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6)
戊三 列上首名
经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懦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里列举了十六位上首之名。所谓上首,即一座大众之主位,亦即领众者。诸经所列上首多少不定,或举一人,或举多人,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举三十一位比丘为上首;《观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举文殊菩萨一人为上首;本经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则举十六位尊者为上首。“长老”二字直贯到底,十六位尊者皆称长老,非独指舍利弗一人。
十六位尊者各有特长,皆是表法的。如首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明受持此经要有智慧。《金刚经》所列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便知《金刚经》破执着。故由一经序分所列上首名,即知该经性质。《阿弥陀经》所列十六位尊者,有聪明才艺,有愚昧钝根,各类人物皆有,说明本经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任何人皆能修。
最后一句是总结。“如是”指上列十六位尊者。“等”包括千二百五十人中未列名之其余大众。“诸”是不一,即众。“大”拣别非小,此等人皆非寻常,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弟子。“弟子”即学生。学在师后称弟,老师先学先觉,学生后学后觉,如兄先弟后,故名弟。称子是因学生的学问、见解皆从师生。学生受老师教化而生智慧,如子从父生,故名子。从佛看,声闻、菩萨通是弟子,但以声闻人之形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为弟子。这里所说的弟子,皆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非小机,又非一位二位,故说诸大弟子,即前述大比丘僧、大阿罗汉。下面分别介绍经中所列的十六位上首弟子。
解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这一段文,先解释长老,再介绍舍利弗尊者。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德是德行,腊即戒腊,受戒一年为一腊。长老有两种:一种是年高腊长者,即年岁高、受戒久的称“耆年长老”,通常受具足戒十年为下座,二十年为中座,三十年为匕座,上座即耆年长老;另一种是德高智深,虽然年轻,已证圣果,学广解深,博通经教,则不论戒腊长短,称法性长老。这里是德高腊长,二者俱尊,故名长老。本经所提出的,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尊者,都被称为“长老”。并不单指他们的年龄,如舍利弗、罗睺(音h6u)罗,他们都还很年轻,而是以道德行持方面来说的。又,这些人皆是已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的大阿罗汉,为人天所尊仰,故称尊者。
“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身子尊者即舍利弗尊者,前面说过,他是从母立名。“舍利”译成汉语是骛鹭,一种鸟名。其母眼似骛鹭明利,故所生子名舍利子,亦名舍利弗,弗即子。《心经》中称舍利子,本经称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出生于婆罗门名流之家,祖父与父亲皆是著名论师,全印度第一流的学者。尊者在胎中已能寄辩母口,当他的母亲怀孕时,就变得特别聪明。此前他母亲一向喜欢跟她哥哥,即跟舍利弗的舅舅俱翻罗尊者辩论,通常都辩不过哥哥。直到怀了舍利弗以后,每次辩论,她都能侃侃而谈,把哥哥辩得哑口无言。所以说,舍利弗还没有出生以前,就能以他的智慧来帮助他的母亲了。尊者八岁即通达《四围陀典》;曾登座论胜十六大国论师。
皈依佛后,七日内即遍通佛法,证阿罗汉果,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阿含经》中说:“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佛法真理,具足无穷无尽的智慧,能够了解这些真理,不会对佛法产生怀疑的,因此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现在佛讲《阿弥陀经》,所说的是净土难信的妙法,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不能深信无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所以推他为首席代表。
讲舍利弗智慧第一,只是显其一德,不是说舍利弗不具其他的德行,亦不是其他尊者均无智,只是举出各人的特长而已。例如舍利弗非但智慧第一,其神通也不亚于目连。一日世尊说法,舍利弗人定未去。目连寻呼,见其人定不应,便以神力让其起座。可神力用尽也不能动舍利弗之丝毫衣角。可见舍利弗之神通,超过目连。
顺便说一件事:上面已讲过,只园精舍是据舍利弗的设计而建造的,佛在那里还讲过《楞严经》、《金刚经》等许多重要经典。佛能在那里讲经说法;有舍利弗的一份功劳。世尊成道后最初二年,北方全是外道的天下,没有一个佛说法的基地。后遇机缘,北方桥萨罗国舍卫城的须达多长者,发心修建精舍,请佛说法。佛即委派舍利弗监理只园精舍工程,因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且更有能力折伏外道徒众。
精舍动工不久,很多外道因嫉妒佛教,一致反对须达多长者建精舍供养佛陀,提出要和佛陀的弟子舍利弗辩论。如果外道得胜,舍利弗必须离开舍卫城,精舍工程全部停止。须达多长者为此忧心忡忡,而舍利弗知道后心中暗喜,这正是一个代佛宣扬教法的大好机缘。
这一场辩论,外道推举了几十名主辩论师,而佛教只有舍利弗一人。舍利弗在皈依佛前,便已精通外道的所有典籍,现又证得阿罗汉果,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由舍利弗和外道辩论,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人选了,他一人可抵千百万外道。辩论结果,舍利弗胜过所有的外道论师,成千上万人弃邪归正,纷纷要求舍利弗介绍皈依佛陀;只园精舍由此得以顺利建成,从而为佛陀在舍卫国以及整个北方的教化,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解 目连尊者,神通第一。
目连尊者即摩诃目犍连尊者,在声闻弟子中神通第一。“摩诃目犍连”是梵语,“摩诃”译成汉语是大小的“大”,“目犍,,是“菽氏”,“连”是“釆”,合起来称为“釆菽氏”,这是他的姓。为什么用这个姓呢?他的祖先曾经在深山上修道,不食人间烟火之食,专门采一些菽类(绿豆)的植物来充饥,因此以“釆菽氏,,为姓。他名叫“拘律陀”,也是梵语,译成汉语叫“无节树”,是一种没有节的树名。为什么会用一种树来取名呢?据说当时他父母向树神祷告,要求神树赐给他们一个儿子,不久就生下了目犍连,总算满了他们的心愿。为了感恩、为了纪念,就用这棵树之名,作为儿子的名字。出家众当中,佛陀有许多位姓“目犍连”的弟子,为了拣别不是其它的目犍连,同时他的学问和道德都比别人高超,所以就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摩诃”,叫做摩诃目犍连,译成汉语就是“大釆菽氏”,平常简称“目犍连尊者”。所谓神通就是神妙莫测,通达无碍。这是我们每个人自性中本具的性德之一。现在我们烦恼深重,障覆了真心本性,本有的神通不能起用。我们勤修戒定慧,将贪嗔痴种种烦恼障碍除掉,真心一恢复,神通自然现前。我们学佛的目标是明心见性,即恢复我们的真心本性。不要刻意去追求神通,那样做是舍本逐末,且不小心极易着魔,在此提醒大家注意。以佛教的看法,神通可分为六种:
一神足通,来去随心所欲。按照每人的心意,想到什么地方,就立刻到达那个地方。比如说我现在有一个想到上海,或是想到北京去的念头,只要一想就可到达,所以也叫做“神足通”。
二天眼通,远近彻见。以一般的现象来讲,如果手上隔着一张纸或是东西被手遮着,都看不过去,如果是近视,就算是没有隔着东西,稍微远一点,也是视蒙蒙,看不清楚的,何况是隔着一堵墙,更是不用说了。如果证得了天眼通,无论是隔着什么东西,也不管距离有多远,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三天耳通,十方音声高低皆闻。凡人的听觉是有限的,最多只不过是几米远。如果具足了天耳通,那可不一样了,不管是多么遥远,都可以听得到。
四他心通,能知众生心念。俗语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别人内心的思想,是最不容易捉摸的,可是有了他心通,我们随时就可以知道别人心中的念头。
五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我的前生是怎样?将来又如何?有时看到某一些人发生一段特别不可理解的事情,我们总免不了会想,前世到底是什么因缘,今生才有这种情况发生。对前生业力引来今生应得的命运,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具足了宿命通,就能知道过去和未来,不仅是前世的点点滴滴非常清楚,更可以预知将来死后,会到那儿去,会受到什么样的果报。
六漏尽通,烦恼已尽,不受生死。漏就是烦恼,得了漏尽通的人,各种烦恼都已经断尽,可以脱离生死,免受轮回的痛苦。
前五通天仙鬼神也有,是报通,即过去世所修,今生则得果报。第六种漏尽通唯断尽烦恼之四果圣人或是佛、菩萨,才可能证得。圣人之六通皆由修道证得。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看某人有点神通,就以为他是圣人,关键要看他还有没有烦恼。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自称有大神通的人,说他们可以看到什么,还说可以知道人家的起心动念,大家就对他敬畏不已,当作是天神下降!其实,这不算什么,有的是现生修证得来,有的是宿慧,也就是过去世已经具备了。同修们要当心的是,不能对有神通的人盲目崇拜,有的神鬼也有神通,他能附在他人身上显示出来。对这种人,如你有能力则可以劝他信佛,否则就不必跟他胡缠!
目犍连尊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神通呢?佛经上记载着一段这样的历史:目连宿世曾为渔夫,一日他请一辟支佛到家中应供,饭后辟支佛跃身空中,显种种神通。目连见之心生仰慕,发愿来生也和这位辟支佛一样得神通自在。这一世遇释迦世尊才证果,得以如愿以偿。
以下我再举几个小小的故事,来证明目犍连尊者的神通,是如何广大。
首先要讲的是他曾经降伏毒龙。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到忉利天,去为他的母亲讲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也就是讲《地藏经》,当佛陀要到忉利天去时,目犍连尊者也跟随着他去。按照佛经上记载,佛陀要上升忉利天时,必须经过须弥山。须弥山的山脚下,当时住着一条很大的毒龙,因为嫉妒佛陀而发出强烈的嗔恨心,想找机会伤害佛陀。当佛陀经过它住的地方时,从嘴里喷射出毒沙来害佛陀。目连尊者遂变沙为宝花,轻软可爱。毒龙又现大身,绕须弥山七匝,尾挑海水,头枕山顶,阻佛上升。目连也现大身,比毒龙身大一倍,绕山十四匝,尾出海外,头枕梵天宫。毒龙仍然嗔心不退,目连又现细身,变成小虫,钻人龙身,从眼入耳出,耳人鼻出,钻啮其身,苦痛难忍,如此才将毒龙摄伏。
又有一次,有些外道要把一座山移动,目连尊者就在山头上打坐,山就移不动了。
此外,大家要知道,神通并非万能。因为不能违背因果法则,故神通也抵不过业力。《佛说盂兰盆经》中讲,目连初得六通,欲报父母之恩,以天眼观察,见其亡母落在饿鬼道受苦,随以钵送饭于母。饭到其母手上,“食未人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虽有神通,也只能悲号涕泣,无计可施。后佛陀为他说:《盂兰盆经》,告诉目连尊者利用众僧结夏安居,完满结束的佛欢喜日(七月十五日),供养圣僧,依靠他们修持的功德力,超度母亲脱离饿鬼道的痛苦,才能生往善趣。每年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法会,就是因为“目连救母”的孝心而流传下来。这故事也说明了目连尊者的神通法力。
又有一例,有一次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遭到邻国侨萨罗国琉璃王的侵略,佛陀曾三次坐在路上阻拦琉璃王的大军。虽琉璃王见佛陀即回军,但其复仇之心并未止息。佛知业因果报需了结,故尽爱国之心后,只得由他去了。但目连心不甘,仍想用神通来营救释迦族人。在琉璃王大军的重重包围中,目连腾空飞入城中,选了五百位优秀的释迦族人,用神力将其摄人钵中。当他飞到城外,打开手中钵,想放五百人出来,一看,钵中五百人全已化为血水。这时目连才彻底觉悟,佛说的因果法则不可违背,神通敌不过业力。
舍利弗和目连都是佛陀的上首大弟子,佛说法时,通常舍利弗立佛左侧,目连立佛右侧,除他们外出代佛弘法,一直不曾离开过佛。当他们听到佛陀宣布三个月后将人涅槃的消息,即决定如过去诸佛上首弟子那样,先于佛而人涅槃。目连去佛陀处请求,慈悲应允他人涅槃。佛陀也想以此事教诫大众,各人所造之业必须了结,如目连神通再大,也不会不死,便答应了目连的请求。目连恭恭敬敬地右绕佛三匝告别后,回到家乡辞别亲友,并度化有缘之人,然后前往伊私阁梨山,在山下被裸形外道从山上推下的乱石砸死,成为殉教第一人。
众比丘纷纷请问佛陀:“目连神通第一,为什么不用神通和外道对抗,至少可躲避外道暗算?”佛告众弟子:“目连不是不能用神通和外道对抗,而是因为他从救护遭琉璃王侵略的释迦族人一事中,知道了因果法则不可违背,修道人顺应因果,方合诸法之理性。目连昔为渔夫时,不知有几多生命丧生他手。肉体是无常的,业报须了结。目连早就发愿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真理,现在满了他的愿,高高兴兴地人灭了。他的肉体是死了,而真理是永远不灭的。大家应效法目连尊者,使佛法更加发扬光大。”目连尊者为法捐躯的示现,启示我们学佛人要顺从因果法则,勇敢地承担自己所造业因的果报,欢欢喜喜地接受,不要逃避,更不能怨恨。明白了业力的可怕,就应慎护身口意三业,精进修道,求得究竟解脱。
解 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饮光尊者即大迦叶尊者,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前面讲过,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是他的姓,译成汉语是饮光。他的名叫毕钵罗,译为汉文就是菩提树。跟目连尊者一样,也是他的父母为了求得一个儿子,向菩提树神祷告。后来生下了迦叶尊者,为了纪念他出世的来历,就替他取名毕钵罗。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叶的,称呼他为大迦叶,以拣别不是其他五位。
大雄宝殿中站在释迦牟尼佛像左侧的老比丘。大迦叶尊者身有金光,光吞日月,能使余光不现,故名饮光,此为宿因所感。过去生中,尊者曾是金师。当时有位贫女靠乞食为生,常到塔中礼佛,见佛面金色少处缺坏,发心修补。俗话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一日行乞途中,竟然拾到一颗金珠,即请金师修薄补饰佛像。金师为贫女之虔诚所感动,免收工钱,与贫女一起将佛像装饰完好。因二人心心相印,生生世世结为夫妻,共修佛道。此佛像装金之宿因,感得九十一劫天上人间身恒金色有光、心恒受乐之果。
大家有否注意,佛像左侧的大迦叶尊者与右侧的阿难尊者,二人合掌方式不同,大迦叶尊者的十指作抱拳状,阿难尊者的十指伸直。因大迦叶尊者手指若伸直,所放光明同佛。他身为佛的弟子,在老师面前合掌只好抱拳,以收摄光明。
想很多同修都听过“拈花微笑”的典故。这个典故,就是说明迦叶尊者,当初在灵山会上,怎样体会释迦佛的圣意,而流传下来的。有一次,释迦佛在灵山会上,对人天大众宣讲佛法的时候。佛陀上座后没有开腔,只是拿了一朵梵王献给他的,梵名叫金钵罗华的紫色金莲花,默默地示给大众看,当时在座的有百万听众,看到佛陀没有出声,只拿着花对着大众。大家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对释尊在今天的举动感到很奇怪。此时只有迦叶尊者会意了,向着佛陀微微地笑。释迦牟尼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即玄义辨体中讲的心性。此心性人人本具,不生不灭,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只因迷悟一念之差,而有凡圣之别。若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此心性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世尊拈花默然,大迦叶微笑心领。佛与大迦叶心心相印,佛传心印予大迦叶。从此以后,历代诸祖莫不以心印心,祖祖相传。大迦叶为最初得佛心印而传者,故曰传佛心印,为西天第一代祖师。阿难悟此心性,大迦叶传之为二祖。而后一代一代的传到二十八祖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把禅宗传到中国来,成为东土即中国的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慧能禅师。从“拈花微笑”的典故,可以知道迦叶尊者是释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
“头陀行第一”。大迦叶尊者有一特长,行头陀行第一。尊者在家时非常富有,仅举一例,其所穿衣,价值十万两金。出家后舍弃一切珍宝,刻苦用功,行头陀行,真是难能可贵。“头陀”译成汉语是抖擞,即抖擞精神,专修苦行,断除尘劳烦恼。头陀行是断除对衣、食、住三者贪着之行法,有十二种苦行。
衣有两种:
一纳衣,此衣由所拾人弃之粪扫破布,洗净缝合而成,故又名粪扫衣;
二三衣,但五衣、七衣、大衣三件衣,不蓄余衣。
食有五种:
一常行乞食,所吃的饭,每天都要到外面去化缘才能得到;
二次第乞,不能专向有钱人或专向贫苦人家乞食,要按照顺序去乞化,无贫富之别;
三日中一食,真正守头陀苦行的,每日仅中午一餐,过了午就不能再吃了;
四节量食,尽己食量而节减之。既食量要节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这样可以减少贪心的烦恼;
五过中不饮浆,过了中午不仅不能吃饭,就连粥浆、牛乳等流质之类的东西,都不可饮食,以悯饿鬼饥饿苦。
住亦有五种:
一住阿兰若,寂静的环境,使人心情宁静,容易用功办道。所以修头陀苦行的,必须离开热闹的城市,住到山洞、水边、林下等,环境比较清静的地方;
二树下坐,头陀行者一向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气凉爽,而且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
三露地坐,坐在没有遮盖的旷野露地上,晚上可以抬头看看月亮、看看星星,跟自然接触,自然会产生一种清凉自在的感觉,藉此可以获得光明的启示。释迦世尊就是夜睹明星而成正觉的;
四冢间坐,常常到义山、坟墓旁边静坐修行。每天面对白骨,能体会无常的真理,深切感觉到人生几十年,在呼吸间很快就过去了,因此不能荒废时间,要赶快用功修行;
五但坐不卧,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着、不躺下来睡的,就是平常所讲的不倒单。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昼夜六时,时时都得精进用功,不能荒废。所以不管是初仪、中夜、后夜都要经常坐着用功,不肯休息。
大迦叶如此苦行,佛的大弟子皆赞其不可思议。尊者年迈时,仍不舍头陀行。一次大迦叶尊者拜望世尊,释迦牟尼佛特分半座予他。佛弟子中,唯大迦叶尊者得佛此等礼遇。世尊劝他:“大迦叶,你年岁已高,不必再行头陀行。”大迦叶仍行如故,在佛前发愿终身行头陀行。佛深赞:“有头陀行,我正法久住。”故尊者为佛弟子中头陀行第一。
世尊涅槃后,大迦叶尊者召集大阿罗汉,将世尊所说法结集成三藏经典。佛经能流传至今,全赖大迦叶尊者当年领导结集之功。
按照佛经的记载,迦叶尊者还没有圆寂,至今还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因为释迦佛涅槃前,特地把一件金裯袈裟咐嘱给大迦叶,将来弥勒菩萨会继释迦佛到这娑婆世界来成佛,有龙华三会广度众生,大迦叶秉承佛陀的遗命,现在还在鸡足山的深山中人定,保管着这件袈裟,等待弥勒佛下生到这世间来时,他才亲把袈裟交给弥勒佛,至此他的责任才算完成。从这件事,再次证明释迦世尊多么器重迦叶尊者,对正法的住世,尊者又是负了多大的责任!
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到了佛的十六位大弟子,更使我们了解到摩诃迦叶个人修持的工夫,尊者为佛教的一片苦心,对佛教的贡献,真是值得我们永远的敬仰与学习。
解 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
文饰尊者即迦旃延尊者。佛在世时,印度社会分四大种姓:一婆罗门,为净裔,出家或在家修净行而求涅槃者;二刹帝利,为王种,统辖余三姓者,如释迦族;三昆舍,为商贾,从事贸易者;四首陀,为农民及奴仆。四姓中以婆罗门最为尊贵。尊者出生于婆罗门家族,故曰“婆罗门种”。
婆罗门多智,尊者父亲为国王之师,尊者幼年随舅父阿私陀仙学习,精通《四围陀典》,通达四禅五通。他文采飞扬,词语华丽,故名文饰。尊者成人后,遵舅父阿私陀仙遗嘱:“悉达多太子成道后,拜他为师。”从佛出家。尊者闻佛说法,即能深契经义,且善好辩论,言说巧妙,能令听者心悦诚服,为佛弟子中论议第一。
当时有位断见外道否认人有来世,他问尊者:“你们说恶人死后堕地狱受苦。他受苦理应回来,可从未见有人死了回来,可见无后世受生之理。”尊者曰:“世间罪人被抓人监狱,甚至戴上枷锁,试问他能逃脱否?同样,恶人死后堕地狱,如监狱之囚犯无有自由,怎能回来?”外道又辩:“堕地狱无自由难回,做善事生天者应有自由,怎么也不见回来?”尊者答道:“譬如有人坠人粪坑,全身脏臭,幸被救起,冲洗干净。岂肯再人粪坑?人死生天,脱离人间恶浊,如从粪坑出来。一旦能生天上,谁肯再回人间?且天人寿命很长。人间一百年,天上方一日。他下来,可能你早巳死去,怎能知道?”外道听后心悦诚服,随即皈依三宝。你看,尊者多有智慧,他只用二个比喻,便将外道折服。
迦旃延尊者到处弘法,一次住在波罗奈国一山村里,适逢该国王妃去世。国王与王妃非常恩爱,王妃死后,国王痛不欲生,将王妃尸体浸在麻油中,不使腐败,整日厮守哭泣,不理国事。大臣一再劝谏无效,国王声称除非王妃死而复生,否则不再理政。有位大臣想到迦旃延尊者,便向国王进言:“佛陀的大弟子迦旃延尊者正在这里弘法,他学问高深,大王何不去请他帮忙?”国王听后,即备上厚礼,满怀希望到林中供养礼请迦旃延尊者,苦苦哀求尊者慈悲,救活王妃。
尊者静静地听完国王哭诉,回头从身边树上折下一枝,对国王说:“大王,您将这树枝带回供在宫中,要它永远保持青枝绿叶,可否?”国王肯定地回答:“树枝已离根,绝无再活之可能,岂可保持青鲜?”迦旃延接过话说:“您说得很对。同样的道理,王妃业报已尽,寿命终了,岂能死而复生?人命无常,有生必有死,这是一定的法则,谁也改变不了。”国王听了尊者的开示,心开意解,顿悟人死不能复生之无常真理。
尊者又进一步开示:“大王,您是一国之主,应届全国人民共有,非王妃一人独有。您应将对王妃一人之爱扩展,去爱护全国人民,以慈悲代替情爱,勤政爱民。如是国家定能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会永久拥戴您为王。”国王听了尊者开示,感激得五体投地,回宫安葬王妃,重理国政,爱民如爱王妃,成为一位贤明君主。全国人民莫不感激善说法要的迦旃延尊者。
有一次,迦旃延到外地去弘法,途中,经过一条河边,看见一位老妇人,手持水瓶在河边大哭。愈哭愈伤心,竟然萌发投河自杀的念头,迦旃延尊者看到这种情形,急忙上前把她拉住,很慈悲地对她说:“老婆婆,你为什么想不开呢?人身是难得的,有什么困难,可以慢慢解决。请你告诉我,说不定我可以帮你的忙。”
“没有人可以帮我的。”老婆婆坚决地回答说:“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为了生活,从小就被卖给一个大富人家作奴隶,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做苦工,三餐不得温饱,做事稍有差错,还得挨主人的打骂,这种苦罪真是生不如死。想想,还是死了一了百了,免得在这世间活受罪!”
“你如果是为了这个原因而自杀,真是太不值得了。你要明白,今生你会受到这种种的痛苦,都是贫穷所致,如果你把贫穷卖给了别人,脱离了贫穷,就不必再受这些痛苦了。”尊者开导她说。
“穷也可以卖吗?”老婆婆眼睛瞪得大大的,怀疑地问
“可以卖!”
“你别开玩笑吧!”老婆婆说:“贫穷怎么能卖呢?要是能卖的话,那世间不就没有穷人了吗?再说、贫穷是这么痛苦,又有谁肯买呢?”
“卖给我,我肯买!”迦旃延尊者肯定地回答道
“奇怪,贫穷可以卖,你又肯买。”老婆婆还是不肯相信,想了一会儿,半信半疑地说:“可是,我不懂该怎样卖?”
“布施。”尊者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就开示说:“要布施。你应该知道,人生在世,贫富的遭遇各有因缘。前生没有布施和修福,今生才会贫穷。你如果能够行施,就是广种福田,能种福,贫穷痛苦都可以卖出去,也就可以获得富贵的人生。佛陀常说:布施得大福。布施的确是卖穷致富最好的方法。”
老婆婆听后,高兴极了,她现在才知道致富的道理,立刻就想要把贫穷卖出去,免受衣食不足的痛苦。但是想一想,又苦着脸问:“我已经一贫如洗,两手空空的,连手上拿的水瓶也是主人的,我那有能力布施!你叫我用什么布施呢?”
“你能的。布施不一定要用钱。我渴得很,你现在就用这个干净的水瓶盛水,倒人我的钵中,以净水布施我,这就是无上的布施,一定可得到很大的福报。”
老婆婆了解了布施真正的意义后,明白这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就依教奉行,很虔诚地把水拿给尊者。她以净水供养尊者的功德,后来,非但脱离了贫穷的苦报,还生到忉利天去享乐
从这个布施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迦旃延尊者实在会讲理,他能够把一个想自杀的老婆婆救回来,实行不花钱的用水布施,结果还可以生天享福,这便是一种方便的教化。
由上三例,足见尊者之慧辩世上无双,实在是名不虚传,不愧为佛弟子中论议第一。
解 大膝尊者,答问第一。
大膝尊者即拘绵(音chY)罗尊者,舍利弗尊者之舅。因其膝较常人大,故称大膝,又名长爪梵志。尊者亦是婆罗门种,出身于书香门第。婆罗门不论男女均喜读书辩论,上面讲舍利弗尊者时已说过,大膝常与姐辩,总胜于姐。姐出嫁怀孕后,便输于姐了。尊者知姐所怀定是智人,在胎中寄辩母口即能如此,出胎后定复倍加。他想弟输于姐尚是小事,将来舅屈于甥,岂非令人见笑?于是他就发愤,到南天竺求学,博览十八种经书及《四围陀典》。他读书精勤,无暇剪指甲,人称长爪梵志。
十六年学成之后,他满腹经纶,学识渊博,回来就想找外甥辩论。姐告知舍利弗已随佛出家当沙门。他即找到释迦牟尼佛说:“瞿昙,我外甥舍利弗聪明非凡,八岁即声震五天竺。你有何能收他为徒?速将外甥还我。”佛说:“你要他回去可以,不过你一向能言善辩,今日你先立论,论胜则还。”大膝一听正中下怀,心想十六年寒窗苦功,今日正好一展雄风。
那时印度有个习俗,辩论输的一方要砍头谢罪。大膝就说:“论胜则还我外甥,论输则把头予你。”世尊微笑着问:“你以何为宗?,,在因明里立宗即出题目。大膝回答:“以不受为宗。”不受即一切法不接受。他自以为得意:“不管你说什么,我一概不接受,你无可奈何我。”世尊便问:“你所说此言受否?”尊者一听:“糟了!如说受,则自相矛盾;如说不受,自己说的话连自己都不能接受,别人如何能接受?”只此一句即被佛击败。
大膝尊者拔脚想逃,走了几步,心想:“我大丈夫,出言不可无信。”随返佛前,高声道:“瞿昙,拿刀来,取我头去。”世尊慈祥地看着他说:“我佛门中没有这样的事,只有剃头。既然你已认输,头即归我,那就剃头吧。”大膝尊者知自己智慧不及佛,感谢佛陀不杀之恩,即随佛出家修道。
尊者因精勤得四无碍辩,即义无碍辩、法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无论问他什么问题,皆能对答如流,辩若倾江,词同贯玉,故为佛弟子中答问第一。
解 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星宿尊者即离婆多尊者,是父母祷星宿而生,又名假和合。尊者得闻释迦牟尼佛说法教化众生,想亲近佛,拜他为师。寻佛途中,天黑于一空亭打坐过夜。半夜来两鬼,前面小鬼背一死尸,后面大鬼尾追不舍。大鬼说:“那死尸归我。”小鬼说:“死尸由我背来,怎与我抢?”两鬼争论不休。他们见尊者坐此亭中,便请尊者分判。离婆多心想:“我若说假话,小鬼要害我;若说真话,大鬼饶不了我。”思来想去,总免不了被害,还是照实说吧:“那死尸是小鬼背来,你以大欺小。”大鬼一听火了,你帮小鬼,即将尊者左手拔去吃了。小鬼感念尊者公道,一看不忍心,即将死尸左手给他补上。大鬼不甘心,又将尊者右手抓去吃了,吃了两手又吃两脚。大鬼吃一样,小鬼赶忙补一样。
两鬼走后,离婆多尊者顿起疑心:“此身是否是我?若是我本身,亲见手足被大鬼拔去吃了。若是他身,怎又随我而行如故?”天亮后便跑去问人:“你看此身是我否?”路人答:“不是你怎与我说话?”“不对,昨晚我的手足已被大鬼吃了。”逢人即问。路人均莫名其妙,无人能回答他的问题。
后诣于佛所,请问世尊说:“生死路别,彼此体殊,假合身躯,何者为我?”世尊回答说:“四大假合,五蕴空华,本来无我。”离婆多一听即悟此身为假和合之理,了知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因缘和合,妄见为生;因缘离散,妄见为灭。由此他人了禅定,心不再颠倒,意不再散乱,无论何时于一切事理皆能正觉不迷,成为佛弟子中无倒乱第一。
解 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继道尊者即周利盘陀伽尊者。“周利”是其兄名,译成汉语是大路边。“盘陀伽”是其本名,译成汉语是继道,亦为小路边。当时印度风俗,妇女临产须回娘家。盘陀伽母亲生长子时,尚未走到娘家,即于路边生子,便起名大路边。生次子时亦是如此,即起名小路边。兄弟俩皆是路边所生,故弟盘陀伽为继道。前面说过,印度人取名,有的从父母立名,如身子从母立名,耶舍子从父立名,周利盘陀伽则从兄立名。
兄长周利很聪明,出家当沙门,很快证得阿罗汉果。盘陀伽也随兄出家,但他很笨。周利教他背诵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勿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盘陀伽不是记前忘后,就是记后忘前,学了一年还不会背。后五百阿罗汉轮流来教他,每天读这首偈,可是读了千万遍,还是记不住。周利生气了:“你回去吧,这么笨,还想当沙门!”盘陀伽哭了,他虽笨,但决心很大,一定要出家。佛知后即收下他,对他说:“我教你只一句四个字。”世尊拿过扫帚示意说:“你每天扫地,边扫边念扫尘除垢四个字,扫一下念一句,念熟即能成功。”于是他就天天边扫地边念“扫尘除垢,扫尘除垢……”他心无余想,唯有扫尘除垢四字。日复一日,其心慢慢地定了。
一日他扫完地,拍打着身上的灰尘,突然心里一动:“每天地上都有那么多灰尘垃圾要清扫,人的心里其实也很脏。我应该将自己心地的灰尘扫掉,污垢除尽。”他顿时明白了世尊教他扫尘除垢四字之用意。
尊者很快开悟证得阿罗汉果,得义无碍辩,仅凭原来学的那一首偈,横说竖说,可讲出无尽奥义,通达圆融一切佛法,成为佛弟子中义持第一。
尊者今世为什么如此笨呢?也是因果报应。传记中讲,他过去世是三藏法师,通达教理,讲经说法。因他吝法,讲佛法时,知道十分,只讲五分,恐怕别人将来超过他,于是得了愚痴的果报。佛法中讲,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我们给人讲佛法要全心全力,自己知道多少就讲多少,不能吝法不讲或少讲。尊者的示现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听完了周利盘陀伽的故事,我们应知道修学佛法,虽然是件不容易的事,在座的诸位,都是非常聪明,很有智慧的,谁也不会像周利盘陀伽那样迟钝。只要有心研究佛法,每次参加共修法会后,再来学《佛说阿弥陀经》,不管是记多少,久而久之,多闻熏习,对佛法就能够深入了解,然后再付诸实行,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解 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
喜尊者即难陀尊者,佛之亲弟。难陀尊者是净饭王之次子,为佛之姨母所生。其身金色,只比佛矮四指,具三十相,相貌近乎佛,故为仪容第一。难陀尊者全名是孙陀罗难陀,“孙陀罗”是其妻名,译成汉语是艳,其妻子非常美丽,尊者是从妻立名。夫妻恩爱,朝夕不离。
释迦牟尼佛观其弟出家机熟,即设方便度之。一日佛故意去王宫乞食,孙陀罗和难陀在楼上正要用午餐,难陀见兄来乞食,赶紧去送饭。孙陀罗将他一把拖住,顺手沾了胭脂往他眉间一点,规定他在胭脂干燥之前必须返回,等着他共进午餐。难陀答应一定速去速回。没想到此去不复返矣!
难陀将饭菜倒人佛钵,佛不接钵掉头便走。从前封建时代,兄长在前面走,为弟的只能尾随。难陀无可奈何,只得拿着钵跟在佛后面走,佛之神力将其摄住,一直走到佛的精舍。佛见他进了精舍,即对他说:“难陀,你既然已到我精舍,就不用回去了。随我出家修道吧。”难陀心里虽然不情愿,但在佛陀威德不可思议之神力摄受下,只得勉强答应,剃除须发,做了沙门。他心里非常焦急,孙陀罗还在家里等他吃饭,走又走不掉,怎么办?
第二天,到了乞食的时间,佛故意问:“谁发心在家扫地,就不用跟我去乞食,回来带一份给你。”难陀一听,高兴地说:“世尊,我在家扫地。”他打坏主意,准备等佛一走即逃回家。佛走了,他开始扫地。不料风与他作对,他扫东边,风将垃圾吹到西边;他扫西边,风又将垃圾吹到东边,扫来扫去,扫不干净。难陀气得把扫帚一扔,不扫了,他想再不跑,世尊就要回来了。
他刚跑出精舍不远,便见世尊等正托钵回来。他赶紧躲在一棵大树后面,打算等佛走过再跑回家。谁知树也作怪,等佛走到跟前,树连根腾空而起,人无处躲藏。佛问他:“难陀,你来这里做什么?”难陀只好说谎:“世尊,我来接您。”佛说:“那跟我回去吧。,,
回到精舍吃过饭,佛问他:“难陀,你妻美否?,,难陀答道:“极美。”佛说:“天女更美,你想见否?”难陀心想天上从未去过,便说:“世尊,我想见。”佛即以神力拉着难陀升空。世尊先带他到一座大山上,看见一只瞎眼母猕猴。世尊问:“那母猕猴跟孙陀罗比谁美?,,难陀说:“此猴丑极,不能比。”佛再带他到忉利天上,遍游天宫。见每座天宫皆有一天子,围着许多俏丽女子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快乐无比。其中一座天宫只见天女,未见天子。难陀好奇,佛要他自己去问。天女告知:“这里的天子尚未到。释迦牟尼佛之弟难陀,现已出家,以他出家修行之功德,报尽生天做我们的天子。”
难陀满心欢喜地随佛回到精舍。佛问他:“你已见过天女,你妻与天女比如何?”难陀答道:“世尊,我一向以为孙陀罗乃天下第一美女。现见过天女,正好像山顶母猕猴与我妻,美丑无法相比。,,从此以后,难陀再也不想妻子了,发奋用功,一心只求升天。
佛知其用心不正,遂再设方便度他:“难陀,天上你已去过,地狱也去看看吧。”难陀便随佛到了地狱,一路见刀山剑树,铁床铜柱,铁鹰铁蛇,异常恐怖。走到一处,见许多小鬼正忙着烧火,只只油锅里罪人煮得翻滚。其中一只大铁锅装满了油,柴火高架,却未点火,两个小鬼在旁打盹。难陀便喊他们:“喂!人家都在忙,你们怎么无事?”小鬼说:“我们的罪人尚未到。释迦牟尼佛之弟,现已出家,比丘当好即生天做天子,天福享尽,再下此油锅。我们的任务还早,你喊醒我们干什么?”难陀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赶紧逃跑,生怕小鬼认出,将他扔人油锅。他逃到佛前,心有余悸地说:“六道轮回太可怕!我不想生天了,赶紧回去修行了生死。”
释迦牟尼佛巧设方便度亲弟,难陀尊者经世尊以天堂地狱之事教化,从此安心学道,一心一意修出世法,后证阿罗汉果。
解 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
庆喜尊者即阿难尊者,佛之堂弟。阿难尊者乃白饭王之次子,阿难陀,一般简称为阿难尊者,译为汉文是庆喜的意思。他是释迦佛的堂弟,王叔白饭王的第二位太子,提婆达多的同胞弟弟。十二月八日,释迦佛睹明星而成正觉的消息传到迦毗罗卫国的皇宫,正当上自国王,下至臣民为佛陀的成道而举国称庆,博海腾欢时,宫中又传出一位王子诞生的消息,可谓双喜临门,大家高兴极了!所以为他取名庆喜。
阿难陀也译为无染。阿难陀出家以后,随侍佛陀身边,经常跟随佛陀,到处说法,不但在人间,有时也到天宫、到龙宫等处去,对于那些富有诱惑性,繁华殊胜的境界,阿难丝毫不动心,对外境一点也不染着,因此叫做无染。佛初由舍利弗、目犍连侍奉,二位尊者外出弘化时,则由诸比丘轮流侍奉。佛陀五十五岁时,弟子们认为佛年岁已高,应有一常随侍者。阿难是佛心中绍隆佛种之人,于是即被选定为佛的侍者,其时年方二十五岁。在侍奉佛陀之二十五年中,阿难尊者任劳任怨,凡四众弟子要参拜佛陀者,他总是安排适当时间,满足各人心愿。他忠实地遵佛意旨行动,随佛四处弘化。佛临涅槃时,在大众前称赞阿难侍奉他二十五年,非常辛苦,无有一点欠缺,是最好的侍者。
阿难尊者有八不思议:
一不受别请,追随佛陀左右,不接受施主个别的供养;
二不受佛故衣,为了经常在佛陀的身边,恐怕其他弟子说佛陀偏心,所以他从来不接受佛穿过的旧衣服,以避佛对他偏心之嫌;
三见不非时,每天定时见佛,不随意而见;
四不生欲心,有高深的定力,不被外境所引诱,而生起贪欲之心,是名副其实的“无染”。随佛人龙宫升天上,见龙女天女,心无染着,故阿难又名无染,至于楞严会上阿难受摩登伽女之迷,实是方便示现,如同演戏,以让世尊藉此机缘而宣说《楞严经》,流传下楞严大定之修持法门,这正是阿难尊者为佛法、为众生的一片苦心;
五知佛人定,知佛于何时人定及其境界;
六知众得益,知佛讲经时听众程度,及各人所得法益;
七知佛说法,预知佛何时将说法;
八法不再问,尊者记忆力超人,佛说的法,听过一遍,即能牢记不忘,永不再问。
作为佛的侍者,阿难尊者听佛讲法最多最完整,大迦叶尊者赞叹他:“佛法大海水,流人阿难心。”故为佛弟子中多闻第一。
此外,阿难尊者在僧团中是最受女人尊敬的人,他总是竭尽全力帮助她们。女人能得佛陀允许出家为尼,归功于阿难尊者的特别启请。佛之本意不允女人出家,因女人出家会引起僧团许多问题,正法住世将因此而减少五百年。故当佛之姨母摩诃波阍波提夫人再三向佛请求出家时,均遭拒绝。摩诃波阁波提夫人并未因此而灰心,她集合了志同道合的五百释种女人,自剪头发,赤脚追赶为躲避她的纠缠而远去的佛陀。当她们行走了二十多天,疲惫不堪地徘徊在佛陀精舍门外时,恰好阿难从里面出来,见此情景吓了一跳。夫人表示:佛陀再不允许女人出家,即死于此地。
阿难被她们的决心深深感动,鼓足勇气三番五次地恳求佛陀慈悲应允:“世尊,您母亲生下您七天便去世,全赖姨母将您抚养长大。为报答她的恩情.您应开方便之门,允许她们出家。难道您能忍心看着她们因不能出家而白白死去,不能慈悲地伸出救援之手吗?”佛陀听了阿难的话,觉得养育之恩应报,但情与法不能兼顾。又想一切法因缘生,世无清净常住不坏之法。佛陀不得已收回自己的主张,立下八敬法之规,以维护正法久住。佛陀要求女人若能遵守此八敬法,则可允许出家为尼。由于阿难尊者的鼎力相助,尼众教团终于成立。今日僧团中能允许女人出家,是阿难的功劳。尼众应感恩阿难尊者!
值得一提的是,阿难尊者在结集佛经中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佛陀涅槃后,大迦叶尊者被推为首座,他精选了五百阿罗汉参加经典的结集。阿难当时尚未开悟,故未列入其内。阿难在结集经典的前一天赶到王舍城,准备为续佛法身慧命报效微劳。当得知因自己未悟证果而被排斥在外时,这一意外打击成了他的增上缘。当晚他发愤用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于中夜即开悟证果。第二天,他现大神通,未待门开即人窟内。众阿罗汉向他投以惊喜的目光表示欢迎。在大迦叶尊者的领导下,阿难被全体阿罗汉推上狮子座。神采奕奕的阿难,犹如佛陀再世,开始诵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佛经的结集,是由阿难尊者凭记忆复诵当年佛所说的教诫,然后经以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阿罗汉印证,记录而成为经典。今天我们能读到佛经,闻到正法,饮水思源,怎不深深感谢阿难尊者?
有人间:“释迦牟尼佛成道很早,阿难尊者二十岁才出家,他出家前佛所讲的经怎能知道?”按小乘经典所说,阿难曾要求释迦牟尼佛,为他重述前二十年所说之法。大乘经典则说,阿难尊者乃菩萨示现,所谓闻法,他往昔劫中早巳闻过。
阿难尊者一生的故事很多,说也说不尽,现在讲一段他空中人灭的故事:
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是最恭敬崇拜阿难尊者的,常常向他表示:“将来你要人灭时,请告知我一声,让我能够亲眼见到,并作最后的供养。”阿难尊者一口答应说:“好的,我一定提前通知你。”
当阿难将人灭时,立刻派人告诉阿阇世王。当时王正在午睡,卫兵不敢通报。阿难尊者不便久等,就跃身空中,以三昧真火,作自我焚化,舍利好像雨点一般,纷纷地落到恒河两岸。阿阇世王一觉醒来,听到这个消息,万分悲伤,立刻赶到恒河边,已经不见阿难尊者的踪影,不禁嚎啕大哭,只得向空礼拜,拾取舍利,建塔供养。可见阿难尊者的人灭,是怎么样深切的感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解 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覆障尊者即罗睺罗尊者,佛的儿子。为什么称覆障?其中有个因果故事。罗睺罗过去生中出家当小沙弥时,一天师父外出,叫他在家好好念经。他念经时打妄想,东张西望,见墙边有个鼠洞,一只老鼠在洞口探头探脑。小沙弥调皮:“你这家伙,是不是看我没好好念经?我叫你看不成。”即用泥巴将老鼠洞口堵住。
他师父是个阿罗汉,出去参学了五六天才回来,知徒弟在家干了坏事,一回来即让他赶紧把鼠洞口打开。幸好那只老鼠还活着,饿了六天已走不动了。师父对他说:“你将来要受胎狱之苦报。”他将老鼠关在洞里六天,此生他在母腹中住了六年才出生。所以起名覆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罗睺罗处母腹六年,不但障碍自己,还连累其母耶输陀罗。当年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发心出家修道。其父净饭王提出条件,须太子有子继承,方准出家。太子即对王妃一指,耶输陀罗顿觉有孕,释迦牟尼佛便出家了。耶输陀罗于太子出家六年后方生罗睺罗,引起社会议论纷纷,谣言四起。诸释迦族人认为此事败坏皇宫名誉,请王治罪。净饭王知儿媳品行端正,不会有不轨行为,但非议难平。耶输陀罗为洗清自身和儿子所蒙不白之冤,请求净饭王按照族中规矩设火坑。耶输陀罗发誓:“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真是太子所遗体,天当为证。”耶输陀罗说后即抱子跳人火坑,火坑即刻变成清池,并化出一大红莲花,将母子二人托了上来。族众方信其清白,从此诽谤平息。香赞中有一句“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以及旃檀海岸赞内:“耶输母子两无殃,火内得清凉。”,即指此事。
释迦牟尼佛成道六年后,回国省亲,说法度王室及释迦族人。佛想到未来迦毗罗卫国之王位,定由王孙罗睺罗继承。幼童作万民之主,非国家之福。于是即带罗睺罗出家,成为僧团中第一个沙弥。初出家尚年少的罗睺罗仍然十分顽皮,一些宰官、长者、居士前来探问佛陀在何处时,他常开玩笑捉弄人,明知佛陀在竹林精舍,他骗人说在耆阁崛山中。两地相距二里多,他看着别人来回奔跑,哈哈大笑。次数一多,风声传人佛陀耳中。身为慈父兼严师的佛陀即亲自去教训他,狠狠地批评他说:“你出家做沙弥,受了十戒,不精进修道,不重威仪清净身心,戏弄妄言,三毒污秽填满你心。如是大家皆不爱护你,你命终会堕入三途受苦。”佛陀的一番话重重地撞击着罗睺罗的心,他全身流汗,惭愧得无地自容。他向佛陀发誓:“今后一定努力改变自己的心。”从此,他真的像变了个人。
尊者到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年轻的罗睺罗在佛陀的调教和长老大众的熏陶下,修行很精进,严持戒律,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从不表现自己,总是默默地用功加行,也证得了阿罗汉果。佛赞叹他说:“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在我弟子中,罗睺罗比丘是密行第一。”
解 牛呵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牛呞(音shi)尊者即惰梵波提尊者。这位尊者嘴巴长,进食时嘴动犹如牛吃草,即使不进食,嘴也在嚅动,如牛反刍,故称牛呞尊者,同是倒嚼之意。他怎么会如此?因他“宿世恶口,感此余报”。过去世他当沙弥时,曾与一老比丘一起诵经。老比丘牙齿脱落,念经时下巴动得很快,声音又不清楚。小沙弥年少不懂事,便讥笑他说:“师父,你念经时嘴巴像老牛吃草。,,老比丘已证四果阿罗汉,叫他赶紧忏悔,否则将来要受苦报。老比丘读经,经是法宝,是佛说的,老比丘又是圣人。小沙弥这一句话,就是诽谤三宝,罪报要堕地狱。小沙弥一听,连忙跪下忏悔。虽圣人接受其忏悔,免去堕地狱之果报,可余报未灭,从那时起他五百世堕牛身。现虽得人身,但作牛时养成的宿习未改,嘴巴还是不断地动,此乃宿世恶口之余报。
为此提请大家注意,对出家人要恭敬,出言吐语要谨慎。千万不要因其相貌,或举止有所缺憾,而随意嘲笑,轻辱他们。以免象懦梵波提尊者之前生,为一句戏言,而招受堕恶道之苦报。
尊者举止虽特别,但极有修持。他证阿罗汉果后,佛对他说:“你去天上修行,天人供养你。天人有天眼,知你是圣人,不会毁谤你。世间凡夫只观外形,不知有德,会讥笑你,那不又要害别人堕地狱了?,,所以他住在天宫尸利沙(吉祥)园,一心修行,不必托钵乞化,常受天人供养。有一年夏天,佛受阿耆达王请,被王遗忘,佛和五百比丘吃了三个月马麦,而懦梵波提尊者却独在天上受天王供养。所以,尊者是佛弟子中受天供养第一。
解 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不动尊者即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宾头卢”是名,译成汉语是不动,“颇罗堕”是姓,译成汉语是利根。据莲池大师考证,颇罗堕族中先后有十八人随佛出家,为有别其余的人,先名后姓。尊者智慧高超,根性极利,遇事皆能如理思维,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利根。大雄宝殿两侧的十六尊者中,有一位白头长眉罗汉,即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为什么尊者久住世间呢?这里有个故事。当年有位树提伽长者,用旃檀木制作了一个精致的钵,高悬于象牙杆顶,当众宣布:“谁能不用梯杖取钵,即送与他。”众人一听即知需显神通,掉头便走。宾头卢怕人瞧不起佛弟子,即对目连尊者说:“你是神通第一,这点小事对你来说真是雕虫小技,你当众表演一下,让大家看看你的本领。”目连想到平日佛陀不许弟子随便显露神通,不敢尝试。宾头卢心不甘,便亲自出马,坐于大方石上,人定飞空取钵。尊者此举,博得众人喝彩。
佛陀借此事教诫弟子,当众呵斥尊者:“比丘怎能为外道钵(旃檀钵为木钵,外道所用),而于未受戒人前现神通力?从今不得住阎浮提。”佛令尊者往西瞿耶尼,即须弥山西方之西牛货洲,教化众生,广宣佛法。后因阎浮提四众弟子思见宾头卢尊者,求佛许其回来,佛才让尊者返回阎浮提,但不准其人涅槃,永留世间接受供养,故现在的寺院名山凡有打千僧斋的,尊者必来应供,为末世众生作福田。实际上,这也是世尊怜悯末世众生福薄,而给众生提供机会种福的大悲心。
佛为什么呵斥尊者显神通呢?因为佛教平等,不仅出家人修平等心,也希望在家居士生平等心,不要将这个沙门与那个沙门比,这样心就不清净、不平等。如果都要求显点神通,凡夫沙门便得不到供养了,还会引起在家居士心不平等。而且一般凡夫会将此当成妖异惑众的轻举妄动,反招人讥嫌,甚至诽谤三宝。所以世尊不准佛弟子随意显露神通。但并非绝对禁止,在必要时可用,如为折服外道,或显佛菩萨圣德之时。使用神通须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故目连尊者常用神通,佛不禁止,而宾头卢尊者一用,便受佛斥责。 ,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求智慧,有智慧方能了生死,神通不能了生死。佛在世时,有座山上住了五百五通仙人,他们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但无漏尽通,唯断烦恼之圣人方有漏尽通。这些五通仙人经常出外乞食化缘,他们不在地上走,而在空中飞。一日,他们飞过皇宫上方,听到宫娥彩女歌舞弹唱,音乐非常美妙悦耳。五通仙人听后动了念,即从天上跌落在地。须知神通是由定而发,他耳听音乐起了贪着,眼见美女生了爱心。贪爱心一起,定力消失,便无神通。结果这五百仙人因偷看宫女歌舞,被国王下令砍去手足。因此佛陀在世时,经常告诫弟子,不可在俗人面前任意显现神通,不以神通作佛事,以免混淆世人学佛的目的。
尊者于何时何处应供呢?宾头卢尊者曾发过愿,凡是佛化之地,有大心菩萨发心供千僧斋,尊者必来应供。从前有一寺院的大和尚发心供千僧斋,请圣人应供。哪位是圣人呢?他想法做了一千件袈裟,请一千僧人应供。他亲自给每位僧人献衣,把衣服往头上一举,恭敬供养。在供衣时他很注意,因圣人要来应供。结果一千件衣供毕,却未见圣人。
次日凌晨,他见一小沙弥,心想:“我昨日将衣供养他,他人如此矮小,那衣怎能搭起?”即问:“你受的衣能搭否?”沙弥莫名其妙:“师父,我何时受过衣?”“昨日供斋时,我送衣于你,你不是接衣了吗?”“师父,昨日我生病未去。”和尚心里明白,昨日圣人前来应供,自己不识。他赶紧跑到大殿,果见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手里拿着昨日供养的那件袈裟。所以尊者来应供不显本身,他有神通随机应变,那天小沙弥生病,尊者即化其模样接受供养。
据《高僧传》记载,东晋道安法师常注佛经,讲解经论,他生怕自己所说不合佛理,便在佛前祈求:“若所说不甚远理,愿见瑞相。”一晚,道安法师梦见一梵僧,头白眉长,对其言:“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人泥洹,住于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传至中国,提到佛不准宾头卢尊者人灭一事,方知道安法师所梦梵僧,正是宾头卢尊者。此即中国寺院斋堂设像供养之由来。
以上二事,证明宾头卢颇罗堕尊者确是久住世间,应末世供,故为佛弟子中福田第一。
解 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黑光尊者即迦留陀夷尊者。尊者身形粗黑有光,故称黑光。为什么他有如此形象?也是业因果报。过去生中,迦留陀夷尊者曾赤身裸体在佛像前点灯。因在佛像前裸体大不敬,故招感全身粗黑之恶果。又因他虔诚燃灯供佛,故感全身光耀之善报。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告诫我们,如果对佛像或佛经等不恭敬,是亵渎三宝,罪过极大。我们佛弟子在佛像前焚香燃灯,或献花礼拜,应衣着整齐,三业清净,千万不可随随便便,袒胸露体,否则将招无尽苦报。迦留陀夷尊者的故事,值得大家警觉。
迦留陀夷尊者之形象,令人畏惧,故乞食困难。尊者身高体大,食量过人,不得已只好趁天黑沿门托钵。那时夜晚无灯,施主难见其真形,较易乞食。一晚天上乌云密布,一片漆黑,尊者出去化斋,敲开一施主家门。男主人不在,女主人见有沙门乞食,随供一碗饭菜。刚走到门口,恰好一闪电,照得天地通明。女施主见尊者站立门口,身体高大,黑光闪耀,以为是鬼,吓得跌倒在地,碗也摔破。她正好有身孕,这一跌导致流产。男主人回家得知,即去精岔向佛告状。因此佛即制戒:比丘不得在夜晚乞食。这是出家人持午的最初原因,当然持午的因缘还有很多。
迦留陀夷尊者是佛的使者,口才很好,善于观机说法,常被佛委派去各地教化众生。他发愿要教化一千家夫妻同入佛道,为了要完成他这个大愿,随时随地应机说法,度化了九百九十九家,功德将近完满时,由于前世结下的恶缘,竟然遇到了一对恶贼夫妇,结果被两夫妇合作将他害死。迦留陀夷为了教化众生,弘扬佛法,最后为法忘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位尊者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在尊者的一生中,教化夫妻双双得道者有九百九十九对,单男单女,一人证果者,更是不计其数,故在佛弟子中被称为教化第一。
解 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房宿尊者即摩诃劫宾那尊者。其父母因婚后多年无子,便每晚向天上房星祈祷早赐贵子。房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第四颗星,象征吉利。不久即生尊者,取名房宿。
房宿是天上星宿的名称。根据中国旧有的传说:天空中闪闪烁烁的星星,虽然很多,最出名的有二十八个星宿。每天就是一个星宿,每个星宿,各自代表了吉与凶。现在民间日用的《通书》,上面还详细地记载着它们的名称。如:角星、亢星、氐(音d1)星、房星……等,以及所代表的吉凶。每逢婚喜寿庆,就是根据这些星宿来选日期的。房宿,在二十八个星宿中居第四。《通书》上的批注是:“房星造作旺丁财,富贵荣华福禄来;埋葬若然逢此日,加官进爵位三台。”一般世俗选择吉日,如果选上了房日,那就会荣华富贵了,可见它是象征吉利的。因为讲到房宿,故将这些顺便说一说,但同修们要明白,民间虽很重视这些,但我们佛教则是注重因果的。
尊者具有宿慧,生来对天文学就颇感兴趣,专心研究,获得很高的成就。现代科技进步,研究天文有专门的天文台,具备各种精密的仪器,对于太空日月的运行,星斗的布列,无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特殊设置的仪器去观察和测量。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天文学家,没有仪器与设备,完全靠一双眼睛,以及天赋的智慧,去观察、推算和研究,得来的成就,实在不容易。
我国唐朝有一位一行禅师,他也精通天文、历法,并著有《大衍历》等名著一百多卷,在我国甚至世界的科学界颇有声誉。他的形象还被印在许多邮票上。劫宾那尊者在天文学方面虽然没有著作,但佛经中说他对天文学是很有研究的。不过,话虽这么说,佛在临涅槃前说了一部《遗教经》,一开始就教诫我们,身为佛弟子不可以多花时间在“仰观星宿,占相吉凶”上面。
学佛就要一门深入,专心研究佛法,一心一意地修持念佛,这样对我们的身心才会有帮助。也许大家会问,每逢婚喜乔迁之庆,我们应不应该选好日子?可不可以看相算命?由于过去世的业力,命运是存在的;五行的配合,日子也有好坏的分别,但不是绝对的,看相、查《通书》作为参考是可以的,如果人了迷,过分重视与执着,处处受束缚,必定会很痛苦的,我们是信因果的,实在也没有看相、算命、查《通书》的必要。禅宗语录中说到:“日日是好日。”一切唯心造,只要认为是好的,凶日也会改变为吉日,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对自己一点把握也没有,遇到任何事都要查《通书》,那岂不是太麻烦了吗?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衰了凡老居士,他就是凭多做善事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学佛就是要从修行中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被命运所左右。
尊者名房宿还有一个因缘。他初出家时想去寻佛,途中天黑逢雨,便去一陶师家借宿。他在房中以草为座,准备打坐过夜。后又来一老比丘借宿,与他同房。他遂将草让于老比丘,自己席地而坐。半夜两人交淡,老比丘问他去何处,尊者回答:“觅佛。”老比丘便为其说法,尊者闻后豁然得道。老比丘即复佛之本形,尊者睹佛相好,发心从佛出家修道。此是佛知尊者根熟而化作老比丘度之。尊者因与佛同房住宿,闻佛说法而得道,故名房宿。
劫宾那尊者深具宿慧,善知星宿,通晓天文,为佛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解 善容尊者,寿命第一。
善容尊者即薄拘罗尊者。尊者心怀慈悲,不杀生,脾气好,长得慈眉善目,品貌端严,故称善容。尊者于昆婆尸佛时,曾经以一颗诃黎勒果,供养一位年老病重的出家人。诃黎勒译为汉语是“天主持来果”,在佛教典籍中列为五种养生的草药之一。中国本草经也标明,这种药的作用是消痰化气。老比丘的年纪大,气不顺,痰瘀塞,所以吃了这消痰化气的果子,病就好了。由于他供养了这种良药,种下了一个善因,就感得了相好庄严的善报。
尊者往昔曾作比丘,发愿不视女子面,不受女子所施衣,不受女子手中饭。尊者母亲忆子情切,人寺看望。尊者不乐,即遣母出门。其母以为儿忤逆,心怀愤恨,乃发恶愿:“愿我来世作伊母,种种劾治。”这一世果应前愿。尊者刚生下来时,是一个圆圆的肉团怪胎,父母认为这是一个不祥的怪物,千万不能留在世间害人,就把他放在铁盘里煎熬,奇怪的是不管怎样煎,怎样熬,居然都烧不死他。父母再把他放在锅里,用水煮了几天几夜,可是也煮不死。父母又把他投到水中,也淹不死。被风浪飘到大海去,让大鱼吞食下去,也没有被鱼咬死。后来大鱼被渔夫所捕,一刀刺进鱼腹中,他还是命大,仍安然无恙,依然活着。因尊者宿世持不杀戒,故得五杀不死。渔夫将其收养,长大成人。后随佛出家,证阿罗汉果。
尊者幼时经五种伤害不死,一生无病无痛。学道八十年中,从未倚壁倚树,总是结跏趺坐。唯自乐静,不喜愦闹。尊者享寿一百六十岁,真是善因善果,为佛弟子中寿命第一。
佛教讲因果,如是因感如是果。薄拘罗尊者因供药于病僧及持不杀生戒,得健康长寿之报。反之,若造杀业,必定多病短命。我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须不造杀业,更能放生,则可如愿以偿。
我们听了薄拘罗尊者名称的由来,再加上五不死这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可能会怀疑,这是不是神话。身为佛教徒,深信因果的道理,对这种事实,是不应该怀疑的。近代中国诸大德高僧中,也不乏这种例子。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他刚生下来时,跟尊者一样,也是一个肉团的怪胎,具有不平凡的人生。有位为他写传的居士,形容他一生有十难四十八奇,最后活到一百二十岁才圆寂。许多同修都知道台湾有一位广钦老和尚,不吃人间烟火之食,每天用水果当餐,被称呼为“果子师父”。他一生只是老实念佛,虽然经历过许多苦难,却活到九十五高龄,圆寂后好几万人去追悼、去助念。荼昆时有几千粒舍利。这两位近代高僧,都是因为苦修而获得长寿的典型代表。我们相信,佛陀时代薄拘罗尊者的传奇,也一定是千真万确的。
解 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无贫尊者即阿(少+兔)楼陀尊者,又名阿那律陀,是斛饭王之次子,亦是佛之堂弟。他是一位没有贫穷的尊者,还是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往昔劫中,有一辟支佛出外乞食,因正值饥荒,村庄里到处化不到缘。他返回时路经一农田,一农民正准备吃饭,见此出家人手托空钵,面露饥容,顿生慈悯心,将好不容易弄成的一碗稗米饭供养出家人。稗米即混长在稻田里的稗子,不是谷子。用稗子去壳煮饭不易,因稗子太小。辟支佛受他一钵饭后,祝愿他将来永无贫穷之日。
出家人走后,农民又去采稗子。突然有只兔子跳其背上抱住他,随即变成一死人。农民无法摆脱,只好背着。天黑回到家里,背上死人落地即成金人。农民拔指用脚,取之不尽,当即变成富翁。农民死后,七生天上为天王,七生人间为人王。以后生生世世所求遂意,资用丰足,以至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阿(少+兔)楼陀尊者即此农民之后身,故名无贫尊者。
他又怎会成为天眼第一的呢?尊者宿世曾为猎人,去古寺偷佛像头上毫珠。晚上进了佛殿,天很黑,佛像又高,看不见头上那颗毫珠。佛前有一长明灯,灯光很暗,他即以箭将灯芯挑大。灯亮后,他睹佛相好庄严,即发胜心,舍弃弓矢,誓不害命。由此善因,今得出家。挑亮佛前灯,是尊者得天眼报之宿因。
他得天眼还有今生的因缘。阿(少+兔)楼陀本为王子,养尊处优,后受佛陀感召,随佛出家学道。出家后每日早起晚睡,除自己修持外,还要听佛讲经说法,生活非常简朴而有规律,不像在皇宫里悠哉悠哉,因而佛讲经时,他常打瞌睡。有一次佛便呵责他:“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佛说此偈的意思是:阿(少+兔)楼陀,你为什么老是昏沉贪睡?将来要变成螺蛳蚌蛤这类东西,整日关在贝壳里睡大觉,一睡千年,佛名都听不到,哪还有机会闻法?尊者一听非常害怕,他知佛说此话是给他授记,将来要堕螺蛳蚌蛤。他当即跪下向佛忏悔,并发誓:“从今后,尽形寿,不再睡眠。”
尊者受佛呵责之后,连续七天七夜未闭眼,修定用功。要知道人的四大不能过于苛刻,阿(少+兔)楼陀在了生死之前也是凡夫,他七天七夜不睡,眼睛受伤了。佛劝他说:“眼以眠为食。你应睡眠,保护眼睛。”并请名医耆婆为他治疗。尊者倔强地说:“我发了誓,尽形寿,不再睡眠。”他依然不肯睡觉休息,终于眼神耗尽,双目失明。失明后,日常生活十分不便。佛怜悯他,即传与一法,名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好乐反见,照明金刚不坏本体。金刚表般若,即空义。反观观照自性空,即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了。他遵佛所教方法去修,得了天眼通,并证得阿罗汉果。
他的天眼跟别人不同,他对梵天王讲:“我这半头天眼,不以眼见,能见三千大千世界,犹如观我掌中庵摩罗果。”他不用眼睛看,半个头前后左右都能看。庵摩罗果如胡桃,味酸而甜,为印度之药果。他看三千大千世界,如同看掌中一粒庵摩罗果,一目了然,故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以上列举的十六位尊者是启信,相信人人应该修净土法门,人人能够修净土法门。如果你自以为很聪明,净土法门太简单,要修其他高级的法门,请你看看舍利弗尊者,你总不如他聪明吧。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作为《阿弥陀经》这一会的当机者,都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肯老实修净土呢?
如果你认为自己很笨,对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信心,比比周利盘陀伽吧,你还没有笨到他那样的程度。他那么笨念扫尘除垢四个字能成就,我们现在也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只要专心一意,还怕不成功吗?更何况我们念佛还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本师及十方诸佛之护念呢?
如果你认为自己业障重,有不少坏习气改不了,即使修最简单容易的念佛法门,恐怕今生也难以伏住烦恼带业往生,想想周利盘陀伽、罗睺罗和阿(少+兔)楼陀吧,盘陀伽记性不好,罗睺罗戏言诳人,阿(少+兔)楼陀听经打瞌睡,这不都是业障重吗?罗睺罗和阿(少+兔)楼陀听了佛陀的批评,能认识错误,痛下决心改正。三位尊者皆能发愤,精进修行,破除业障,成道证果。我们知道自己业障重,念佛是消除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只要你能像这三位尊者一样精进,时时提起一句佛号,定能伏住烦恼不起现行,只要能精进,一定可破障碍。
所以,我们要学习这十六位尊者,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自己要有信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解 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这一段文,开迹显本。
“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以上十六位尊者为首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是辅助佛弘法利生的常随众。论迹,他们是证了阿罗汉果的声闻。论本,他们是破无明证法身的菩萨。
“示作声闻,为影响众。”过去受佛教化的大弟子,皆已成了菩萨。今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教化众生,这些菩萨响应佛的号召,也来此世界,隐本垂迹,示现声闻的形象,装作从凡夫渐渐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例如佛要讲经说法,须有人启请提问。可是一般大众迷惑颠倒,不懂问不出来。这些常随众本是菩萨再来,通晓佛法,由他们代众请问,释迦牟尼佛作答。这一问一答如唱双簧,与会大众闻后即能开悟,得佛法利益。他们带果行因,影响法会,故为影响众。
“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这些常随众,虽断见思证阿罗汉果,尚有尘沙无明未破;虽了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未了,现在闻到净土法门摄受十方众生之不可思议功德,获第一义悉檀之益。第一义悉檀是四悉檀之一,第一义悉檀之益即人理益,所人之理即中道第一义谛之理,亦即第一义空。关于四悉檀,我们到后面再给大家介绍。
“增道损生”,道即中道法身,第一义谛之理;生即生死无明。破了无明才证法身。增道即中道第一义谛之理增证一分,法身增明一级。损生即破一品无明,损一分生死。阿罗汉与法身大士之生死,非凡夫之分段生死,是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因无明而有,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称为变易生死。这些常随众得闻净土法门,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证一分法身,即增道,增证中道第一义谛之理;破一品无明,即损生,损变易生死。
“自净佛土”。我们平时回向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你所庄严的是哪一个佛净土?这里讲得很清楚:自净佛土。俗话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你修行是庄严你自己的净土。《维摩诘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念佛修行,弘法利生,是自净其心,心净则国土净,清净佛土由自己的清净心所庄严。故自净佛土,即自己清净自心之佛土;庄严佛净土,即庄严自心之清净佛土。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自己的心清净,国土也就清净了,一举两得。这些常随众能进破无明,增证法身,自心清净,而使自心之佛土清净。
“复名当机众矣。,,当机是堪能担当领悟妙法之机。如《楞严经》中阿难为当机,《法华经》中舍利弗为当机。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中倡导的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之妙法,这些常随众皆能信解受持,得人理益、增道损生之益,而净自心之佛土。此等常随众之机,与念佛之教相当,闻法实能得益,故为净土法门之当机众。
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在《阿弥陀经》中扮演双重角色:从度众生看为影响众,从自得益看为当机众。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5)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7)
- 《阿弥陀经》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的善根、福德、因缘有何含义?
- 《阿弥陀经》中“十门开启”所被根机和往生品位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真实含义
- 净土三经中只诵《阿弥陀经》可以吗?
-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结归的经典
- 依《阿弥陀经》谈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六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七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八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三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四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九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一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二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六课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