱的方法,誓不离开菩提座!”终于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十二月初八日的黎明前,在菩提树下,看到天上的明星,豁然觉悟到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世人就尊称他为“佛陀”。
为救度众生,佛陀席不暇暖地到处弘法,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举行了三百多次的讲经法会,度化的信众遍布了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有“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的记载。直到八十岁那年的二月十五日半夜,化缘已毕,就在拘尸那、娑罗树中间安详圆寂。
释尊虽然圆寂了,但是他慈悲救世的伟大精神,却永远受到佛弟子们的仰慕与崇拜。与佛有关的四个节日是:农历四月初八诞生纪念日、二月初八出家纪念日、十二月初八成道纪念日、二月十五圆寂纪念日,我们都会牢牢地记在心头。有关他的生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般都说是农历的四月初八日,每年的这一天,各寺院都举行浴佛法会,来庆祝佛陀的诞生。南传佛教国家,定为公历五月的月圆日(相当于中国古历的四月十五日)。虽然各地因传统的习惯,纪念的日期不一样;但隆重地举行浴佛节,都怀着同样的心情热烈地庆祝。至于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很多地方都煮腊八粥来纪念佛成道日,所以对这一天,大家也都非常熟悉。
“说”。说就是说话、说法,讲解的意思。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释迦佛金口亲自所宣讲出来的妙法。古时说字和悦字相通,有喜悦的意思。我们有很多人都念过《论语》,一开始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音yue悦)乎”。这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无人请问的情况下自己说出来的。他以妙观察智,见当时及后世末法众生净土机缘成熟,佛就大慈大悲,怀着喜悦的心情,说此不思议法。假如众生机缘未熟,佛便无从说起,即使说了也无人肯信,无人肯修。
“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其含义在经文与注解中皆有详细解释,现在先约略说一说。“阿弥陀”是梵语,译成汉语是无量光、无量寿。光代表智慧,寿代表福德。从理讲,无量光寿是人人自性本具。我们的自性横遍十方,即无量光义;我们的自性竖穷三际,即无量寿义,故无量光、无量寿即自性弥陀。然众生之自性长劫为无明所盖覆,无量光寿只是性具而已。唯诸佛修德究竟,彻证自性之无量光寿,故诸佛皆可称阿弥陀,换言之,阿弥陀是诸佛共同的名字。
从事讲,阿弥陀佛往昔为转轮圣王时,闻世自在王佛说法,出家修道,法名法藏,在佛前发四十八愿度众生。其中第十二光明无量愿云:“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第十三寿命无量愿云:“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发愿后,无量劫精勤修菩萨行,积功累德,直至行圆愿满,在极乐世界示现成佛,故号无量光、无量寿。
阿弥陀佛以大愿大行,庄严成就了一个极乐世界,专门接引十方至心信乐,称其名号的众生,往生彼国,不退成佛。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这部《阿弥陀经》,就是专门介绍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令一切众生听闻之后,悉能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圆成佛道。故经题中“阿弥陀”三字就是本经的核心。
最后讲“经”字。经的梵语是“修多罗”、“素怛缆”,或是“修拓路”,译成汉语称契经,中国人好略,就简称为“经”。所谓契者,上契诸佛所证之理,故不仅释迦牟尼佛所讲之法称经,十方诸佛所说之法悉称为经;下契众生可度之机,佛讲经是观机逗教,针对众生不同的根机,说种种不同的法门,以适合众生不同的程度,使大众皆能欢喜信受。
经又译成“线”,有贯穿的意思。好像一串念珠、一串茉莉花,都是用线把它贯穿起来。经,就是把佛所讲的道理,贯穿起来。
一般来说:只有“圣人言教”才可以叫做经。不仅是佛讲的法叫经,我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也叫经,正如儒家有四书五经。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经,可是乐经已经失传了,目前只保存着五经。总之“经”为圣人的言教,不管是世间的、出世间的,只要是圣人所讲的话,都叫做“经”。
对于经字的含义,有很多,如《杂心论》说经有五种意义:
(1)出生:佛经里面能生一切善法、一切功德,制止我们造作一切罪恶。
(2)涌泉:泉水是不断地向外涌出,经中含有无穷无尽的真理,就好像泉水一般源源不绝地涌出。
(3)显示:佛经能显示出种种佛所说的道理,指示我们怎样断烦恼、怎样证菩提、怎样得解脱。
(4)绳墨:合于规矩,佛经能指示我们,让我们了解辨别邪正,就好像木匠要锯木时先用绳墨来规画一般。
(5)结鬘:在上面已讲过,茉莉花要用线串起来,佛经就是用文字,把散乱的一切法贯穿起来。
总之经的含义很广,各家对于经字的解释,也各各不同,我们还可再举出如下几种,来加以说明:
有法义:即古今修行之轨范。
有常义:即三世不变。
有径义:径就是道路,即应该走的路径。佛经能指导众生从凡人圣,步上成佛的大道。
有典义:即摄化众生之典籍。
有镜义:我们每天都得照镜子,看看脸上干不干净,整齐不整齐;我们读诵的佛经,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了解因果、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有门义:大家到寺院来礼佛或听经,一定要从大门进来,法会结束了,也得经由大门出去。我们希望将来成佛,必须研究佛经、读诵佛经,由佛经的导引而进入佛门。要救度众生,也要从佛经中出来,用佛法去接引、教导他们。
佛经上说,经是通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为体的。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要研究佛法,只能从色、声、触三尘,就是:文经、语经、触经去了解。眼睛能看见的东西是色尘,经由文字印在纸上,让我们用眼睛读,属于文经,就是色尘;进一步我们可以用语言说法,属于语经,就是声尘;如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不以经文来修持,而是以“棒”、“喝”来教化。禅宗祖师对弟子动不动就打骂、一个耳光、一阵棒打,并不是刑罚,而是用这种方法来令弟子开悟,以棒、喝为经。棒是触尘、喝是声尘。另外有一个世界叫香积国,那个佛国的教主讲经,就是以香尘为经。生在香积国的众生,只要闻到香味,就能开悟,所以说香尘也可以是经。在西方弥陀国土,五尘都能说法。我们如果生到西方国土去,看见花开、闻到花香、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中、听鸟音、赏滋味等等,都有开悟的可能,不一定要阿弥陀佛亲自说法。总之、一切见、闻、觉、知,都属于经法,因此,经是可以通于五尘为体的。由此可以知道,不一定文字才是佛经。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色一香、凡是所有能使心悟道契理的,都是经教。
关于经题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在下面的玄义释名中,还要作进一步的解释。
甲二 疏题
现在解释疏题“要解”二字。要者,紧要、纲要。可知要解并非详细的解释,是《阿弥陀经》提纲挈领,最紧要的注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可归纳成下面三个方面:
一心要:我们现前能念的一念心,是我们的本觉理体,非肉团心,亦非缘影心。本觉理体是真心,是我们的佛性,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之依报正报,皆由此心所成。此即境之真心,实是自性弥陀之本体。
二境要:境就是我们所求生的极乐世界清净国土。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十万亿佛国土外之西方,确有一个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清净国土,不离我们这一念心性,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性与诸佛的法身一样,横遍竖穷,大而无外。所以极乐世界的净土,实质上就在我们自心之内,是自心所现的净土。此即心之真境,是唯心净土,非缘影妄想之唯心净土。
三法门要:法门就是持名念佛,有信、愿、行三个要旨。
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首先要建立信心,深信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所讲的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真实不虚,坚信自己这一生念佛,命终时定能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圆成佛道。这个信细说有六个方面,我们在下面讲玄义明宗部分时,会作详细的介绍。
其次是愿,要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知道娑婆世界六道轮回苦不堪言,众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而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一定要发恳切的大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不退成佛后,再倒驾慈航,回人娑婆,普度众生。
第三是行,就是执持名号。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就执着这句阿弥陀佛。二六时中这句佛号保持不失,一有念起,即用佛号取而代之,以此一念消除一切妄念,以达一心不乱。我们平时就养成念佛的习惯,临终自能心不颠倒,正念现前,得生西方。
信愿行是往生西方的三种资粮,这是我们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自己具足三资粮,方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不退成佛,此为法门之纲要。念佛求生净土,是合二力而横超三界的特别法门,其殊胜远远超过一切仗自力竖出三界的通途法门,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深刻而彻底的了解。
心要、境要、法门要这三个要,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三圆融,不可思议。明心要,能生正信;明境要,能启切愿;明法门要,能立实行。澫益大师的注解,就是解释这三个要义,故名要解。
二 译经三藏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这一部分将介绍把《阿弥陀经》之梵本,翻成汉文译本,并流通中国的译经法师。
姚秦,是译经的时代。中国在南北朝之前的东晋十六国时,北方先后有前秦、后秦和西秦三个秦国。前秦的皇帝名苻坚,国号为苻秦。后苻坚为姚苌(音chang)所杀,姚苌作国主,改国号为姚秦,就是后秦。这里的姚秦即后秦。
三藏法师,显德。三是数字,藏是包含摄持之义。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世尊在四十九年中所说的诸法实相,于佛涅盘后,由阿难尊者复述,经佛的弟子五百阿罗汉确认,结集而成。律藏是当年佛为僧团制订的生活规约,也就是戒律。论藏是佛所说论,以及佛的弟子及高僧大德,对佛讲的法和戒律作的注解,所造诸论,集合而成。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律藏规范身、口、意三业,为戒学;论藏分析邪正,为慧学。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之总纲,今说三藏,就将佛法的要义全部包括在内。
“法师”,法指佛法,即三藏之法;师是模范、师长。法师是以法自师,并以法师人者,即以三藏之法为自己的老师,通达之后,又以三藏之法教化他人,可作为人之师范的人。罗什法师博通经律论三藏,自行化他,七佛以来皆作译经师,所以能够称得上“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343-413),为所标译经师的名。罗什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只能简略地作一介绍。
“鸠摩罗什”是梵语,译为童寿,即童年而有耆德,也就是俗话说的少年老成。鸠摩罗什法师是天竺(印度)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世家之中,他的祖父是当朝的宰相。过去的官位都是世袭的,所以鸠摩罗什的祖父做宰相,当他年纪大了,就要把宰相的位子传给儿子——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琰(音yan)。可是鸠摩罗琰很有善根,他认为宰相虽然地位崇高,生活富裕,名望也好,但对他不相宜。所以当他父亲要把宰相位子传给他的时候,他却悄悄地离开家乡,出家去了。
其父舍俗出家之后,游学到龟(音qiu)兹国(今新疆境内)。国王闻鸠摩罗琰贤德,亲至郊外迎接,并尊其为国师。后王妹耆婆对鸠摩罗琰心生爱慕,国王强令鸠摩罗琰还俗与王妹成婚,后来生下鸠摩罗什。
耆婆自从怀了鸠摩罗什以后,变得特别聪明,有一次到庙里去拜佛听讲经,本来她只懂得龟兹本国的语言,这时连天竺的话都听懂了,这说明鸠摩罗什还没有出生时,就像舍利弗一样,能把智慧传给母亲,可见鸠摩罗什是绝顶聪明的。
也许是耆婆的善根成熟了,或许是自己强迫跟一位出家人结婚,感到惭愧,生下鸠摩罗什不久,就萌起出家的念头。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后,终于出家了,没有多久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鸠摩罗什善根深厚,七岁时也随着他母亲出家了。
出家以后,鸠摩罗什每天能够背诵一千首《阿毗达磨经》中的偈,每首偈有三十二字,换句话说,他一天能够背念三万二千字,这实在是了不起,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办到的。当时有一位罗汉见到鸠摩罗什,就摸着他的头说:“这小孩很有善根,如果能够注意修持,过了三十五岁,不破戒的话,必定与众不同,可度化许多众生。”七岁的鸠摩罗什听到罗汉的夸奖,更加精进了,立志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大法师。
鸠摩罗什经常跟随母亲去各处参访名师,学习佛法。有一次,他们到莎勒国,一日他随母去寺院,见佛殿前有一铁钵,无意中将钵举过头顶,转而自忖:“铁钵如此重,我年幼力弱怎么能举得起来呢?”此念一起,铁钵即跌落在地,此事使他悟到了“万法唯心”之理。
鸠摩罗什随着母亲到处参学,亲近了许多明师,自己也非常用功,在短短的时间中,对佛教的道理,不管是大乘或是小乘,他都有透彻的理解。他母亲更是学有所成,证得了三果阿那含,可以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他母亲由于年纪大和身体衰弱,不想到处奔波,打算回到印度去定居。母子临分手前,她就勉励她的儿子几句话:“你将来可以到中国去弘扬大乘佛法,佛教能否在中国大兴,得靠你的力量。不过,这事对你自身并没有多大好处,可能会为你招来灾难!”
罗什法师回答说:“我假使有力量可以使大乘佛法在中国大兴,纵然是粉身碎骨,我也在所不辞!请母亲放心!”
就这样,母子各奔东西,母亲前往印度,罗什法师因为东方的佛教要靠他振兴,就返回龟兹国去讲经说法,等待机会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法。
龟兹国帝王对罗什法师非常崇敬尊重,为了请法师讲经,特地用黄金打造一个金狮子宝座,每当法师要升座讲法的时候,他就跪在地上,让法师踏着他的肩膀而升座。从此事可见法师的伟大,也可看到龟兹王护法的虔诚!
罗什法师小时出家,拜了般头达多法师为师父,学习小乘佛法。后来,鸠摩罗什弘扬大乘佛法,他的师父也来听讲,跟他学习大乘佛法,最后,对罗什法师说:“你是我的大乘师父,我是你的小乘师父。”师徒两人,互为师徒,为尊重佛法,彼此互相尊重,成为佛门佳话。这一段事实,证明罗什法师的确是学问高深,因此感动了许多学者来跟他学习。
当时中国正是苻秦时代,那个国家的百姓,每天晚上都看到西南方有满天的毫光照耀着,感觉到非常奇怪,传到国王那边去,就请太史官来卜卦说:“根据方向看,那地方应该是龟兹国,一定有一位大智慧的人住在那里,才会有这种瑞相。”国王回应着说:“对了,我也听说龟兹国那里有一位鸠摩罗什法师,无论是道德、学问,都非常高超。”。
于是苻坚很仰慕罗什法师,就想觅法师为国宝,遂于建元十八年(382),派将军吕光带七万大军攻打龟兹。龟兹王知苻坚意图,即送罗什法师。吕光迎师回国途中,知苻坚被姚苌所杀,便割据凉州(今甘肃境内),自称为王,号称凉国。罗什法师停留在凉州,用功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历史哲学,奠下了到中国译经的基础。
姚苌死后,儿子姚兴继位做皇帝,想起当年派吕光去请罗什法师的大事,就出兵消灭了吕光的凉国,把罗什法师请到中国来。为了要请他到中国来,竟引起了战争,不知死了多少人!可见罗什法师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更可见正法得来不易,我们当好好珍惜!
罗什法师到了中国以后,国王封他为国师,把他供养在逍遥园翻译佛经,门下三千人,许多有学问的学者都皈依他,成为他的弟子,帮他翻译佛经。
国王姚兴被罗什法师的道德、感化力所感召,对法师非常敬重,每天到译经场帮忙,甚至参与校对的工作。有一天,国王竟然异想天开,心中暗暗打算着:国师这么伟大,每天辛苦地翻译佛经,总有一天他会死的。这样优秀完美的人,没有留下种子,岂不可惜!应该想个办法,让他留下一个智慧的种子才好。
国王这么一想,于是赶紧在宫中选了十个美女送给他,一定要罗什法师接受,并威胁他说:“你如果不接受,我就毁灭佛教,要是接受了,我依旧大弘佛法。”法师虽然不愿意,可是为了佛法兴隆,只好方便接受了下来,自己带着十个宫女住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么一来,法师周围的人都议论纷纷,说国师怎么可以和宫女住在一起呢?
罗什法师心中明白,和人家辩白是没有用的,只是经常向大家说一个譬喻:“好像莲花生在臭泥中,你们只要去采莲花,不要去取臭泥。”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一些年轻的弟子们,心中总是不能平衡,认为师父既然可以讨老婆,我们做徒弟的,当然也可以呀!都有依样学样的打算。事实上,罗什法师是大菩萨再世,虽然跟十位宫女住在一起,本身却是清净的。罗什法师恐怕弟子们会破坏了佛教的戒律,为了消除他们的胡思乱想,有一天,正当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自己特别装了一碗满满的、大大小小的针,像吃面一样,全部把它吞了下去。并对大众说:
“你们想要跟我学,可以,这就要看持戒修养的深浅了。谁能够跟我一样,把这碗针吞下去?这一套功夫学会了,证明你们的功夫到家,也可以讨老婆。假使你们做不到,还是好好地回去,好好地持戒吧厂
弟子们看到罗什法师的这一招,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彼此心中明白,师父的修养非比寻常,谁能和他比呢?风波就这样平定了下来,从此谁也不敢再提这件事了。这个故事就是佛门中“罗什吞针”的典故。因此法师直到临圆寂前,还受到七万人的崇拜。
罗什法师自六十岁来到中国,一直到弘始十五年(413),罗什法师七十岁于长安圆寂。短短的十年间,一共翻译了三十五部经,凡二百九十七卷。与玄奘法师、义净法师和真谛法师合称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由于罗什法师翻译经典,弘传佛法,使当时的长安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与南方慧远大师为首的庐山东林遥相辉映。
罗什法师在还没有圆寂之前,曾对着佛发誓:“几十年来,我翻译的佛经,假使符合佛法真义,没有错误的话,愿我死后火化时,舌头不会烧烂。”结果,他圆寂火化后,其它的肉身、骨头都焚化成灰,只有舌头还是完整的,可见罗什法师翻译的佛经,是很标准、很有功德的。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个说法:鸠摩罗什法师不仅这一世是大译经家,他甚至是七佛的译经师。他不仅翻译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他都翻译过。
罗什法师翻译的佛经,非常出色,我们念的《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弥陀经》,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佛经,采用的是“意译”法,实在翻译得太完美、太流畅了!
鸠摩罗什法师对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在十宗当中,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跟五宗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罗什法师翻译《成实论》,依据这部论,后人加以研究发挥,成立了成实宗;法师对三论宗特别有贡献,由于《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翻译,才促成三论宗的成立;法师翻译《妙法莲华经》,是天台宗(也叫法华宗)主要的经典;《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因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的,所以说对禅宗的贡献也非常大。
三 解经大师
清西有沙门澫益智旭解
这一部分介绍《要解》的作者,即解释《阿弥陀经》重要义理的疏主。
清,为作注解的时代。1616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1644)世祖人关,定都于北京,立国号为大清,逐步统一全国。《要解》是在清顺治四年写的。
西有,大师别号,是根据本经经文而立。经云:“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此说明依报实有)。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此说明正报实有)。”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非寓言,非理想,皆为实有。大师为破一些人着理废事之偏执,故号西有。
沙门,印度出家修道人之通称,非佛门专用。这二字是梵语,译成汉语是勤息,即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又曰“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可见此二字实非易称。沙门有四种:一胜道沙门,三乘圣众,修道证果者;二说道沙门,代佛弘化,说法利生者;三活道沙门,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门,破戒比丘i玷污佛门者。大师是说道和活道沙门。
澫益,大师精修净业之号。古时蒲字与藕字相通。藩为莲之因,由蒲而生荷、开华、结莲,莲即漓之果。澫益意谓种蔺有得莲之益。念佛人一心念佛,自有九品莲华往生净七,横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智旭,大师法名。旭为清晨东升之日,其师希冀大师之智慧,如旭日东升光明遍照,能破长夜之昏暗。
藩益大师为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大师生于明末万历二十七年(1599),圆寂于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祖汴梁人,后迁居江苏吴县木渎镇。其父持大悲咒十年,其母梦观音大士送子而生师。大师7岁茹素,12岁始读儒书,即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道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着数十篇。17岁偶读莲池大师《自知录》之序及《竹窗随笔》,觉义深理周,方知自己之错,便将以前所写谤佛论着全部焚毁。
20岁那年冬天,其父亡故,大师听闻《地藏菩萨本愿经》,遂发出世之心。22岁时专志念佛,自觉世法不究竟,将以前所着文稿二干余篇付之一炬,从此勤习佛法。23岁听法师讲《楞严经》曰:“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心中顿疑:“因何空能生此大觉,世界与虚空又从何而生?”为体究宇宙人生大事,决意出家修行。
24岁时,他曾一月中三次梦见憨山大师。因憨师在曹溪,路途遥远,不能前去亲近,便随从憨山大师之门人雪岭师出家,法名智旭。当年夏秋二季往云栖寺听古德法师讲《成唯识论》,闻其中性相二宗不可会通,表示疑惑,于是前往径山坐禅参究其理。至第二年夏天(25岁),用功至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性相二宗一齐透彻,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师自知此解悟,因非证悟,故不与人说,久久胸中空无一字。是年腊月初八,师在莲池大师塔前发心受持四分戒。26岁进而受菩萨戒。
28岁那年,其母病重,大师四次割肱(音g6ng)而不能救,悲痛无限。丧葬尽孝礼毕,誓断世缘,前往松陵掩关苦修。不料关中大病,便以参禅功夫求生净土。30岁出关,应道友雪航之请,讲述《毗尼事义集要》:3l岁,随无异禅师前往金陵参学,数月之间尽谙禅门流弊通病。32岁开始专注研究天台教理,但不肯为台家子孙。而后天台宗诸师,推大师为天台宗第三十一代祖师。
37岁后,他四处弘化,阅藏、讲经,及着述经论疏解。大师一生所着计48种,约300余卷。这部《要解》是大师49岁时写的。他在晚年专修专弘净土,以求“死归安养”。
57岁,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二十一,大师于灵峰趺坐念佛,向西举手而寂。大师于往生前一个月的腊月初三,在病中偶成一律,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当日口授遗嘱:荼毗后,将灵骨研成粉末,与面粉和在一起做成饼饵,散放山水之中,与众生结缘。过了三年,门人开龛荼毗,见大师巍然趺坐,头发盖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不坏,与罗什法师舌相不坏同一征信。众门人不忍依师所嘱,于是在灵峰大殿右侧建塔,安放大师灵骨。塔于大师诞辰400周年时重修,今存。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3)
- 《阿弥陀经》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的善根、福德、因缘有何含义?
- 《阿弥陀经》中“十门开启”所被根机和往生品位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真实含义
- 净土三经中只诵《阿弥陀经》可以吗?
-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结归的经典
- 依《阿弥陀经》谈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六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七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八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三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四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九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一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二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六课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