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思想 >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正信的佛教》(三)

  (五)一般宗教行为

  佛教相信忏悔吗?(17)

  答案是肯定的:

  是的。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佛教认定罪过重大的杀、盗、淫、妄等四大恶业(犯者具有性罪),已遂行者必定随业受报,才能够消除罪业。四恶未遂者,以及违反佛陀施设的戒律(如破戒、破威仪)者,可以如法羯磨,发露表白,殷重忏悔,更不重造;如此,可以消改乃至消除罪业。59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18)

  答案是肯定的:

  是的。佛教毫不怀疑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因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死范围的轮回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狱,人人都有经验的可能,甚至可说,人人都曾去过天堂、地狱。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恶五逆的大罪下地狱。……

  生天堂下地狱,都是由于各自的业力所感,业力倾向天堂就生天界享福,业力倾向地狱便生地狱受苦。60

  生天堂下地狱,都是由于各自的业力所感:

  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壤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61

  地狱、天堂的众生活在各自的有情世间而受苦、乐。如《杂阿含209经》所云:

  有六触入处地狱,众生生彼地狱中者,眼所见不可爱色,不见可爱色;见不可念色,不见可念色;见不善色,不见善色。以是因缘故,一向受忧苦。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见不可爱,不见可爱;见不可念,不见可念;见不善法,不见善法。以是因缘故,长受忧苦。

  诸比丘!有六触入处(天),其有众生生彼处者,眼见可爱,不见不可爱;见可念色,非不可念色;见善色,非不善色。以是因缘故,一向长受喜乐。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所识法,可爱、非不可爱,可念、非不可念,见善、非不善。62

  佛教相信阎王吗?(19)

  法师根据《中阿含64天使经》说:从大体上说,佛教是相信有阎王的,因为,在许多的佛经中,都可见到阎王的记载。63

  《天使经》指出:

  若有众生生于人间,不孝父母,不知尊敬沙门、梵志,不行如实,不作福业,不畏后世罪;彼因缘此,身坏命终生阎王境界。……阎王以此(第一乃至)第五天使善问、善捡、善教、善诃已,即付狱卒;狱卒便捉持,着四门大地狱中。64

  其实地狱、阎王、狱卒,悉皆造恶者心、意、识所现的有情世间;阎王的审判乃自己良心所为,狱吏之惩罚亦是良心自责。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20)圣严法师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65指出:

  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人,《地藏经》中说,死人也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余的六分,乃属活人所得。66

  再依中国传统的水陆斋会、经忏法事,说明有关超度亡者的种种正确观念: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是仗着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力量的感应,并不是僧尼诵经的本身有着超度的功能,乃是借着超度者的善业及诵经者的修持而起的感应。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若能在亡者临终之际将亡者心爱的东西,供奉三宝,施舍贫穷,并且使得亡者明白代他做了如此的功德,那对亡者的死后,有着很大的帮助。

  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天,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着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做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67

  《阿含经》针对业报,有如下说明:故思作善业、不善业已遂行者,属「决定报业」者,因缘具足时必受报,而且自作自受、共作共受,承受果报不能由别人暂代亦不能由别人究竟替代;「不定报业」者,起增上信,生惭愧心,厌恶弃舍恶心邪行,殷重忏悔,更不重造,加上结善缘、造福田、修般若慧,如此可以转重报成为轻受。68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21)

  圣严法师根据净土宗、密宗及传统中国佛教说法,如念佛者将其念佛之功德回向于净土,或回向于他人、亡者,所谓「念佛回向」;《回向轮经》以诸善根回向一切众生,而消灭彼等恶业重罪之陀罗尼;做如是开示:

  佛教确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桩功德,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也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69

  早期佛法对「发愿回向」的用心,在于作业形成有效的结果,加强「故思作业」,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所示:

  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者,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者,若业非增上心作,更不修习,又不发愿回向受生,是名不定报业。70

  我们行善造福的功德,如财物乃至肉体器官组织,可以如法回向布施与众生;修习三无漏学,成就五分法身的功德等等,纵使发心赠与一切众生,然无一有情可获得此等功德。因为见道、修道、证道,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证,悉须「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71「不余依止」指不能依赖佛、菩萨乃至任一有情,亦不能依靠任何邪法得以消灭惑、业、苦。可是,在菩提心的熏习,仍然需要将自己修福、修慧的功德,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净土;「发愿回向」的用心,主要在于督促自己早日成佛,有实际的能力教化一切众生。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22)

  圣严法师的答案是肯定的:

  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熏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72

  人身难得,然而行善、作恶,六道轮回的枢纽即在人道;人类的善、恶行,左右三善道、三恶道的提升与堕落。法师指出命终决定后世「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善、恶的分量重),第二是随习(特殊强烈的习气),第三是随念(临死时的正念或邪念)73。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23)

  佛法的重点在缘起、无常无我,灵魂为我的代名词,它是非缘起,它是常存、永恒、不变易法。因此,圣严法师如是回答: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74

  佛教崇拜神鬼吗?(24)

  无色界色界、欲界天人虚空神,人间有地居神、林神等,其它有龙神、夜叉、罗剎及饿鬼趣众生,不为人类肉眼所对,并非不存在;众生平等,佛教徒对天神及多财鬼尊重彼等福报,对护法鬼神感恩,对饿鬼同情思及超度。所以,法师如是说:

  很明显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75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25)

  异学外道向造物主、神明祷告,祈求降福,能够身心平安,得以明理处事等等,祈祷「他力」完成愿望。其实,如果没有坚强的一份信心(自力)在,也无法满愿。由于虔诚的祈祷,有所寄托、得到安心,而老实做人、行善不断,自然增长福慧;但是祈祷的内容不能违背良心、违反善行,更不能乖违缘起法。76圣严法师以一般世俗宗教的共同立场而回答今问:

  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察,佛教远比其它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

  不过,佛教虽然深信祈祷的功能,但也并不强调祈祷的万能。77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26)圣严法师直接回答:

  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

  这种低级的迷信,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牲来殉葬的。……

  共实诵〔往生〕咒的功效,与烧纸〔往生咒的纸钱〕的作用,根本是两回事。78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27)

  人、事、物的真理实相即「法性」,以第一义说为「缘起性」,以世俗义说为「因果」;贤圣的佛教不仅深信不疑,并且需要如实知之、如实见之。法师因此说:

  是的,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费?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79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28)

  避苦趋乐、趋吉避凶是众生的常情;解脱此岸有漏的惑、业、苦的三轮转,度到彼岸究竟涅盘——所谓无漏的常、乐、我、净的解脱境界,为正信佛教徒的正见、正志。往生十方诸佛净土(凡、圣同居土)是为了学佛、成佛、度化众生,并非贪图避开人间苦难,如外道般享受天堂的快乐。因此,圣严法师说出: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娑婆〕人间度化〔众生〕的。80

  佛教重视神迹吗?(29)

  鬼神没有人类肉体限制精神的发挥,所以有超越人类的精神活动的表现;也有某些人报得异禀,或修得异能,具有天眼、天耳等神通力。神通的表现,可以感化某些人,也容易误导许多人。佛陀及俱解脱阿罗汉的身、口、意具足「三种示现教化」(tini patiharyani三示导)的功能,面对下根者以「神足通示导」,中根者以「他心通示导」,对上根即以「教训示导」——但用言语说法,教诫、教授而已。81圣严法师对此问如是答:

  神迹,在佛教称为神通。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它的一切宗教之上。……

  可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82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30)

  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乃至公元后一世纪熏迦、案达罗王朝时代之遗物有山琦(Sanchti)、巴赫特(Bharhut)、菩提伽耶(Buddhagaya)等塔或塔之栏楯,此一时代,菩提树、法轮、足迹、塔等皆为佛陀之表征,然亦未直接表现出佛陀形像。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二世纪时(迦腻色迦王时代),西北印度佛教之犍陀罗(Gandhara)美术兴盛,其题材以佛菩萨像及其他佛陀传记的图像居多。稍后,中央印度之秣菟罗(Mathura)及南印度之阿摩罗婆提(Amaravati)亦盛行佛像之雕刻。83佛教徒面对佛像,引发念佛(Buddhanussati),随念佛陀的功德、随念法宝及僧伽的功德,发心学佛、成佛,自作证涅盘,亦教化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84佛教徒对象征佛陀的佛像礼拜,是尊敬佛陀成就一切善的智德、敬仰佛陀的消灭一切恶的断德、感激佛陀教化众生的恩德;并非向偶像祈求福慧。圣严法师对此问题,如是说明: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着崇高的敬意。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昼雕刻的圣像,当作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经》卷二八,以观空为礼佛)85,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86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31)

  杀生为五戒、十恶业之首,佛教反对杀生,包括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乃至自行邪见、教人令行、赞叹邪见、见行邪见心随欢喜。如是,成就四十恶法之一,身坏命终下生恶趣、地狱中。87因此,法师说:是的,在戒律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那是有罪的。88

  佛教徒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32)

  圣严法师法师认为此问宜分别答: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定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89

  「世」为「世间」之略,「世间」又分为「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众生世间、五阴世间)」;以上为有情生存的时空及其生活的范畴,非善非恶,纯属无记。然而,众生生存的方式、有情生活的态度,若以违背正觉、远离涅盘或随顺正觉、导致涅盘的价值判断,凡夫处于有漏、有取的模式存活在惑、业、苦限制的时空里,依佛正法律,特别命名为「世间」;圣人处于无漏、不取的状态,超越惑、业、苦的时空里自觉、觉他地生活着,佛正法律,命名为「出世」、「出世间」。90「出世」、「出世间」是指无漏、不取,超越惑、业、苦而生活,并非脱离无记的「有情世间(五阴世间)」,也不是远离人类社会。正如《中阿含青白莲华喻经》所说:「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华,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所以者何?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出一切世间。」91

  「厌世」指积极地厌离有漏、有取的模式存活在惑、业、苦限制的时空里,并非讨厌个人自己、厌弃一切众生;是不堪忍自、他之身心,充满惑、业、苦的成分,由觅道而见道——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八支菩提道(解脱道、清净道)——修习、多修习之,乃至自作证涅盘,解脱一切惑、业、苦,究竟净化身、心,圆满人格。92

精彩推荐